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饲养地中海蟋蟀雄性成虫,解剖出咽侧体离休培养,测定其保幼激素Ⅲ的生物合成率。未交配和交配两组处理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2天JHⅢ的生物合成率均达到最高峰,但交配过的雄成虫生物合成率约是未交配组的2倍;羽化2天后,未交配雄成虫JHⅢ的生物合成率平稳下降,而交配过的雄成虫有一段时间JHⅢ的生物合成率相近。心侧体-咽侧体-复合体与分离的脑一起培养,羽化后2天JHⅢ生物合成率下降24%。8天下降45%;  相似文献   

2.
离体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成虫咽侧体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化学的方法,测定黄粉虫咽侧体(Corpora allata,CA)体外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合成的时间进程。左右侧CA合成JH的对称性以及成虫发育期CA的活性变化。发现CA在离体条件下,培养3h即可,再增加培养时间,JH的合成基本维持不变,一对CA的左侧和右侧的JH合成不是很一致,它们的合成是随机的,成虫发育期,雌雄成虫CA活性在第15天时达到最大,雄成虫CA活性较雌成虫高。  相似文献   

3.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4.
在心侧体-咽侧体(CC-CA)复合体的培养液中增加200μmol/L法尼醇(Farnesol)能引起甲基法尼酸(MF)的大量积累,但不提高保幼激素Ⅲ(JHⅢ)的生物合率。初步认为是由于甲基法10mmol/L Ca^2+浓度,可刺激CA大量合成JH的量最大。但提高K+浓度则几乎完全抑制了JHⅢ的合成。不同浓度Ca^2+浓度Ca^2+与20μmol/L外源性法尼醇腺体复合体,大增加MF的积累,但提高K  相似文献   

5.
在心侧体-咽侧体(CC-CA)复合体的培养液中增加200μmol/L法尼醇(Farnesol)能引起甲基法尼酸(MF)的大量积累,但不提高保幼激素Ⅲ(JHⅢ)的生物合成率。初步认为是由于甲基法尼酸环氧化酶受到抑制所致。培养液中增加Ca ̄(2+)浓度,可刺激CA大量合成JHⅢ,试验结果表明,在10mmol/LCa ̄(2+)浓度条件下每对CA合成JHⅢ的量最大。但提高K ̄+浓度则几乎完全抑制了JHⅢ的合成。不同浓度Ca ̄(2+)与20μmol/L外源性法尼醇同时处理腺体复合体,不增加MF的积累,但提高K ̄+浓度再和200μmol/L法尼醇一起处理,能诱导JHⅢ的生物合成,大幅度增加MF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小菜蛾交配行为及能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在室内条件下小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为探明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L.)]在自然条件下的交配规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进行交配,雄虫可以多次交配;全天有3个交配高峰值,分别为12:30、0:30及6:30,羽化后第1d,交配率较低,羽化后2-4d交配率较高(71.4% ~7...  相似文献   

7.
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为开展梨小食心虫化学生态学研究及其综合治理奠定基础。【方法】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4±0.5)℃、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为15h光期和9h暗期)条件下,系统观测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节律。【结果】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主要发生在光期05:00-10:00这个时段,此时成虫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90%以上,其中以05:00-06:00羽化率最高,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第3天,呈"一"字形交配,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1~35min,平均为22.07min,成虫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17:00-21:00,交配率超过90%;梨小食心虫雌成虫的产卵节律与其交配节律颇具相似性,其产卵活动也主要发生在17:00-21:00,该时段所产卵量达到总产卵量的87.43%,显著高于其他时段。【结论】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具明显的生物节律,其中羽化行为主要发生在上午05:00-10:00,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傍晚17:00-21:00。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60)Co-γ200Gy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并通过蛹的羽化率及成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等一系列参数来验证遗传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的可行性。【方法】用200Gy ~(60)Co-γ辐照50头小菜蛾6日龄蛹,然后将其与50头未辐照的对照组6日龄蛹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60%~70%、光照时间14~16h/d、光照强度1 000~4 000lx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蛹的羽化率、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雄虫对雌虫性激素的感知能力、雄虫的交配能力及雌、雄成虫的寿命等参数。【结果】经200Gy ~(60)Co-γ辐照处理后,小菜蛾雄蛹的羽化率为60%,羽化后雄虫寿命为8.83d;雌蛹羽化率为52.67%,羽化后雌虫寿命为7.90d。与对照组相比,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均无显著差异。4个配对组合UM×UF、IM×UF、UM×IF、IM×IF(其中UF、UM和IF、IM分别表示未辐照和辐照处理的雌虫和雄虫)的当代成虫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3.24,16.34,6.98,5.33粒,F_1代卵的孵化率分别为94.83%,75.93%,86.88%和64.15%,F1代化蛹率分别为82.52%,44.11%,21.83%和10.35%;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当代成虫和F1代单雌产卵量、F_1代卵的孵化率和F1、F_2代化蛹率均显著降低;辐照组F_1代雄虫与雌虫的性别比以组合IM×UF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用最佳亚不育剂量200Gy ~(60)Co-γ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蛹的羽化率、羽化后成虫寿命及生殖力受辐照影响显著降低,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及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不受辐照影响,说明采用辐照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成虫的羽化规律和产卵习性,采用滤纸保湿培养皿法,在室内观察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羽化节律及温度、不同性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在开始羽化后的5~10 d,每日的羽化主要集中于2∶00—10∶00,其中雌虫的羽化高峰期集中在4∶00—10∶00,雄虫则在2∶00—8∶00和18∶00—24∶00出现2个小高峰。雌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产卵,第2天产卵量最多,产卵高峰期出现在每日14∶00—24∶00。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5℃时寿命最长,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11.9 d和10.7 d;交尾雌、雄虫寿命低于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7.6 d和6.9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109.4粒;在30℃时寿命最短,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2.6 d和2.9 d,交尾雌、雄虫则为1.9 d和2.7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49.4粒;在25℃时,不同雌雄配比的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雌、雄虫平均约为2 d和4 d,单雌有效产卵量亦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和雌虫产卵具有明显节律性,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影响较大,不同雌雄虫配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同种成虫的气味对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交配期间性比调节的影响,设置对照(无气味)、已交配雌虫、未交配雌虫和已交配雄虫等4种气味源,分别处理单对刚羽化成虫24 h,然后用幼嫩豇豆(Vigna unguiculata)豆荚单头饲养被测雌虫,观测每日所产子代的性别和数量,计算子代性比。结果表明:已交配雌虫气味处理的子代雌虫数(22.80头)最少,跟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同对照的子代性比(0.31)相比,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的气味分别导致子代性比显著提高和降低,子代性比分别为0.48和0.22,而已交配雄虫气味对子代性比无显著影响。4个处理中,仅已交配雌虫气味处理的雌虫在产卵最后1天的日性比达到1.00,即雌虫体内的精子已消耗殆尽。成虫气味源对雌虫产卵天数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说明,普通大蓟马在交配期间能依靠嗅觉判别周边雌虫的交配状况,然后通过调控雌虫的获精数量,实现对子代性比的自调节。  相似文献   

11.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结果显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卵孵化都集中在产卵后的第7~11天,平均发育历期9.34d,平均孵化率89.14%:若虫羽化集中在孵化后的第8~14天,平均发育历期10.23 d,平均羽化率66.90%;成虫寿命在30~65 d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害虫时,米满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米满对病毒协同作用显著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幼虫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单用病毒;联合处理的存活幼虫羽化为成虫后,交配率、产卵量、卵孵率等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缺乏是引发昆虫生殖滞育的主要原因,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HEH)作为JH的主要降解酶,通过调控JH滴度水平在昆虫滞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JHEH在蠋蝽生殖滞育中的调控功能,克隆获得了蠋蝽JHEH基因(AcJHEH),该基因编码452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环氧水解酶结构特征,无跨膜结构域,存在1个信号肽位点。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cJHEH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保守性,与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的JHEH相似性较高,达65.46%。利用RT-qPCR技术测定了AcJHEH在蠋蝽不同组织及滞育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发现AcJHEH表达量在滞育诱导期先下降后升高,滞育诱导20 d时表达量最低;滞育初期(诱导40 d)表达量最高,滞育维持期(诱导50~60 d)的表达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与成虫初羽化时水平接近。AcJHEH在滞育蠋蝽的头部表达量最高,其次是中后肠和脂肪体,在卵巢中表达量最低。利用RNAi敲降蠋蝽初羽化成虫的JHEH基因表达后,雌虫体内的卵黄蛋白原(vitelliogenin, Vg)基因表达量上升,卵黄沉积...  相似文献   

15.
黄光和绿光对灰茶尺蠖成虫生物学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波长光谱对灰茶尺蠖成虫生物学习性的影响,为灰茶尺蠖的绿色无公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室内鲜叶饲养5代的灰茶尺蠖成虫为材料,设置黄光组、绿光组和对照组3个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为:白天(07:00―19:00),黄光组、绿光组和对照组灰茶尺蠖成虫均用普通日光灯照射(光照强度150~200 lx)12 h;夜间(19:00―07:00),黄光组成虫用黄光(波长590~595 nm)持续照射12 h(光照强度为50~100 lx),绿光组成虫用绿光(波长520~525 nm)持续照射12 h(光照强度为50~100 lx),对照组成虫黑暗12 h,分析不同光谱处理对灰茶尺蠖成虫产卵情况、寿命以及卵孵化率和成虫羽化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黄光组、绿光组灰茶尺蠖成虫的总产卵量分别下降了24.05%和32.97%,且与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黄光组和绿光组灰茶尺蠖成虫单雌最高产卵量、产卵率和卵孵化率均显著下降。黄光和绿光处理对灰茶尺蠖成虫的产卵前期影响不显著;但其平均产卵期显著缩短,分别较对照组缩短3.01和3.25 d。黄光组、绿光组和对照组灰茶尺蠖成虫的单雌产卵量高峰均出现在第4天,此时黄光组和绿光组灰茶尺蠖成虫的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黄光组和绿光组灰茶尺蠖雄虫和雌虫的寿命均显著缩短,但2种光谱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经黄光和绿光处理后,灰茶尺蠖成虫的羽化率分别下降了45.18%和29.76%,且与对照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波长光谱对灰茶尺蠖的生物学习性有明显影响,于茶园内夜间提供黄光或绿光照射,能扰乱灰茶尺蠖的发育节律,减少其种群数量,从而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分别研究了甜菜夜蛾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AcNPV)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cNPV对 4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 1ml9 1×106 PIB(多角体), 4龄幼虫摄入亚致死剂量病毒对化蛹产生不良影响,并使性比发生变化,雌雄蛹比为 0 6~0 8,较对照明显升高;幼虫期摄入病毒亦对其成虫的繁殖力产生影响,无论是每雌产卵量、总卵量还是卵孵化率均比对照显著降低,交配比例和次数也比对照明显下降。甜菜夜蛾成虫期摄入病毒亦对繁殖力产生影响,产卵量和交配比例和次数以及卵孵率均比对照明显下降,此外,还对后代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淡足侧沟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人工繁殖淡足侧沟茧蜂以控制甜菜夜蛾的发生为害,在室内恒温27℃条件下,以专用人工饲料饲喂甜菜夜蛾接种淡足侧沟茧蜂,研究了淡足侧沟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淡足侧沟茧蜂羽化多在自天,以8:00至16:00时最多,雄蜂早于雌蜂.出蜂时间6~7d,以1~3d最多,占90%以上.雌雄一生均可交配多次.未交配雌蜂其子代全为雄蜂.雌蜂产卵高蜂多在羽化交配后1~3d,卵多产于幼虫腹部第5腹节与臀节之间;绝大多数寄主体内只产1粒卵.2)在一天中,侧沟茧蜂的寄生率以14:00至22:00时间段最高.雌蜂以第2天的寄生率最高.单雌一生平均寄生虫数可达101.6头.淡足侧沟茧蜂对甜菜夜蛾1~4龄幼虫的选择寄生比率分别为0.0863,0.2795,0.2609,0.3733.  相似文献   

18.
周文宗  钦佩  王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74-5575
以大白菜叶和麦麸为对照,研究了水花生对黄粉虫蛹发育历期和成虫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气相对湿度40%~50%、温度25℃的条件下,水花生能明显延长黄粉虫蛹的发育历期,比投喂菜叶和麦麸组延迟(495.25±6.56)h,成虫羽化率提高了(16.67±7.42)%;在完全黑暗条件下黄粉虫蛹的发育历期比光照条件下延长79.25 h。  相似文献   

19.
Krüppel homolog 1(Kr-h1)是保幼激素(JH)的早期响应基因,在JH抑制幼虫或若虫变态及促进成虫生殖中发挥关键作用.利用RT-PCR技术克隆甜菜夜蛾SeKr-h1α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eKr-h1α开放阅读框长度1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上已有的甜菜夜蛾Kr-h1β序列相比,SeKr-h1αN端缺少12个氨基酸.通过荧光定量qPCR研究甜菜夜蛾不同发育时期SeKr-h1α/β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eKr-h1α/β表达趋势一致,SeKr-h1α为主要表达的转录产物.SeKr-h1α/β在幼虫末期、预蛹和成虫期高表达,1~4龄幼虫和蛹期维持低表达.在幼虫和蛹末期施用JH类似物Methoprene,qPCR检测SeKr-h1对JH的诱导响应表达,结果显示Methoprene处理5龄幼虫2、6、24 h都可诱导SeKr-h1表达,并且在处理6 h时的诱导效果最为明显,为对照的8.76倍;Methoprene处理化蛹末期的雌蛹,试验组羽化12 h雌虫SeKr-h1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34倍.本研究克隆得到SeKr-h1α完整编码序列,并明确SeKr-h1的表达特性及其对JH类似物存在诱导响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甜菜夜蛾SeKr-h1基因功能以及开发防控新策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小菜蛾交配试验,测定了不同日龄和不同环境温度对小菜蛾交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菜蛾成虫日龄会显著影响其交配率,小菜蛾羽化后当日即可进行交配,1日龄和2日龄的交配率较高,均在70%以上,从第3日龄开始,小菜蛾的交配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下降。环境温度对小菜蛾成虫的交配率和交配高峰有着显著影响,25℃时的交配率为85.0%±4.36%,交配高峰为(1.86±0.08 d),此时的交配率达到最高,交配高峰时间最短;环境温度低于25℃或高于25℃时,小菜蛾的交配率均会降低,交配高峰有所延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