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随着对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的深入,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multi-agent system models of land-use/cover change,简称MAS-LUCC)模型得到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简单回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简称LUCC)建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多智能体建模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实证案例,讨论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中多智能体模型(multi-agent system model,简称MAS)的优势与技术难点,并着重对MAS-LUCC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和模型的验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MAS-LUCC模型适用于异构条件下复杂的空间相互作用、分散建模及自主决策的研究。多智能体模型作为今后创建LUCC精细尺度模型的重要方法,应重点关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优化智能算法,提高模型精度,拓展模型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土地利用实践调研、总结,结合土地利用理论梳理,分析土地利用优化途径,总结土地利用优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十大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优化的研究方法可指导土地利用工作实际,提高土地利用效果,为土地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该文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配置的概念,明确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标设置,介绍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设计,最后结合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上,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武进区社会经济等多项指标,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角度,指出武进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向.[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技术不足的缺点,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情况.[结论]该研究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上,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武进区社会经济等多项指标,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角度,指出武进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向。[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研究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的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技术不足的缺点,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情况。[结论]该研究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粒子群算法构建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在分析了兰州市七里河区近19年来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指出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特点,运用粒子群算法算法得出了兰州市七里河区2014年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结果,并与2014年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此算法有效的优化了七里河区土地。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土地资源的固定性和面积有限性,合理利用土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的合理选择又是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点所在,因此本文主要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综述,指出了传统方法定性分析和线性规划的不足,同时提出了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较高的灰色线性规划和层次分析法等优化方法。并指出灰色线性规划和层次分析法是今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方法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而GIS以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从GIS与数学模型结合、GIS与智能算法结合以及GIS在土地利用辅助决策3个方面入手,总结了GIS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不同优化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未来一定时期内GIS应用于土地利用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DEM和GRID模型研究了重庆开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坡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坡度带的土地利用格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随坡度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坡度带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耕地在各坡度带上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林地和草地的地位逐渐增强,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针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现状,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规划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婉  李鹏  于书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43-21146
选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关系。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和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和空间配置模型。已有研究中,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空间配置模型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配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CA)和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CLUE-S)等,分析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方法的发展弱势和现有模型无法完成从数量优化到空间配置的完整过程是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随着对配置结果精度和可行性要求的提高,空间配置模型的发展完善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同时开发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到空间格局配置的完整模型也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需要对县级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方法]基于弹性规划的灰色多目标规划,依据人们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与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目标的关系,将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类型整理重组归并,形成满足结构优化的决策变量.[结果]依据研究区特点,建立多种约束条件,采用WinQSB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针对计算得出的三套方案,定性分析了各个方案的优点及缺点,在土地结构优化的环节指导了规划方案最优的选择.[结论]此方法在多个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了应用,征求了多部门意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与当地发展和规划比较吻合,能够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低碳约束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本文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系数和碳密度,以碳蓄积量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人群搜索算法的快速寻优能力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碳蓄积量比规划方案有较大提高,碳排放总量减少0.141万吨,与DE、PSO和GA法相比较,SOA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最优解。  相似文献   

14.
蒲春玲  余慧容  李晓龙  王华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46-19049,19065
伊宁市是新疆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具有相对的典型性。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得出伊宁市现阶段土地利用特征与缺陷:自然条件优越,但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建设用地增长快且需求量大,用地矛盾加剧;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情况严重;资源利用结构与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借助GIS技术划分出4个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生态景观区、平原农业区、山地牧业区和建设保护生态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构建出4种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绿洲生态农用地利用模式;特色生态旅游型土地利用模式;集约节约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和保育型生态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碳减排目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为目标函数,得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与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优化后的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减少;与规划方案相比,优化方案中碳排放量减少184.57万t,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增加6.93亿元,虽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规划方案减少了,但符合当前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碳排放最小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能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有效地实现碳减排,并且有助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提高,对今后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位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皋兰县为例,探讨并提出该区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方法】依据皋兰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皋兰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获得规划近期(2015年)和规划期(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到规划近期(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比例由基期年的15.48∶0.84∶75.01调整为规划近期的14.14∶1.39∶74.84,建制镇面积比例增加了0.19%。到规划期(2020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耕地、草地面积比例降为13.36%和73.80%,林地面积和建制镇面积上升为1.70%和0.70%。【结论】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综合考虑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牛德利  覃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99-17700,17709
目前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确定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优化,而对于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程度或者说满意度的定量评价相对空白。鉴此,尝试在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等方法对村域土地利用结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以济源市梨林镇为例,分析该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运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模型,结合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控制指标,对梨林镇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出梨林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最优方案,为全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定量"参考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强调数量上的占补平衡,易忽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本文以嘉鱼县为例,研究区域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法。结合全县耕地和规划基本农田分布特点、土地分等定级等资料,以2009年、2012年遥感解译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构建优化指标,并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区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后簰洲湾镇、新街镇基本农田数量较原来增多,而其余6个镇数量相对减少;确保把自然属性良好的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剔除零星片块使基本农田连片程度有所提高。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法对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耕地规模约束的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解的存在及其合理性由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日标决定.在人均粮食占有目标为450 kg/人的小康水平下,与规划基期相比提高粮食单产、控制性减少耕地面积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策略具有现实可行性.在耕地规模不约束的条件下,粮食单产保持现状或者小幅度提高,均需要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才能在温饱、小康、富裕3个人均粮食占有目标下得到优化解,而耕地面积的大幅度提高是不现实的: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控制性增加耕地面积等途径追求小康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是比较合理的.从粮食单产增加、耕地规模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方案优选,确定了符合兰州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优化方案Ⅱ为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开展提高耕地质量的土地开发整理、充分利用牧草地的生态功能是实现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效益优化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