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特性,进而优化猪附红细胞体小鼠感染模型建立的条件,本试验设计了不同小鼠处理方式感染试验(A试验)、不同病原形式感染试验(B试验)、冻存病原感染试验(C试验)和小鼠模型血液再感染小鼠试验(D试验)。通过对每个试验中各组小鼠血液感染情况、感染首现时间、临床症状和平均感染时间的综合评估,分析不同小鼠处理方式、不同病原形式、冻存病原及小鼠模型血液再感染是否对小鼠模型的建立有影响。通过PCR检测、电镜观察和特异基因片段序列测定,进一步鉴定小鼠模型感染的病原与猪附红细胞体是否一致。结果显示,A试验中,昆明小鼠切除脾脏组感染效果最优;B试验中,猪附红细胞体阳性血液样本组感染效果最优;C试验中,阳性血液未冻存组感染效果优于冻存组;D试验中,猪阳性血液样本组、小鼠模型阳性血液样本组无明显差异。PCR检测、电镜观察和特异基因片段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小鼠模型感染的病原与猪附红细胞体一致。结果表明,不同小鼠处理方式、不同病原形式和病原的冻存等条件对猪附红细胞体小鼠感染模型的感染效果均有影响,通过对比,以猪阳性血液感染切除脾脏的昆明小鼠的方式建立小鼠感染模型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绵羊附红细胞体自然感染病羊的全血及分离纯化的绵羊附红细胞体对小白鼠进行攻毒,以建立绵羊附红细胞体人工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攻毒后症状观察、血液涂片镜检和绵羊附红细胞体特异性PCR检测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小鼠人工感染后3~6 d,血液中均可检测到绵羊附红细胞体,而对照组小鼠未出现异常症状,且血液附红细胞体检查结果为阴性。该研究成功地构建了绵羊附红细胞体小白鼠感染模型,创建的模型可用于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BALB/c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猪附红细胞体感染BALB/c小鼠模型,检测BALB/c小鼠外周血中血细胞的变化特征,同时检测感染小鼠血浆中红细胞表面分子CD35分子(Ⅰ型补体受体),进一步揭示附红细胞体的免疫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小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随感染时间的增加,红细胞数量呈降低趋势,白细胞数量呈升高趋势,且两者呈负相关。CD35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说明附红细胞体感染可降低机体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检测树突状细胞(DC)受猪附红细胞体(M.suis)刺激并接种于感染M.suis小鼠后细胞因子IL-6、IL-23、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量的变化,将感染M.suis的C57BL/6小鼠分为2组,用M.suis致敏的DC2.4和未致敏的DC2.4接种于2组小鼠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第1、3、5、7天细胞因子IL-6、IL-23、IL-17、TGF-β的变化.结果显示:M.suis小鼠模型接种致敏DC2.4后第1、3、5和7天,外周血中IL-6水平高于对照组(第3~5天,P<0.05),第5天水平达高峰;IL-23和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水平达高峰;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第1天水平达高峰.IL-17与IL-6表达量两者呈正相关,r=0.848且P<0.01;IL-17与IL-23呈正相关,r=0.604且P<0.01;IL-17与TGF-β呈正相关,r=0.683>0,且P<0.01.结论:致敏DC可通过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h0向Th17分化,TGF-β、IL-6协同IL-23共同作用促进Th17分泌IL-17,进一步为Th17亚群在附红细胞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血清的差异蛋白,探讨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致病机制。本试验利用分离纯化后的猪附红细胞体感染昆明种小鼠,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经PCR鉴定感染成功后,采集感染小鼠和未感染小鼠血清进行蛋白芯片检测,获取差异蛋白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功能聚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筛选出的细胞因子进行ELISA定量检测验证。结果显示,蛋白芯片检测共筛选出5个差异蛋白,分别是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2(I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催乳素Prolactin和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5种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互作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MAPK信号通路。ELIS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筛选出的5个差异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与蛋白芯片试验结果一致。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可引起小鼠血清中的IL-1α、IL-2、VEGF、Prolactin和Neurpilin-1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猪附红细胞体病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液学指标变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切除疑似感染猪的脾脏,或将疑似感染猪的血液输给切除脾脏的猪来确诊。这是因为切除脾脏后3~20天,被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呈急性发病经过。  相似文献   

7.
人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昆明小鼠人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6只腹腔注射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小鼠进行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研究,光镜下观察并描述小鼠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的形态变化。剖检可见主要器官和皮下瘀血,胸腹部皮下脂肪黄染,病理组织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脾窦内含铁血黄素沉着。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镜下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器官剖检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文献报道的猪附红细胞致病特征基本吻合,存在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域猪附红细胞体病原株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本试验将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与pET-15b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对表达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利用纯化后的猪附红细胞体eno重组蛋白(命名为rMseno)对小鼠进行免疫,从而评价该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应答水平。试验将20只4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C、D 4个组。免疫A组接种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Mseno;免疫B组接种经IPTG诱导表达后的重组菌E.coli-Mseno;对照C组接种等量PBS;对照D组接种未经过诱导表达的重组菌E.coli-Mseno。通过ELISA检测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中抗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抗体水平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细胞因子水平,最后通过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来反映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pET-15b-eno质粒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1 632 bp,与预期大小相同;纯化的重组蛋白rMseno大小为61 ku,并能够被鼠抗猪附红细胞体血清所识别;免疫A组和免疫B组小鼠血清中抗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抗体水平,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水平以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本试验将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与pET-15b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对表达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利用纯化后的猪附红细胞体eno重组蛋白(命名为rMseno)对小鼠进行免疫,从而评价该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应答水平。试验将20只4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C、D 4个组。免疫A组接种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Mseno;免疫B组接种经IPTG诱导表达后的重组菌E.coli-Mseno;对照C组接种等量PBS;对照D组接种未经过诱导表达的重组菌E.coli-Mseno。通过ELISA检测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中抗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抗体水平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细胞因子水平,最后通过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来反映小鼠体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pET-15b-eno质粒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为1 632 bp,与预期大小相同;纯化的重组蛋白rMseno大小为61 ku,并能够被鼠抗猪附红细胞体血清所识别;免疫A组和免疫B组小鼠血清中抗猪附红细胞体特异抗体水平,IFN-γ、IL-4细胞因子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eno基因重组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体液免疫水平以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10.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猪附红细胞体对动物的感染途径,本试验采用口服、伤口、皮下、皮肤以及呼吸道等5种途径对小鼠进行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试验.结果显示,5种方式均能使小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其中伤口组感染率最高,在第9天感染率达到96%,口服组次之,在第12天感染率达到89%,呼吸道组也在第12天感染率达到80%,皮肤组和皮下组的感染率较低,分别为19%和20%.从第18天到第30天各试验组先后出现猪附红细胞体消亡的现象.说明口服、伤口、皮下、皮肤以及呼吸道等5种途径均能使小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11.
从感染率90%以上的阳性牛血中分离温氏附红细胞体,利用反复冻融-超声波裂解法制备温氏附红细胞体抗原蛋白悬液,通过切胶纯化和免疫印迹法筛选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抗原组分,制备温氏附红细胞体亚单位疫苗,并同时将抗原悬液灭活后制成温氏附红细胞体灭活苗。疫苗经检测合格后在小鼠动物模型上进行免疫持续期测定和免疫效力检验。结果显示,温氏附红细胞体亚单位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持续期为12周,免疫保护率为100%,灭活苗免疫保护率为80%,表明温氏附红细胞体特异抗原组分亚单位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自然感染猪附红细胞体抗体和兔抗猪附红细胞体抗体,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抗原与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猪血清、首免和二次免疫后收集的兔抗血清的琼脂扩散试验结果均呈阴性,第3次免疫后的血清效价为1∶16。  相似文献   

13.
1兔附红细胞体病 兔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所引起兔的一种传染病.本病的特征为,高热、贫血、黄胆、消瘦,脾脏和胆囊肿大.  相似文献   

14.
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多形态的微生物,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后可引起附红细胞体病。  相似文献   

15.
<正>目的通过检测小鼠感染附红细胞体后Th17细胞的表达变化,探讨Th17细胞发挥的免疫学功能。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雌雄各半)分为4组,A组(阳性全血组),B组(阴性全血组),C组(纯化组),D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分为不同的时间点:3d,5d,7d,9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在不同组不同时间段  相似文献   

16.
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多形态的微生物,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后可引起附红细胞体病,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2007年上半年,洛阳地区的犬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由于一些兽医工作者对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猪附红细胞体病原特征及其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形态学特征及其致病特性,给6只临床健康小鼠成功感染了猪附红细胞体病,对试验组小鼠感染后的不同时期采集的血样进行了鲜血压片、姬姆萨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检查,红细胞计数和以P1:5'-GCATGCCCAGTCCCCAAGGA-3'和P2:5'-TGCGGGGAGTACGTGGGAAGG-3'为特异性引物,利用2003年Ludwig E报道的方法对待检血样中附红细胞体DNA的PCR鉴定及测序.1 000倍油镜下观察到单个或连成线状的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红细胞变成刺状、菠萝状或"口"字形等不规则形状;12 000倍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逗点"状及以纤丝与红细胞膜相连的附红细胞体;红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在接种后第7、10、14天出现大量异型性红细胞,其中第10天严重变形红细胞数量最多.说明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明显期在感染后第7~14天,14 d以后逐渐消散;PCR扩增得到782 bp的DNA片段,经序列分析与序列号为AJ504999的相应片段同源性为99.74%.本试验为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特性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机理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山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山羊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血液病。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是山羊附红细胞体,归类于立克次氏体属。少量的附红细胞体栖息在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致病力低,一般呈隐性感染,在应激因素作用下,附红细胞体迅速增殖,侵入外周血液并破坏红细胞而发  相似文献   

19.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以贫血、黄疸、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几年来,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普遍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可导致猪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降低,极易引起其他疾病的混合感染。临床上很难准确诊断,引起误诊,导致病情难以控制而暴发,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立克次体目的附红细胞体(Eeperythrozoon)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高热、贫血、黄尿为基本特征,并常伴有黄疸等症状.附红细胞体在马属动物、反刍动物(牛、羊、鹿)、猪、猫、兔、狐、小鼠中都存在,并且呈世界性分布.附红细胞体在警犬、肉用犬及宠物犬中的感染较严重.随着城市中宠物犬饲养数量的日渐增多,作为人畜共患的附红细胞体病有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