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季的桑园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嘉翎  陈锡潮 《中国蚕业》2009,30(4):111-112
1桑树休眠期的生理特性 1.1桑树生长周期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从萌芽到衰老枯死,要经历很长时期,如西藏林芝县尼洋河畔的老桑树,树龄已长达1600年以上。但栽培的桑树,由于采伐枝叶和株间竞争等原因,一般生长寿命,只有几年或几十年。桑树的生长,可分为生命生长周期和年生长周期。生命生长周期经历幼龄期、成林期和衰老期3个生长阶段;年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2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6—9月份是桑树旺盛生长时期。此时气温高,雨量充沛,土壤湿润,桑树根、枝、叶生长快,需肥量大,吸肥量多。故生产上常采取重施夏秋肥(其施肥量约占全年施肥量的50%),来满足桑树旺盛生长时对养分的需求。 以往,我县蚕农习惯于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3次“土壤施肥”的夏秋施肥模式(简称为A模式)。但该施肥模式常因土壤施肥次数多,工作量大,费时费工(尤其是8月中旬的土壤施肥,因桑树封行,施肥工作量更大)而不为广大蚕农所喜爱。目前,有些蚕农怕麻烦、图省事,往往仅在6月上旬重施一次夏伐肥,不施秋肥(简称为B模式)。经调  相似文献   

3.
通过秋季不同剪梢时期对腋芽萌发和次年春季桑叶产量影响的试验,认为桑树在常规剪伐条件下,江西省晚秋大蚕期实行条桑育收获将不影响桑树生长。  相似文献   

4.
桑树是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每年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有规律地进行着生长与休眠,秋季是桑树积累贮藏物质的有利时期,这一时期在桑树的年生长周期中称之为贮藏期.此期桑树的生长速度减慢,但叶片光合能力并不降低,加之日温高,光合作用旺盛,夜温低,呼吸消耗减少.随着秋季气候条件的变化,桑叶自然脱落前,叶片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都被分解,然后转运到冬芽、枝条、树干或根部进行贮存,贮存的养分多少,对桑树春季发芽期生长以及夏伐后的再生长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5.
《北方蚕业》2018,(3):41-43
对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试验桑园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抽样测定,采用养分平衡法确定桑园氮磷钾肥的施用量,介绍了桑园施肥量的计算方法,提出要根据桑树的生长规律和桑园土壤类型选择肥料种类,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6.
桑园专用肥是一种养分全、肥效长、效果明显的好肥料,结合桑树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进行配方生产的。桑树专用肥不仅配有氮磷钾肥,而且还配有各种微量元素,比如锌、硼、锰、铁等,能满足桑树快速生长的需要。桑树施用专用肥以后,树体的抗逆性增强了,对桑疫病和桑黄化病也有很好的抵抗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凡是施用桑树专用肥的田块,亩增产桑叶500多公斤以上,且叶片大而厚,秋季落叶明显减少,秋蚕可增养0.75张,增加效益500元以上,真正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施用桑树专用肥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对田间生长桑树进行生长过程观察及桑叶产量测定,结果显示:桑树收获条桑后的2个月内,当叶面积指数(LAI)<1.0时桑树的生长非常缓慢,当LAI>1.0之后,桑树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直至LAI达到最大值6.0,LAI值越大桑园透光率(D IFN)越小,但两者不呈简单的线性关系;随着桑树的生长,叶片的倾斜角度基本保持36°~45,°绝大多数集中在42°左右。于桑园LAI不同的3个时期测算的桑叶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比,误差分别为-8.6%、-8.5%和+1.5%,认为采用该分析仪测算桑叶产量具有方便、快速且无损桑树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明霞 《江苏蚕业》2006,28(2):58-59
<正>桑树生长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许多试验表明,桑树对水分胁迫——复水这样的变化条件的响应方式是,在胁迫解除后存在快速生长,以部分弥补胁迫造成的损失,并且认为这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适应的结果体现在桑树生长高度,叶面积,产物量,恢复生长的速率等方面的变化上。另一方面,同样明确的实验还证明,水分胁迫解除后桑树形态和生长速率的变化并不是马上发生  相似文献   

9.
冬、春不同施肥量对桑树春季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韩世玉  杨红 《广西蚕业》2001,38(1):15-19
通过桑树冬、春不同施肥量对桑树春季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施肥量充足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减少春肥或不施春肥,桑树春季经济性状指标及产叶量仍然达到较高水平。每株桑树冬施1.5kg蚕沙加春施23gN、13.8gP2O5、9.2gK2O增值最高;冬施1.5kg蚕沙,春季不施肥,对桑树春叶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从二春蚕不同出库时间对全年桑叶产量、桑树秋季生长及第二年春季桑树发芽率和产叶量的影响等三方面,选择二春蚕出库最佳时间。认为二春蚕出库时间以5月20-30日之间较好,5月25日前后为最佳.此期桑叶三季产叶量相对较高.叶质好,对秋季桑树生长和翌年春叶产量的影响也最小。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技术对桑树生长的影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桑树品种的优劣与桑园产量和叶质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桑树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以江苏省某灌区为例,就不同栽培技术对桑树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试验,以期得出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促进蚕桑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桑树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上的病虫害为害桑树等植物,导致桑树生长不良,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养蚕的成绩,所以桑树病虫害防治是蚕桑生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广东省地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环境适宜桑树和病虫害的生长,因此,病虫害的种类是全国最多的。广东的桑树保护工作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我省桑树保护工作已明显落后于全国其他蚕区,已不适应广东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广东桑树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我省的桑树保护水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浅谈桑树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毅 《四川蚕业》2009,37(2):32-33
<正>1桑树病虫为害的严重性桑树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害虫和病菌的侵害,影响桑树生长,降低桑树产叶量和质量,并直接或间接地诱发蚕病,蚕茧损失,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进而影响蚕桑业持续发展。桑树病虫害的种  相似文献   

14.
许乐春  程炳嵩 《蚕业科学》1993,19(4):249-250
<正> 三氯化镧(LaCl_3)是稀土元素之一镧的氯化物。关于混合稀土对桑树生长的影响,曾有过报道,基本上肯定了混合稀土对桑树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关于单一稀土LaCl_3对桑树生长的影响,特别是对桑树的一些生理效应,研究尚少。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水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5.
<正>桑树带叶秋栽技术有别于传统的冬春栽桑,将桑树栽植时期提前到十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新栽桑当年即可长出新根,并通过科学培桑管理,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就形成丰产群体  相似文献   

16.
陈普照 《广东蚕业》2005,39(3):26-28
桑树气象性灾害是由异常气象所引起的对桑树的多种灾害,在广东主要有霜害、风害、雹害和洪涝灾害等。这些灾害都会影响桑树生长,轻则降低桑叶产质量,严重时会造成桑树死亡。在桑树栽培过程中,要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预报,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做好受灾害后的善后措施,使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7.
余茂德 《蚕学通讯》2000,20(3):55-56
重庆市秋季降水多,气温地温下降缓慢的独特气象条件,给桑树秋栽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按照秋栽技术规范,抓好今年桑树秋栽,就能为明年蚕桑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1 把握栽植适期 促进栽后生长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重庆市桑树秋栽的理想时期。这段时期市内各区县的降水均在100毫米以上,空气湿润,气温、地温也都稳定在20℃左右。这样的气候环境,不仅能提高栽植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栽植后桑树根系和枝叶的再生长,为来年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2 选择栽植地段 深翻栽桑土壤 桑树属深根性木本植物,根系人土较深。栽桑地段…  相似文献   

18.
桑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阔叶型特种经济林木,种好桑树除了搞好病虫防治外,还需要合理施肥。桑树栽培以采叶为主要目的,因此,施肥不同于其他作物。桑树的生长特性:桑树具有生长周期长,绿叶繁茂,生长量大,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地力消耗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桑树是生物碱含量较高的物种之一。桑树生物碱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等重要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桑树不同生长时期、生长部位生物碱含量变化的研究,生物碱高含量桑树资源筛选,以及针对提高桑树生物碱含量的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广西桑树剪伐形式及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坚 《广西蚕业》2006,43(3):64-65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高温闷热,雨量充足,湿度大,桑树生长旺盛,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期较长,而且广西现在推广应用的桑树品种“沙二×伦109”、“桂桑优62”和“桂桑优1 2”均耐采伐,分枝能力强,长势旺,易抽条。桑树经过半年的生长,已长得较高,不方便采叶,而且桑叶的质量和产量也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