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试验研究,建立了一个科学、快速和准确的尖镰孢侵染大豆所致根腐病苗期鉴定方法。利用该鉴定方法,分析了6株尖镰孢与11个大豆品种的互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如绥农28与菌株K31互作病指为15.24,而与菌株YA25互作病指为44.90;东农54与菌株M63互作病指为19.31,而与菌株H1互作病指为71.43。通过应用该鉴定方法,证明其适用于大批量、快速和准确地进行尖镰孢与大豆品种(品系)互作中的尖镰孢致病性测定及抗源筛选。  相似文献   

2.
西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西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 (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f.sp .niveum)后根部细胞的质膜透性、某些酶类和化合物 ,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受枯萎病菌侵染后 ,抗病品种克伦生在染病后的短时间内 (48h左右 )能使细胞内MDA、相对电导率、SOD酶和CAT酶的代谢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其自我调节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显著大于感病品种早花 ;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保持较高脱氢酶活性的能力 ;抗病品种Vc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要比感病品种低 ;接菌 1d后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能力和保持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能力明显强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侵染马铃薯块茎的生理生化特性。[方法]采用拟丝孢镰刀菌对大西洋和克山1的薯块进行侵染,在不同时间对其内部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抗性的马铃薯被拟丝孢镰刀菌侵染后,薯块内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含量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不断上升的SOD比活性对于薯块抵抗病原菌的侵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抗性品种内的POD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表明POD酶活性同抗病性密切相关。[结论]确定病原菌的侵染特性对于早期预报和防治干腐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尖孢镰刀菌毒素处理大豆幼根后,测定其幼根的根活力,细胞渗透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F.oxysporum毒素对大豆幼根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降低大豆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增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毒素处理后,前期6h内抗病品种幼根内蛋白质含量降低,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上升,12h后抗病和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都降低;抗、感品种的幼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脯氨酸含量明显增高,感病品种上升的幅度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抗性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雾法研究抗病品种‘贺油13’、感病品种‘泉花10号’接种疮痂病菌后其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其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对照,而感病品种与其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说明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感花生品种接菌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表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较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接菌后抗感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花生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接种后抗病品种的CAT和POD活性表现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保护酶在花生对疮痂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接种后2个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其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量结果研究表明,接菌后抗、感品种均有所减产,但感病品种‘泉花10号’减产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尖孢镰刀菌侵染下香蕉幼苗抗病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枯萎病由土传病菌尖孢镰刀菌侵染引起,为探究病原菌侵染过程中香蕉植株的抗病生理响应,本研究利用温室培养植株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之后叶绿素含量、抗病防御酶活性、总酚含量、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病原菌的侵染,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在侵染第16天时,发病植株叶绿素含量相对于健康植株降低44%;(2)病原菌侵染之后,植株各部位抗病防御酶苯基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提高;(3)随着病情的加剧,酚类物质和木质素逐渐在植株体内累积;(4)病原菌侵染之后,香蕉植株叶片和假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当植株发病等级为I级时,叶片和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至未侵染植株的1.53和1.62倍,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至未侵染植株的67%;(5)当植株发病等级为II级时,叶片和假茎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至未侵染植株的的3.01、5.38和1.99倍。综上所述,病原菌侵染之后,香蕉植株会通过提高抗病防御酶活性,合成抗病物质酚类和木质素,同时,也会主动累积可溶性糖和氨基酸,来缓解由于病原菌侵染之后所造成的渗透胁迫。  相似文献   

7.
以百合灰霉病高抗品种索蚌和感病品种法兰西为材料,测定了2个品种在接种灰霉病菌和没接种条件下百合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索蚌和法兰西品种在接种灰霉病菌48 h后植株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均低于不接种的对照,但高感品种法兰西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幅度比高抗品种索蚌显著;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索蚌叶片中总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最大降幅为8.87%,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与总叶绿素含量相似,而叶绿素b的含量在接种后与接种前相比有明显增加;高感品种法兰西接种后总叶绿素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最大降幅为30.09%,叶绿素a的下降趋势与总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趋势较一致,叶绿素b与接种前相比也略有下降,抗病品种索蚌的叶绿素被破坏程度低于感病品种法兰西;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没接种灰霉病菌条件下,高抗品种索蚌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高感品种法兰西,差异显著,接种灰霉病病菌后2种百合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没接种的对照,法兰西品种可溶性糖的增加量明显高于索蚌.表明索蚌对灰霉病的抗性可能与其体内较低的含糖量有关,灰霉病菌侵染后通过影响糖类的合成,增加了叶片的糖含量,感病品种法兰西的增加量较高,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采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黄萎病抗病和感病品种的棉苗后,测定棉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陕7191对病菌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中棉19;接种毒素后2品种棉苗叶片SOD活性都降低,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升高较快,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而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上升;2品种PAL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接种后抗病品种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2品种MDA和木质素含量均增多,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幅和增量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离体的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叶为材料,研究了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对核桃(Juglans regia L.)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胶孢炭疽菌感病后核桃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着感病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随着感病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核桃叶发病第三天和第五天的SOD、P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核桃叶感病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其中,MDA含量在感病的第三天和第五天均显著高于对照,而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绿素含量随着核桃叶感病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感病第五天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感病核桃叶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则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可见,胶孢炭疽菌感染对泡核桃叶片的生理生化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2019—2020年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新选育的251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和多种镰孢菌(Fusarium spp.)的抗性水平,筛选出既抗大豆疫霉又抗多种镰孢菌的抗性品种(系),为利用抗病品种防控大豆根腐病和抗病育种提供资源材料.[方法]采用大豆黄化苗...  相似文献   

11.
对定西李家堡镇豌豆根腐病植株进行分离纯化,单孢分离得到11个菌株;经鉴定,9个菌株为茄腐镰孢菌,1个菌株为尖孢镰孢菌,1个菌株待定。采用平皿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11个菌株都存在致病性,其中茄腐镰孢菌的6号菌株和10号菌株致病力最强,是引起干旱地区豌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之一。致病性测定过程中测定出致病力最强的茄腐镰孢菌6号和10号菌株对46个豌豆品种进行平皿法抗病性筛选,结果表明,G1997、9236-1对6号菌株有显著抗病性,草原224号对6号菌株感病程度达显著性差异,麻豌豆、G3081对10号菌株有显著抗性,草原21号对10号菌株显著感病。其余品种中除少数表现中抗外,大部分都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苦瓜抗白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对白粉病不同抗性的4个苦瓜品系为材料,研究苗期感染白粉病菌后,苦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抗病品系的可溶性糖、叶绿素质量分数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高于或显著高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抗病品系的抗坏血酸(AsA)质量分数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小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接种后10~20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系感病品系高感品系。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说明,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后,抗病品系可通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sA质量分数及增强POD、PPO、APX活性来提高抗病性。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均可作为苦瓜对白粉病抗性早期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6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叶片中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较对照增加,总体而言抗病品种叶片中SOD活性总体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较对照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抗病品种相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抗性黄瓜自交系接种白粉病原菌后生理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抗性黄瓜自交系接种白粉病原菌后,测定叶片中与抗性有关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4种防御酶活性.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在接种后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抗病自交系增加幅度较大,叶绿素含量高于感病自交系,黄瓜抗白粉病能力与叶绿素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后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抗病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感病自交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接菌后均逐渐升高,感病自交系的峰值出现早于抗病自交系,感病自交系对病原菌较敏感,抗病自交系对病菌的侵染反应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4种酶的活性在接菌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抗病自交系酶活性增加幅度高于感病自交系,说明这4种酶在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培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根分泌物中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 (L5 和B5)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 ,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抑制作用 ,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低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促进作用 ,部分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西瓜不同品种苗期人工接种炭疽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瓜苗期炭疽病抗性与叶片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以抗性不同的西瓜品种西农八号、M08(抗病品种)和红小玉、玲珑王(感病品种)为材料,在苗期用1×106mL-1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于接种当天(接种前)及接种后第2,4,6,8天,对西瓜叶片中与抗性有关的POD、PPO活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西瓜炭疽病抗性与叶片组织中POD、PPO活性以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密切相关。接种炭疽病菌后,各品种西瓜叶片组织中POD和PPO活性都显著提高,抗病品种POD和PPO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接种后各西瓜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但感病品种峰值出现时间较抗病品种早。【结论】不同抗性西瓜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与POD、PPO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接种疮痂病菌后生理特性的变化,为辅助培育马铃薯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马铃薯抗病品种垦薯1号和感病品种荷兰15号感染疮痂病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块茎感病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的变化规律。【结果】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 POD、PPO、SOD、丙二醛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接种后抗病品种POD、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疮痂病菌侵染马铃薯块茎后SOD活性处于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感病品种酶含量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疮痂病菌促进了抗、感品种中MDA含量的升高,且感病品种中MDA的含量始终高于抗病品种。【结论】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块茎中POD、SOD、PP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抗病品种块茎内POD活性和PPO活性在接种前后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块茎内POD活性、PPO活性相对较低,说明块茎中POD活性和PPO活性在马铃薯品种抵抗疮痂病侵染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感病品种接种前后的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感品种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疮痂病菌可诱导感病品种中SOD活性增加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抗、感品种中MDA含量有所升高,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表明感病品种细胞和生物膜被破坏的更严重。综上所述,接种疮痂病菌后,POD活性、PPO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作为筛选马铃薯抗疮痂病品种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马建新 《农村科技》2007,(10):24-24
一、死苗原因 小麦出现死苗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根腐病引起,其次是地下害虫。 小麦根腐病又称小麦根腐叶斑病、黑胚病、青死病等,主要由黄色镰孢、尖孢镰孢、串珠镰孢、雪腐格氏霉、链格孢、葡萄孢菌等真菌引起,是多种菌复合侵染的病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在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及多种禾本科杂草的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9.
毛豹皮樟感染白粉病菌后生理生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毛豹皮樟(老鹰茶)不同品种受白粉病菌侵染后在各感病时期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毛豹皮樟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白粉病抗性呈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则与抗病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感病期间病叶均低于健康叶,而且均在感病末期时降幅达最大,但各品种间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多孢木霉HZ-31菌株对藜植株体内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酶活力测试法测定了HZ-31菌株接种藜植株后体内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多孢木霉HZ-31菌株接种藜后其体内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及CAT、PPO和SOD的活性较对照明显增加,且呈上升趋势,增加量最高分别达到67.91%、69.37%、81.88%、37.68%和8.12%,7 d后除MDA呈下降趋势外,其他指标均呈增加趋势;叶绿素含量第3天后低于对照,呈下降趋势;POD活性呈平稳变化趋势且始终高于对照;而PAL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结论】多孢木霉HZ-31侵染藜后,藜防御酶体系被激活,抗侵染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