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大型真菌固态发酵多种谷物,评价真菌固态发酵对谷物基质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开发新型功能食品原料提供依据。以棱柄马鞍菌X1、双孢蘑菇AS2796和嗜蓝孢孔菌F.G1为发酵菌株,利用山西常见的10种谷物(小麦、大米、燕麦、玉米、小米、藜麦、荞麦、大豆、豌豆和高粱)为基质,对比研究了3株大型真菌菌株通过固态发酵对发酵基质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S2796发酵的8种谷物(玉米、大米、小米、燕麦、高粱、藜麦、大豆和豌豆)的总酚含量最大值显著高于X1菌株和F.G1菌株发酵的谷物;F.G1菌株对小麦和荞麦总酚含量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X1菌株和AS2796菌株。以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O2-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为指标,对发酵产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菌株F.G1发酵的小麦、大米、小米、藜麦、燕麦、荞麦和大豆的体外抗氧化性均显著高于AS2796和X1菌株发酵的谷物。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高于未发酵的谷物,且不同菌株发酵同一谷物的抗氧化性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同一菌株发酵不同谷物,其发酵产...  相似文献   

2.
烟叶原料发酵是决定雪茄品质与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了雪茄烟叶不同发酵阶段的微生物多样性及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发酵阶段微生物菌群呈动态变化,样品1在发酵起始阶段以葡萄球菌属为优势菌,结束则以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为优势菌;而样品2在发酵过程中主要以葡萄球菌和四联球菌为优势菌。不同发酵阶段酶活性变化规律具有一定差异性:样品1蛋白酶(165.95 U·g-1)与淀粉酶(0.34 U·g-1)在发酵结束活性较强,果胶酶活性(1.30 U·g-1)在发酵起始较强;样品2蛋白酶活性(121.57 U·g-1)发酵结束活性较强;果胶酶活性(1.60 U·g-1)与淀粉酶活性(0.38 U·g-1)在发酵中期活性较强。样品1雪茄原料在三个不同发酵阶段pH变化较为明显,在发酵中期pH为7.6,呈碱性;样品2雪茄原料在不同发酵阶段pH变化较小,整个发酵阶段pH呈酸性。  相似文献   

3.
为鉴别优良酸枣野生资源,以10个产地野生酸枣果实及酸枣种仁生品为试验材料,测定酸枣果实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及酸枣种仁的生物活性成分皂苷A和皂苷B含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酸枣果实的营养成分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9±0.83) mg·g-1、5.35%±2.40%、(32.05±17.45) mg·g-1和(9.39±3.65) mg·g-1;生物活性成分中平均维生素C、多糖、总黄酮、总酚含量分别是(43.88±18.26) mg·100 g-1、(51.12±16.48) mg·g-1、(47.57±15.73) mg·g-1和(25.34±17.58) mg·g-1。酸枣种仁活性成分皂苷A含量最高的为山西吕梁,含量为0.429 mg·g-1,最低的为山西长治,含量为0.138 mg·g-1。酸枣仁皂苷B最高含量的为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米曲霉3.042红曲糟固态制曲产孢子及产酶特性,为米曲霉固态发酵红曲糟制备调味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红曲糟为主要原料,以米曲霉3.042为发酵剂,以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酶活力及蛋白质酶解率、氨氮转化率等为指标,研究红曲糟、麸皮与水做培养基料配比、发酵时间等因素对米曲霉生长及产酶效果的影响。【结果】成曲培养料适宜质量配比为红曲糟∶麸皮∶水为1∶0.8∶1.4,在此条件下培养72 h,成曲的孢子量、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分别可达9.93、1 160.94 U·g-1、1 157.47 U·g-1、1 788.40U·g-1和10.49 U·g-1。利用该成曲发酵得到的调味液中氨基酸态氮、酶解率和氨氮转化率分别为8.2 g·L(-1)、63.40%和37.08%,利用红曲糟麸皮做培养基料,利用3.042发酵得到的调味液鲜味较高,色泽红褐有光泽,具备酱香浓郁、滋味醇厚的特征,具有典型的酱油风味。【结论】红曲糟适...  相似文献   

5.
以TC3、TC5、TC9、TC16和TC20等5个1年生红椿家系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淹水胁迫对红椿幼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淹水胁迫下(3~6 d),TC9和TC3叶绿素含量有小幅度的上升,TC16、TC9和TC3的MDA含量增长较慢,质膜相对透性呈先增加后下降,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增长快、峰值高,TC16、TC9和TC3的SOD活性最高值为854.287、899.598 U·g-1和734.619 U·g-1,TC16、TC9和TC3的POD活性最高值为33 463.156、37 573.641 U·g-1·min-1和31 786.820 U·g-1·min-1。在长期淹水胁迫下,5个红椿家系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淹水胁迫第21天,TC5和TC20的叶绿素含量最低为0.548 mg·g-1和0.756 mg·g-1,叶片几乎全部变黄;MDA含量增加,在淹水胁迫第21天,TC5和TC20MDA含量达到21.399 μmol·g-1和17.019 μmol·g-1;质膜相对透性增大,TC5和TC20相对电导率达到76.3%和74.3%;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呈下降趋势。可见,长期淹水对5个红椿家系幼苗影响大;TC9、TC3和TC16在短期淹水胁迫下具一定的适应性,在育苗造林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6.
胡瑞瑞      朱铭强    梁军  苏印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6):220-226
以杜仲叶林栽培模式枝木为原料,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木醋液,分别记为DC550、DC650、DC750、DC850、DC950。测定5组木醋液的部分理化指标、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5组木醋液的理化指标和总酚含量存在显著差异,DC550的总酚含量最大(666.80 mg·g-1);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弱于抗坏血酸(Vc),大小顺序为Vc>DC550>DC750>DC850>DC650>DC950;对供试菌种均有抑制作用,且差异较显著,其中DC550的抑菌能力最强,对植物病原菌的EC50为0.77~1.52 mg·g-1。通过GC-MS检出有较高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的DC550共含化合物33种。  相似文献   

7.
通过响应面设计,利用超声辅助法优化黑藜麦多糖的提取工艺;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测定黑藜麦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考察温度与pH对黑藜麦多糖抗氧化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藜麦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方案为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60℃,料液比1∶9 g/mL,得到黑藜麦多糖的提取率为9.829 4%;通过4种方法测定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明多糖纯度越高其抗氧化性越强;黑藜麦多糖抗氧化性的稳定性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显著,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低,在中性或偏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可见,黑藜麦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稳定性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Folin-Ciocalteu法对陕西产的2种鹿蹄草的多酚定量,并用DPPH法、ABTS法、FRAP法3种方法进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经过粗提后,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的多酚物质含量为185.81 mg·g-1,明显高于雅美鹿蹄草(Pyrola decorata)的多酚物质含量133.81 mg·g-1,鹿蹄草中的总酚物质含量平均是雅美鹿蹄草的1.39倍;对于每个种的各个部位来说,总酚含量:叶>全株>根茎>花,叶与花中含量差距最大,其比值为2.02(鹿蹄草)、1.26(雅美鹿蹄草)。用3种方法测得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结果一致,清除自由基能力即抗氧化性较强的是鹿蹄草的多酚提取物,其次是雅美鹿蹄草的多酚提取物,抗氧化性测定结果显示,2种鹿蹄草的抗氧化性与其酚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4-10月7批次采收的6个品种桃叶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分析比较了桃叶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桃叶片中总黄酮含量依生长期存在显著性差异,6个试验品种生长期总黄酮月均值高低排序为4月(42.79 mg·g-1)>10月(28.36 mg·g-1)>7月(26.70 mg·g-1)>5月(24.11 mg·g-1)>8月(23.98 mg·g-1)>9月(23.07 mg·g-1)>6月(19.05 mg·g-1)。不同品种桃叶的总黄酮含量也差异显著,其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中油8号(31.34 mg·g-1)>瑞蟠7号(29.52 mg·g-1)>京春(29.45 mg·g-1)>早硕蜜(26.24 mg·g-1)>早黄(23.91 mg·g-1)>燕红11(20.72 mg·g-1)。同一生长期不同品种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6月初的差异最大。综合考虑桃树生长需要和品种间差异,建议对4月份修剪掉的桃树嫩叶和9月底或10月初桃子采收后的桃叶中的黄酮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益生菌发酵处理猴头菇对粗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探讨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酵母菌(高糖型)发酵处理对猴头菇水提物提取率及其多糖含量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益生菌发酵后对粗多糖总抗氧化能力与红外光谱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益生菌发酵相比,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酵母菌(高糖型)发酵后猴头菇水提物提取率分别降低7.50%、3.50%、10.10%,但提取物中粗多糖含量分别提高25.46%、26.98%、20.20%,其中长双歧杆菌发酵得到的粗多糖提取率最高(11.55%);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益生菌发酵猴头菇最佳工艺为:长双歧杆菌添加量为20%、发酵时间4 h、发酵温度42℃,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水提物提取率为27.85%,提取物中粗多糖含量为62.87%,粗多糖提取率为17.51%。猴头菇经酵母菌发酵后,粗多糖总抗氧化能力最高,达6.07 umol·g-1;长双歧杆菌发酵后的粗多糖总抗氧化能力与未经益生菌发酵的粗多糖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益生菌发酵后与未发酵的猴头菇粗多糖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图基本相似,峰位置略微偏移,具有相似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红羽2号’油茶主要营养成分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差异及其变化规律,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以‘红羽2号’油茶果熟期的叶片与果皮、种壳、种仁为材料,测定其还原糖含量、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果皮与叶片中原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红羽2号’叶片与果皮、种壳、种仁各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明显,种仁中还原糖含量和总酚含量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分别为0.87 mg·g-1和2.00 mg·g-1,果皮中还原糖含量、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原花青素含量均最高,变化幅度分别为6.32~6.58、31.83~59.26、62.89~65.96、1.32~1.47mg·g-1,叶片及果实各部位还原糖含量、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原花青素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叶片原花青素含量与叶片还原糖含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种壳中总酚含量与种仁还黄酮、叶片还原糖含量与叶片花青素含量、叶片黄酮含量与叶片总酚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柿子酵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及其抗氧化性能的变化规律,对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的p 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总酸含量不断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并在发酵4 d后趋于稳定;总酚和黄酮含量呈总体呈上升趋势,发酵结束时分别达到2.36±0.05 mg/m L和0.58±0.01 mg/m L;SOD、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在发酵6 d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58±6.80、65.43±4.90、4.18±0.07、6.33±0.12 U/mL;抗氧化能力呈现迅速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经过6 d发酵,柿子酵素中DPPH·、·OH、ABTS+·、O2-·清除率分别为90.12%±1.85%、45.44%±1.42%、94.73%±1.00%、88.63%±2.11%,说明乳酸菌发酵大幅度提升了柿子酵素的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柿子酵素的抗氧化性能与总酚、黄酮和SOD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干燥方式对蓝莓叶中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英  薛梅  樊汶樵  罗洁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3):2570-2578
【目的】探讨对蓝莓叶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蓝莓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蓝莓叶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分别采用福林酚和比色法、亚硝酸盐比色法及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各样品的总酚、总黄酮、绿原酸和芦丁含量,采用亚铁还原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各样品的抗氧化能力,并分析样品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4种干燥方式对蓝莓叶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多酚类组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真空冷冻干燥蓝莓叶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总酚(55.7 mg GAE·g-1 DW)、总黄酮(104.8 mg RE·g-1 DW)两者含量均为微波干燥方式的1.2倍左右,真空和热风干燥方式的3倍左右;多酚单体绿原酸(38.3 mg·g-1)、芦丁(10.2 mg·g-1)两者含量是微波干燥方式的1.5倍左右,热风和真空干燥方式的2-6倍。不同干燥方式对蓝莓叶的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P<0.05)。其中,真空冷冻干燥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最强,DPPH自由基和ABTS+·的半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54.8 µg·mL-1和183.9µg·mL-1,亚铁还原能力FRAP值达到6.0,抗氧化能力略高于微波干燥法(DPPH自由基和ABTS+·的半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61.8 µg·mL-1和225.7 µg·mL-1,FRAP值4.0)。微波干燥法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热风干燥(DPPH自由基和ABTS+·的半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136.6 µg·mL-1和575.1 µg·mL-1,FRAP值1.7)和真空干燥方法(DPPH自由基和ABTS+·的半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136.1 µg·mL-1和225.7 µg·mL-1,FRAP值1.8)(P<0.05)。热风和真空干燥样品间抗氧化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芦丁外,其他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均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真空冷冻干燥能较好地保留蓝莓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且具备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还原能力;微波干燥的效果略低于真空冷冻干燥,生产上可根据样品处理量的大小和具体情况选择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盐胁迫对藜麦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研究3种抗逆基因在藜麦中的响应模式。【方法】以藜麦品种Temuco为材料,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0、200、 450 mmol·L-1)处理藜麦种子和盆栽幼苗,通过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指标、成熟植株农艺性状、种子营养成分含量,以及SOD、 POD、BADH基因的时空表达,明确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种子品质的影响,以及3种抗逆基因对不同盐胁迫的响应。【结果】(1)在高浓度NaCl(450 mmol·L-1)胁迫下藜麦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影响种子N元素的吸收,Na+/K+比率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显著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低浓度NaCl(200 mmol·L-1)胁迫有助于藜麦生长发育,除发芽指数下降外,种子活力指数和鲜重显著增加,各营养元素含量不受影响且略有上升,诱导SOD和POD酶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发酵稻壳替代炭化稻壳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漂浮育苗中的可行性,以商用基质为对照,用不同比例发酵稻壳(fermented rice husk, FRH)替换湘烟7号栽培基质中的炭化稻壳(carbonized rice husk, CRH),并在温室中漂浮育苗60 d,测定幼苗形态指标;选取长势最好处理组FRH1,测定根系和生理指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相关代谢通路和关键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处理间整齐度差异不大,但FRH处理生长势优于CRH处理;综合比较,FRH1处理在株高、根冠比和壮苗指数方面优于其他处理。FRH1处理的一级侧根数量、长度和表面积分别为292条、39.7 mm、4.9 cm2,根系脯氨酸含量、CAT和SOD活性分别为7.0μg·g-1、232 U·g-1·min-1和45.7 U·g-1·min-1,均显著高于CRH处理;FRH1和CRH处理共有29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氮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藜麦秸秆的乳酸菌发酵工艺条件,选取发酵时间、乳酸菌添加量和秸秆含水量3个因素,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后藜麦秸秆感官品质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3个因素对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乳酸菌添加量>秸秆含水量>发酵时间,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4.5 d,乳酸菌添加量12 mg·kg-1,秸秆含水量60%。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为(6.93± 0.05)%。该结果可以为藜麦秸秆发酵饲料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豆粕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但其含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研究表明豆粕经微生物发酵可有效地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但由于发酵工艺、发酵菌种、豆粕本身的因素,不同生产厂家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差别较大,现有研究中也少有关于二者中抗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报道。为此,抽取了市售的65批次豆粕和54批次发酵豆粕,对6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棉籽糖、水苏糖、脲酶进行分析测定,以了解饲料行业使用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方法】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对样品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其分析方法和操作要求均与所购ELISA试剂盒的说明相一致,主要过程为:样品前处理、加样、洗板、加酶标试剂、显色、终止。棉籽糖和水苏糖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微波提取的棉籽糖和水苏糖。脲酶分析参照国标方法:加入尿素缓冲液后恒温水浴,一定时间后加入盐酸溶液停止反应后冷却,清洗试管内容物,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4.7后根据体积计算得出脲酶活性。【结果】调查分析后发现: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29.3、54.7 mg·g-1,发酵后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降低了57.7%,根据百分位数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正常值范围分别为58.9-P90(177.3 mg·g-1)、ND-P90(109.4 mg·g-1)。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为102.2 mg·g-1,而发酵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为37.6 mg·g-1,相比豆粕降低了63.2%,使用相同的数据统计方法判定二者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为42.8-P85(147.2 mg·g-1)和ND-P85(61.8 mg·g-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8.4 mg·g-1和7.5 mg·g-1,发酵处理使其含量下降了59.1%,同时得出豆粕及发酵豆粕胰蛋白抑制因子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0(28.6 mg·g-1)、ND-P80(9.9 mg·g-1)之间。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棉籽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1.93 mg·g-1,发酵豆粕比豆粕减少了82.5%,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棉籽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90 (13.79 mg·g-1)、ND-P90(4.65 mg·g-1)之间。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29.70 mg·g-1,而发酵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5.19 mg·g-1,发酵后水苏糖含量降低了82.5%,同时水苏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5 (33.29 mg·g-1)、ND-P85(11.58 mg·g-1)之间;豆粕中脲酶含量正常值范围为ND-P97(0.40 U·g-1),发酵豆粕脲酶未检出。综上得出,发酵豆粕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豆粕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现行市售豆粕及发酵豆粕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范围。本调查分析为饲料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能够对养殖企业选择豆粕及发酵豆粕作为饲料原材料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藜麦养分吸收及产量对不同钾肥施用量的响应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钾肥施用量(0、40、60、80、100 kg/hm2)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藜麦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钾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藜麦生育期推进呈降低趋势;且施钾量为100 kg/hm2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随施钾量的增加,钾肥贡献率、钾肥农学利用率(KAE)及钾肥吸收利用率(KRE)呈先增后减趋势,钾素偏生产力呈减小趋势;藜麦植株中氮、磷、钾素的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T3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构成因素以T3处理最高,其产量较T0、T1、T2、T4分别提高102.58%、61.03%、43.14%、20.67%。[结论]施钾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藜麦产量及钾肥利用效率,是研究区合理的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9.
藜麦营养成分及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藜麦是一种全营养完全蛋白"假谷物",其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常规营养成分,还含有多酚、黄酮、皂苷、槲皮素、凝集素等生物活性营养成分。据报道,藜麦提取物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性,其中,藜麦种子、芽和叶片中含量很高。因此,藜麦是一种难得的抗氧化食物。综述了藜麦营养成分及其多酚抗氧化性研究进展,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藜麦种子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号藜麦种子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蒸馏水、70%甲醇、70%乙醇、70%丙酮、甲醇、乙醇、丙酮为溶剂,通过超声波浸提方法,比较不同溶剂提取藜麦种子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的藜麦种子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提取液中总多酚含量为1. 14~3. 28 mg/g,其中以70%乙醇为溶剂时含量最高;总黄酮含量为1. 34~1. 98 mg/g,以70%乙醇、蒸馏水为溶剂时含量较高,且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溶剂藜麦种子提取液均具有一定的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间的相关性显著,总黄酮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间的相关性较小。70%乙醇是藜麦种子中总多酚、总黄酮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的最好溶剂。本研究可为藜麦种子提取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