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钙和磷水平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0%、1.0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0.80%、1.20%、1.60%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和磷水平的试验饲料。将1 800尾初始重为(0.38±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15组,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每组3重复,每重复40尾虾。养殖8周。结果表明:1)饲料钙添加水平及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存活率(SR)(P0.01)。2)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粗蛋白质(CP)、粗脂肪(CL)、粗灰分(Ash)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CL、Ash的含量(P0.05);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P、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3)饲料钙添加水平和磷添加水平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和磷水平(P0.01)。4)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酚氧化酶(PO)活性,钙离子(Ca2+)含量(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的影响对虾血清ALP、PO的活性,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无机磷(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Ca2+的含量(P0.05);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LP活性,Ca2+、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TG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断依据,通过二次回归曲线模型分析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钙和磷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00%和1.26%。  相似文献   

2.
选用纯种野公猪与杜洛克母猪的杂交后代含50%野猪血缘的42日龄杂交野猪36头,随机分成9组,试验为双因子3水平(3×3)析因安排分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因子3个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显示,不同磷水平与钙磷比例对各处理组的平均日耗料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钙磷比例水平下对血清钙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日粮磷和钙磷比例互作效应对血清钙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日粮钙磷比例对血清磷水平差异显著(P<0.05),日粮磷和钙磷比例互作效应对血清磷影响显著(P<0.05);0.4%的日粮磷水平与0.6%的磷水平对血清AKP活性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磷水平和钙磷比对冬毛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130±10)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水貂9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磷水平分别为1.0%、1.4%、1.8%,3个钙磷比分别为1.0、1.5、2.0,配制9种试验饲粮,9种试验饲粮的钙、磷水平实测值如下:1.03%钙、0.97%磷(Ⅰ组),1.47%钙、0.98%磷(Ⅱ组),1.98%钙、0.99%磷(Ⅲ组),1.45%钙、1.37%磷(Ⅳ组),2.08%钙、1.38%磷(Ⅴ组),2.79%钙、1.38%磷(Ⅵ组),1.81%钙、1.75%磷(Ⅶ组),2.70%钙、1.79%磷(Ⅷ组),3.59%钙、1.80%磷(Ⅸ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结果表明:1)饲粮磷水平和钙磷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冬毛期水貂的末重、平均日增重(P0.01)。Ⅴ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2)干物质、蛋白质、脂肪消化率有随着饲粮钙磷比和磷水平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Ⅲ组达到最大值。3)饲粮磷水平和钙磷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冬毛期水貂食入氮、尿氮、粪氮、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4)随着饲粮磷水平的升高,粪钙含量随之增加,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Ⅷ、Ⅸ组粪钙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除Ⅶ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或P0.01)。随着饲粮磷水平的升高,粪磷含量随之增加,组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饲粮钙磷比为2.0时粪磷含量最低,极显著低于饲粮钙磷比为1.0和1.5时(P0.01);Ⅷ、Ⅸ组粪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除Ⅶ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或P0.01)。饲粮磷水平和钙磷比极显著影响钙消化率(P0.01)。随着饲粮钙磷比的升高,钙消化率极显著升高(P0.01)。Ⅲ组钙消化率最高,极显著高于除Ⅵ和Ⅸ组外的其他各组(P0.01)。饲粮磷水平和钙磷比对磷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磷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磷消化率以Ⅰ组最低,Ⅲ组最高。综合各项指标,从降低饲粮成本、保护环境和维持冬毛期水貂生长性能的角度出发,饲粮磷水平在1.4%、钙磷比在1.5~2.0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钙磷水平对禾花鲤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骨骼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以氯化钙为钙源设2个钙水平:0、0.5%(A、B),以磷酸二氢钾为磷源设4个磷水平:0、0.5%、1.0%、1.5%(1、2、3、4),采用交叉组合制备A1(0钙、0磷)、A2(0钙、0.5%磷)、A3(0钙、1.0%磷)、A4(0钙、1.5%磷)、B1(0.5%钙、0磷)、B2(0.5%钙、0.5%磷)、B3(0.5%钙、1.0%磷)、B4(0.5%钙、1.5%磷)8组等氮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4.46±0.02) g的禾花鲤1 440尾,随机分为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养殖60 d。试验结果表明:(1)禾花鲤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在钙磷水平分别为0.5%、1.5%(B4)时达最大值,显著大于A4和B1组(P<0.05)。饲料系数(FCR)在钙磷水平分别为0.5%、1.5%时达最小值,显著低于A4和B1组(P<0.05)。(2)饲料磷水平升高显著降低禾花鲤粗脂肪含量(P<0.05)。粗蛋白含量随饲料磷升高而增加,与不添加钙组...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饲粮中添加液态复合酶制剂对肉鸭生长性能及胫骨和血清钙(Ca)、磷(P)代谢的影响。选择640只1日龄樱桃谷肉公鸭,随机分为5个处理,分别为正对照(PC)组、负对照1(NC1)组[在PC组基础上降低334.40 kJ/kg代谢能(ME)、2.00%可消化氨基酸(DAA)、0.15%有效磷(AP)和0.10%钙(Ca)]、负对照2(NC2)组(在PC组基础上降低418.00 kJ/kg ME、2.50%DAA、0.20%AP和0.15%Ca)以及在NC1和NC2组中分别添加液态复合酶制剂(0.2 mL/kg)的加酶(NC1+E、NC2+E)组,其中PC、NC1和NC1+E组为10个重复,NC2和NC2+E组为5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分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35日龄)2个阶段饲养。结果表明:1)与PC组相比,NC1组肉鸭各期生长性能及胫骨粗灰分(Ash)、Ca和P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1~35日龄死亡率极显著提高(P<0.01),7和21日龄血清Ca含量及35日龄血清P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5日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提高(P<0.01);2)与PC组相比,NC2组肉鸭各期生长性能及胫骨Ash、Ca和P含量进一步极显著降低(P<0.01),7和21日龄血清Ca含量和21日龄血清P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NC1组相比,NC2组肉鸭各期生长性能及胫骨Ash、Ca和P含量、21日龄血清P含量以及ALP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3)与NC1和NC2组相比,NC1+E和NC2+E组肉鸭体重(BW)、体增重(BWG)和采食量(FI)均极显著提高(P<0.01),NC1+E组胫骨Ash、Ca和P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NC1+E和NC2+E组死亡率极显著降低(P<0.01)。以上结果提示,以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为主的液态复合酶制剂可明显缓解饲粮低营养水平,尤其是AP水平降低对肉鸭生长性能及Ca、P代谢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肉鸡腹水症(PHS)对组织钙磷分布及饲料钙磷利用率的影响。120只1日龄艾维茵(AA)肉鸡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组采用低温(LAT)和饲粮添加三碘甲腺原氨酸(T3,1.5mg/kg)诱导产生腹水症。试验期为21d。试验结果表明:1)14日龄时,试验组肉鸡的心脏、肝脏、十二指肠中钙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增加趋势,胫骨、血清钙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肉鸡的心脏磷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十二指肠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钙磷利用率,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21日龄时,试验组肉鸡的心脏、肝脏中的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二指肠、胫骨、血清中的钙含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十二指肠、血清磷含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织磷含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钙磷利用率,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14、21日龄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杂交猪(n=288,日龄21±3d,体重7.1±0.2kg)经42d饲养试验,研究微生物植酸酶和不同水平的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仔猪(6头阉割的公猪或母猪每栏)随机分组,采用2×3因子设计,2种水平的植酸酶(0FTU/kg和2500FTU/kg)和3种水平的氧化锌(0mg/kg、1,750mg/kg、2,500mg/kg,锌的有效含量为72%),每个试验组包含4栏阉割的公猪和4栏母猪。日粮营养成分包括钙磷等均超过营养需要量,试验分0~21d(阶段1)和22~42d(阶段2)。在阶段1,阶段2及整个42d试验期间,氧化锌和植酸酶相互作用对仔猪生产性能、血清锌、血清磷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无论添加何种水平的氧化锌,植酸酶显著增加了阶段1仔猪日采食量(P=0.01)和日增重(P=0.02),显著改善了整个试验期间的日增重(P=0.01)。日粮添加氧化锌显著降低了日增重(P=0.05),3,500mg/kg氧化锌降低了阶段2猪的饲料转化效率。阶段1中,在不添加氧化锌的条件下植酸酶增加了血清钙的含量,这表明,氧化锌和植酸酶有显著的相互作用(P=0.02)。当氧化锌在阶段1中的日粮添加水平增加时,血清锌含量极显著线性增加(P0.001),血清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阶段2中,随着氧化锌在日粮中的添加水平增加,血清钙的含量显著降低(P=0.04),血清锌的含量显著增加(P=0.02)。植酸酶极显著增加了阶段1中仔猪血清锌(P=0.009)和磷(P=0.001)的水平。在阶段2中,添加植酸酶对血清磷的含量没有影响。总之,在本试验中,日粮添加氧化锌降低了仔猪的生产性能。在钙和磷充足的日粮中,无论添加何种的氧化锌,添加植酸酶均能够改善日增重,这可能是由于植酸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降低。另外,通过植酸的水解产生植酸酶,从而降低了植酸-锌的相互作用并增加了血清锌、钙和磷的含量。然而,日粮添加氧化锌增加了血清锌的含量,导致降低了血清磷和钙的含量,表明钙-锌-磷存在拮抗作用。另外,植酸酶仅仅在不添加锌的条件下能够增加血清钙的含量,进一步表明血清锌、钙和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育平  左君 《饲料工业》2005,26(20):19-21
试验在体外条件下,通过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研究了不同水平的外源植酸酶对饲料中钙和磷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植酸酶可显著提高豆粕、花生粕和菜粕中钙和磷的释放量(P<0.01),但对大麦和高粱中无机磷的释放没有显著影响(P>0.01)。其中豆粕、花生粕以及菜粕中钙和磷的释放量随植酸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最后,还构建了饲料中无机磷释放量的预测模型:y=-0.5971+0.0004x1+0.1339x2-0.0526x(3R2=0.78,P<0.01)。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粗脂肪水平对2种规格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配制了粗脂肪水平分别为4.02%、5.98%、7.86%、10.13%、11.29%和13.99%的6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58±0.01)(幼虾组)和(7.93±0.03)g(大规格组)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周期分别为8(试验一)和6周(试验二).结果表明:试验一,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幼虾组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 (P<0.05),摄食饲料粗脂肪水平5.98%的幼虾组WG、SGR、PER有最大值,FCR有最小值;饲料粗脂肪水平对幼虾组成活率(SR),全虾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及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幼虾组的肝体比(HSI)、肥满度(CF)和肌肉粗灰分含量(P<0.05);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了幼虾组的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P<0.05),但对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二,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大规格组对虾的WG、SGR、PER和FCR(P<0.05),摄食饲料粗脂肪水平5.98%的大规格组WG、SGR、PER有最大值,FCR有最小值;饲料粗脂肪水平对大规格组的SR、CF、HSI,全虾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及肌肉干物质、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虾干物质含量及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P<0.05);饲料粗脂肪水平显著影响对虾血清SOD、PO、AST及ALT活性(P<0.05).综上并结合SGR与饲料粗脂肪水平拟合折线模型后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大规格阶段粗脂肪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4.83% ~5.98%和5.57% ~ 7.86%.  相似文献   

10.
选用800只21日龄白羽肉鸡,采用5×4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成20组,每组4个重复。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添加5个水平钙(0.6%、0.8%、1.0%、1.2%和1.5%)和4个水平非植酸磷(0.35%、0.45%、0.55%和0.65%),研究饲料中不同钙、磷水平对4~6周龄肉鸡骨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胫骨强度、胫骨灰分及胫骨磷含量和日粮钙、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1.5%钙、0.6%钙和0.35%非植酸磷都显著降低胫骨强度、胫骨灰分及胫骨磷含量(P<0.05)。4-6周龄肉鸡达到最大胫骨强度时的日粮钙、非植酸磷添加水平分别为1.0%和0.45%。。由回归方程得出4-6周龄肉鸡胫骨灰分含量和胫骨强度达最大时的日粮钙、非植酸磷添加水平分别为0.99%、0.55%和1.02%、0.55%。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肌醇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本试验共挑选1 120尾、均重(0.65±0.01) g、健康且均匀的幼虾,随机平均分为7组,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150、300、600、900、1 200、2 000 mg/kg肌醇的7种等氮等脂饲料,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养殖时长为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肌醇后,凡纳滨对虾幼虾蛋白质效率(PE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1 200 mg/kg组增重率(WG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当肌醇添加量为150 mg/kg时,饲料系数达到最低值1.46,其他各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随着饲料中肌醇添加水平上升,凡纳滨对虾幼虾全虾粗脂肪(EE)含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600、900、1 200和2 000 mg/kg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为1 200 mg/kg时达到最低值。3)随着饲料中肌醇添加水平上升,血清中甘油三酯(T...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75%、1.51%、2.26%、3.02%的Ca(H2PO4)2,使饲料中的可利用磷含量分别为0.62%、0.98%、1.1%、1.33%和1.71%,配制出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初始体重(1.80±0.30)g的军曹鱼为对象,在水族箱(300 L)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可利用磷水平从0.62%到1.33%之间各处理组军曹鱼特定生长率(SGR)无显著差异,表明饲料中0.62%的磷可满足军曹鱼生长需要。而当饲料可利用磷水平为1.71%时,军曹鱼SGR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下降(P<0.05)。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全鱼脂肪含量随饲料磷水平上升而显著下降(P<0.05),全鱼粗灰分含量则与饲料磷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当日粮钙磷比一定时,维生素D和钙水平对冬毛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氮、钙、磷代谢的影响。随机选取(135±5)日龄、健康雄性水貂117只,分成9组,每组1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采用3×3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设3个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2 300、4 300、6 300 IU/kg;设3个钙水平,分别为2.0%、2.4%、2.8%,钙磷比固定为1.7∶1,配制9组试验日粮,分别为:Ⅰ组(2 300 IU/kg维生素D+2.0%钙)、Ⅱ组(4 300 IU/kg维生素D+2.0%钙)、Ⅲ组(6 300 IU/kg维生素D+2.0%钙)、Ⅳ组(2 300 IU/kg维生素D+2.4%钙)、Ⅴ组(4 300 IU/kg维生素D+2.4%钙)、Ⅵ组(6 300 IU/kg维生素D+2.4%钙)、Ⅶ组(2 300 IU/kg维生素D+2.8%钙)、Ⅷ组(4 300 IU/kg维生素D+2.8%钙)、Ⅸ组(6 300 IU/kg维生素D+2.8%钙)。预试期13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①各组水貂料重比差异极显著(P<0.01),Ⅱ组最低。钙水平对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D水平对料重比有极显著影响(P<0.01)。②钙水平可极显著影响粗脂肪消化率(P<0.01),其中2.8%水平极显著低于2.0%和2.4%水平(P<0.01)。③日粮维生素D和钙水平对水貂氮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④各组水貂粪钙、粪磷、钙消化率、磷消化率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Ⅱ组钙消化率、磷消化率最高,Ⅲ组次之。钙水平可极显著影响粪钙、粪磷、钙消化率、磷消化率(P<0.01),2.0%水平可极显著降低粪钙、粪磷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钙消化率及磷消化率(P<0.01)。维生素D水平对钙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对粪磷、磷消化率影响极显著(P<0.01),2 300~4 300 IU/kg维生素D水平有利于提高钙消化率、磷消化率,降低粪磷含量。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钙磷比为1.7∶1,维生素D水平为2 300~4 300 IU/kg、钙水平为2.0%时,冬毛期水貂料重比及钙、磷排放量较低,而粗脂肪、钙、磷消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五龙鹅雏,研究了饲粮中不同钙磷水平对0~4周龄五龙鹅生产性能、血浆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胫骨灰分及钙磷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4×2二因子设计,饲粮钙水平设计为0.65%、0.75%、0.85%和0.95%,非植酸磷(NPP)水平设计为0.3%和0.4%。结果表明:①本次试验条件下,以五龙鹅最大体增重、采食量及最高饲料利用率为衡量指标,饲料中适宜的钙水平为0.65%,NPP为0.3%。钙磷间的交互作用对体增重、饲料消耗及料重比影响显著,以体增重与饲料消耗为衡量指标,最佳组合为0.65%Ca×0.3%NPP,Ca/NPP比为2.17,以料重比衡量最佳组合为0.65%Ca×0.4%NPP,Ca/NPP比为1.63。②以较高的血钙、血磷含量和较低的血浆AKP活性为衡量指标,饲粮中适宜的钙水平为0.65%,NPP为0.4%。钙磷间的交互作用对血浆钙磷水平及AKP活性影响极显著,以较高的血钙浓度为衡量指标较理想组合为0.65%Ca×0.4%NPP,以较高的血磷含量为衡量指标较理想组合为0.85%Ca×0.4%NPP,以较低的血浆AKP活性为衡量指标较理想组合为0.65%Ca×0.3%NPP。③以较高的胫骨灰分及钙磷含量为衡量指标,饲粮中适宜的钙水平为0.65%,NPP为0.4%。钙磷互作对胫骨灰分及钙磷含量影响极显著,以胫骨粗灰分及磷含量为衡量指标的较佳组合为0.75%Ca×0.4%NPP,Ca/NPP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60头14日龄三元杂交(杜×(大×长))超早期断奶仔猪 ,试验分析了有效磷水平(AP :0.26 %、0.35 %、0.45 %、0.50 %、0.55 %和0.60 %)对4~9kg 超早期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股骨发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饲粮有效磷水平的升高 ,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 ;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 ;各组间仔猪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 ;仔猪脱脂干股骨中灰分、钙、磷的百分含量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以上指标在有效磷水平为0.55 %时达到最佳值 ,在0.60 %时又显著下降 ;血清无机磷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 ,在有效磷水平为0.50 %时最高 ,之后略有下降(P>0.05) ;血清钙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 ,在有效磷为0.55 %时降至最低值 ,之后较平稳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以有效磷0.55 %组最低 ,0.26 %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综合上述结果表明 ,满足4~9kg 超早期断奶仔猪生长和骨骼发育的有效磷需要量为0.55 % ,饲粮中相应钙和总磷水平为0.90 %和0.75 %。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CP)和外源褪黑激素(MT)水平对水貂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取90只50日龄体重一致的健康雄性水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采用3×2两因子试验设计,即3个饲粮CP水平(32%、36%和40%)和2个皮下埋植的外源MT水平(0、10 mg/只)。试验期64 d。结果表明:1)40%CP水平时,10 mg/只MT组水貂末重显著高于0 mg/只MT组(P<0.05);32%CP水平时,10 mg/只MT组水貂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0 mg/只MT组(P<0.05);饲粮CP和外源MT水平对水貂末重、平均日增重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2)32%和40%CP水平时,皮下埋植10mg/只MT可极显著降低水貂血清白蛋白(ALB)含量(P<0.01);32%CP水平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高于40%CP水平(P<0.05);饲粮CP和外源MT水平对水貂血清ALB含量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P<0.01),对血清总蛋白(TP)、尿素氮(UN)、TG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3)10 mg/只MT组中,32%和36%CP水平的水貂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高于40%CP水平(P<0.01);0 mg/只MT组水貂中,32%CP水平的干物质采食量和干物质排出量极显著高于40%CP水平(P<0.01);饲粮CP和外源MT水平对水貂采食量、干物质采食量、干物质排出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4)10 mg/只MT组中,36%CP水平的水貂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32%和40%CP水平(P<0.05),32%CP水平的水貂钙消化率极显著高于40%CP水平(P<0.01),32%CP水平的水貂磷消化率极显著高于36%和40%CP水平(P<0.01);0 mg/只MT组中,36%CP水平钙消化率极显著高于40%CP水平(P<0.01),32%CP水平的水貂磷消化率极显著高于36%和40%CP水平(P<0.01);饲粮CP和外源MT水平对水貂CP、粗脂肪、钙和磷的消化率无显著互作效应(P>0.05)。综合本试验各项测定指标可以得出,皮下埋植10 mg/只外源MT时,水貂较适宜的饲粮CP水平为32%~36%。  相似文献   

17.
钙锌对蛋用型鸡育成期体组织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在玉米—豆饼型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锌和钙对蛋用型鸡育成期体组织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粮锌水平的提高,肝脏(P<0.01)、肾脏(P<0.05)、胰脏(P<0.01)中锌含量显著升高,而肺脏中锌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饲粮高钙对组织中锌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饲粮高锌使肝脏磷含量(P<0.05)、肾脏磷(P<0.01)和铜含量(P<0.05)、肺脏钙(P<0.01)和镁含量(P<0.01)显著降低。饲粮商钙使胰脏铜含量(P<0.05)显著提高,使胰脏锰含量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用216只1日龄东北肉鹅,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每个重复6只试鹅,采用四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通过血清生化试验和胫骨成分测定试验,探讨1~28日龄东北肉鹅日粮代谢能、粗蛋白、钙和非植酸磷水平对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以及胫骨灰分、钙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和钙水平对血清磷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日粮粗蛋白、钙和非植酸磷水平对血清碱性磷酸酶影响显著(P<0.05),日粮粗蛋白水平对胫骨磷含量影响显著(P<0.05),日粮非植酸磷水平对骨钙含量和胫骨灰分影响显著或极显著,血清磷与血清碱性磷酸酶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r=-0.85).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磷水平和钙磷比饲粮添加植酸酶对妊娠母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遗传背景一致、2~3胎次(预产期前28 d)、体重为(221.91±7.41)kg、预产期相近的健康"长×大"二元杂交母猪36头,按照胎次、预产期均衡原则随机分为9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钙、磷水平分别为7.26、5.81 g/kg);组2为基础饲粮添加植酸酶;组3~5保持钙水平(7.26 g/kg)不变添加植酸酶,减少无机磷添加至对照组的75%、50%、25%[钙磷比为(1.35~1.63)∶1.00];组6~9保持钙磷比不变(1.25∶1.00)添加植酸酶,减少无机磷添加至对照组的75%、50%、25%、0。结果表明:1)正常磷水平下,添加植酸酶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粗灰分、有机物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极显著降低了粪中磷的排泄量(P0.01),有降低铜、锌排泄量的趋势(P0.10)。与对照相比,低磷水平添加植酸酶极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粗灰分、有机物、磷、钙、铁、铜、锌的表观消化率(P0.01),显著降低了粪中磷、钙、铁、铜、锌的排泄量(P0.05)。2)饲粮在保持钙水平不变或钙磷比不变的条件下添加植酸酶,随磷添加量的降低,干物质、粗灰分、有机物、磷、铁、铜、锌的表观消化率均呈线性或二次升高(P0.05),粪中磷、铁、铜、锌的排泄量呈线性或二次降低(P0.01),保持钙磷比不变,钙、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以表观可消化磷为标准,饲粮保持钙水平不变和钙磷比不变添加植酸酶可分别替代0.91、1.27 g/kg的无机磷,减少24.70%、34.48%的粪磷排泄量。4)钙磷比不变(1.25∶1.00)组饲粮的养分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钙水平不变[高钙磷比(1.35~1.63)∶1.00]组饲粮(P0.01),且粪矿物质的排泄量极显著减少(P0.01)。综上所述:1)在本研究条件下,在低无机磷、低钙磷比(1.25∶1.00)饲粮中,添加植酸酶提高养分消化率的效果更显著。2)以表观可消化磷为标准,母猪饲粮的钙磷比为1.25∶1.00时,添加植酸酶可减少1.27 g/kg的磷添加。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低磷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磷酸二钙(MCP)和高水溶性磷酸一二钙(MDCP),通过研究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氮和磷的消化率与沉积率以及全鱼和椎骨磷含量与全鱼粗灰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大口黑鲈对磷的最适需求量以及高水溶性MDCP相对于MCP的生物学利用率。首先配制低磷基础饲料,然后在低磷基础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8.86、11.08、13.29、15.51 g/kg M CP,以及9.34、11.67、14.01、16.34 g/kg高水溶性M DCP,使得2种磷酸盐所提供的磷均分别为2.0、2.5、3.0、3.5 g/kg,9种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P0、P2、P2.5、P3、P3.5、DP2、DP2.5、DP3、DP3.5。每种饲料投喂4桶(重复)初始体重为(8.53±0.01)g的大口黑鲈,每个桶放养40尾,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MCP和高水溶性MDCP均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的增重率、磷消化率与沉积率和全鱼粗灰分含量(P<0.05),且2种磷源对以上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随MCP添加水平的升高,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全鱼粗灰分含量均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磷沉积率有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均以P0组最低。随高水溶性MDCP添加水平的升高,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磷消化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磷沉积率有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以P0组磷沉积率最低,DP3组磷沉积率最高。分别以增重率和磷沉积率为指标,通过斜率比法计算得出高水溶性MDCP相对于MCP的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00%和118%。以M CP为磷源,饲料可消化磷含量为0.51%时,增重率和磷沉积率达到最高。以高水溶性MDCP为磷源,饲料可消化磷含量为0.52%时,磷沉积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