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淮杂油1号淮杂油1号油菜新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HO5 2AXH0 16和MR杂交育成。1998~2 0 0 0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 0 0 0~2 0 0 1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2 0 0 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其主要特点为:1.高产稳产。第一年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2 12 .6 5kg 6 6 7m2 ,较对照宁杂1号增产5 .2 8% ,达显著水平;第二年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2 0 8.4 0kg 6 6 7m2 ,较对照宁杂1号增产8.72 % ,达极显著水平。在江苏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89.6 0kg 6 6 7m2 ,较宁杂1号增产10 .79% ,居第一位。江苏省农垦1999~2 0 0…  相似文献   

2.
宁杂15号是以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7为母本和双低恢复系N131为父本育成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新品种.宁杂15号在2004-2005年度江苏省杂交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07.38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11.06%,2005-2006年度省区试平均产量182.56 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8.07%,增产均达到极显显著水平,省区试两年平均产油量比宁杂一号增产9.31%.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81.45 kg/667m~2,比对照宁杂一号增产7.09%.宁杂15号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抗(耐)病性强,成熟期适中,双低品质符合国家双低标准,是江苏省审定的第一个可用于油蔬两用栽培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本文介绍宁杂15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淮杂油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杂油7号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新组合,由不育系淮16A与恢复系R 26配制而成,200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淮杂油7号综合性状好、品质优、熟期适中。在2006-2008年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 318.45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6.01%;在2008-2009年江苏省油菜新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680.50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8.47%。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1.39%,芥酸含量为0.23%,硫苷总量19.20μmol/g。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是双低恢复系P10,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8.25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5%;成熟期比对照早2~3 d.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925.1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12%,成熟期比对照早3~5 d;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饼粉)20.33 μmol/g,含油率43.34%.宁杂11号适宜于长江上游、江苏省及邻近省市种植.  相似文献   

5.
宁杂21号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宁A7为母本、恢复系05N336为父本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结果表明: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99.00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9.79%,平均产油量1 421.5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26.10%;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828.8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3.87%,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在长江下游国家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7.28 kg/hm~2,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8.09%,平均产油量1 168.65 kg/hm~2,比对照增产7.68%,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914.50 kg/hm~2,比对照增产8.8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宁杂21号优质高产、含油量高、抗(耐)病性强、综合性状好、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角果较大,这些特性十分有利于油菜的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6.
苏种 《农家致富》2014,(14):22-23
一、宁杂1818审定编号:苏审油201303。来源与类型:原名"98033",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宁油18号为母本,经化学杀雄,088018为父本配组,于2009年育成,属半冬性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适宜江苏省油菜区种植。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0~2012年度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6.8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8.2%,第二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2~2013年度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2.9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6.9%。  相似文献   

7.
利用隐性核不育系201A与优质油菜贵油七号选系贵7-5进行测配.得到强优势组合贵杂98-3。在1998~2000年贵州省杂交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分别为129.7kg/667m^2和166.6kg/667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5.2%和6.11‰.最高产量分别为193.3kg/667m^2和212.33kg/667m^2。在2000~2001年贵州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28.97kg/667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8.15%,最高产量达l64kg/667m^2.比对照增产13.49%。抽样品质分析结果,芥酸含量1.42%,硫甙含量10.3μmol/g.含油量39.2%。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贵杂4号。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熟期适中、抗性较好等特点,适于贵州油菜产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在甘南州海拔2 750 m的高寒阴湿区对引进的9个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地栽培条件下,以冠油杂812平均折合产量最高,为4 155 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7号增产14.46%;其次是华油杂137,平均折合产量为3 965 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7号增产9.23%;圣光167、黔油早1号平均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对照品种青杂7号增产7.85%、4.54%。4个品种综合性状良好,丰产及适应性好,可在甘南州海拔2 750 m以下的高寒阴湿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宁杂9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中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430AB,父本是双低品系P65,2002年育成,200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71.90 kg/hm2,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12.61%;成熟期比对照早1.8 d;芥酸含量0.69%,饼粉硫苷含量23.05μmol/g,含油率41.06%。宁杂9号适宜于江苏省及长江下游邻近省市种植。  相似文献   

10.
秦杂油1号是利用新育成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5A与双低恢复系K407杂交筛选出的第一个优势组合.该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寒等突出特点,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18.83 μmol/g,含油量43.37%,恢复株率98%以上.2002~2003年度陕西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2 965.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67%,2003~2004年度陕西省秋播油菜区试中平均产量3 079.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8%,秦杂油1号在陕西省2 a安排的12个点次试验中,增产11个点次,增产点次占91.67%.  相似文献   

11.
南油杂1号(代号03杂716)是用不育系南A7、恢复系98R配组育成的双低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346.75kg/hm2,分别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6.92%、比对照川油21增产10.44%,平均芥酸〈0.05%、硫苷21.5μmol/g(饼)、含油量42.15%;200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2009年参加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产量2507.7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36%,平均芥酸含量为0、硫苷20.24μmol/g(饼)、含油量42.22%;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镇油5号油菜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比较突出,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97.15 kg/hm2,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12.92%,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系(种)首位;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20.9 kg/hm2,比对照史力佳增产12.1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52.1 kg/hm2,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9.08%。镇油5号的高产优势主要为每株角果数多、千粒质量高、耐肥抗倒、菌核病轻。根据该品种在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和各地的高产经验,探讨了镇油5号高产栽培策略、合理的群体结构及适宜的播种期等。  相似文献   

13.
云油杂15号是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合作选育的早熟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2012-2014年省区试平均产量3 606.6 kg/hm~2,较对照增产10.0%~15.91%,增产极显著。高产稳产性分析表明,云油杂15号高稳系数(HSC)2年均居前3位,其中2014年在楚雄试点单产达到5 977.5 kg/hm~2,表现出较强的增产潜力。2015-2016年楚雄州内示范中,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及适应性。云油杂15号株高较参试的不同对照低20 cm左右,分枝数多1~2个,荚果数多20个左右,荚粒数低4粒/荚,千粒重高0.1~1.1 g,综合经济性状优越。  相似文献   

14.
1 油菜华油杂 6号 (H990 9) 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半冬性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油 0 0 2 - 2 0 0 2。2 0 0 0~ 2 0 0 2年度参加湖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单产(每公顷产量 ,下同 ) 2 4 84 2kg ,比对照中油 82 1增产15 4 2 % ,两年均增产极显著。含油量  相似文献   

15.
镇油 3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用双低油菜品系 890 1作母本 ,( 890 1×湘油 10号 )作父本杂交 ,经多年连续套袋自交 ,定向选育而成。 1998~ 2 0 0 0年度参加江苏省优质油菜区域试验 ,2a平均单产 2 799.3kg/hm2 ,比对照宁油 10号减产 0 .93 % ,2 0 0 0~ 2 0 0 1年度参加江苏省优质油菜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 2 474.1kg/hm2 ,比对照宁油 10号增产达 9.0 3%。在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中表现出了丰产性好 ,熟期适中 ,抗逆性强 ,品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黔油29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黔杂6-18是以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比例为1:1、稳定的、性状优良的甘蓝型油菜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用系Q618AB为母本,双低优良恢复系6-18C为父本于2004年配制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在2006-2008年贵州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89.18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1.13%.在2008年贵州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65.7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增产4.02%.芥酸含量0.6%,硫甙含量32.58μmol/g,含油量40.54%,种子蛋白质含量28.13%.2008年12月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黔油29号.适于在贵州省及邻近相同生态区域油菜适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7274A与恢复系5735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金农油1号(原名油YL053),于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该品种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181.4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2.0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6.27 kg/667m2,比对照增产10.59%,居C组第1位;全生育期平均222.9 d,比对照早0.6 d.含油率43.83%,芥酸0.2%,硫甙18.84 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0.97%.抗倒性、抗寒性强,耐菌核病.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隐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20228AB、临保系M-6477、恢复系08184,经“三系”配套育成的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沪油杂7号’,其籽粒含油率高达47.76%,芥酸含量为0,硫苷总量为21.75 μmol/g.在2008-2009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22.45 kb/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8.85%;产油量1 252.50 kg/hm2,比对照增产17.29%.在2009-2010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146.70 kg/hm2,比对照‘沪油杂4号’增产14.48%;产油量1 346.10 kg/hm2,比对照增产12.46%.  相似文献   

19.
宝油517是以高油分黄籽双低不育系1528A为母本,黄籽双低恢复系17 R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于2008年12月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并获审定。在2006—2008年度的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试中的平均产量为168.51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5.91%,比对照增产的点次占75%。在2007—2008年度贵州省油菜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为173.0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增产3.53%,较对照增产的点次占50%。  相似文献   

20.
用天油4 号作对照,对5 家单位提供的8 个油菜品种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油菜品种在天水山区的越冬性与产量表现情况。结果表明:10-191、10-1358 以及宁油3 号越冬率最高,为96%,天油4 号、09 鉴2 以及延油96-4 越冬率最低,为92%,其它各参试品种均在这两者之间。10-1358 产量最高,为119.06 kg/667 m2,较对照增产27.35%,居第1 位;对照天油4 号折合单产量为93.49 kg/667 m2,居第8 位;09 鉴2 折合单产量为79.9 kg/667 m 2,较对照减产14.53%,居第9 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