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桉树大径材培育是实现当前桉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林木胸径生长,间伐是调整林分密度最为常用的手段。本试验以6 a生不同种植密度桉树优良无性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进行不同强度的一次性间伐后,12 a生林分生长、径级分布、大径材生长及木材收益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与间伐强度试验林,林分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差异显著。其中,以1 100株·hm-2种植密度+30%~50%间伐强度处理,林分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生长量最大,以1 100~1 650株·hm-2种植密度未间伐时林分蓄积量最大;径级分布受种植密度与间伐强度影响显著,大径级(≥28 cm)林木数量占比以低种植密度(1 100株·hm-2)+30%~50%强度间伐时较大,为82%~92%;间伐后林分保留株数与大径材蓄积量无关(R2=0.31),与林分中大径材蓄积量占比、大径材单株出材量、大径材出材率呈明显的负相关线性关系(R2=0.77~0.85);不同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混交林木荷大径材培育技术薄弱、林地产值低等问题,开展间伐试验,分析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的间伐强度,为木荷大径材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16年生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株数比例进行弱度间伐(15%)、中度Ⅰ间伐(30%)、中度Ⅱ间伐(35%)和强度间伐(60%)及对照(未间伐)5种强度抚育间伐,比较不同强度间伐木荷和杉木胸径、树高、蓄积量和直径结构特征,探讨其对林分生长和结构的影响。[结果](1)间伐6 a后,不同间伐处理均促进木荷和杉木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中度Ⅱ间伐处理木荷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最快,两者分别比对照高28.5%和78.2%,其增长量分别较对照高243.9%和326.7%,杉木除强度间伐胸径生长量略高于木荷外,各强度间伐的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小于木荷对应指标值。(2)由于间伐减少了树木株数,林分蓄积量和杉木蓄积量有所降低,但木荷蓄积量明显增加。中度Ⅱ间伐、中度Ⅰ间伐和弱度间伐时木荷蓄积量分别为对照的132.3%、112.5%和139.8%。(3)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木荷与杉木的径阶分布峰值所在的径阶依次向高径阶方向进级,中度Ⅱ间伐木荷直径分布左偏、尖峭,中大径阶木荷株数多且分布集中,能有效实现大径级材种的培育目标。[结论]对密度较高的中龄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适宜采用强度间伐措施,即间伐强度35%左右,林木密度1 780株·hm~(-2)(木荷杉木株数比约为1:2),在保持林分蓄积量不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木荷胸径、单株材积快速增长,以实现木荷大径材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福建柏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的福建柏人工林(32a)的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极强度间伐、强度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直径生长量,增加大径材的出材量,缩短培育大径材的时间。强度间伐有效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植被状况良好。强度间伐保留735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大,高于其他间伐强度,其差异显著,单株材积增幅达7.8%~34.8%。由此可见,强度间伐即保留735株·hm-2是福建柏培育中大径材合理的保留密度,其生长量最大,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不同培育目标,对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蒙古栎林中度区林分平均胸径总生长量和平均生长率最大。抚育间伐对蒙古栎林蓄积生长作用明显,抚育间伐能提高蒙古栎林分蓄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率和林分收获量,各指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度间伐效果最好。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蒙古栎林分小径木蓄积比例逐渐减少,中、大径材蓄积比例逐渐增大(弱度间伐除外);抚育间伐能有效的减少林木枯损量,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的生长。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可培育小径材,既林分径阶为14cm,林木保留密度以972株/hm~2左右为宜。若想培育中、大径材,可加大间伐强度,极强度间伐效果最好,既林分径阶为18cm,林木保留密度以67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林业实用技术》2021,(6):89-91
根据林龄和已经采取的抚育间伐次数,选择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中龄林小班2个,通过布设样地来调查树高、胸径、林木数量等林分因子,分析间伐次数与林分密度的关系以及对蓄积量和径阶的影响。随着间伐次数的增加,林分密度减小,同时林分的平均径、平均高和单株蓄积量增加,且随间伐次数的增多,增加量越大;其中单株蓄积量的变化最为明显,间伐增加1次可提高37.95%,增加2次可提高76.35%。基于抚育间伐而实施的密度控制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日本落叶松的生长、提高了单株蓄积量和林分中大径木的数量,是培育日本落叶松大径木林最为核心的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7.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问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3、1/2、1/3及不间伐(对照)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6 cm、立木单株材积0.552 5 m3、林分蓄积356.379 m3·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1.2%、54.2%、5.2%、28.4%,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不同密度管理培育大径材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68年生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密度管理(间伐)对林分生长及大径材出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调整密度能有效促进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生长,缩短大径木的培育年限。但间伐强度过大林分株数减少,降低了林分活立木总蓄积量及大径材出材量,中度间伐红松人工林的大径材出材量最大(243.79 m3·hm-2),其次是强度间伐和弱度间伐,但均高于对照。综合考虑,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以中度间伐效果最佳,68年生适宜保留密度为310株·hm-2。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获取的调查数据,综合林分生长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等,以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为经济评价方法确定出落叶松大、中径材优化经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6地位级适合培育中径材,不同初植密度林分间伐3次就可以进行主伐;18地位级以培育大径材为主,密度4 400株/hm2的林分需要间伐5次,而密度3 300株/hm2的间伐4次就可以获得目的材种;20地位级也主要培育大径材,经过间伐45次后,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全部优化经营模式内部收益率均在15%以上。本研究为提高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树单板用材林培育将更多地追求大径材比率 ,通过密度试验和大量典型样地调查 ,建立了出材率模型 ,揭示了林分密度、立地指数与大径材生产结构的效应规律。结果表明 :林木径阶 34cm时大径材出材率才能达到 5 0 %以上 ,林分密度越大、立地条件越差 ,培育单板材的周期就越长 ;2 0指数级、4m× 5m密度 9a生时林分平均胸径为 33 1cm ,大径材产量达 15 7 10m3 /hm2 。因此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确定计划采伐周期至关重要。营造大径杨木的基地应在地位指数 16以上的滩涂地上发展较好 ,地位指数 16以下时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的高密度杨树林为主要目标。大径杨木的适宜密度应在 5 0 0株 /hm2 以下 (株行距不宜低于 4m× 5m)。  相似文献   

11.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为代表,分别对7个立地等级和3种初植密度(分别为2500株/hm2、3300株/hm2和4400株/hm2)的人工用材林木材产量进行经营模拟。根据立地指数曲线确定不同类型林分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平均树高,利用相关模型推算相应林龄阶段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建立林分密度定量管理模型,确定不同立地等级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在理想状态下的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及相应的木材收获量,为营林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杜仲中龄林的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了杜仲中龄林间伐试验以及合理经营密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杜仲林分胸径、树高、冠幅、单株皮质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2)间伐后2 a,不同保留密度林分间胸径、树高、冠幅、单株皮质量生长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 <0.01),胸径、冠幅、单株皮质量及林分皮质量均以密度2 130株/hm^2生长量最大,与1 620株/hm^2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5400株/hm^2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 <0.01);3)以1 620~2 130株/hm^2种植密度最有利于促进杜仲中龄林的生长和杜仲皮产量的增加,但后续还需要继续进行间伐调整;4)根据调查的平均胸径和冠幅数据建立了杜仲人工林不同径阶林分密度表,利用该表,可以根据林分的胸径和冠幅生长情况确定合理的经营密度,通过多次对林分密度进行调整,促进杜仲林分的生长及皮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尾松4种造林密度的定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胸径、单株村积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性差异,对树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林分径级分布差异明显,密度为2500株/hm2和1250株/hm2的林分,其胸径≤6cm径阶的株数占57.2%和45.9%,≥8cm径阶的株数占42.8%和54.1%;而密度为10000株/hm2和5000株/hm2的林分,其胸径≤6cm径阶的株数占89.6%和76%,≥8cm径阶的株数占10.4%和24%;不同径级林分的合理密度通过胸径与树冠面积的相关关系,用回归直线方程y=a+bx分别求得各胸径最低保留株数,作为间伐强度、间伐开始期和间伐重复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肉桂山地造林适宜密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闽南山地肉桂密度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7a生肉桂不同造林密度间的保存率、树高和胸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器官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也差别较大,说明造林密度对肉桂产量的影响极其重要。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如下适宜的造林密度:如以收获枝叶提炼桂油和桂通为主要经营目标,主伐年龄5~6a且不间伐的桂子林,适宜的造林密度为6000株/hm^2左右;如以兼收型为培育目标,主伐年龄8~10a的,则适宜的初植密度为4500~5200株/hm^2,且应根据林分长势、林木分化程度等因素,适时进行适量间伐,以期培育优质丰产的肉桂林。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湿地松优质高产纸浆原料林密度控制与管理技术,进行了不同初植密度造林与间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a生、12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胸径、树高、蓄积量和总产量有极显著差异,8a生密度试验林不同密度林分木材性有极显著差异.林分在8a生时,平均树高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树高越高,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效应是林分密度越小胸径越大,蓄积量的生长效应是林分越密蓄积越大,木材材性是以中等林分密度质量最好.营造湿地松高产优质纸浆原料林适宜初植模式为2 m×2 m、2 m×2.5 m,即初植密度分别为2 505株/hm2和1 995株/hm2,此时2 50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5%、1 995株/hm2林分按下层间伐方式间伐20%后4 a(林分年龄为12 a),这二种密度林分蓄积分别为224.08 m3·hm-2和206.64 m3·hm-2,蓄积加间伐材材积的总产量分别为244.56 m3·hm-2和218.72 m3·hm-2.为培育出质量和产量兼优的湿地松纸浆原料林,当林分生长到8 a生时,应及时地进行一次抚育间伐,间伐强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6.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间伐对人工林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间伐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和间伐方式(间伐1次,间伐2次)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等的影响研究,第1试验区大径材培育林分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第2试验区中径材培育林分仅在第12年时进行1次间伐。结果表明:22年生大径材培育林分和19年生中径材培育林分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树高、总断面积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显著增加了林木胸径的生长,大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3.78%和9.69%,中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2.28%和7.02%。间伐显著促进了林木单株材积的增加,2组试验林分活立木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试验区22年生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活立木材积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2试验区强度间伐活立木材积显著低于对照(P0.05),中度间伐林分活立木材积与对照和强度间伐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组试验林分总蓄积和出材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伐强度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活立木材积和林分出材量,间伐次数对林分出材量及出材规格有重要影响。试验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以2次间伐,总间伐强度50%左右较为适宜,而中径材培育则以1次中度间伐(约25%)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家系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和林分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明显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林分保存率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林分蓄积量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对林分径级结构影响明显;高密度林分保存率过低会对林分蓄积量产生不利影响。使用优良家系造林对提升林分生产力效果显著,培育中、大径材的造林密度以2 500株/hm2为宜,若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则以4 444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桉树大径材培育技术及其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桉树大径材培育技术-间伐控制对桉树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3年生的尾巨桉进行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结果表明间伐处理会对桉树人工林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产生显著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差异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大,6年生处理组的桉树平均树高、每亩蓄积量与同期CK之间存在显著差异。6年生时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作为大径材培育的间伐处理林分的经济收入显著高于不间伐的收入,而间伐处理至1110株/hm2的林分可获得最大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9.
以19、21年生不同种植密度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密度和采脂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胸径、保存率出现下降趋势,而材积、林分内小径级的株数不断增加,小径材出材量比例增大。随着树龄的增加,各密度林分保存率下降,而其它林分生长指标均上升;19年生时密度与树高差异不显著,但21年生时不同密度的林分树高差异显著。采脂试验表明,密度越大,单株产脂量越小,但单位面积产脂总量越高,1 080株/hm2和1 680株/hm22种密度采脂前后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材积与胸径的相关性最高,而与树高的相关性较低。综合分析表明,2 520株/hm2可培育较多的中小径材,1 080株/hm2和1 320株/hm22种密度适用于培育湿地松大、中径材。  相似文献   

20.
利用16-21年生马尾松近熟林间伐密度试验林的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450、600、750、900、1 036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间伐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着时间推移差异变小;间伐有利于提高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从而提高材种规格与效益。根据21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与效益评价,16-21年生近熟林间伐密度保存在600-900株/hm2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