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芳  谌红辉 《林业科学》2002,38(2):113-118
本文对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密度试验林 ,5种造林密度 ,15年生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解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和管胞列数影响较大 ,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造林密度大 ,则生长轮变窄 ,管胞列数减少 ,晚材率增加。造林密度对马尾松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但具明显的规律性 ,即随着造林密度加大木材基本密度增加 ,造林密度过大反而下降。造林密度对管胞形态的影响表现出因树龄而异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管胞形态总平均值变化不大 ,但管胞长度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受到造林密度影响。较低的造林密度各生长轮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组织比量不受造林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2.
尾巨桉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东门林场13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为研究对象,研究尾巨桉无性系6种不同造林密度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尾巨桉6种密度处理间,林龄6年生前树高差异较小,6年生后差异开始显著,林分密度越大,高生长越小。各密度处理胸径生长在各生长阶段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胸径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且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密度处理胸径生长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前3年,2年时各密度处理胸径平均生长量达到或超过3.5cm。各密度处理蓄积生长量在各生长阶段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不同的密度处理,蓄积平均生长量达到峰值的年龄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同的密度不同的株行距在同一年达到峰值,数量成熟年龄与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黄藤人工林密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设置造林规格为3 m×3 m(A)、2 m×3 m(B)、1 m×3 m(C)和1 m×2 m(D)4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造林密度对黄藤人工林生长与收获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蘖力、藤丛的母茎长和总茎长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密度的不同对6年和14年时的萌蘖力分别造成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而对植株母茎长无显著影响,但对14年时藤丛总茎长则有极显著影响;在14年时,林分自疏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水平间有极显著差异;林分直径大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密度间有显著差异,但造林密度减小或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对直径所产生效应并不明显;单丛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受造林密度影响最大,除密度A与B及C与D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密度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藤林总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逐步减少,不同密度间无显著差异,但以密度为3 333株·hm-2时的总产量最高.在营建黄藤人工林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3 m×1 m或3 m×2 m密度,从而获得较高的藤产量,便于藤林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4.
桤木种源(群体)/家系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6年生桤木种源/家系的多点试验林的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的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家系间差异不显著;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纤维长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3个地点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5648~0.6618、0.2857~0.6535;木材纤维长度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2553~0.7895、0.2905~0.4528.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可以进行3个性状的独立选择.提出桤木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模型和早晚期相关关系,适宜的早期选择年龄为6a,从木材密度考虑培育造纸材的适宜年龄拟定为10~11a.江西点15个种源的木材密度在种源间达到了显著差异,家系间并未达到显著差异,纤维长度在种源间、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马尾松晚材率、年轮宽度和组织比量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2年生人工林马尾松木材年轮宽度、晚材率和组织比量进行系统的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年轮宽度随树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晚材率随着树龄增加呈波动增大,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树脂道比量随树龄增加呈波动增大,但总体变幅不大,而前者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呈波动减小,后者先减小再增大。管胞比量随树龄增加呈波动减小,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先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减小,然后再增加。方差分析表明,年轮宽度、晚材率、组织比量在各年轮间、各高度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桤木种源(群体)/家系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 6年生桤木种源 /家系的多点试验林的材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的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纤维长度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3个地点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 0 .564 8~ 0 .6618、0 .2 857~ 0 .653 5;木材纤维长度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 0 .2 553~ 0 .7895、0 .2 90 5~ 0 .4 52 8。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可以进行 3个性状的独立选择。提出桤木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模型和早晚期相关关系 ,适宜的早期选择年龄为 6a,从木材密度考虑培育造纸材的适宜年龄拟定为10~ 11a。江西点 15个种源的木材密度在种源间达到了显著差异 ,家系间并未达到显著差异 ,纤维长度在种源间、家系间都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用16a连续测定资料,对不同密度中幼龄湿地松人工林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差异不显著;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胸径在1~4a差异不显著,5~7a差异处于显著水平,8~13a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此后随着林冠生长的稳定,不同密度的胸径差异稳定在一定的显著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8~10a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0年生3种造林密度杉木家系胸径生长和木材比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杉木胸径生长差异显著,两者且呈显著负相关,而在木材比重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其相关关系也只表现出较弱的正相关。胸径生长和木材比重在家系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胸径与木材比重呈微弱负相关。造林密度与家系间的交互效应也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当前桉树生产上常用的造林密度1666株/hm^2为试验的最低造林密度,与5种更高造林密度作为构成本试验的6种不同造林密度的高密度试验,分析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试验林2年生时的林分密度生长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的林分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密度越大,其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越小,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与其它许多桉树密度试验结果相似。但林分生长效应提早,可能是林分密度过高缘故,最后结果有待继续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造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用造林密度试验林的 11a逐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 :A、B、C、D(16 6 7、3333、5 0 0 0、6 6 6 7株·hm- 2 ) 4种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出材量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 ,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蓄积、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初始间伐期随密度增大而提前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随着密度增大 ,林分总出材量、小径阶株数百分比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 ,11年生林分C、D密度总出材量比A密度分别高 34 0 %、4 3 0 % ;经出材量、生产成本与产值核算 ,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宜采用B~C间的密度 (3333~ 5 0 0 0株·hm- 2 ) ,培育大、中径材宜采用A~B(16 6 7~ 3333株·hm- 2 )间的密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留植、移植、剪根移植3种不同方法培育杨大苗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培育的杨大苗质量有明显区别。留植苗在苗高、地径上有优势,但根系不好,侧根数少,主侧根过粗,起苗时易造成机械损伤,造林不易成活;而移植苗较留植苗质量有所改善,侧根数增多,起苗时机械损伤较少,造林易成活;最好的是剪根移植苗,克服了以上2种方法所有弊病,苗木质量优良,造林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为重要.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可持续林业的基本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可持续林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价,防止片面性;用统一的标准将可持续林业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依据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及廊坊市的区域特点构建廊坊市可持续林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与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权重,定量评价廊坊市林业是否具有可持续能力.结果表明,廊坊市整体上还不具有可持续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1苹果雌蕊授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显微观察和石蜡切片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2001苹果雌蕊的受精时间、胚珠花期的发育过程等。结果表明:2001苹果胚珠从开花前2天形成八核胚囊开始到开花第9天卵细胞、中央细胞解体消失之前都具有受精能力;开花第1天、第2天的雌蕊授粉到受精所需时间为84h,开花前2天、开花前1天、开花第3、4天的雌蕊授粉到受精所需时间为96h,开花第5天的雌蕊授粉到受精所需时间为108h。同等发育程度的2001苹果雌蕊用金冠、新红星花粉授粉后坐果率无显著差异。开花前20天至开花第2天的雌蕊授粉后花序坐果率高达72.83%~75.92%,花朵坐果率分别为67.32%~68.11%、52.66%~53.87%,极显著高于开花第4天的雌蕊;开花第4天的雌蕊授粉后花序坐果率、花朵坐果率分别为60.47%~60.83%、41.96%~43.65%,开花第3天、开花第4天的雌蕊授粉坐果率极显著高于开花第5天的雌蕊,开花第6天以后的雌蕊授粉坐果率极低,花朵坐果率小于15%,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因此,2001苹果雌蕊的有效授粉期是开花前2天至开花第5天,最佳授粉期是开花前2天至开花第3天。  相似文献   

14.
优种核桃嫁接繁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优种核桃嫁接苗是实现核桃栽培良种化、集约化、基地化、商品化的根本途径。1999~2001年经过对辽宁1号、鲁光、中林3号、晋龙1号等优种核桃嫁接苗繁殖试验,总结出适合当地的核桃嫁接苗繁殖技术,成活率最高达到98%。  相似文献   

15.
林冠对降雨截留的半理论模型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在林冠对降雨截留过程的研究中,将理论模型的考虑方法和经验模型的模拟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新的半理论模型。这个半理论模型既具有理论模型把过程与机理紧密联系的优点,又具有经验模型计算相对简单的长处,新模型与实验数据很好地符合,也和理论模型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以树冠投影面积导算林分最大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然 《林业科学》1989,25(1):79-81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定量间伐方法有数种,其一认为:“假设林分中平均木以上的立木,在其生长发育中不受其相邻立木的挤压,因而能获得正常的生长条件,能正确地反映生长规律”,因此,在任一林分内首先要调查林分的平均胸径;凡大于或等于平均胸径的立木(有明显偏冠、损伤者除外)都选作调查对象。“并用每个径阶的冠幅面积除单位面积(公顷),而得各径阶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称为林分理论最大密度(以下简称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厚环乳牛肝菌,赭丝膜菌,灰环乳牛肝菌和彩色豆马勃4种外生菌根真菌固体纯培养接种物,对日本落叶松进行了圃地育苗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苗高,地径,侧根数分别比较对照提高了13.38%-23.54%、10.65%-24.71%、9.97%、-13.78%,苗木N、P、K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70%-19.96%、9.06%-47.81%和14.45%-21.12%,苗木菌根感染率为67.82%-83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草坪绿化质量 ,延长其寿命 ,结合近年来在公路草坪施工与养护管理中积累的实践经验 ,对公路草坪的种类、生长习性 ,以及草坪建植后的浇水、除杂草、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以期为各地公路草坪绿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木荷生物防火工程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振问 《林业科学》1997,33(4):338-348
进行了木荷防火林带的模拟火烧试验,并对木荷针叶树混交林燃烧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防火林带能够有效地阻隔地表火和树冠火蔓延;通过合理规划与布局,可从宏观上控制林火蔓延,防止大面积森林火灾发生;木荷在混交林中可成为间歇式的限制性林火蔓延带,降低林分燃烧性,形成微观密集型的防火网络体系,控制森林火灾发生。  相似文献   

20.
秦岭南坡中山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雷瑞德  党坤良 《林业科学》1997,33(5):463-470
秦岭南坡中山地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的影响雷瑞德,党坤良,张硕新,谭芳林(西北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系杨陵712100)关键词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状况,阳离子交换量,酶活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ciiMaryr.)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