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人们对水稻直播技术的重视,直播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探明直播稻的最适需氮量。笔者进行了直播稻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直播稻氮肥用量以18kg/667m^2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播种量与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直播稻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靖江市特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水直播稻播种量90kg/hm^2、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6∶4(施氮肥总量300kg/hm^2)的栽培方式较安全、高产。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直播稻的最佳播种量和氮肥施用水平,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选用"武运粳21号"进行了直播稻播种量与氮肥二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21号"在南通地区作直播稻,最适宜的播种量和施氮水平分别为75kg/hm2、300kg/hm2。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插植方式相比,直播稻无育秧和移栽环节、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目前广受欢迎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但易倒伏是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常常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同时降低稻米品质.生产上,氮素用量及运筹是提高直播稻抗倒伏能力的关键途径之一.就直播稻的倒伏类型、氮素对直播稻倒伏的影响、直播稻的氮素吸收特征、优化氮肥管理措施对直播稻抗倒伏的作用加以综述,为直播稻抗倒的氮素调控栽培技术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直播稻播种量与氮肥二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75kg/hm2与施氮肥300kg/hm2、375kg/hm2配套栽培,产量达到最高水平;针对2007年特殊气候条件,直播稻播种量75kg/hm2、施氮量300kg/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直播单晚高产栽培的最佳施肥技术,在1999年开展基本苗、氮、磷、钾四因素近似最优设计试验的基础上,2000年特进行不同基本苗、不同施氮总量单季直播稻的氮肥分配试验,为丰富直播稻栽培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龙优5号水稻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寒地直播稻与传统移栽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差异,探明寒地直播稻的氮素积累规律,为直播稻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直播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含氮量分别比移栽稻高10.2%(P0.05)和10.0%(P0.05),显著提高了叶片光合能力。成熟期籽粒氮积累量比移栽稻高16.1%(P0.05),抽穗后氮同化量和氮同化贡献率分别比移栽稻高104.7%(P0.01)和76.2%(P0.01),氮肥偏生产力比移栽稻高37.2%(P0.01)。直播稻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结实率也有所增加,产量比移栽稻高8.1%(P0.05)。  相似文献   

10.
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氮耦合对稳定直播稻产量、改善米质的调控途径,为发展节水丰产优质型直播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W_1)""干湿交替灌溉(W_2)""旱种(W_3)"3种灌水方式及不同的氮肥运筹比例处理,研究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产量、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食味米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方式对稻谷产量、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明显高于氮肥运筹处理;而氮肥运筹对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RVA谱、蒸煮食味值的调控作用显著。3种灌水方式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条件下,直播稻氮肥后移比例均以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且与干湿交替灌溉方式耦合可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而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达总量的60%)或者W_3处理均会导致产量及蒸煮食味米质显著下降。【结论】综合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W_1下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W_2节水灌溉模式下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为5∶3∶2与之配套,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W_3下应减少氮肥后移比例,可占总施氮量的20%为宜,对稻谷产量及改善食味米质均有一定的补偿效应,可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松江区直播水稻氮肥用量,发挥化肥的最大经济效益,特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对直播稻“秀水123”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松江区当前土壤条件下,“秀水123”要获得最高产量,最佳氮肥用量为21.31kg/667m2。  相似文献   

12.
为给强筋小麦"淮麦30"作直播稻茬口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30"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30"直播稻茬口的产量及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每667 m2基本苗数为21万苗、氮肥用量为19 kg、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5∶1∶4时,能获得较高产量和较佳品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可知,中熟晚粳秀水-134单季稻直播最佳播种期为6月3日,每亩播种量2.1~2.5 kg,施用纯氮15 kg,氮肥施用以苗蘖∶穗肥为6∶4,能提高直播稻单产。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浙大619"的推广步伐,从2010年开始,诸暨市进行了"浙大619"稻板免耕直播栽培最佳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浙大619"在诸暨市采用稻板免耕直播栽培,既要保证油菜产量,又要有利于发展低碳绿色农业,以每667m~2施尿素27.5-30kg为宜,且氮肥施用以基肥∶苗肥∶薹肥=50∶30∶20的平衡施用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发展早种稻和直播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施氮量、氮肥运筹和氮磷钾配比对直播晚粳稻秀水134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氮肥运筹和氮磷钾配比对直播晚粳稻秀水134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施用量主要通过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产量发挥作用,而氮肥运筹主要对每穗粒数产生影响,氮磷钾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氮与磷钾肥分别配施,而且适当增加磷钾(尤其是钾)的配比,才能发挥最佳的肥效和提高直播稻的产量。直播晚粳稻秀水134最佳的施肥方法为,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蘖、秆、穗肥比例为25∶40∶15∶20,氮磷钾配比为1∶0.25∶0.5。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发展早种稻和直播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农业生产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种植方式、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及其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18.
套直播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直播稻出苗率高且稳定.套直播稻比直播稻播种早,抽穗期早3d.由于套直播稻实粒数增加,产量与移栽稻、共生套稻持平,比直播稻明显提高.套直播稻秸秆可全量还田.套直播稻通过诱发杂草稻出土用灭生性除草剂防除.套直播稻适宜在稻麦(油)两熟直播稻种植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低产田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宁夏灌区中低产田水稻氮肥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插秧稻氮肥65%基施、35%追施的产量最高,水稻产量为13 436.5 kg/hm2.50%基肥、50%追肥的产量次之,水稻产量为12 957.0 kg/hm2.直播稻氮肥50%基施、50%追施的产量最高,水稻产量为7 403.0 kg/hm2.氮肥65%基施、35%追施的产量次之,水稻产量为7 253.5 kg/hm2.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淮北地区不同栽培方式(手栽、机插、直播)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直播稻产量较手栽稻低20%以上,机插稻产量较手栽稻低6%以上。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直播稻穗数大于机插稻、手栽稻,直播稻、机插稻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直播稻、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均不及手栽稻。②淮北稻区手栽稻全生育期积温不应小于3 900℃,光照时数不小于890h;机插秧不应小于3 500℃,光照时数不小于870h;安全生育期直播稻不小于3 000℃,光照时数不小于700h。全生育期积温由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较直播稻高18.1%;日照时数由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较直播稻高20.0%。③出糙率、精米率直播稻大于机插稻,机插稻大于手插稻;整精米率表现不确定;外观品质手栽稻的垩白率、垩白度均高于机插稻,也远高于直播稻;食味品质直播稻蛋白质含量高于机插稻、手栽稻;直播稻直链淀粉含量小于机插稻、手栽稻;胶稠度手插稻大于机插稻、直播稻。此外,不同栽培方式下,RVA谱特征值表现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