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2.
<正>海洋红酵母(浓缩剂)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例。以海参为例,可参考单胞藻在实际生产中要求的水中密度来决定本品的用量及配合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3.
海洋红酵母(浓缩剂)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  相似文献   

4.
<正>海洋红酵母(浓缩剂)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例。以海参为例,可参考单胞藻在实际生产中要求的水中密度来决定本  相似文献   

5.
《齐鲁渔业》2012,(4):33-33
海洋红酵母(浓缩剂) 适用范围:海参苗浮游期,亦可用于鱼、虾、蟹、贝的幼体初期。用法:将瓶装海洋红酵母摇匀(如是冻品,则须提前缓解溶化),计算定量后用海水稀释,分散泼洒到苗池中。投喂期间,根据观察到的幼体摄食情况,来调整各种饵料比例。以海参为例,可参考单胞藻在实际生产中要求的水中密度来决定本品的用量及配合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6.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水产学报》2021,45(12):2003-2010
研究了利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表明,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 d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 d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总体来说,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相似文献   

7.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8.
将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 C11以104、105和106 CFU/g饵料添加到基础饵料中,每一剂量组设3个平行,每一平行50头幼参,用100 L塑料桶进行30 d静水充气养殖试验。试验期间每日投饵1次,投喂量为幼参体重的5%。投喂试验结束后,评估其对幼参消化酶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 CFU/g,显著提高了幼参肠道胰蛋白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 CFU/g,显著增加淀粉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 CFU/g,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投喂基础饵料的幼参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106 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液溶菌酶(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 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细胞裂解液(CLS)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 CFU/g,幼参体腔液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显著增加(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106 CFU/g,幼参CLS的T-NOS活力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表明,饵料补充海洋红酵母C11可促进幼参的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实验用6株海洋微藻来强化用酵母预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并将强化后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的溞状幼体,以研究使用经不同食物强化后的轮虫投喂溞状幼体对溞状幼体变态时间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及变态时间均优于其他海洋微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海水蒜头藻与海水小球藻次之,酵母轮虫最差。  相似文献   

10.
将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C11以10~4、10~5和10~6CFU/g饵料添加到基础饵料中,每一剂量组设3个平行,每一平行50头幼参,用100 L望料桶进行30 d静水充气养殖试验。试验期间每日投饵1次,投喂量为幼参体重的5%。投喂试验结束后,评估其对幼参消化酶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CFU/g,显著提高了幼参肠道胰蛋白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CFU/g,显著增加淀粉酶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CFU/g,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投喂基础饵料的幼参比较,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5、10~6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液溶菌酶(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CFU/g,幼参具有较高的体腔细胞裂解液(CLS)LSZ活力(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10~4 CFU/g,幼参体腔液总-氧化氮合酶(T-NOS)活力显著增加(P0.05),投喂海洋红酵母C11 10~4、10~5、10~6CFU/g,幼参CLS的T-NOS活力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表明,饵料补充海洋红酵母C11可促进幼参的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开展室内外刺参产卵孵化效果比较,并采用投喂海洋红酵母与覆盖遮阳网两种方法进行浅海网箱刺参幼虫培育比较试验,进一步优化刺参苗种培育方式。研究表明,水温为19.8~22.0℃,浅海网箱中受精卵孵化率为52.4%~57.9%,低于室内孵化率。投喂海洋红酵母组幼虫日均增长86.4μm/d,存活率为(55.1±8.0)%,不投喂海洋红酵母组幼虫日均增长85.1μm/d,存活率为(53.0±7.5)%。投喂海洋红酵母组与不投喂海洋红酵母组有差异但不显著。覆盖遮阳网组幼虫7 d时存活率为(52.8±7.4)%,显著高于不覆盖遮阳网组(46.9±7.0)%。因此,通过实施室内产卵孵化提高孵化率,并对浅海网箱覆盖遮阳网,有效地将室内小水体与天然水域大网箱相结合,提高浅海网箱幼虫苗种繁育效率。  相似文献   

12.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饲用干酵母和电解多维作为替代单细胞藻类的饵料进行了仿刺参浮游幼体的培育研究.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E6)组与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单胞藻、海洋酵母混合饵料组以及饲用酵母单独投喂组(6个组合,E1~E5和E7)的投喂效果,并进行了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投喂量组合(Q1~4)的研究,确定了仿刺参浮游幼体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E1至E6组间5个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E7(饲用干酵母)组.E6(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组刺参浮游幼体的5个指标(G、SRp、T、SRM和SGR)分别为112.75±8.63、54.72±6.47、188.5±9.52、54.46±8.36和22.00±0.40.饲用干酵母不同投喂量对浮游幼体的上述5个指标有显著影响,除指标G外(Q3和Q4差异不显著),后3个组合(Q4~6)的其余4个指标显著优于前3个组合(Q1~3)(P<0.05).最优投喂组合为:耳状幼体平均体长<400 μm时,海洋酵母的投喂量为4×105 cell/(mL·d);平均体长在400~600 μm时,投喂量为6.66×105 cell/(mL·d);平均体长>600 μm时,投喂量为9.33×105 cell/(mL·d).  相似文献   

1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4,10×10~4,15×10~4,20×10~4 cell/ml;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4、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 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海洋1号红酵母饲养日本对虾幼虾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在饵料中定量添加海洋 1号红酵母后 ,饲养日本对虾 (Penaeusjaponicus)幼虾的试验结果。按海洋 1号红酵母在饵料中添加量不同将试验分为 6组 ,连续投喂 14d后 ,分别测定试验和对照日本对虾幼虾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对环境因子的耐受力 ,比较海洋 1号红酵母在饵料中不同的添加量对日本对虾幼虾的饲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在饵料中添加海洋 1号红酵母具有提高日本对虾幼虾的成活率、促进生长和增加对环境因子耐受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海洋红酵母是海洋中自然存在的一种单细胞酵母品系,是红酵母属真菌,也是一类抗逆性较强的腐生菌。海洋红酵母呈圆形或卵圆形,菌落红色,无性繁殖,多极出芽,无酒精发酵能力。研究表明,海洋红酵母富含蛋白质、肝糖、不饱和脂肪酸、动物幼体生长激素和以虾青素为主的类胡萝卜素,有较好的耐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表明适宜的光照强度对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对比分析了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对红条鞭腕虾溞状幼体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丰年虫(Artemia nauplii)和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38.3±2.3)%,幼体经过25~29 d全部发育成仔虾;而单一投喂丰年虫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26.8±4.9)%,幼体经过37~41 d全部发育成仔虾;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是从海洋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菌体富含蛋白质、肝糖不饱和脂肪酸、幼体促生长激素、虾青素等,能显著提高水产动物幼体的存活率,改善成体饲养效果,并能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用量,是生态养殖的优良添加剂。  相似文献   

19.
<正>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是从海洋泥中分离出来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消化酶及生长因子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是鱼、虾、贝、海参等经济动物良好的开口饵料,目前已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并推广到  相似文献   

20.
以海蜇新生螅状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高温(室内恒温、夏季常温、夏季高温)、3种饵料投喂频率(无饵料投喂、每7 d投喂1次、每2 d投喂1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个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试验持续45 d。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饵料投喂频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P<0.05);而高温、饵料投喂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相对生长率(P<0.05);各高温组中螅状幼体生成的足囊数均随饵料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多;足囊萌发率最多出现在夏季常温-每7 d投喂1次组,平均为34.34%;饵料投喂频率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显著(P<0.05),高温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温条件下海蜇螅状幼体死亡率高,但存活的螅状幼体足囊繁殖速度快,足囊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可能是螅状幼体应对高温死亡率增加的一种繁殖策略。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海蜇育苗技术和准确预报苗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