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舟山群岛4个獐(Hydropotes inermis)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2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86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比(PPL)为64.34%。獐物种水平上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10,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I)为0.318,各种群的H介于0.157-0.190之间,I在0.228-0.278之间,与已报道的ISSR标记在其它动物物种中的应用结果相比,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Structur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个体根据遗传信息的不同可以被分为4个组群,每个养殖场内的个体基本上都在各自独立的组群中,这与地理区域的划分相似。另外发现各养殖场獐种群间已表现出了较大的遗传分化(Gst=0.163)。同时,为了解各种群间的遗传关系,计算了各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舟山种群(ZS)和秀山种群(XS)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45,而岱山种群(DS)和朱家尖种群(ZJJ)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66。基于以上结果,建议加强不同岛屿种群间的个体交流,特别是朱家尖种群(ZJJ)与其它种群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法,对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14个岛屿上的黄足厚结猛蚁(Pachycondyla luteipes)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利用5对SRAP引物对42份材料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共得到大小在50-800 bp之间的71个可重复位点,其中63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88.73%。AMOVA分析结果显示,65.0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34.97%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P < 0.001)。利用PopGene Version 1.32软件对SRAP多态性数据进行分析,不同岛屿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介于35.21%-91.55%和0.2662-0.4905之间,平均值分别为58.25%和0.3729,其中多态位点比率最高的岛屿为面积最大的JSE岛。多态位点比例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与岛屿面积、海拔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隔离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介于0.0777-0.9328之间,平均值为0.4419,基因流值介于0.0360-5.9350之间,平均值为1.0451,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流较低。利用UPGMA聚类分析法对14岛屿上的42个个体进行遗传聚类分析,表明地理距离较近的个体和岛屿具有优先聚在一起的趋势。Mantel 检验表明黄足厚结猛蚁各种群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757,P < 0.01)。以上结果表明地理隔离是影响千岛湖黄足厚结猛蚁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甜瓜属种间杂交质体DNA的遗传规律,利用PCR直接测序法对甜瓜属异缘四倍体新种(Cucumis×hytivus Chen and Kirkbride.)S5自交后代及其杂交母本甜瓜属野生种(Cucumis hystrix Chakr.)和父本栽培黄瓜''北京截头’(Cucumis sativus cv. ''Beijingjietou’)叶绿体基因Matk-trnKrbcL-accD区域的部分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长度为2 036 bp Matk-trnK区域中存在着18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6个多态性位点的碱基子代与母本相同,只有2个位点与父本相同;在长度为945 bp的rbcL-accD区域中存在着19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有18个多态性位点的碱基子代与母本相同,只有1个多态性位点与父本相同。这表明甜瓜属hystrix×sativus种间杂交中质体DNA遗传主要表现为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4.
选择12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于2011年采集自元江(红河上游中国江段)5个样点192尾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2-27个。各群体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NA)12.25-14.67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8.28-9.73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 0.7765-0.8037,平均期望杂合度(HE)0.7761-0.808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 0.7534-0.7843。元江鲤种群192个个体各位点NANEHOHEPIC分别为16.50、11.26、0.7927、0.8049、0.7966,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元江鲤群体之间遗传分化小,可作为一个种群管理单元进行管理。增殖放流要防止遗传多样性丧失。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年7-12月我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34°S ~37°S、90°W~110°W)作业期间采集的样本,选取17个站点146尾智利竹鱼肌肉样本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结果显示扩增条带中共检测到5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51个,多态位点占所有扩增位点的98.08%。群体的Shannon’s 多样性指数为0.520 2±0.181 3,Nei’s 基因多态性指数为0.350 0±0.144 0, 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31 1。结果表明该海域智利竹筴鱼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较高,但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为了全面揭示亚洲玉米螟遗传分化以及山东省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对山东省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mtCOII基因序列与来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并建立了鉴别不同遗传支系的PCR-RFLP方法。基于对340条mtCOII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共获得62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7(H17)广泛分布于各种群之间,有6个单倍体型为山东种群所特有;亚洲玉米螟分化为2个遗传支系(支系Ⅰ与支系Ⅱ);2个遗传支系均在山东省发现,但以支系I为主;亚洲玉米螟各单倍体型散布于山东省各地理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山东亚洲玉米螟总体的单倍体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5,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在0.333-0.889之间;总体的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24,种群内核酸多样性指数在0.00061-0.00809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 Fst 为0.79421。AMOVA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2个支系之间(79.42%)。构建的亚洲玉米螟2个支系鉴别方法为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TRAP标记技术,选取10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组合对荷包红鲤、黄河鲤、建鲤、兴国红鲤和黑龙江野鲤等5个鲤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固定引物是根据目标候选基因-GHR基因的序列设计。结果表明,共扩增出16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34个,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0.41%,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9。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群体内的方差贡献率达96.97%,表明各个鲤群体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种群再分效应固定指数(FST=0.030 26,P<0.05)表明不同鲤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基于目标候选基因的TRAP标记对5个鲤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建鲤和兴国红鲤首先聚成一类,然后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聚为一类,再与荷包红鲤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8.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基于PCR技术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从24个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1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得到136条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124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6.48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比率。杂种F1的SRAP扩增条带均能在亲本中找到,未发现杂种F1特异性条带,直观显示杂种F1确为杂交种。翘嘴红鲌、团头鲂及其杂种F1的Nei’s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94 5、0.172 2、0.198 4,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9 1、0.254 7、0.290 5,表明杂种F1比其父母本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红鲌与团头鲂间的遗传距离为0.420 6,两者基因组有较大的相似性。杂种F1与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767 1、0.751 2,两者相差甚微,显示杂种F1与双亲的相似程度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表明属间杂种F1整合了翘嘴红鲌和团头鲂的遗传信息。研究结果也表明SRAP分子标记技术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标记系统,可有效用于鱼类杂种真实性的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9.
夏枯草是我国常见传统中药材之一,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湖北4个野生夏枯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物种水平的多态性位点(PPB)为98.25%,表明夏枯草在物种水平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4个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PPB)变化较大,其范围在43.86%~78.95%。其中,武汉(PPB:78.95%)和蕲春(PPB:75.44%)的夏枯草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资源丰富,而崇阳夏枯草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最低,为43.86%,遗传多样性最低。UPGMA聚类图显示崇阳种群(CYX)单独分为一支。建议优选考虑蕲春和武汉种群夏枯草的"野转家"种植。  相似文献   

10.
勃氏甜龙竹6个云南地理种群的ISSR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保护云南分布的勃氏甜龙竹种质资源,应用ISSR标记对勃氏甜龙竹6个云南代表性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进行了研究。从80个引物中筛选出7个用于正式扩增,在调查的6个种群共84个样丛中检测到73个多态位点。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分布的勃氏甜龙竹遗传多样性较高,在种群水平上,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13.38%,有效等位标记数Ne=1.0906,平均Nei's等位标记多样性指数H=0.0507,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0.0742;在物种水平上,PPB=96.05%,Ne=1.5304,H=0.3130,I=0.4714。2)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高,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8427。3)Mantel检测结果显示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0244,P=0.5740)。推断人类活动的干扰、生境的片段化以及结实率低的生物学特性是导致勃氏甜龙竹种群稀少的主要因素。考虑到云南分布的勃氏甜龙竹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但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因此应该对勃氏甜龙竹所有种群以及个体实施及时的就地保护,在迁地保护时应在各种群内大量采样。  相似文献   

11.
宋森  刘迺发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4):4215-4225
石鸡属(Alectoris,Kaup 1829)鸟类隶属鸟纲,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全世界共有7种石鸡属鸟类。综合分类、生理生化、生态学、系统地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对石鸡属鸟类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侧重介绍了我国学者在石鸡属鸟类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石鸡属鸟类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评价贵州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资源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刺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刺梨EST-SSR引物中筛选扩增效果好、多态性较高的10对引物,对收集的12个野生刺梨自然居群(共255份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应用POPGENE 1.31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Nei’s标准遗传距离,利用NTSYS-pc2.10e软件对各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同时进行Nei’s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Mantel相关性检验。【结果】居群内Shannon信息指数(I)为0.62—0.88,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为0.40—0.52,且除福泉(FQ)和晴隆(QL)居群外,其余10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均为100%。此外,卡方检验显示12个居群在大多数位点上等位基因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且居群内近交系数(F_(it))、总近交系数(F_(is))均为负值,居群间分化系数F_(st)平均值0.0403,居群间基因流N_(em)平均值为5.9484、遗传一致度GI为0.9068—0.9926、最大Nei’s遗传距离为0.0978。各自然居群间Nei’s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相关性(r=0.2498,P=0.9512)。【结论】10对EST-SSR引物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刺梨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价。贵州省野生刺梨自然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存在杂合度过剩的现象,且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具有基因交流频繁、遗传一致度高、Nei’s遗传距离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唐菖蒲‘Advanced Red’胚性愈伤组织受体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采用根癌农杆菌(GV3101)介导法,研究了侵染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浓度、负压和筛选方式等因子对唐菖蒲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遗传转化过程中,不经预培养,负压处理下,农杆菌菌液OD600为0.6~0.8,侵染时间15~20 min,添加100 μmol/L AS,共培养3 d,可获得较高的遗传转化效率。经过3~4个月选择培养,部分抗性植株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目的基因gus已整合到唐菖蒲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为研究该病害的流行规律提供信息。【方法】采用8个SSR荧光标记对收集自中国南方8省(自治区)的188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 version 1.31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近交系数由FSTAT 2.9.3软件估算。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采用GENEPOP 4.2软件以卡方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应用Arlequin 3.1软件进行分子方差变异分析,并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基因流。基于Neis遗传距离,利用MEGA5.0软件构建UPGMA树状图。使用STRUCTURE 2.3.3软件的贝叶斯聚类法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估计群体间遗传混杂程度。采用Mantel test检测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8个地理群体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025和2.071。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59-1.088,平均为0.859。等位基因丰富度为2.500-5.152,平均为3.858。观测杂合度为0.425-0.619,平均为0.506。期望杂合度为0.399-0.546,平均为0.472。总群体水平的近交系数(FIS = -0.069)为负值,表明总群体内杂合子过剩(纯合子缺失)。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表明,在6个群体中存在因杂合子的缺失或过剩引起的平衡偏离,暗示了水稻纹枯病菌同时具有克隆生长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间的平衡因群体而异。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14%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Mantel检测发现,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22,P=0.025)。UPGMA聚类表明,所有群体可被划分为遗传分化明显的两个亚群(FST =0.209-0.624),其中位于珠江沿岸的广宁和长塘群体为一个组群,而位于长江沿岸的6个群体为另一组群,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位于长江沿岸的群体遗传混杂明显,基因交流水平高(Nm=2.525-8.447),群体分化程度较低(FST=0.029-0.094)。【结论】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菌分布范围广泛、可能的混合繁殖模式以及菌核或菌丝具有远距离传播特性,是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原因。长江亚群内部个体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迁移所形成的基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而长江亚群和珠江亚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推测病原菌有限的长距离迁移可能是群体遗传变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ISSR和荧光SSR技术对22种芒荻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ISSR和SSR引物各12对,其中ISSR引物共扩增出21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96.86%,Neis指数为0.301 8,平均Shannon指数为0.462 8;SSR引物共扩增出11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67.68%,Neis指数为0.111 5,平均Shannon指数为0.193 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份芒荻类植物资源中除五节芒外,相同地域内的芒、荻和南荻在遗传学上难以区分;芒荻类植物资源的遗传分化与其种源的地域分布有一定相关性。Mantel检验显示,2种分子标记在22份芒荻类植物资源间相关不显著(r=0.374,P0.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和荧光标记混养两种实验方法,对罗氏沼虾5个专门化品系选择系A、B、C、D、E的子二代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还是荧光标记混养实验,各选择系子二代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DBECA;经方差分析和Duncan氏法多重比较,选择系B和D的子二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子二代中符合各选择系的体型比例较子一代有所增加;子二代的体重变异程度比子一代的体重变异程度小,其中B降幅最为明显,高达49.22%,说明子二代规格相对于子一代更加整齐。应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罗氏沼虾5个选择系子二代共630尾虾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666 2;平均杂合度观测值为0.435 0,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707 6。5个选择系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从小到大依次为C(0.434 0)A(0.480 4)D(0.513 4)B(0.519 3)E(0.555 7),为中度和高度多态性。各位点平均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74 5,大部分遗传变异来源于各选择系内,表明各选择系尚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利用2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21个恢复系及2个对照材料,组配杂交组合,经杂交、自交获得F1(AXR)和F2等世代材料,并考查其自交结实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对部分组合的育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基因rf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第1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强于第2对主基因;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62.44%,多基因遗传率为0,环境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37.56%,说明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育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虽然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恢复年际间波动很大,但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恢复度高且稳定的恢复系,进而为杂交小麦的育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