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泰安地区虫霉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两年对泰安地区蔬菜上虫霉流行情况的调查,鉴定出虫霉目真菌8种,分别隶属于2科4属,它们是: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努利虫疠霉(Pandora nouryi)、毛蚊虫疠霉(Pandora bibionis)、块耳霉(Conidiobolus thromboides)、普朗肯虫生霉(Entomophthora planchomana)、蝇虫霉(Entomophthora museae)、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蝽虫瘟霉(zoophthora pentatomis)。其中有5种为山东省新记录种(标者)。同时,已分离纯化获得菌种4种。  相似文献   

2.
合肥地区虫霉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冬季和1999年夏季及冬季对合肥市郊部分地区蔬菜上虫霉流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经鉴定,冬季流行的病原菌为6种虫霉: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昆明地区菜蚜新蚜虫疠霉发生流行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3种菜蚜的病原真菌,在昆明地区蔬菜生态系统菜蚜种群中周年发生,对菜蚜种群自然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从1~12月,新蚜虫疠霉均自然感染3种菜蚜,感染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春末秋初,其中6、7、8月份自然感染率达最高,分别为43.36%、52.56%和59.94%(2003年)和45.86%、54.78%和61.76%(2004年).新蚜虫疠霉感染死亡蚜虫除无翅蚜外,有翅蚜也表现出较高的感染死亡率,其中以无翅蚜感染死亡率高于有翅蚜,无翅蚜和有翅蚜分别为82.04%和17.53%(2003年)与83.54%和16.46%(2004年).新蚜虫疠霉对不同种类菜蚜自然感染的相对多度顺序为桃蚜>甘蓝蚜>萝卜蚜.  相似文献   

4.
从银川地区小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上分离到蚜虫病原真菌,鉴定为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并且根据实际观察对这种真菌进行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飞虱虫疠霉(Pandoradelphacis)和新蚜虫疠霉(P,neoaphidis)对桃蚜(Myzs persicae)毒 力的生物测定,证实了两种近缘虫疠霉对三日龄若蚜的毒力。两种虫疠霉各包括8个剂量处理,每剂量 接种88~216头若蚜,接种后逐日观察感病死亡数并确诊死因,所获时间-剂量-死亡率数据经模型拟合 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虫疠霉具有相似的剂量效应,但飞虱虫疠霉的杀蚜速率比新蚜虫疠霉快。接种后3 ~7d飞虱虫疠霉的LD50值分别为12. 81,2. 90,1. 79,1. 27,0. 90个孢子/mm2,新蚜虫疠霉的LD50值分 别为16. 96,1. 30,0. 18,0. 07,0. 04个孢子/mm2.两种虫疠霉的LT50值在>3个孢子/mm2的剂量下相 似(3.0~3.5d),但低剂量下差异较大。这些毒力指标表明,飞虱虫疠霉是可以与新蚜虫疠霉匹敌的杀 蚜真菌。  相似文献   

6.
温度与光照对新蚜虫疠霉产孢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不同的温度与光照组合条件下对新蚜虫疠霉(Pundora neoaphidis Humber)产孢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25℃下新蚜虫疠霉均可产孢,但以15℃最适,不仅产孢量大,而且不受光照的影响;在25℃下虽然产孢,但产孢量大幅减少,30℃下则不产孢,25℃可能是新蚜虫疠霉产孢的高温极限;适温范围内新蚜虫疠霉的产孢高峰及最大产孢速率的出现随温度的上升而提前;全光照各温度处理的产孢量总是比全黑暗相应温度处理的产孢量高;在10℃和全光照的组合中,累积产孢量最高,而相同温度与全黑暗处理的产孢量却只有光照下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7.
飞虱虫疠霉和新蚜虫疠霉对桃蚜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飞虱虫疠霉和新蚜疠霉对桃蚜毒力的生物测定,证实了两种近缘虫疠霉对三日龄若蚜的毒力,两种虫疠霉包括8个剂量处理,每剂量接各88-216头若蚜,接种后逐日观察死亡发数并确诊死因,所获时间-剂量-死亡率数据经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虫疠霉具有相似的剂量效应,但飞虱疠霉的杀蚜速率比新蚜虫疠霉快,接种后3-7d飞虱虫疠霉的LD50值分别为12.81,2.90,1.79,1.27.0.90个孢子/mm^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1个新记录属和1个新记录种。新记录属采自太白山原始林斑腹蝇尸,只产生外生休眠孢子,外壁桔黄、刺状,不能脱落,未见分生孢子,只能鉴定为斯魏霉属Strongwellsea。新记录种布伦克虫疠霉Pandora blunckii(Lakon etZimmermann)Humber.系宁夏六盘山林区松线小卷叶蛾流行主要病原,分生孢子倒拟卵形,假根单菌丝状,末端有盘状固着器。尖突巴科霉Batkoa apiculata(Thaxter)Humber.分生孢子为球状,乳突端部有尖突,为西北地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耳霉属的一个新记录及蝇虫生霉和暗孢耳霉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春季,在北京地区的一种花毛蠓(Psychodidae)种群中,发生了流行病,病死成虫漂浮在水面上。经鉴定病原为大孢耳霉(Conidiobolvs majaor)。该种真菌在国内属首次发现。分生孢子非常大,球形,37—71×33—66μ。另外,在北京地区的家蝇(Musca domestica L.)和蚜虫(Aphis sp.)上分别发现了蝇虫生霉(Entomophthora muscac)和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  相似文献   

10.
综合国内已发表的文献和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昆虫菌物研究所采集的标本,报道了14种中国虫疠霉,它分别是:菜叶蜂虫疠霉(Padora athaliae)、毛蚋虫疠霉 (P.bibionis)、布氏虫疠霉(P.blunckii)、北虫疠霉(P.borea)、金龟子虫疠霉(P.brahminae)、丽蝇虫疠霉(P.calliphorae)、叶蝉虫疠霉(P.cicadellis)、习虱虫疠霉(P.delphac  相似文献   

11.
暗孢耳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兰州市刘家堡乡菜豆蚜尸上分离获得的暗孢耳霉(Conidiobolusobscurus)菌株,利用PDA和SEMA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对暗孢耳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暗孢耳霉菌菌落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0~30,暗孢耳霉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湿度为95%~100%、最适pH值范围为9~10。紫外线对暗孢耳霉分生孢子有强烈杀伤作用,照射5min后萌发率降到63%,照射时间越长,萌发率越低。  相似文献   

12.
1989~1990年,对北京地区虫霉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鉴定.从水面上采集的病死家蝇(Musca domestica L.)成虫体上,发现了卵孢虫疫霉(Erynia ovispora(Nowakowski)Remaudiere).从土壤中分离培养了菌生耳霉(Conidiobolus mycophilus Srin &Thirum)和子座耳霉(Conidiobolus stromoideus Srin&Thirum).上述三种虫霉均为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对虫霉目中块状耳霉、冠耳霉以及安徽虫瘟霉等3种10个菌株菌体可溶性蛋白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确定。结果表明,种间可溶性蛋白质图谱差异明显,对于分类混乱的耳霉属的种下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蚜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利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蚜虫病原真菌--虫霉目蚜霉(Entomophthora aphidis Hoffm)的生物学特性与分类地位,并对世界范围内侵染蚜虫的虫霉种类(35种)进行系统总结,描述蚜霉对蚜虫的侵染特点及田间流行性.对目前虫霉杀虫剂的研究开发现状以及蚜霉的田间利用情况进行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采自福建的虫霉目三新记录。寄生于灯蛾幼虫的大孢干尸虫霉,寄生于毛蠓成虫的有味耳霉以及分离于青粪蛙便的裂孢蛙粪霉。  相似文献   

16.
新蚜虫疠霉对云南省不同地区烟蚜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孢子浴”法将人工培养的新蚜虫疠霉对云南4个不同地区的烟蚜接种进行定量生物测定(25℃,光周期为L:D12:12,RH85%),每组包括8个剂量(0.32-51.77个分生孢子/mm^2),每剂量处理烟蚜60头,逐日观察记录死亡数至第8d。结果表明,无论从剂量效应还是时间效应看,新蚜虫疠霉均具有强毒杀蚜特性。接种的前3d为新蚜虫疠霉的潜伏期,第4~6d是对烟蚜的致死高峰期。新蚜虫疠霉引发不同地区烟蚜死亡的起始时间差别不大,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表明,4地区烟蚜处理的LD50值差异不大,随时间变化趋势线在斜率和截距上也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供试菌种对来自不同地区烟蚜种群的毒力无明显差异,目前尚不存在抗性烟蚜种群。  相似文献   

17.
用"孢子浴"法将人工培养的新蚜虫疠霉对云南4个不同地区的烟蚜接种进行定量生物测定(25℃,光周期为L:D 12:12,RH 85%),每组包括8个剂量(0.32~51.77个分生孢子/mm2),每剂量处理烟蚜60头,逐日观察记录死亡数至第8 d.结果表明,无论从剂量效应还是时间效应看,新蚜虫疠霉均具有强毒杀蚜特性.接种的前3 d为新蚜虫疠霉的潜伏期,第4~6 d是对烟蚜的致死高峰期.新蚜虫疠霉引发不同地区烟蚜死亡的起始时间差别不大,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表明,4地区烟蚜处理的LD.值差异不大,随时间变化趋势线在斜率和截距上也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供试菌种对来自不同地区烟蚜种群的毒力无明显差异,目前尚不存在抗性烟蚜种群.  相似文献   

18.
根虫瘟霉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总结了根虫瘟霉的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对其生物学特性、田间流行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根虫瘟霉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制剂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根虫瘟霉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虫霉资源的开发和生物防治应用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营养物和培养条件对虫生真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豌豆蚜、大蜡螟、小菜蛾及油菜跳甲体壁上接种根虫瘟霉、新蚜虫疠霉及金龟子绿僵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根虫瘟霉在4种昆虫体壁上均不形成附着胞,新蚜虫疠霉仅在豌豆蚜上18小时后大量形成附着胞,而金龟子缘僵菌在4种昆虫体壁均形成附着胞。金龟子绿僵菌在1%和0.1%的酵母浸出物培养液(YEM)中只产生长芽管不形成附着胞;在0.01%YEM中36小时附着胞形成比例达29.7%。在加有油菜棘根跳甲鞘翅浸出物的YEM中,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提前,附着胞形成比例增加。随着YEM培养液浓度的提高,附着胞形成的最佳pH上升。浓度为0.0125%、pH为6.8的YEM培养液中附着胞形成比例最高达51.8%,不同pH下附着胞的形态、大小及芽管的长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感病的桃蚜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根虫瘟霉(Zoophthoraradicans)菌株(Zryzh),对菜蚜有一定的侵染能力。本文利用室内离体方法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ryzh在固体平板上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0℃,当温度高于30℃时产孢量明显降低,而当温度达到35℃时生长与产孢量均受抑制。不同光照和酸碱度的处理对Zryzh菌落生长与产孢有差异,最适的pH范围是7~9,明暗交替(12L:12D)有利于Zryzh的生长与产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