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满足凯里市蔬菜市场需求,引进16个甘蓝品种在大风洞镇官庄村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精选京丰一号、重庆京丰、千美5号具有极好的丰产性、抗病性和商品性,且耐抽薹,可作为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推广种植;双环春早、早熟春丰、春丰具有较好的丰产性、抗病性,耐抽薹,可作中熟品种进行推广;双环419、双环166早熟,抗病性强、耐抽薹和商品性优,可作为早熟品种推广种植。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使甘蓝的上市时间延长,为凯里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提供了品种储备。  相似文献   

2.
春甘蓝如何防止先期抽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又称包心菜,使用不同品种,可实现一年四季栽培。10月播种,翌年4-5月采收的称为春甘蓝。春甘蓝上市时间正值蔬菜供应的春淡时期,经济效益较好。但春甘蓝易发生未包心结球而抽薹开花的现象,生产上称未熟抽薹,大大降低了春甘蓝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商甘蓝一号"是以‘商甘9401’和‘商甘9408’2个自交不亲和系交配育成的露地越冬春甘蓝新品种。该品种冬性强,耐抽薹,高产优质。国家区域试验中"商甘蓝一号"平均每667m2产量3 771.4kg,较对照"春丰"增产21.7%,国家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3 623.8kg,较对照"春丰"增产10.24%。  相似文献   

4.
BrVIN3.1 在春化过程中通过调控BrFLC1 的表观修饰状态,进而调控其表达控制大白菜花期。本试验以BrVIN3.1 (Bra020445)为诱饵,进行酵母cDNA 文库筛选,从中筛选到它的互作蛋白BrZAT12(Bra006691);进一步进行酵母双 杂一对一验证,证明BrZAT12 能够与BrVIN3.1 互作。采用低温处理不同花期的大白菜材料,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 BrZAT12 的表达模式在抽薹性状不同的大白菜材料中存在差异,在易抽薹材料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耐抽薹材料,且在耐抽薹 材料中变化幅度较小,同时BrZAT12 的表达模式与BrVIN3.1 相关。推测BrZAT12 可能在大白菜春化调控的开花途径中行使 功能。  相似文献   

5.
露地春甘蓝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建 《长江蔬菜》2008,(2):49-50
为了筛选耐抽薹性、抗病抗逆性强、经济性状好的春甘蓝新品种,于2003年开始引进日本野崎采种场露地越冬春甘蓝新品种进行试验,经过两年的初步筛选,润玉甘蓝在耐抽薹性、抗逆性、抗病性及产量、熟性等经济性状方面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
春甘蓝耐抽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甘蓝的春化、抽薹特性以及鉴定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育种现状对以后春甘蓝耐抽薹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对春甘蓝易先期抽薹的问题,经过多年努力,选育了适应南方气候特点,冬性强,不易先期抽薹的春甘蓝新品种湘优四号,已通过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现场评议.  相似文献   

8.
东农610为极早熟春甘蓝一代杂种 ,抗TuMV及黑腐病 ,耐先期抽薹 ,叶质脆嫩 ,产量2500kg·(667m2) -1以上 ,叶球商品性符合北方市场要求。于2001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亲本选育过程根据优质、多抗、早熟、耐先期抽薹的育种目标 ,以及甘蓝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耐先期抽薹快速鉴定技术及自交不亲和系的常规选育技术相结合 ,从若干优良的甘蓝品种资源中 ,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且配合力高的自交不亲和系92 1012 3 11和92 1023 1作为配…  相似文献   

9.
《西北园艺》2002,(6):41-42
中甘10号甘蓝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为早熟春甘蓝一代杂种,定植到收获约50天,叶球近圆形,耐未熟抽薹,品质优,适宜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作露地早熟春甘蓝栽培。  相似文献   

10.
春甘蓝栽培中未熟先期抽薹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甘蓝未形成叶球而经低温影响 ,通过阶段发育而孕蕾、抽薹、开花 ,称为未熟先期抽薹。未熟先期抽薹使春甘蓝失去商品价值 ,严重影响产量和收益。近几年由于连续暖冬 ,温度偏高 ,种植的春甘蓝出现较多的未熟先期抽薹现象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针对这个问题 ,根据我们在育种和栽培中的实践并结合甘蓝的生物学特性 ,对春甘蓝未熟先期抽薹的原因及对策作了初步探讨。春甘蓝为二年生作物 ,性喜温和冷凉的气候 ,属耐寒蔬菜 ,是植株春化型作物。当春甘蓝如争春品种叶片达 8~ 10片、叶宽 5cm、茎基部粗为 0 6cm以上时 ,遇到 0~ 12℃低温 15~…  相似文献   

11.
以早抽薹‘S-1’与晚抽薹‘G-1’为亲本,构建F1、BC1、BC2和F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结球甘蓝抽薹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采用SLAF-BSA方法对抽薹时间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结球甘蓝抽薹性状是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 + 多基因平均遗传率是93.41%。共检测到2个QTL,分别为2号染色体上的2.31 ~ 3.09 Mb和33.57 ~ 34.40 Mb,总长度为1.61 Mb。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通过春化后至抽薹,叶色由绿变灰,这一叶色转变过程在弱冬性品系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本试验以不同冬性的大白菜品系为材料,从激素、色素含量变化和蛋白质组分变化等方面研究大白菜抽薹过程叶色转变前后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激素、色素含量和蛋白质的变化均与叶色转变有一定关系,叶绿素a/b、IAA和GA3含量均在叶色转变期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3.
许会会  刘维信  孙艳  林多 《园艺学报》2012,39(3):561-566
 以同源四倍体大白菜小孢子植株为材料,采用根尖染色体数鉴定的方法,从534个小孢子植株中筛选出9株2n–1 = 19的植株,经核型分析和离体繁殖初步获得了3号、5号和6号3个单体。3个单体生殖生长期植株和花蕾形态及花粉特征与二倍体差别明显,各单体间花蕾形态差异明显。在减数分裂终变期或中期Ⅰ,单体染色体主要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后期Ⅰ染色体以9-10分离为主。  相似文献   

14.
大白菜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3个不同抽薹期类型大白菜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体内可溶性蛋白质种类和水平变化的研究,得到:P8(Rf=0.482)和P11(Rf=0.620)出现在植株的花芽分化过程中,而P15(Rf=0.448)和P16(Rf=0.416)出现在花茎分化时期;整个发育时期体内的共同蛋白P5(Rf=0.645)和P6(Rf=0.575)水平在花芽分化开始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降低,直至抽薹后又有回升;不同大白菜品种间在发育过程中,其体内可溶性蛋白质无质的区别,在同一发育时期,所有可溶性蛋白水平均表现出大白菜品种夏丰>日清>黄点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肖旭峰  张祎  吴智明  杨寅桂 《园艺学报》2017,44(6):1181-1188
以‘油青49’和‘油青甜菜薹80’菜薹茎尖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Brcu PRMT5的全长cDNA和gDNA序列。BrcuPRMT5 cDNA序列全长为2 117 bp,其中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929 bp,编码64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71.55 kD,理论等电点(p I)为5.87;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Brcu PRMT5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含有高等植物PRMT5基因1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与大白菜、油菜及甘蓝的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软件分析得知,Brcu PRMT5蛋白无跨膜区域,可能定位于线粒体中;对应的gDNA全长为4 151 bp,含有23个外显子和22个内含子,最长的外显子长度为140 bp,内含子的长度范围为50~150 bp。利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的表达,BrcuPRMT5在菜薹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中表达量最高,叶次之,根中最低;BrcuPRMT5从苗期至完全抽薹开花期的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BrcuPRMT5在菜薹花发育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强冬性春甘蓝新品种黔甘2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从四季甘蓝中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E4 2 45 1 和从黑叶平头中选出的自交不亲和系g47 4 3 7 2 为亲本配制成一代杂种黔甘2 号。叶球扁圆,包心紧实。冬性强,露地越冬栽培不易先期抽薹,每667 m2 产量4 000 ~5 000 kg,中早熟,叶质甜嫩,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7.
露地越冬春甘蓝新品种‘博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博春’是以自交不亲和系‘Y9805’与‘Y5-3-14’杂交育成的露地越冬春甘蓝一代杂种,具有冬性强、耐寒性好、叶球肉质脆嫩、味甘甜的特点,叶球牛心形,单球质量1.2 kg,越冬栽培生育期144 d左右,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作越冬春甘蓝栽培。  相似文献   

18.
 ‘皖甘8号’甘蓝是以自交不亲合系9802-6与9701-3杂交育成的露地越冬春甘蓝一代杂种,具有抗寒性和耐抽薹性好,抗黑腐病等特点;叶球紧实,牛心形,单球质量1.2 kg;越冬栽培生育期145 d;适合我国黄河以南地区,尤其长江流域作越冬春甘蓝种植。  相似文献   

19.
‘牛秋白1号’大白菜是由自交不亲和系‘06-164-1’与自交弱亲和系‘06-101’配制而成的中晚熟一代杂种。生长期75 ~ 80 d。球叶合抱,叶球为炮弹形,球高34 cm,横径23 cm,球形指数1.5,单球质量3.5 kg,纤维少,品质好;耐贮藏,不易抽薹。抗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等病害。净菜产量97.21 ~ 136.83 t ? hm-2。适宜在山东、北京、河北、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等地秋季作中晚熟大白菜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