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亮  马香  李明霞  周志钦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717-2729
【目的】通过分析苹果属植物自交不亲合性位点S-RNase基因的序列,研究S-RNase基因在苹果属的进化历史,序列分歧特点和遗传多态性。【方法】利用栽培苹果的S-RNase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和鉴定所有已知的苹果属植物的S-RNase基因,同时利用S-RNase基因的保守引物获得陇东海棠和变叶海棠的S-RNase基因序列。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研究S-RNase基因的进化历史,进而计算dN/dS比值揭示S-RNase基因序列分歧的特点,最后估计并比较苹果属不同类群S-RNas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结果】苹果属植物的S-RNase基因可以分为16个亚类,同一亚类S-RNase基因的序列分歧较小,亚类之间的分歧很大。S-RNase基因的成对dN/dS比值中有50%的大于1,并且滑动窗分析显示S-RNase基因具有多个dN/dS比值显著大于1的区域。栽培苹果和野生苹果在S-RNas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上没有明显差异。在所涉及的苹果属野生类群中,栽培苹果与塞威士苹果在S-RNase基因上的遗传分化最小。【结论】适应性氨基酸替换在苹果属植物S-RNase基因的序列分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的S-RNase基因数据显示栽培驯化没有导致栽培苹果S-RNase基因遗传多态性的降低,基于S-RNase基因的遗传分化支持栽培苹果是由塞威士苹果驯化而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用遗传密码词典中61个密码作为链的状态,提出了一个氨基酸替代的马氏链模型。将20种氨基酸间首次通过时间作为突变距离与Grantham(1974)的氨基酸间理化距离以及Dayhoff(1978)的相对替代概率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替代概率与理化距离的相关大大高于与突变距离间的相关,说明蛋白质进化过程中,是自然选择而非突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MMP9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家族成员,该家族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酶.通过分析NCBI数据库中猪MMP9基因的序列,发现存在长为500 bp的不匹配区域,针对该区域设计两对引物进行扩增,得到猪MMP9基因确切的基因组序列.并发现10处碱基替代和1处插入突变.结合NCBI中已有的14个物种MMP9的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聚类分析显示,14个物种明显归为2类.8个哺乳动物种为一紧密类群,鸡与爪蟾和鱼类聚为一松散类群,该聚类结果与公认的动物分类及进化关系密切吻合;(2)PAMIA的Branch模型预测显示,猪、牛与马在分化过程中MMP9基因受到纯化选择作用(ω=0.2297);Site模型预测显示,猪MMP9基因有11个点为正选择氨基酸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同源序列法分离核桃的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类抗病基因类似物,为核桃抗炭疽病分子辅助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克隆提供基础。【方法】以35个核桃优系为试材,利用接种法鉴定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P-loop和GLPL设计简并引物,以核桃优系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片段,并分析所得NBS类抗病基因类似物与核桃优系炭疽病抗性的关系;利用BLASTN/X程序对所得NBS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利用MEGA 5.2及DNAman 7.0等软件对其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35个供试核桃优系中,有20个优系为抗炭疽病类型(R),其相对抗性指数在0.63-0.82;有5个优系为中抗类型(M),相对抗性指数在0.27-0.56;有10个为感病类型(S),相对抗性指数在0.00-0.21。PCR结果显示,从20个抗炭疽病优系的基因组扩增得到20条NBS类抗病基因类似序列;而在其它15个优系(5个中抗优系和10个感病优系)中未扩增到条带,表明核桃NBS序列与炭疽病抗性相关联。BLASTN显示,所得NBS序列在核苷酸水平与GenBank中已知的核桃NBS序列(jrRGAPGs)存在89%-100%同源性,与其它物种NBS序列的同源性在69%以上;BLASTX显示,所得NBS序列与已知核桃NBS抗病蛋白同源性为77%-99%,与其它物种的NBS抗病蛋白同源性在49%-66%。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表明,所得核桃NBS序列均包含有抗病基因所具有的典型功能域,如P-loop、kinase-2、kinase-3和GLPL等,在典型功能域的核苷酸多态性(Pi)明显低于非保守区,有较高保守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核苷酸水平上可将所得核桃优系的NBS序列区分为7类,在氨基酸水平上可分TIR和non-TIR两大类7个亚类;所得核桃NBS序列非同义替换率(dN)和同义替换率(dS)的比值dN/dS在0.00-0.95,为纯化选择。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表明核桃优系不同NBS亚类间的相似度为28.3%-63.5%,与已知抗病基因相应区域的氨基酸相似性为22.0%-48.5%。【结论】核桃NBS类抗病基因类似物与炭疽病抗性相关联,NBS序列与其他物种抗病基因有较高同源性,包含抗病基因保守的功能域,在进化上为纯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GenBank数据库通过BLASTn选取5种不同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30条Cytb基因全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不同脊椎动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过程中,Cytb基因核苷酸的变异是在连续的突变压之下选择中性或近似中性的突变;而氨基酸的变异存在明显的种属特异性,这种突变不是随机发生的,应该是有方向的,或者是受到了物种进化的制约;不同物种蛋白质空间结构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其功能不变;随着物种的进化,Cytb基因也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
酪氨酸酶是生物体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黑色斑纹是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体色的主要特点之一.以瓯江彩鲤的5种体色选育系F5为材料,探讨酪氨酸酶基因5个外显子及其在不同体色间的变异特性和承受选择压力的敏感性.结果发现:酪氨酸酶基因外显子1和外显子5的核苷酸变异率最高,选择性位点最多,易承受到选择压力;5个外显子的非同义替换率(dN)与同义替换率(ds)的比值(ω值)均小于1 (0.10~0.67),表明它们均受到净化选择压力;不同体色瓯江彩鲤的酪氨酸酶基因也均受到净化选择压力(ω=0.12 ~0.23).应用PAML软件中的M2a和M8两种模型检测显示:无黑斑体色瓯江彩鲤所受正向选择压力位点数高于有黑斑体色,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酪氨酸酶基因中的部分氨基酸位点较易受正向选择压力.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彩鲤酪氨酸酶基因较保守,主要受净化选择作用,当前的人工选育未对酪氨酸酶基因造成显著的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7.
分子进化和重组技术在蛋白质体外进化工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对单一基因、质粒、代谢途径、部分甚至整个基因组进行改造,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漫长自然进化过程无法得到的具有特定性质的基因、蛋白质甚至物种。文章通过综合概括各种DNA分子进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并介绍这些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最新研究方向,促进其在提高酶活性、蛋白质产量和改善蛋白质(酶)的性能等方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NCBI查找大豆(Glycine max)基因组中转录因子WRI1基因,通过同源比对在大豆基因组中确定了31个同源基因。利用在线分析工具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31个蛋白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要构成元件,亚细胞均定位于细胞核。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31个蛋白质的高保守区域由大约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正选择位点分析发现Glyma08g24420.1和Glyma15g34770.1两个蛋白质序列的第381、382、383个氨基酸位点受到了正选择,进行了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杆状病毒泛素蛋白的序列特征和分子进化。[方法]运用ClustalW软件进行序列多重联配分析,采用临近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昆虫杆状病毒泛素与真核生物泛素的一致性为73%~86%,差异体现在氨基酸15~32和53~57的序列上,其他序列高度保守。在真核生物泛素蛋白序列中,许多功能性的氨基酸残基在昆虫杆状病毒泛素蛋白序列中也存在。系统进化分析将昆虫杆状病毒和真核生物泛素蛋白大致分为3个亚家族,即GV族、I族和II族。杆状病毒泛素基因采取负选择的进化方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氨基酸序列倾向于逐渐被固定下来,达功能和结构上的稳定。[结论]分析杆状病毒泛素的序列特征和分子进化,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郭忠建  朱颖敏  陈克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33-19937
[目的]分析杆状病毒泛素蛋白的序列特征和分子进化。[方法]运用Clustal W软件进行序列多重联配分析,采用临近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昆虫杆状病毒泛素与真核生物泛素的一致性为73%~86%,差异体现在氨基酸15~32和53~57的序列上,其他序列高度保守。在真核生物泛素蛋白序列中,许多功能性的氨基酸残基在昆虫杆状病毒泛素蛋白序列中也存在。系统进化分析将昆虫杆状病毒和真核生物泛素蛋白大致分为3个亚家族,即GV族、Ⅰ族和Ⅱ族。杆状病毒泛素基因采取负选择的进化方式,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其氨基酸序列倾向于逐渐被固定下来,达功能和结构上的稳定。[结论]分析杆状病毒泛素的序列特征和分子进化,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晗  王丽坤  熊冬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56-15758
[目的]研究玉米、水稻等木兰门作物RubisCO大亚基的分子适应性进化。[方法]以玉米、水稻等木兰门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利用密码子替换模型和位点间取不同∞值的最大似然法模型对叶绿体rbcL基因进行分子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RubisCO受到正选择作用,并鉴定出了6个正选择位点。[结论]该研究鉴定的6个正选择位点对于研究RubisCO大亚基催化活性和作物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LV)的自然重组、跨宿主传播以及流行变异情况。【方法】采集疑似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猫粪便样品进行细胞分离,并对阳性病料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与Gen Bank中相关的参考毒株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对VP2基因与NS1基因的主要氨基酸位点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成功获得2株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及其全基因组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广州地区分离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LV-GZ01、FPLV-GZ02与我国其他分离毒株FPLV-XJ01、FPLV-HRB属同一分支,提示FPLV-GZ01、FPLV-GZ02由FPLV-XJ1进化而来;NS1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FPLV存在与CPV-447重组的可能。主要氨基酸位点分析显示,FPLV在VP2基因中的主要氨基酸位点上的遗传变异比CPV保守;在NS1基因上发现FPLV-GZ01、FPLV-GZ02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广州地区分离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仍在不断地重组进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按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品种设转品1、转品8两个处理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粘作对照处理,于水稻播种前及收获后采集土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真菌数目变化情况。【结果】转基因水稻转品1、转品8和亲本非转基因水稻七丝软粘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在种植前和收获后均无明显差异,外源抗真菌基因的引入对水稻田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其所占全氮比例无明显的影响,土壤有机氮中酸解氮的各组分含量顺序为: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结论】外源抗真菌基因的引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热激蛋白40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得到该基因的特征。[方法]采用RACE克隆技术,获得云南切梢小蠹热激蛋白40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试验获得的基因序列长为1 205 bp,开放阅读框1173 bp,编码氨基酸序列390个,编码蛋白质的预测分子量为43.56 ku,等电点为7.35。该基因蛋白序列具有1个Amidation位点,2个天冬酰胺N末端糖基化位点,2个CAMP和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3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7个N末端十四烷基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RGD细胞附着序列,1个DNAJ-1结构域等热激蛋白40所具有的典型特征。[结论]通过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云南切梢小蠹热激蛋白40基因与家蚕(Bombyx mori)、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和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的热激蛋白40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一致性为20%~30%,它们的相似性均不高。虽然不同昆虫Hsp40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编码序列变异比较低,但是结构域差异与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芸薹属作物MS1基因的结构功能,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拟南芥花粉发育关键基因AtMS1为参考序列,通过BLAST比对获得同源基因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从甘蓝型油菜、白菜、甘蓝等芸薹属作物基因组中获得4条同源序列,与AtMS1基因的相似性在88.0%以上,均含有3个外显子,其CDS序列长度均为2004 bp,编码667个氨基酸.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均含有1个植物同源结构域(Plant homeodomain,PHD),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磷酸化以丝氨酸(Ser)为主,以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为辅;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其中α-螺旋所占比例最高,在40.00%以上,β-转角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0.00%左右;其三级结构大致相同,均为球状的功能结构域.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和AtMS1蛋白序列的相似性为95.69%.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的PHD结构域序列高度保守,仅有3个位点氨基酸残基存在差异.19个不同植物的MS1同源蛋白聚为两大类,其中琴叶拟南芥、亚麻荠、萝卜的MS1蛋白与4个芸薹属作物MS1蛋白及拟南芥AtMS1蛋白聚为一类,均属于十字花科植物,即MS1蛋白的聚类结果与植物系统分类结果相吻合.[结论]芸薹属作物MS1基因属于PHD-finger基因家族,其序列高度保守,参与调控花粉发育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麻二酚酸合成酶基因(CBDA1)编码的蛋白质序列所包含的生物学信息。[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及软件分析大麻二酚酸合成酶(CBDAS)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结构、信号肽、motif结构域及空间结构等。[结果]CBDAS由5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62 168.42,理论等电点为8.81,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分泌蛋白,N末端包含1个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胞外。CBDAS属于氧化还原酶家族,FDA是该酶活性的必需辅因子,CBDAS蛋白中只含有1个低复杂度区域,含有23个磷酸化位点和6个N-糖基化位点,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组成,三级结构与四氢大麻酚酸合成酶(THCAS)同源性最高。[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深入研究CBDAS蛋白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氨基酸螯合微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03-6405
[目的]探索氨基酸螯合微肥对蔬菜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不同浓度氨基酸螯合微肥(稀释100、500和700倍)3种处理和不同微肥4个处理分别对芹菜和小白菜叶面喷施,进行氨基酸螯合微肥施用效果试验。[结果]3种浓度处理中,氨基酸螯合微肥稀释500倍和700倍喷施于芹菜的处理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以稀释500倍液的效果最为显著,施肥的最佳时期为蔬菜生长营养期。4种微肥处理中,氨基酸螯合微肥的肥效显著高于氨基酸、氯化铵和微量元素肥料,说明氨基酸螯合微肥中的氯化铵、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这些成分被作物吸收后出现了互补增效现象。[结论]氨基酸螯合微肥在促进芹菜和小白菜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C47-8株(PmC47-8)OmpH蛋白结构进行初步预测。[方法]对PmC47-8型菌株OmpH基因的测序结果进行在线BLAST比对、信号肽预测、二级结构预测及蛋白特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PmC47-8株OmpH基因与已公布的81条OmpH基因相似性在84%~99%间;OmpH蛋白序列中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在第20号和21号氨基酸残基之间;OmpH蛋白二级结构预测中,折叠结构占49.8%,环状结构占50.2%;推测OmpH蛋白有7个O型糖基化位点,分别是位于第2、45、48、330、716、721、723号位的氨基酸残基,2个N型糖基化位点,即第15和35号位的氨基酸残基。[结论]该研究为牦牛源OmpH基因的免疫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石栗幼嫩叶片acc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今后利用该基因和提高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已知植物麻疯树、蓖麻等accD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石栗幼嫩叶片为材料,利用简并PCR和RACE技术克隆acc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扩增其编码序列.[结果]扩增获得的石栗accD基因全长cDNA序列长1789 bp,包含1509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503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C255250,并命名为amaccD.石栗accD基因序列经BLASTx比对后,发现其与巴西橡胶树、蓖麻和麻疯树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0%、90%和89%.[结论]克隆获得的石栗accD基因全长cDNA序列与巴西橡胶树、蓖麻和麻疯树等具有较高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