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喂模式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150头体重42.0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肉猪,按体重随机将其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限制饲喂10%组、限制饲喂1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试验期85 d。试验结果表明:生产性能方面,1)不同饲喂模式下,肥育猪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自由采食组(891.50 g)显著高于限制饲喂10%组(858.50 g)和限制饲喂15%组(821.75 g);2)不同饲喂模式下,自由采食组料重比(2.79)显著高于限制饲喂10%组(2.61)和限制饲喂15%组(2.58);3)不同饲喂模式下,肥育猪背膘厚和腹围指标,限制饲喂15%组均有降低趋势,且低于自由采食组和限制饲喂10%组。经济效益方面,在当时饲料原料价格和猪价行情下,肥育猪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自由采食组最高(6.22元),限制饲喂15%组最低(5.75元),且限制饲喂15%组与限制饲喂10%组接近。单头获利:限制饲喂10%组最高,限制饲喂15%组最低。综上所述,该试验条件下:1)42~110 kg肥育猪阶段采用限制饲喂模式(限制饲喂10%组和限制饲喂15%组)可显著降低料重比和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但上市体重受一定影响,限制饲喂10%组头均盈利最高;2)在自由采食基础上限制饲喂15%组可较好地改善肥育猪"吊肚"和肥膘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育肥猪采食不同来源淀粉(玉米淀粉、糯米淀粉和土豆淀粉)对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15头体重为(24.49±1.34)kg健康PIC阉割公猪,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1组和2组分别饲喂含有玉米淀粉、糯米淀粉、50%玉米淀粉和50%土豆淀粉的日粮,测定育肥猪在25~50、50~75、75~100 kg的日增重、日采食量、饲料增重比和粪便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体重在25~50 kg时,对照组的日增重和饲料增重比显著优于试验2组((P0.05);体重在50~75 kg时,试验1组的饲料增重比显著的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25~50、50~75 kg,试验1和2组的Ca、P的吸收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体重在75~100 kg时,试验2组显著的提高了日采食量(P0.05)。结果提示,PIC育肥猪前期,以玉米淀粉作为饲料的主要能量来源能提高其生长性能,饲料中不同淀粉的适当搭配可能有助于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增加PIC育肥猪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选取150头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将其分为试验1(对照组)、2、3、4组和试验5组,每组30头猪。用基础饲粮(猪场现行饲粮)饲喂对照组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蛋氨酸0.075%和0.15%后,分别饲喂试验2组和试验3组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苏氨酸0.1%和0.2%后,分别饲喂试验4组和试验5组猪。试验结果:(1)试验3组猪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11.76%(P0.05),试验2组猪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7.06%(P0.05),试验4、5组猪平均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53%(P0.05)、4.71%(P0.05);试验3组猪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8.45元/kg)最低,试验4、2、5组猪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8.46、8.76元/kg和8.88元/kg)依次提高,对照组猪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9.09元/kg)最高。(2)试验2、3组猪血清总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4、5组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都低于试验1、2组(P0.01),试验2、3组猪血清Ig G含量都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猪血清GOT活性低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基于上述结果推断:在育肥猪基础饲粮(蛋氨酸含量为0.18%)中添加0.15%的蛋氨酸含量(即总含量为0.33%)较宜;添加适量(0.1%)的苏氨酸,能促进其生长,降低猪增重的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4.
试验:早期数量限饲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胴体品质的影响以15只1日龄艾维茵肉用仔鸡为试验动物。饲养时间为0~7周龄。试验设2个处理组,一组为数量限制组为自由采食组的85%,另一组为对照组,即自由采食组。结果:限饲组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4~6周龄体重均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P0.05);限饲组可以提高肉鸡肝脏指数。早期数量限饲有降低肉鸡全期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的趋势;早期数量限饲降低肉鸡4~6周龄的平均日采食量(P0.01)及显著降低日增重(P0.05)。  相似文献   

5.
《养猪》2016,(5)
为研究大河乌猪采食特性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选择云南富源县大河种猪场饲养的日龄相近、体重30 kg左右的50头大河乌猪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头,每头均打上电子识别耳标,进入测定舍测定,试验猪100 kg体重结束试验。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显示:1)30~50 kg与50~100 kg体重阶段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总耗料量、日增重及料重比均差异显著(P0.05)。2)双变量分析表明,30~50 kg体重阶段大河乌猪的日采食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60;r=0.932);总耗料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88;r=0.861);日增重与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845)。50~100 kg体重阶段大河乌猪的日采食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81;r=0.990);总耗料量与日增重、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78;r=0.984);日增重与料重比呈强度相关(r=0.969)。3)30~50 kg和50~100 kg体重阶段日采食量、总耗料量、日增重与料重比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吉他霉素在肉鸡饲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岳增华 《饲料工业》2005,26(21):34-36
将平均出生体重41g±1.94g的肉雏鸡按饲养试验随机分成2组,每组设2个重复,一组做对照组,日粮中不添加吉他霉素;另一组为试验组,日粮中添加吉他霉素100mg/kg。分2个阶段(0~3周龄、4~6周龄)进行肉鸡日粮中添加吉他霉素对提高肉鸡增重和提高饲料效率的试验研究,并观察吉他霉素对预防肉鸡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及提高肉鸡成活率的作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0~3周龄肉鸡日粮中每千克添加100mg吉他霉素,试验组比对照组多增重89.1g,可提高阶段增重14.6%(P<0.05),增重效果显著;在肉鸡4~6周龄内试验组比对照组多增重135.7g,可提高阶段增重9.9%(P<0.05),增重效果显著;全期试验组比对照组多增重224.8g,可提高增重11.40%(P<0.05),增重效果显著。在饲料消耗方面,在肉鸡0~3周龄期间,试验组比对照组多采食18.1g,提高采食量2%(P>0.05),饲料消耗差异不显著;在4~6周龄期间,试验组比对照组多采食46.2g,提高采食量1.5%(P>0.05),饲料消耗差异不显著;全期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每只多采食64.3g,提高采食量1.6%,饲料消耗差异不显著。在饲料报酬方面,吉他霉素可提高肉鸡0~3周龄饲料转化率12.1%;提高肉鸡4~6周龄饲料转化率8.4%;全期提高饲料转化率9.7%。这说明吉他霉素有明显的促进肉鸡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同时,吉他霉素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呼吸道和肠道疾病,提高鸡只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选取120头健康、体重约6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种猪,按照体重相似、性别比例相同的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头猪。用猪场现行饲粮喂对照组猪;用A饲粮(现行饲粮-2%玉米+2%食用大豆油)喂试验1组猪;用B饲粮(现行饲粮-2%玉米+2%罐底大豆油)喂试验2组猪;用C饲粮(现行饲粮-1%玉米+1%大豆油脚)喂试验3组猪。饲养试验周期为7周。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3组猪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19.69%(P0.05)、25.64%(P0.05)、13.21%(P0.05),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14.09%、17.78%、15.40%;猪每千克增重所需要的饲料成本分别降低11.06%、13.11%、11.63%;试验1、2、3组猪血清葡萄糖浓度分别提高29.58%(P0.05)、28.80%(P0.05)、21.73%(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分别降低13.09%(P0.05)、12.19%(P0.05)、11.54%(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降低1.42%(P0.05)、8.25%(P0.05)、8.85%(P0.05),血清总蛋白浓度分别提高8.72%(P0.05)、7.19%(P0.05)、12.68%(P0.05);试验1、2组猪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分别降低7.50%(P0.05)、12.5%(P0.05),试验3组猪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提高3.33%(P0.05);试验1、2、3组猪血清甘油三酯分别提高5.47%(P0.05)、6.72%(P0.05)、3.98%(P0.05),血清尿素氮浓度分别降低6.41%(P0.05)、5.83%(P0.05)、3.30%(P0.05);试验1、3组猪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1.53%(P0.05)、9.73%(P0.05),试验2组猪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1.50%(P0.05);试验1、2、3组猪血清丙二醛浓度分别降低12.67%(P0.05)、15.83%(P0.05)、16.75%(P0.05)。根据试验结果可推断:在饲粮中添加不同品质的大豆油,可改善肥育猪的营养状况和营养生化代谢,促进猪的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猪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猪每千克增重所需要的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8.
40头1.5千克左右的仔猪,随机分组,每组20头,在相同的条件下小猪阶段日喂3餐,中、大猪阶段一组日喂3餐,另一组日喂2餐。结果日增重、料肉比、每千克增重耗料成本2餐组均比3餐组好。但是日增 重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复合菌固态发酵全价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144头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饲喂在每96 kg基础日粮和4 kg糖蜜基础上分别再添加0、0.5、1 kg和1.5 kg复合菌液固态发酵的日粮,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1饲喂添加复合菌发酵的饲料,8~25 kg阶段和25~45 kg阶段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猪的料重比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饲喂添加复合菌液发酵的日粮,45~65 kg阶段、65~100 kg阶段和8~100 kg阶段猪的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5~65 kg阶段、65~100 kg阶段和8~100 kg阶段猪的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发酵日粮中复合菌最佳添加量为在每96 kg基础日粮和4 kg糖蜜基础上再添加1 kg的复合菌。由此可见,复合菌固态发酵全价饲料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有机砷制剂对生长肉猪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28 头体重在20kg 左右的长×荣仔猪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75mg/kg 的对氨基苯砷酸,对照组只喂基础日粮。经60 天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为729g,比对照组(667g) 高9-30 % ,差异显著(P< 0.05) ;饲料转化率分别为3-03 和3-21 ,提高5-94 % ;试验组猪皮肤红润光亮,腹泻率低;每千克增重需饲料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少0-22 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甘薯罐头工业副产品——甘薯粉对生长猪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测定。36头猪(平均重30.6Kg)根据性别和始重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分配于三种日粮实验:玉米——大豆粕日粮、60%甘薯粉和80%甘薯日粮。每两周测定一次各组的采食量和每头猪的增重速率。试验结果表明,三组日粮的日增重和饲料/增重比分别为:0.78、3.1、0.8、3.6和0.74kg、3.6。日粮处理对平均增重影响不显著,但喂日粮2、3组的猪与喂日粮1组的猪相比,每千克增重多耗0.5kg饲料(P<0.05)。日釆食量,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生长肥育阶段公、母分群饲养的母猪和去势公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90日龄、体重(40.80±0.10)kg、健康的生长肥育猪256头,按照相同性别随机分成母猪自由采食组、母猪限饲组、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和去势公猪限饲组,母猪限饲组喂料量是母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去势公猪限饲组喂料量是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料量的90%。试验于188日龄时结束,分别于90,125,170,188日龄测定各试验组猪只生产性能、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试验结束时,各组随机选取10头猪只进行屠宰并测定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结果表明: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的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母猪限饲组体重及平均日增重最低;限饲组料重比均比其相应自由采食组低;去势公猪限饲组生产性能与母猪自由采食组接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在各阶段背膘厚度均为最高;母猪限饲组背膘厚度在试验各阶段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去势公猪限饲组在188日龄时眼肌面积显著低于母猪自由采食组和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去势公猪自由采集组屠宰率和瘦肉率最低,板油最多,母猪限饲组瘦肉率最高,板油最少。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肉色亮度在屠宰后1 h显著高于去势公猪限饲组(P0.05),接近PSE肉的亮度;母猪限饲组肉色红度最高,去势公猪限饲组大理石纹评分低于母猪和去势公猪自由采食组(P0.05)。说明自由采食的公、母猪增重最好,但料重比及肉质性状差于限饲的公母猪。  相似文献   

13.
选取90头体重约6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将其分为第1组(对照组)、第2组和第3组,每组30头猪。用猪场现行饲粮(对照饲粮)饲喂对照组猪;第2组和第3组分别饲喂不同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日粮。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第2、3组猪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37.09%(P0.01)、39.45%(P0.01),饲料的转化率分别提高20.21%(P0.01)、18.91%(P0.01),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7.51、8.01元/kg)较对照组(7.36元/kg)分别提高2.04%和8.83%。(2)第2、3组猪血清葡萄糖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4.66%(P0.05)、17.80%(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分别提高7.94%(P0.05)、9.74%(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2组猪血清GPT活性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第3组猪血清GPT活性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第3组猪血清GOT活性显著地低于对照组和第2组(P0.05),血清T-SOD活性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地高于第2组(P0.05);第2、3组猪血清MDA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1.27%(P0.05)、22.17%(P0.05)。基于试验结果可推断:育肥猪饲粮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15.25%,赖氨酸适宜含量为0.90%。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8,(6)
为研究后备母猪60~100 kg生长阶段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对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探讨合适的后备母猪饲养方式,试验选取大约克种猪80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按照自由采食或限饲方式进行饲喂。结果表明,在后备母猪60~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与限饲组猪只肥育期日增重分别为947.31 g和817.78 g,差异极显著(P0.01);达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背膘厚和料重比分别为172.4 d、9.2 mm、2.82和176.5 d、9.5 mm、2.67,差异不显著(P0.05);两试验组体尺性状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由采食组后备母猪初情期和首配日龄显著晚于限饲组(P0.05);首次配种空怀及返情比例明显高于限饲组,首次配种分娩率自由采食组仅为78.9%,限饲组为89.2%。说明在后备猪生长发育后期可适当限饲,不会对后备母猪生长和繁殖性能造成不良影响,且可能使初情期提前,增强后备母猪配种前短期优饲效果,增加产仔数,但需注意妊娠阶段母猪营养的补充,降低胚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期鲁莱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猪肉品质的影响,确定鲁莱猪适宜的能量蛋白水平。选取平均体重20kg左右的健康鲁莱猪72头,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高、中、低3种营养水平饲粮,试验共分为20~50、50~80 kg 2个阶段进行饲养,测定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指标,试验期82 d。结果表明:与高营养水平组相比,低营养水平显著提高了肥育期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和试验全期的饲料增重比(P0.05);不同营养水平对胴体重、瘦肉率,背膘厚度和脂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眼肌面积、屠宰率影响不显著(P0.05);中、低营养水平能改善肉质,对肉色、肌肉嫩度和失水率有显著影响(P0.05);高、中营养水平组试验全期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与经济效益持平,低营养水平组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略高于中、低营养水平组。由此可见,鲁莱猪饲养建议能量和粗蛋白水平为生长期消化能为12.99 MJ/kg、粗蛋白质为16.39%,肥育期消化能为12.99 MJ/kg、粗蛋白质为14.16%。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17,(6)
为研究不同来源油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200头体重14.5 kg左右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保育猪,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即24度棕榈油组、四级大豆油组、软脂鱼油组、米糠油1组、米糠油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半),试验期为22 d。各组饲粮营养水平一致。试验期猪只自由采食。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四级大豆油组日采食量显著高于米糠油2组;米糠油2组日增重显著低于四级大豆油组、软脂鱼油组、米糠油1组,但不同来源油脂在料重比方面无显著差异;米糠油1酸价低于米糠油2,米糠油1组试验猪生长性能均优于米糠油2组。2)经济效益:保育猪增重饲料成本(元/kg):米糠油2组(4.35)米糠油1组(4.33)软脂鱼油组(4.32)四级大豆油组(4.30)24度棕榈油组(4.25)。综上所述,该试验条件下,在14.5~29.0 kg保育猪饲粮中:1)添加四级大豆油,可较好地改善保育猪日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经济效益较佳。2)添加24度棕榈油,可较好地改善保育猪的料重比,保育猪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最低,但日采食量和日增重略低于四级大豆油组。  相似文献   

17.
限制饲喂与自由采食对肉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肉猪场长期采用自由来食方法进行育肥。为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在加强饲料质量检测基础上,根据肉猪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相互关系,进行了限量饲喂与自由采食对比试验。通过试验证实,限量饲喂比自由采食可降低料肉比0.28,提高经济效益10.9%,现总结如下:1试验猪及分组选择日龄、胎次、体重相近身体健康本场自繁的社/长/太三元杂交生长肥育猪60头,_进行去势(母猪未去势)、驱虫和免疫后,随机分成2组,甲组为限制饲喂组,乙组为自由来食组。分组后调整2组体重,经统计处理后,2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  相似文献   

18.
限饲/再营养的饲养策略应用到养猪业,可缩短达到屠宰体重时的年龄和提高最终的日增重(ADG),改善胴体和肌肉水平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速率,从而提高猪肉的营养价值。126头杜洛克×(大白×长白)猪(母猪和阉猪,平均体重30 kg),同窝同性别仔猪按体重随机分组,自由采食组(AL)生长期(体重30~70 kg)和肥育期(70~110 kg,n=56)均自由采食。或限饲组按平均日采食量的65%(以体重为基础)在生长期限饲,肥育期自由采食(补偿生长,n=56)。在每个饲喂体系中,15头猪体重达到70 kg时屠宰,41头在110 kg时屠宰。另外,14头猪30 kg时屠宰用来计算组织沉积速率。限饲组在生长期平均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组显著降低(-35%,P=0.001),但在肥育期比自由采食组显著增加( 13%,P=0.001),主要由于限饲使肥育期(补偿生长)的日采食量(ADFI)和增重:饲料比(G∶F)显著(P=0.001)比自由采食组好。这样,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早19 d。限饲组达到7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瘦肉含量高(例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11.7 mm,13.5mm,P=0.023),而限饲组达到110 kg体重时比自由采食组背膘厚降低(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的背膘厚分别为20.6mm,21.0 mm,P=0.536)。70 kg体重时,背最长肌(LM)的肌内脂肪含量(IMF)无差异(分别为1.25%,1.49%,P=0.118);但110kg体重时有差异(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分别为2.19%,2.53%,P=0.034)。饲喂体系影响增重的组成成分。从30~70 kg阶段,限饲减少(P=0.001)胴体中的瘦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肌肉中的蛋白和脂肪含量。从70~110kg阶段,限饲显著增加(P=0.016)胴体中的脂肪组织而不是肌肉组织,但是肌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不受影响。这样,限饲后的再营养促进皮下脂肪的沉积大于肌内脂肪的沉积。饲喂体系几乎不影响110 kg时的肉质。限饲显著降低(P=0.014)肉的多汁性及相关的肌内脂肪的评分,但不影响肉质其他方面的感官评分。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和提高猪肉品质或许调整限饲和再营养期的初始和持续期长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7,(5)
为研究不同粗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硒都黑"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90头平均体重为31 kg左右的健康"硒都黑"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公母比例一致,进行30~60 kg阶段试验,3个处理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6.9%、15.4%和13.9%的能量相近的饲粮,试验期40 d。选择81头平均体重为55 kg左右的健康"硒都黑"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公母比例一致,进行60~90 kg阶段试验,3个处理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5.0%、13.5%和12.1%的能量相近的饲粮,试验期45 d。结果表明,"硒都黑"猪最佳生长性能所需的饲粮适宜粗蛋白质水平为30~60 kg阶段15.4%、60~90 kg阶段13.5%;该粗蛋白质水平组"硒都黑"猪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高于其他两组,尿素氮低于其他两组,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低于其他两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动食槽对生长肥育猪(20~60kg)进行饲喂,采用自由采食比定时饲喂日增重高20.27%(P<0.01);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少耗0.175kg,(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