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雏鸡嗉囊阻塞病(实嗉病)是雏鸡重要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率一般在10%左右。本试验采用中成药消积散以口服法治疗雏鸡嗉囊阻塞病,并与冲洗法、手术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E法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IBD疫苗免疫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攻击子代雏鸡后,未免疫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这与IBDV感染雏鸡后,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严重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也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抑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药物饮水法防治雏鸡病①雏鸡开食前后饮0.05%高锰酸钾水。预防肠炎。②1-10日龄雏鸡饮用0.01%痢特灵水,可预防球虫病和白痢。本刊辑药物饮水法防治雏鸡病...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MTT法和间接ELISA法对鸡传染性贫血病(CIA)-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联合免疫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细胞数量和增殖功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CIA-IBD联合免疫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CIA-IBD联合免疫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CIAV、IBDV强毒攻击后,未免疫的子代雏鸡,其外周血液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表明未免疫的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免疫机能降低,这与未免疫雏鸡缺乏特异性抗体,强毒攻击后,雏鸡免疫器官组织广泛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SR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E法对鸡传染性贫血病 (CIA) -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联合免疫母鸡后 ,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细胞数量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 ,CM -IBD联合免疫母鸡后 ,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 ,表明CIA-IBD联合免疫母鸡后 ,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CIAV、IBDY强毒攻击后 ,未免疫的子代雏鸡 ,其外周血液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 ,表明未免疫的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免疫机能降低 ,这与未免疫雏鸡缺乏特异性抗体 ,强毒攻击后 ,雏鸡免疫器官组织广泛损害 ,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12日龄罗曼公雏鸡 ,试验接种感染鸡大肠杆菌病 ,然后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蒽诺沙星、培氟沙星、硫酸新霉素进行肌肉注射给药 ,以比较其抗菌疗效。通过临床观察记录、尸体剖检、细菌检验 ,结果表明 :试验药物组与感染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即试验药物对雏鸡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疗效 ;环丙沙星对雏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培氟沙星 ,建议今后尽量不用培氟沙星治疗雏鸡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7.
采用国产头孢噻呋钠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O78的雏鸡进行疗效试验。其结果显示:应用头孢噻呋钠和阿莫西林钠可有效控制雏鸡大肠杆菌病,降低雏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0.1 mg/只和0.2 mg/只剂量皮下注射头孢噻呋钠,对雏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20~60日龄的雏鸡,其中20~4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病死率最高,剖检病鸡主要以肌肉出血和法氏囊肿大、出血、萎缩为主要特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早于1957年发现于美国特拉华州刚波罗地区,故又称刚波罗病,1979年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病,其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的短、主要感染雏鸡,2~15周龄均可发生,已2~7周龄多发,是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并可诱发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症状2016年4月,泌阳县孙某养鸡场的雏鸡突然发病,病雏鸡病初体温升高,精神萎顿,流涎,鸡冠苍白,被毛被毛凌乱,翅下垂,排黄绿色粪便稀薄。有的病雏鸡,两肢轻瘫,卧地不起。还有的病雏鸡因突然出血、咳血、呼吸困难而死亡,死前口流鲜血最特征性的症状。病理变化剖检病死雏鸡12只,可见病雏鸡消瘦,血液稀薄,鸡冠苍白。皮下、肌肉(特别是胸肌、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AA肉用雏鸡为试验动物,采用MTT法研究了马立克氏病(vMDV)感染雏鸡后巨噬细胞(Mφ)活性和白细胞介素1(IL-1)体外诱生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vMDV强毒感染后,巨噬细胞活性和白细胞介素1体外诱生活性显著降低(P<0.05),提示雏鸡受vMDV攻击后,Mφ功能受损,IL-1生成减少,与马立克氏病(MD)及马立克氏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雏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该病主要侵害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当法氏囊发育成熟时极易感染病毒,在感染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13.
秋季是养鸡户育雏的好季节,但此时若管理不当,极易导致死亡率上升,除常见的鸡白痢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新城疫、甘保罗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外,雏鸡脱水亦不可轻视。雏鸡,特别是3周龄内的雏鸡,一方面由于在出雏时的温、湿度较高,另一方面也由于个别雏鸡出雏较早(孵化的第18-21天),而出雏后又无特别的条件不能满足其饮水需要;再一方面就是由于饲养密度过大及一些书籍上的错误指导,使鸡舍湿度过大致使雏鸡脱水死亡。雏鸡脱水的临诊特征一般为羽毛蓬乱,缺乏光泽及湿润感,眼球下陷,无神,呆立一隅,腿干瘪,无光泽及正常黄色消…  相似文献   

14.
雏鸡马立克氏病防疫,一般在1日龄进行一次,即可获得终身保护。但在生产实践中,用一次免疫法防治雏鸡马立克氏病的效果往往难以保证,有的病死率高达45%,给养鸡户及孵化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病,其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感染雏鸡,2~15周龄均可发病,以2~6周龄多发,其中4周龄最易感,是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囊病(IBD)是由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引起,主要侵害2~15周龄的鸡,3~6周龄雏鸡受害最为严重。主要特征为腹泻、寒颤和法氏囊肿大或出血。贵阳市郊应郎村养鸡专业户吴某,饲养雏鸡1200只,生长发育良好。但当养至40日龄时,鸡群突然发病,10天内共计死亡雏鸡231只,死亡率达1  相似文献   

17.
本项目应用现代免疫学新技术对鸡传染性贫血病(CIA)-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联合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法及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哈德尔腺的T细胞和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以及泪液、气管液、胆汁、肠液的IgA、IgM、IgG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CIA-IBD疫苗联合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器官组织和局部体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CIA-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CIAV-IBDV强毒攻击后,未免疫的子代雏鸡,其外周血液,免疫器官组织和局部体液的各项免疫学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攻毒的子代雏鸡,这与未免疫雏鸡缺乏特异性抗体,强毒攻击后,雏鸡免疫器官组织广泛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实践证明,雏鸡开食前饮用青霉素水可快速有效地治愈炎症,并可预防雏鸡脐炎、卵黄囊炎、白痢等病。特别在长途运雏时,对防治雏鸡感冒及上呼吸道疾病效果更佳。采用该法可使病弱雏鸡成活率提高15—20%。饮法:80万单位青霉素1支,溶解在1000毫升温开水中,供500—1000只雏鸡饮用,在3—4小时内饮完,否则应弃掉再供。自开食前饮用,可连饮1—2天。效果比习惯饮用的高锰酸钾水好。  相似文献   

19.
近日,长治市种鸡场给1日龄雏鸡注射马立克氏疫苗后,引起雏鸡大批死亡,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雏鸡绿脓杆菌病。本文就此例雏鸡绿脓杆菌病的发病特点、流行情况以及  相似文献   

20.
鸡沙门氏菌病是在养鸡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对雏鸡的影响严重,可以引起雏鸡出现鸡白痢、鸡伤寒和鸡副伤寒等,导致鸡群出现群发病和死亡,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