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喜平  陈彦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48-1755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外源钾对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几种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陇薯3号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钾,通过比较块茎在贮藏期间酶活性的变化,研究喷施外源钾对马铃薯休眠生理代谢的调控效应。[结果]4.05 kg/hm2的钾处理可以极显著降低取样末期块茎内淀粉酶和升高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活性,并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活性;8.1 kg/hm2的钾处理可提高取样末期块茎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并显著提高取样末期块茎内酚氧化酶活性。[结论]研究结果对了解外源钾在马铃薯块茎休眠期间的作用,以及促进外源钾在马铃薯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0、20、40、80 mg/L的烯效唑溶液对马铃薯早熟品种Favorita植株进行了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可以降低马铃薯植株的株高和植株地上鲜重,提高地下植株的块茎数量和块茎干重,增加块茎重量。其中以40 mg/L烯效唑叶面处理马铃薯植株的产量最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外源钙施用对马铃薯形态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块茎钙含量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施用钙肥可显著增强马铃薯植株长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数及商品薯率、块茎钙含量,降低叶片中MDA积累,但随外源钙施用量增加,马铃薯单株结薯数有所降低。综合以上各因素,以钙肥水平57 kg·hm-2表现最优,且在氮肥150 kg·hm-2条件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大棚马铃薯生长调控的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不同多效唑浓度对大棚马铃薯生长调控的影响,为大棚马铃薯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多效唑的合理施用浓度提供参考.试验设6个多效唑处理浓度,对大棚马铃薯现蕾期叶片进行喷施.喷后15 d测定株高、茎粗、分枝数,并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收获后测定单株结薯数、单薯重量、块茎产量及块茎中可溶性糖、淀粉和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后,马铃薯植株明显矮化、茎变粗,产量及品质明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淀粉含量均升高,但水分含量有所降低.多效唑以200 mg/L处理浓度时,对大棚马铃薯的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云南主栽马铃薯品种化学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作88、大西洋和米拉3个云南主栽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大、小春种植,在大春设叶面喷施1 mg/L PPP333、10mg/L PPP333、100 mg/L PPP333、1 mg/L CCC、10 mg/L CCC、100 mg/L CCC共6个处理,小春设叶面喷施10 mg/L,50 mg/L GA3和50 mg/L GA3浸种3个处理,以喷施清水做对照,研究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生育期和块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马铃薯品种,小春单株产量明显低于大春,大春使用PPP333或CCC可缩短马铃薯生育期,使块茎提早形成,并提高马铃薯单株产量;小春马铃薯采用喷施GA3和GA3浸种,可延长马铃薯生育期,其中大西洋和米拉单株产量提高,合作88单株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铃薯生长设置不同水平的钙肥施用处理,研究外源钙对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淀粉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钙处理下在贮藏后期马铃薯块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高于低浓度钙处理和对照,高浓度钙处理的淀粉酶活性则低于对照.低浓度钙处理的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在贮藏过程中下降幅度最小,对照则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7.
以网室基质盆栽抗草胺膦马铃薯脱毒苗为试验材料,控制MS营养液中ABA浓度分别为 0、2.5、5.0、7.5、10.0、12.5、15.0 mg/L,研究不同ABA水平对马铃薯微型薯单株结薯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BA浓度为0~10.0 mg/L时,单株结薯数随A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ABA浓度为10.0 mg/L时结薯数最多,比对照增加了25%。继续增加ABA浓度,单株结薯数减少,ABA浓度为15.0 mg/L时结薯数最少,比对照减少了23.57%。适宜浓度的ABA可以增加马铃薯微型薯的单株结薯数,ABA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结薯,抗草胺膦马铃薯微型薯MS营养液适宜的ABA浓度为10.0 mg/L。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铁盐对马铃薯生理和产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块茎形成期对盆栽种植马铃薯浇灌不同浓度(10 μmol/L、100 μmol/L、1 000 μmol/L)稳态铁盐,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单株产量、单株块茎干物质重量和块茎干物质铁含量等。研究表明:施加稳态铁盐能够促进马铃薯生育后期株高生长,提高叶片SOD活性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铁盐施入初期叶片MDA含量显著升高,而在生育后期显著降低;在铁盐施入初期Fv/Fm显著降低,而生育后期则相反。施加中、低浓度(100 μmol/L、10 μmol/L)铁盐有利于提高单株产量,100 μmol/L铁盐可分别显著提高东农310和东农311单株产量39.6%和37.3%,10 μmol/L铁盐可显著提高东农312单株产量37.8%。100 μmol/L铁盐可提高单株块茎干物质重量12.4%~31.9%,而高浓度(1 000 μmol/L)铁盐则会降低单株块茎干物质重量。施加不同浓度的铁盐均可提高块茎干物质铁含量,中、高浓度(100 μmol/L、1 000 μmol/L)铁盐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影响盾叶薯蓣微块茎形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离体条件下影响盾叶薯蓣微块茎形成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6.0或8.0 mg/L BA和1.0 mg/L KT组合适宜于微块茎的形成;提高培养基中蔗糖浓度有利于微块茎形成,在蔗糖浓度为80 g/L的培养基上,微块茎发生频率高达77.3%,平均重量达367.6 mg;黑暗处理有利于微块茎发生,20 d黑暗处理使微块茎发生频率达81.2%,平均重量为386.2 mg,且微块茎质量较好。这些微块茎在离体或田间均能较好的萌发、生长。  相似文献   

10.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怀山药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号山药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生长素NAA,2,4-D和细胞分裂素KT,6-BA单独使用对怀山药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长素有利于微型块茎的有效数量、总重量、单株平均微型块茎数及块茎指数的显著提高,NAA和2,4-D诱导微型块茎形成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5 mg/L和0.1 mg/L,且以2,4-D 0.1 mg/L的诱导效果最好;细胞分裂素对微型块茎的形成不利,其中6-BA效果更差,微型块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提高,且浓度大于2 mg/L时无微型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11.
多效唑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体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块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0.1~1 mg/L多效唑处理完全抑制了MS扩繁培养基中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而0.01 mg/L多效唑处理虽抑制了试管苗茎叶的生长,但叶色加深、根重和根长显著增加.在试管薯诱导条件下,0.1 mg/L多效唑处理促进了‘夏波蒂'提早结薯,使单瓶试管薯鲜重、平均直径和单薯鲜重都显著增加,同时降低了畸形薯率;而单瓶试管薯的结薯数量低于BA+CCC处理,但接近对照.这些结果表明:与广泛应用的矮壮素相比,在马铃薯试管薯生产中使用多效唑能提高试管薯产量和质量,且其使用浓度仅为矮壮素的1/5000,有利于降低残留并节约成本,是矮壮素较好的替代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冬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提高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及推进广西冬种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种马铃薯主栽品种费乌瑞它和广西选育品种桂农薯1号为研究对象,观测其株高、茎粗、叶干重、茎干重、块茎数和块茎干重等6个关键生长指标的变化动态.[结果]两个参试冬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指标呈规律变化,株高、茎粗、块茎数和块茎干重等4个指标均发生三段式的S形变化规律,叶干重和茎干重则呈倒U形变化规律;地上"源"器官(叶、茎)与地下"库"器官(块茎)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结论]可将冬种马铃薯生长发育阶段分为5个时期,即出苗期、现蕾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块茎成熟期,生产上可依据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安排生产管理,使地上"源"器官和地下"库"器官相协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马铃薯生产,试验以早熟马铃薯品种费鸟瑞它为试材,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镉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镉处理对马铃薯块茎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随着Cd^2+浓度的增加,马铃薯块茎鲜重显著降低,干重、比重、干物质积累率及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土壤轻度镉污染对马铃薯蛋白含量影响不大,只有添加40mg·kg^-1Cd^2+的处理与对照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刘静  孙周平  马艳  李芳  薛东东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26-2429,2446
以马铃薯品种Favorit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喷施不同浓度EBR(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低氧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BR处理对低氧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处理的初期,高浓度EBR处理对低氧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株高和叶面积促进作用明显,而在处理的后期,中低浓度EBR处理效果明显;0.050和0.100 mg/L EBR处理对低氧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茎粗和匍匐茎数量促进作用明显;对于低氧胁迫下马铃薯光合作用和根系长度促进作用最明显的处理为0.050 mg/L EBR;不同浓度EBR处理对低氧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的分枝数作用不明显.因此,对于促进低氧胁迫下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EBR最适浓度为0.050 mg/L.  相似文献   

15.
在冬闲稻田用白膜覆盖、白膜膜上覆土(简称白膜覆土)、黑膜覆盖、黑膜膜上覆土(简称黑膜覆土)、稻草覆盖等5种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兴佳2号’,分析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生长势、产量和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盖栽培方式出苗均比裸地(对照)早,其中白膜覆盖出苗最早,比对照早17 d;与对照相比,各覆盖栽培方式的植株株高、SPAD值和主茎数增加;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白膜覆盖产量最高,为34.87 t/hm2,显著高于白膜覆土的,但黑膜覆盖与黑膜覆土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覆盖方式的马铃薯块茎干物质含量为15.46%~16.74%;黑膜覆土的绿薯率最低,为2.56%;各覆盖方式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4.65~9.76 mg/100 g,其中黑膜覆盖的最低;块茎镉含量在0.029~0.042 mg/kg,白膜覆盖的最高。综合来看,黑膜覆盖及黑膜覆土的产量较高,且绿薯率、龙葵素含量低、块茎镉含量不超标,较适合冬闲田早春马铃薯栽培。  相似文献   

16.
遮光处理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常规马铃薯栽培品种费乌瑞它、紫玉、冀张薯12号为材料,进行非全程45%遮光、全程45%遮光、非全程70%遮光、全程70%遮光处理,比较分析马铃薯的植株生长势、产量及其构成性状受光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生长、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等都呈现出对照、非全程45%遮光、全程45%遮光、非全程70%遮光、全程70%遮光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遮光条件下马铃薯株高显著增加,但费乌瑞它的株高随遮光程度增加变化不大;紫玉的主茎数对光照不敏感,费乌瑞它和冀张薯12的主茎数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少;冀张薯12植株的干物质量受遮光影响最大;马铃薯单株薯质量和商品薯质量受遮光影响最大,单薯质量受遮光影响最小,非全程45%遮光处理只对费乌瑞它和紫玉单株薯质量产生显著影响,相同条件下冀张薯12的商品薯质量也显著下降;全程45%遮光处理下紫玉、费乌瑞它的单株块茎数,费乌瑞它、紫玉、冀张薯12的单株薯质量和紫玉的商品薯重都显著降低,遮光程度达到70%时(非全程、全程)所有结薯性状因子都显著下降;费乌瑞它在遮光为45%条件下减产41.6%~44.5%,非全程70%遮光下减产67.8%,而全程遮光条件下的减产86.6%,全程遮光和非全程遮光之间差异不明显;冀张薯12和紫玉在非全程45%遮光下减产都在30%以内,冀张薯12在全程45%遮光条件下减产57.4%,紫玉减产41.1%,全程70%遮光下冀张薯12减产达87.5%,紫玉减产78.8%。综合试验结果,费乌瑞它和紫玉前期耐弱光,产量构成性状受光照影响较小,生育期短,较适宜中国南方冬作栽培。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多效唑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对植株徒长的控制效果,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效唑(100mg/L、150mg/L、200mg/L、250mg/L及300mg/L等5个浓度)对马铃薯早熟品种毕引2号、中晚熟品种毕引1号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效唑在100~300mg/L时,地上部防控效果、地下部结薯数量和产量均较对照明显提高;250mg/L和200mg/L 2个处理施用效果极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建议: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应采用200~250mg/L浓度的多效唑防控徒长。  相似文献   

18.
B_9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B9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盛蕾期叶面喷施B9溶液,对马铃薯地上部分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块茎的产量却明显提高。适宜处理浓度为2500m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及糖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马铃薯与玉米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马铃薯单作(对照)和间作(2行马铃薯间作2行玉米)2种栽培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测定,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糖类物质的影响。【结果】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的茎粗、单株主茎数、单株匍匐茎和单株根干物质重量及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间作可提高马铃薯单株分枝数、单株匍匐茎数、单株小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茎叶和单株块茎的干物质重量,并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单薯重、单株产量及复合产量(P<0.05,下同)。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间作马铃薯叶片、匍匐茎和块茎中糖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叶片的影响较大,间作马铃薯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均显著低于单作。【结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与玉米2∶2行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该间作模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