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肠细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扩增(REP-PCR)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扩增(ERIC-PCR)2种方法,对从3种不同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型分析;通过REP和ERIC-PCR指纹图谱扩增,利用NT-SYS-pc软件,并采用Dice系数对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5株副溶血性弧菌REP-PCR指纹图聚谱共分为3大类,其中底泥中的优势谱型为Ⅰ类型,海水中的优势谱型为Ⅱ类型,虾样品中的优势谱型为Ⅰ类型;ERIC-PCR指纹谱型也聚类为3大类,在海水和底泥中的优势谱型均为Ⅰ类型,但底泥中副溶血性弧菌多样性较海水中丰富,虾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谱型为Ⅱ类型.表明不同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优势型不同,进而推测不同类型谱型的菌株耐冷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2.
鸡源大肠杆菌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肉汤稀释法测定32株鸡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等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5种四环素耐药基因(tet基因),并用ERIC-PCR方法分析试验菌株间的克隆关系。结果显示:32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4%、75%,tetA和tetB阳性率分别为78%和25%。总tet基因阳性率为90.6%,与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基本一致。携带1种或2种tet基因的临床分离菌,不仅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还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新霉素和氟苯尼考耐药,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试验菌共分为A~O 15个ERIC型,tetA和tetB几乎均匀分布于不同ERIC型菌株中,表明其在试验菌株间水平扩散。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了沙门菌携带的第一类整合子的基因结构的基础上,采用ERIC-PCR方法对第一类整合子的阳性菌株进行基因指纹图谱分析。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扩增的方法对两种不同血清型、整合子阴性与整合子阳性菌株研究基因指纹图谱,利用遗传距离矩阵,采用非加权配对法UPGMA法做遗传分析的树状图,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运用ERIC-PCR方法,可以将第一类整合子阴性、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及其结构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对于两种不同的血清型也可以得到区分。ERIC可以作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及其相关血清型进行尝试性的鉴定方法,这对于研究整合子介导细菌耐药机制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肉汤稀释法测定32株鸡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等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5种四环素耐药基因(tet基因),并用ERIC-PCR方法分析试验菌株间的克隆关系。结果显示:32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4%、75%,tetA和tetB阳性率分别为78%和25%。总tet基因阳性率为90.6%,与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基本一致。携带1种或2种tet基因的临床分离菌,不仅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还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新霉素和氟苯尼考耐药,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试验菌共分为AO 15个ERIC型,tetA和tetB几乎均匀分布于不同ERIC型菌株中,表明其在试验菌株间水平扩散。  相似文献   

5.
动物、环境及饲养员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PFGE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养殖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探讨人、动物与环境间耐药菌垂直克隆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自养殖场动物、环境和饲养员的86株耐药谱相近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DNA指纹图谱分型,比较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37株鸡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0种PFGE分型;49株猪场来源大肠杆菌可分为24种PFGE分型;同一动物、环境或饲养员采样点分离菌株PFGE指纹图谱相同者较多;同一养殖场不同动物个体、养殖场环境不同采样点、动物和环境以及饲养员和环境都存在PFGE指纹图谱完全相同菌株;鸡场和猪场都发现有属同一PFGE分型的来自动物、饲养员和环境的菌株;86株菌全部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同PFGE分型的菌株其耐药谱型不一定相同。【结论】养殖场动物、环境及饲养员之间存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检测山东2016年动物源大肠杆菌的抗药情况,并分析多抗高抗菌株间基因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基因图谱,探讨多抗高抗大肠杆菌ERIC-PCR基因分型与抗药性之间的关系,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并鉴定猪源和禽源大肠杆菌110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10种抗生素的抗药情况,并从中挑选20株多抗高抗大肠杆菌进行ERIC-PCR,根据DNA指纹图谱进行聚类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猪源大肠杆菌对多类抗生素具有抗药性,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氨苄西林的抗药率达100%,对头孢噻肟抗药率较低,为57.14%;禽源大肠杆菌也具有高度抗药性,对氟苯尼考抗药率达95.51%,对环丙沙星抗药率最低,为61.80%。ERIC分析显示,多抗高抗菌株谱型分散,为多克隆来源,其基因分型B型与抗药特性之间呈一定相关性。表明,动物源大肠杆菌抗药程度高,且呈现高度多重抗药性,对不同种类抗生素及同类抗生素不同药物之间均存在严重的抗药性。多抗高抗大肠杆菌无明显种属特性,其传播和蔓延对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都形成潜在的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7.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215株猪源沙门氏菌对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测定了多药外排泵基因oqxA、oqxB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并用ERIC-PCR方法分析了猪源沙门氏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和遗传关系。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喹乙醇、痢菌净、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2.56%、20.93%、92.56%、16.74%;有152株菌同时携带oqxA和oqxB,另有7株菌单独携带oqxB;有156株菌携带floR基因; oqxA或oqxB阳性菌株可分为A~Q 17个ERIC型,oqxA和oqxB基因分布于不同的ERIC型菌株中。  相似文献   

8.
宠物源大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流行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州分离得到的宠物源(主要是宠物猫、狗)大肠杆菌进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qepA和aac(6′)-Ib-cr基因的流行性检测。【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对164株临床分离的宠物源大肠杆菌进行15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通过PCR检测qnr、qepA和aac(6′)-Ib-cr基因。建立大肠杆菌基因指纹图谱并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64株宠物源大肠杆菌对12种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且表现为多重耐药(5-14 耐)。在164株宠物源大肠杆菌中检测到3个菌株同时携带qnrA、qnrB和qnrS基因,其中2株也携带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均能扩增出指纹图谱,具有两个以上PMQR基因的菌株多分布于B型和C型。【结论】广州市宠物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较为严重,检测结果显示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在本市宠物医学临床上传播广泛,PMQR基因的产生能力与其基因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215株猪源沙门氏菌对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测定了多药外排泵基因oqxA、oqxB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并用ERIC-PCR方法分析了猪源沙门氏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和遗传关系。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喹乙醇、痢菌净、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2.56%、20.93%、92.56%、16.74%;有152株菌同时携带oqxA和oqxB,另有7株菌单独携带oqxB;有156株菌携带floR基因; oqxA或oqxB阳性菌株可分为A~Q 17个ERIC型,oqxA和oqxB基因分布于不同的ERIC型菌株中。  相似文献   

10.
禽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与I类整合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0-1990年的37株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1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和I类整合子(IntI)PCR扩增、测序以及相同大小的IntI酶切分析等.结果表明,37株分离菌中有26株大肠杆菌是多重耐药菌株(耐受3种以上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率为70.3%;有23株检测到了IntI,阳性检测率为62.3%.IntI大小为500~3 300 bp;整合子中最常见的基因盒为dfr17 (甲氧苄啶耐药基因)、aadA5(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基因),最主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17-aadA5.携带dfr17的绝大多数菌株对磺胺嘧啶耐药,携带aadA5的大多数菌株对链霉素不敏感,大小相同的I类整合子有相同的酶切图谱.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IntI的阳性检测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紫陀螺菌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种培养基配方,对紫陀螺菌子实体不同生长期的不同部位及菌根、菌索进行组织分离,结果从子实体得到的菌丝生长缓慢,菌丝致密,从菌根和菌索得到的菌丝生长快,絮状不致密。以紫陀螺菌干子实体DNA为参照样品,对得到的相关分离纯培养物进行亲菌鉴定。供试的26条随机引物中,有8条对所有供试样品可扩增出清晰、稳定的DNA指纹图谱,且从子实体分离得到的菌丝体DNA指纹与干子实体的基本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子实体不同生长期得到的2个菌株相似系数0.979,它们与干子实体间的相似系数为0.884,从菌根和菌索得到的分离物与干子实体间的相似系数为0.389。结果表明,从子实体分离得到的2个菌株与对照物相似度最高,可以认定是紫陀螺菌的纯培养物。  相似文献   

12.
糖蜜草内生固氮菌IS-PCR和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插入序列指纹图谱分析(IS-PCR)和16S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对来源于优良牧草——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 Beauv.内生固氮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糖蜜草中分离的内生固氮菌与产脂固氮螺菌模式菌株DSM1691的插入序列指纹图谱存在着差异;来源于糖蜜草的4株菌紧密地聚在一起,与GenBank中已知产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lipoferum的16SrRNA基因全序列有97%的序列相似性.初步确定糖蜜草中分离的内生固氮菌为一新类群的内生固氮菌.  相似文献   

13.
辽宁营口地区锦鸡儿与树锦鸡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锦鸡儿与树锦鸡儿根瘤菌进行研究,以了解其系统发育地位及遗传多样性。通过分离、纯化、回接结瘤测定共获得了31株待测菌,并采用16S rDNA PCR RFLP及BOX-PCR等方法对这些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1株待测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全部源于中间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spp.),并产生5种不同的rDNA图谱组合。BOX-PCR研究中,待测菌株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在80%相似性水平上,将待测菌归于17个不同的类型当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地区甘草根瘤菌表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峻  陈文新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321-1327
【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地区甘草根瘤菌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表型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对北方地区的甘草根瘤菌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供试菌株在数值分类聚类分析中约85%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观群,有11株菌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16S rDNA PCR-RFLP分析表明,供试的20株菌共产生14种遗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BOX-PCR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的基因组也具有多样性。【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在Sinorhizobium、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属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江西稻瘟病菌DNA指纹分析及遗传宗谱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Rep-PCR(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R)分子指纹技术,完成了江西99个稻瘟病菌株DNA指纹谱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以相似度75%为界,可以将江西省不同稻区采集的99个菌株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其中,4、1和10三个宗谱为优势宗谱,宗谱4有37个菌株,宗谱1有18个菌株,宗谱10有12个菌株,分别占总数的37.37%、18.18%、12.12%,宗谱5、2、7、12、3、13的菌株数分别为7、6、5、5、2和2株,其余5个宗谱所含菌株数均为1株。宗谱G14分布最广,在赣东丘陵山地区(GD)、赣南山地丘陵区(GN)、赣西丘陵山地区(GX)、赣北部阳湖平原区(GB)和赣中吉泰盆地区(GZ)5大稻区均有分布。其次是宗谱1、5和10,在GD、GN、GX和GB4大稻区有分布。同一稻作区的病菌存在多个不同的遗传宗谱。从中可以看出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基于SRAP标记的分子指纹分析法对由广东省和云南省各40个菌株构成的试验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在相似性系数取0.83时,80个供试菌株被分为25个宗谱;其中广东群体9个宗谱,宗谱频率为22.5%;云南群体16个宗谱,宗谱频率为40.0%,由此说明,后者比前者的遗传多样性高。有趣的是,在25个宗谱中并不存在两个群体共有的宗谱,由此推测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特异性或异质性。另一方面,利用中国、日本和IRRI的3套鉴别品种分别对80个供试菌株进行了致病型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3套鉴别品种中,广东群体分别  相似文献   

17.
贵州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03~2005年采自贵州省内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 grisea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200个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5条DNA带,经UPGMA聚类分析,在0.774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划分为19个遗传谱系,141个单元型。优势谱系为GZL7和GZL6,分别拥有49个和26个单元型,其菌株分别占42%和20.5%。研究显示,贵州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揭示菌株的遗传谱系与品种和生理环境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重庆稻瘟病菌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重庆地区的稻瘟病菌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70个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5条DNA带。经UPGMA聚类分析,在0.80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划分为9个遗传谱系,结合传统的植病学方法,测定了分布于各个遗传谱系中的40个稻瘟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40个菌株共分为5群,15个小种,其中ZA,ZB群占优势,ZA1,ZA3,ZB1为优势小种。结果还发现菌株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间并不存在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同一遗传谱系可由多个不同的生理小种组成,而 同一生理小种亦可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谱系。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宗谱组成与水稻品种布局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ep-PCR分子指纹对来自贵州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0.83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被划分为87个单元型,17个宗谱;同时,病菌群体遗传宗谱的组成与各地区水稻品种的布局有极大的相关性.以杂交稻为主栽品种的几个地区,如遵义、黔东南、黔西南等,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相对单一,且多为优势宗谱GZL17;以地方品种或粳稻为主栽品种的地区,如六盘水和毕节,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较为分散,各个宗谱所占的比例相对均匀,没有优势或次优势宗谱,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可促使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背景趋于一致,增加稻瘟病的成灾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