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永坤  吴元芝  于兴修 《绿色科技》2014,(4):207-210,213
在简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迁移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工湿地、前置库、缓冲带与水陆交错带、水土保持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等我国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工程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基于氮磷迁移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工程控制技术的3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周口市农业污染源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全面分析了周口农业面源污染的种类、危害及成因,结合农村特点提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方法、管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特点,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经济管理对策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提出了利用工程技术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利用有机农业方式解决化肥等污染,利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实现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等途径来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杨波 《绿色科技》2020,(6):99-101
指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是造成水源地水库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和调查了三亚主要的饮用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现状。结果发现: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是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主要的面源污染类型,其中,农业生产活动对库区TN和COD污染负荷贡献达到70%以上,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对库区TP污染负荷贡献达到了87%以上,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亚水源地水库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三亚水源地水库库区面源污染防治应以农业生产活动和禽畜养殖的污染控制为主,辅以农业生活活动、库区管理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控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选用2009—202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基于库兹涅茨曲线进一步实证分析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面源污染与农业人均收入符合EKC曲线的拟合结果,并得出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并未达到拐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还存在同步增长的趋势,但其总磷、总氮排放量及污染占比均大幅下降,说明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政府环境政策干预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检测水平提升、农户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等会使拐点提前达到,并很快进入反向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流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尤其是水质是当今国内外最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IPCC2008;US Water Seienceand Technology 2008),而问题的关健是如何有效的控制和减少流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所谓点源污染是指由管道、沟、井、船和容器而排放的污染,而面源污染则是包括间接或零星状进入水系,如农业区域的径流或排水系统,城市的径流(USGS,2008)。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马颊河是流经濮阳市的一条主要河流,根据其实际污染治理情况开展了马颊河污染源的调查,针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关键污染源,提出了截污整治、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源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环保宣传与执法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作为对水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在水环境污染贡献率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环境瓶颈。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调研,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指标和方法,并对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展望了农业面源污染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农业面源污染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汉江水源地地处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水源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责任和意义重大。文章在对汉江流域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监测难度大,责任追究难,监管手段落后,农民积极性难调动等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困境,并结合现有先进防治模式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文 《绿色大世界》2012,(11):203-204
通过对农业污染现状的分析,充分了解了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农业污染治理的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的控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地区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加重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水质污染。本研究选择以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为轮作方式的两片农田为农田生态系统,5年生的杨树林带和8年生的水杉林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水体、作物、林地下的氮和磷的样本,对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主要水污染物)迁移和淋失进行了研究,并对林带作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 N、P等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具有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表明: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00∶40时,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50.05%流失N和29.3% 的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 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30.98 %流失N和86.73% 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当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为150∶40,在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 33.7%流失N和19.58%P可以被林带吸收,在小麦-水稻的轮作方式下,20.65%流失N和57.82% 流失P可以被林带所吸收。因而,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40或150∶4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12.
非点源污染作为目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已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领域。而林业非点源污染对山区、丘陵等区域地表水体的水质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采伐、整地、使用化学物质和林火等林业活动对水质的影响更大,因此开展林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乌江流域山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江流域坡耕地为背景、调查总结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农林复合经营复模式现状,分析论证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的综合效益。提出了乌江流域林农复合经营的造林设计原则依据和布局与配置等系列实用技术,为长防工程建设这耕还林工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林复合经营在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云南省退耕还林存在着造林树种及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在退耕还林中要保持农户长久、高度的积极性和保证长远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全面推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让农林复合经营技术成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以武陵山区女儿寨森林小流域5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为依据,以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地表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源头水、山洞出水口、二级出水口上、二级出水口下和总出水口的水质分别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  相似文献   

16.
林地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及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如今大气干湿沉降、矿区及工业生产污染以及有机肥超量施用等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正日益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微生物在林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对其修复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中综述林地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及微生物修复机制,介绍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累积,通过代谢过程对重金属进行氧化、还原、甲基化、去甲基化等生物转化,以及通过矿化、络合作用钝化重金属来修复重金属污染等修复机理,并提出研究展望,以为后续林地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in China is quite austere owing to lots of facto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include severe N, P eutrophications in water bodies, unsuitabl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and the lack of reasonable management. It was well known that forest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control soil & water erosion, uptake extra soil nutrients as well. However forest coverage is rather low in the headwaters region. The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NSP pollu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by developing agroforestr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agroforestry and the related measures of pollution controlling, e.g., riparian forest buffer zones building. As a conclusion, controlling the loss of soil and water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rucial action and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ield. Thereby the benefits of pushing up agroforestry in slops to combat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prevent NSP pollution from worsening ar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8.
以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为单元 ,针对不同立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现状 ,建立相应的林业综合治理模式 ,通过对库区高效水土保持林、沿江库岸生态景观林带和坡耕地退耕还林生态经济型林农复合经营模式营建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库区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