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着人和多种动物生命健康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致病原为布鲁氏菌(Brucellasp)。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疫苗在布鲁氏菌病的防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国学者在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世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的防治方法是注射疫苗.但当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具有免疫成本高、时间短、保护效率低、毒力不稳定等问题.介绍了布鲁氏菌病的致病机理与防治,综述了布鲁氏菌病常用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免疫保护抗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要做好布病防控工作,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应免地区要做好布病疫苗的免疫工作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具有诊断标记的布鲁氏菌病疫苗菌株,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和负筛选技术,构建了流产布鲁氏菌株2 308的ATP/GTP结合蛋白基因缺失株BDA14,并通过菌落染色和凝集特性,培养传代,小鼠接种试验及怀孕羊攻毒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缺失菌株BDA14为粗糙型菌株,体外培养传代表型不发生改变;2)缺失菌株BDA14在小鼠体内的毒力与亲本菌株2308相比显著降低,且不产生针对OPS(O-antigen)的抗体;3)缺失菌株BDA14可提供与疫苗株RB51相当的攻毒保护力;4)缺失菌株BDA14对怀孕靶动物的安全性显著提高,接种怀孕羊不引起流产.说明ATP/GTP结合蛋白基因缺失株BDA14作为安全、有效且能鉴别诊断的疫苗菌株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猪种布鲁氏菌2号苗(S#-2)是中国兽药监察所培育出的一株弱毒疫苗株。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好的疫苗预防猪的布鲁氏菌病的情况下,应用S#-2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给怀孕猪皮下接种500亿S#-2活菌,给性成熟公猪肌肉内接种700-1500亿活菌,分别在猪体内连续通过5代,毒力没有增强,也不会造成怀孕猪流产。怀孕猪免疫接种S#-2第70天,攻击强毒,在对照猪70-87.5%感染的情况下,免疫组80-90%猪获得保护。公猪皮下接种186亿活菌,经测定,S#-2在猪体内停留时间小于60天。猪皮下接种S#-2后有轻微全身反应,1-2天后恢复正常。口服S#-2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无论采用注射或口服途径给猪接种,大约在35天补体结合反应转阴而凝集反应仍为阳性,据此,可以对免疫猪和感染猪进行鉴别诊断。布鲁氏菌2号苗毒力稳定,对各种动物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用口服方法接种不会造成怀孕动物流产。本文综述了猪种布鲁氏菌2号苗在猪体上进行的免疫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也是引起动物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人、畜间布鲁氏菌病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人群身体健康。及时准确诊断对控制和净化布鲁氏菌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病原学和血清学两方面对布鲁氏菌病的现有诊断技术进行概述,同时指出布鲁氏菌免疫原性蛋白抗原的筛选和研究,对布病的控制和净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常造成感染鸡群大量死亡或发病鸡群产肉、产蛋等生产性能下降,对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传统疫苗,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目前被广泛使用。但其本身亦具有一定的缺点,因此新技术与新型疫苗也在不断研究与开发。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新型疫苗和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动物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死亡率几乎100%,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前,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狂犬病疫苗研发一直是狂犬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进而不断涌现出新型疫苗。本文对近期狂犬病新型灭活疫苗、弱毒疫苗、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口服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把握狂犬病疫苗研究现状,为研发更为有效的狂犬病新型疫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鸡球虫疫苗及其佐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鸡球虫病是养禽业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的重大经济损失.当前,药物防治是控制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耐药虫株的普遍产生及绿色食品概念的形成,人们期望用更好的手段取代之.鸡球虫疫苗和相关佐剂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鸡球虫病免疫防治的最新进展,从转基因疫苗、核酸与亚单位疫苗、常规疫苗、免疫佐剂4方面研究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A(FnbpA)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并以小白鼠为试验模型,检测其免疫保护效果。【方法】诱导表达FnbpA,经组氨酸标签亲合纯化后用Bradford法测定纯化的目的蛋白的含量,并检测其黏附活性及对动物的安全性。制备FnbpA亚单位疫苗,经无菌检验及安全检验后,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用ELISA方法检测被免疫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效价,通过腹腔攻毒试验检测疫苗的免疫保护力。【结果】纯化的目的蛋白在80 ku处出现单一条带,蛋白质量浓度为0.245 mg/mL。细菌黏附抑制试验发现,经FnbpA蛋白预处理过的MDBK细胞黏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较对照极显著减少;动物安全性试验显示,小鼠注射FnbpA亚单位疫苗后均健活,表明制备的FnbpA亚单位疫苗安全性良好。所有免疫组小鼠于首免后7 d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在21 d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结论】纯化的FnbpA蛋白达到了电泳级纯度,且依然保持良好的黏附活性;制备的FnbpA亚单位疫苗作用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符合抗体消长规律,且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刘晶芝  赵宝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39-6141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以流产和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全世界广泛分布的人畜共患慢性细菌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和多种动物的生命健康。布氏杆菌可感染人类、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损伤,如发热、流产与不育、慢性关节炎及神经损害等,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布氏杆菌对反刍动物和猪的感染都很严重,由于部分野生动物也感染了布氏杆菌,将对人和家畜构成一种潜在的危害。对布氏杆菌病的危害、检测、治疗等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家禽养殖业是畜牧业的基础性产业,我国家禽年出栏量达 146 亿羽,约占全球养殖量的 22%,而鸡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寄生性原虫病,每年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引起,可导致大量肠上皮细胞受损、出血甚至死亡。近 70 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鸡球虫病防治药物和疫苗的研制,传统的抗球虫药物有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类药物,传统的鸡球虫病疫苗有强毒活卵囊疫苗和弱毒活卵囊疫苗。近年来,新药与新型疫苗研发技术平台不断发展,为新型抗球虫药物(天然产物药物)和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和活载体疫苗等)的研制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结合鸡球虫病流行病学、防治药物等方面的研究概况,重点阐述抗球虫药物与鸡球虫病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鸡球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动物和人体摄取表达抗原的转基因植物能激发机体的血清和黏膜产生特异性抗体,植物口服疫苗的研究是当今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章综述亚单位抗原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水平及方式、基于植物口服递送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转基因植物疫苗面临的问题等,并展望其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布鲁氏菌是一种能够在哺乳动物巨噬细胞内生存和增殖的兼性厌氧菌。近年来,布鲁氏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细胞内寄生过程中的毒力因子及其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主要论述布鲁氏菌如何逃避巨噬细胞的防御及其在细胞内寄生状况。  相似文献   

16.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对动物和人危害极大。卡介苗(BCG)是当前预防结核病的唯一商品化疫苗,在其应用的50余年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总体的有效防治率只有50%。结核杆菌分泌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发机体产生抗结核的免疫保护。而植物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和其它疫苗相比具有廉价、无副作用、可大规模生产等优点。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能有效的进行翻译后加工;另一方面,利用植物生产疫苗蛋白成本低、易口服、安全性好。转基因植物只表达组分疫苗,不含致病微生物或潜在的致病微生物,对人畜安全,所以由植物表达结核杆菌分泌蛋白,有可能发展成为抗结核的转基因植物疫苗。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11):2598-2604
Hepatitis-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 (HHS)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 (FAdV-4). Several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proteins of FAdV-4 have been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 to develop candidate subunit vaccines. However, the protective efficiency of baculovirus-expressed penton base protein has not been assessed. In this study, two recombinant capsid proteins, penton base and fiber-2, were constructed. And then, penton base and fiber-2 were administrated alone or together to specific pathogen-free (SPF) chickens at 14 days of life and boosted at 28 days of life. At 42 days of life, the immunized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hallenged with FAdV-4 virulent strain. Results show that inoculating penton base or penton base+fiber-2 provided 100% protection to the chickens. All groups vaccinated with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ed detectable antibodies and showed no apparent lesions. Thus, baculovirus-expressed penton base protein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subunit vaccine.  相似文献   

18.
Animal health is key to successful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of vaccines against major epidemic diseases is one component of improving animal health.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from Kenya on the production and delivery of a vaccine against Contagious Caprine Pleuropneumonia (CCPP), a major disease of goats. The vaccine, while technically a viable preventative measure against CCPP, has not been well integrated into Kenya's animal health care system. From February through November, 1992,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organizational and policy constraints to vaccin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Data were obtained through interviews, field visits, and available documents. Results suggest an animal health system that 1) does not have a well developed infrastructure to track, identify, and control animal diseases; 2) tends to place greater emphasis on cattle, rather than small ruminant health care; and 3) is not well linked in term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荣俊 《长江大学学报》2005,2(2):66-70,88
综述了导致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即: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的出现和IBDV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子克隆技术与手段的长足进步.介绍了目前IBD基因工程疫苗的4种主要类型:活病毒疫苗、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可食用转基因植物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