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裂叶荨麻根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根提取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总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为指标评价裂叶荨麻根各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裂叶荨麻根中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乙醇浓度700mL/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为50.53mg/g;各萃取相总黄酮含量为乙酸乙酯相(70.62 mg/g)>正丁醇相(45.48 mg/g)>水相(18.76 mg/g)>石油醚相(10.23mg/g),抗氧化活性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石油醚相,各萃取相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裂叶荨麻根具有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及正丁醇相的抗氧化活性作用较好,为将裂叶荨麻开发为抗氧化食品及药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桑叶总黄酮提取率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筛选及正交试验对桑叶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检测分析桑叶总黄酮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能力来研究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总黄酮体外总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桑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20min,提取溶剂乙醇质量分数70%,料液质量浓度30g/L,提取温度80℃,优化后的桑叶总黄酮提取率达到33.97mg/g;不同桑品种的桑叶总黄酮提取液均对自由基ABTS~+·和DPPH·有清除能力,但不同品种间的清除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昌盛、湘桑7920、佛堂瓦桑、鲁插1号有较强的ABTS+·清除能力,清除率在90%以上,皖桑2号、鲁插1号、湖桑199有较强的DPPH·清除能力,清除率在90%以上,表明桑叶总黄酮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对不同生长期串叶松香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提取液中类SOD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进行考察。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以SOD活力为标准,优化提取条件,并测定串叶松香草不同生长阶段总黄酮、多酚类化合物和维生素C等类SOD活性物质含量,同时对不同生长阶段提取液中羟自由基、1,1-二苯代苦味酞基(DPPH)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丛期与开花期的水提条件为料液比1∶25,37℃水浴浸提12h,其提取液SOD活性分别为4030.12、4445.31U/g。与叶丛期相比,开花期维生素C、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分别提高34.51%(P<0.01)、56.59%(P<0.01)和23.15%(P<0.01),开花期提取液清除羟自由基和DPPH的能力分别提高205.65%(P<0.01)和12.20%(P<0.01)。综上,串叶松香草开花期比叶丛期抗氧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测定20种牡丹叶中总黄酮、总酚和芍药苷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试验以20个不同品种牡丹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其抗氧化能力;采用相关系数法对不同品种牡丹叶中总黄酮、总酚、芍药苷的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聚类评价。结果显示,20种牡丹叶中总黄酮含量为20.71~54.03 mg/g,总酚含量为68.31~188.19 mg/g,芍药苷含量为20.50~45.10 mg/g。牡丹叶中总黄酮、总酚、芍药苷的含量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EC50)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牡丹叶聚为4类,按花株色系差异存在一定的聚类。研究表明,牡丹叶中总黄酮、总酚和芍药苷的含量可作为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尼泊尔酸模根、茎和叶为原料,通过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提取各部位的总多酚,并测定含量,结果表明根部多酚含量最高。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根部总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当超声时间为42 min,料液比为1:104 (g/mL),乙醇体积分数为55%时,多酚的平均得率最高,为7.24%,与预测值7.21%的标准偏差为0.41%,说明此提取方法可行。多酚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值分别为0.36 mg/mL和0.28 mg/mL,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尼泊尔酸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尼泊尔酸模根部|多酚|提取工艺|优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核桃为研究材料,通过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力、还原力、单宁、总酚和酚类物质为抗氧化指标,对8种不同地域和种质的核桃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陕西纸皮核桃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强,河北薄皮核桃最弱;陕西纸皮核桃的还原力最强,山西薄皮最弱;总酚和单宁含量中,河北薄皮核桃最高,新疆纸皮最低; 酚类物质检测中芦丁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酚类物质含量和核桃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和单宁含量均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核桃中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为酚类化合物。此外,河北薄皮核桃和新疆薄皮核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益与人体健康,可为其品种选育和适用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彩色茧丝家蚕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彩色茧丝具有保湿、抑菌、抗氧化、防紫外线等特性;而蚕蛹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及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因此,茧壳和蚕蛹的开发日趋倍受关注。以7533限等17个不同茧色类型家蚕品种资源为材料,检测蚕茧茧壳和蚕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分析蚕蛹中的黄酮类物质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和绿原酸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茧色家蚕品种资源蚕茧茧壳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绿色茧黄色茧白色茧,而不同茧色类型家蚕品种资源间蚕蛹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并且蚕蛹的黄酮类物质中不含绿原酸;绿色茧家蚕品种资源蚕蛹中的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比其他茧色家蚕品种资源蚕蛹的含量高,黄色茧家蚕品种资源蚕蛹不含或含有较低的芦丁。这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天然彩色茧和蚕蛹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四种油梨的果皮、果肉、果核三个部位的多酚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分别采用Folin-Ciocalteu法确定了水果提取物的总酚含量,通过测定水果提取物的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确定其抗氧化能力,同时测定了提取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四种油梨的三个部位果皮、果肉、果核的总酚含量为9.6~27.8 mgGAE/g干物质;DPPH、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分别是41.7 ~ 144μg/ml、27.3~2783μg/ml、20.2~323.1μg/ml。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的IC50值分别是202~2042μg/ml。总体而言,四个品种油梨的果皮、果肉、果核三个部位的抗氧化活性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比较是果肉?果皮?果核。因此,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利用果皮、果核这些不可食用的部位,达到变废为宝、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据《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第9期《中国主栽葡萄柚果肉酚类物质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作者张桂伟等)报道,以中国主栽的9个葡萄柚品种为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各品种果肉酚类物质的组成、含量与分布情况,用自由基清除、铁离子还原和自由基抗氧化3种方法对各品种果肉提取物的总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使用相关系数法分析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创建黄绿型茧色限性家蚕新品系,采用黄白型茧色限性材料与绿茧品种杂交、回交,通过系统选择,成功选育形成2个黄绿型茧色限性新品系,分别为限RG01和限RG02,并测定其茧层色素含量与SOD活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系中雌茧(黄茧)茧层β-胡萝卜素含量远高于同品系的雄茧(绿茧),各种颜色的茧层SOD活性差异相对较小;以2个黄绿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家蚕种质资源库中四种不同茧色的家蚕品种即绿色茧P50、黄色茧金秋、白色茧玉丰以及红色茧HHM的五龄第1~6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种质资源库中其他蚕品种五龄第4天血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且分析了不同蚕品种以及不同茧色之间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黄酮类化合物的峰值依品种特性出现在五龄第3或第4天,绿色茧的黄酮类含量变化规律与其他品种截然不同,品种间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很大,可能与品种的全茧量及五龄发育经过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2.
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对柞蚕3个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MINQUE(1)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全茧量和茧层量同时受加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控制,茧层率则主要受显性基因的控制;遗传率的大小顺序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均表现为正向的群体平均优势,且F2代的优势减半;全茧量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量F1代的群体超亲优势不明显,F2代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率则表现为正向的群体超亲优势。3个供试柞蚕品种中,582的全茧量和茧层量具有较高的基因加性效应值,适合作为高全茧量和茧层量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3.
酶法制备蚕茧层抗氧化多肽水解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力宏  董英  孙艳辉 《蚕业科学》2006,32(3):442-445
基于利用蚕茧层开发抗氧化剂的目的,采用mu ltifect neutral细菌中性蛋白酶酶解蚕茧层,并用铁离子还原/抗氧化力分析法(FRAP)测定蚕茧层酶解液总抗氧化能力,确定原料预处理的温度和时间;运用正交试验优化酶解条件,比较蚕茧层多肽与丁基甲基苯酚(BHT)和VC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蚕茧层在100℃水浴加热2h后,添加质量分数为7.0%的mu ltifect neutral细菌中性蛋白酶,55℃下,pH 6.5、底物质量浓度0.033 3 g/mL、酶解210 m in时的水解物总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莫嘉凌  韦波 《广西蚕业》2000,37(1):53-55
通过对我所保育的蓖麻品种全茧量、茧层量这两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所保育的21个蓖麻蚕品种仍然保持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多样性,仍是一个有效的品种资源。各品种对环境的抗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龙 《蚕桑通报》2011,42(2):14-18
对现行推广的雄蚕品种与3个常规品种茧进行了茧质性状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干壳量高、茧幅整齐度高、全茧量低、含胶率低等特点,雄蚕蛹的鲜量、干量及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品种。绘出了雄蚕茧的恒温干燥曲线图,确认雄蚕茧的干燥规律与常规品种相似,但干燥速度快于常规品种。分析了雄蚕茧的茧质性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家蚕品种茧层生产效率的调查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51个家蚕品种的茧层生产效率平均为10.11%,最高12.19%,最低6.71%。二化性品种较高,一化性和多化性较低。中系二化种最高,平均10.54%,日二化种次之,平均10.39%,欧一化平均9.08%,日一化8.90%,多化平均8.72%。茧层生产效率与茧层量、茧层率、5龄一日茧层量成正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5龄经过、全龄经过有正相关倾向,但不显著;与虫蛹率、死笼率、全茧量、消化率无一致倾向的相关。还调查了消化率和茧层转换率。  相似文献   

17.
桑叶桑蚕幼虫及茧壳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检测了桑叶、桑蚕幼虫和茧壳中的重金属元素砷、铅、汞的含量.结果发现,桑叶、桑蚕幼虫和茧壳中的汞含量没有规律,蚕体中的砷含量高于桑叶含量.砷和汞在桑叶、桑蚕幼虫和茧壳中的含量均比较低,符合国家保健食品通用标准的要求.但是,对于铅而言,桑叶中的含量却比蚕体中的含量低,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海南辣蓼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并探讨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热回流提取海南辣蓼总黄酮,以提取液中总黄酮的百分含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 设计(BBD) 对影响提取工艺的因素液料比、提取时间及乙醇体积分数进行分析,应用响应面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 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方法,对最佳工艺所得总黄酮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海南辣蓼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15、提取时间60 min、乙醇体积分数48%,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10.101%。总黄酮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5 mg/mL和0.46 mg/mL。该方法优选的工艺合理,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短,且提取的海南辣蓼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为琼辣蓼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家蚕茧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 ,分析了家蚕全茧量、茧层量性状的各类基因效应的方差及其对性状表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茧质性状的遗传控制方面 ,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上位效应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品种不同 ,基因效应估值不同 ,在世代间遗传变异大小也不相同 ,并且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