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辽东山区低产,低质天然次生林采取栽针保阔,人工诱导等经营措施,加速了天然次生林的演替进程,已诱导成垂直结构合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的各类类型针阔混交林。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20a生林分总产量高达71.791-74.228m^3/hm^2;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19a生时达48.897-52.400m^3/hm^2;皆改人工营造的针阔混交林16a生时达30.486-73.884m^3/hm^2。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的径阶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择伐改造诱导的异龄阔叶红松林中,红松与阔叶树的径级分布在各个调查年份基本上呈单峰型偏左曲线,随着林龄的增长曲线峰值逐渐向右平移。皆伐改造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根据红松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采取不同强度抚育,林龄小于20年生时采取半透光抚育,林龄大于20年生时采取全透光抚育。不同林分类型阔叶红松林径阶分布有明显差异,红松纯林、红松-胡桃楸、红松-杂木与其它类型的红松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与其它类型的阔叶树径阶分布差异显著(P0.05)。红松径阶分布取决于红松与阔叶树株数比例,阔叶树的径阶分布主要取决于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3.
人工培育起来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1—10年间每公顷年蓄积净生长量为2.90m~3,生物量年净生长量为4.1t,年投资为35.26元。比同龄人工红松纯林蓄积量高3倍,生物量净生长量高0.7倍,投资额降低63.1%。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垂直结构合理,能充分利用光能,调节温度,贮水能力强,林下土壤疏松,肥沃,容重小,通气透水性强,有利于有机物质分解。  相似文献   

4.
对1973年设置的不同类型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试验地进行了抚育间伐促进林分总蓄积量增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试验区林分总蓄积量最高,为242.097 3 m3.hm-2,其次是D试验区,为212.109 3 m3.hm-2,分别较A试验区提高18.5%和3.8%;B试验区较C试验区林分总蓄积量提高22.4%。适时、合理地抚育间伐可有效促进人工诱导的阔叶红松林林分总蓄积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不同红松林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低产次生林经过人工择伐改造后林冠下更新红松所形成的异龄阔叶红松林后的生态效益,分别对异龄阔叶红松林、红松纯林以及杂木林3种不同林分类型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异龄阔叶红松林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使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含量显著提高,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恢复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林区现有林经营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阔叶红松林。栽针保阔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科学理论,但还需时间的检验并不断完善。天保工程的实施为提高现有林生产力、恢复阔叶红松林提供了历史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适当发展红松人工林具有重要意义,落叶松人工林可以通过人为诱导向阔叶红松林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封山育林不利于阔叶红松林的恢复,应由“封山”向“育林”转变。  相似文献   

7.
就天然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及单株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为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及低产、低质林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诱导阔叶红松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典型地带性顶极群落,红松则是阔叶红松林中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阔叶红松林严重退化,建群种红松消失,并逐渐被次生林生态系统(包含次生林及镶嵌其中的人工林)所取代。由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等远低于原始林(阔叶红松林),因此,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恢复其固有结构和生态功能已成为东北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实现阔叶红松林恢复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阔叶次生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是将次生林定向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可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光是影响冠下红松更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境要素。该文综述了以往红松对光环境响应的研究结果,旨在为通过调整次生林林分结构促进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东折棱河地区的柞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和紫椴红松林等3种典型的阔叶红松林进行了标准地调查,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天然红松林的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出现差异的原因,同时判断了不同红松林的群落稳定性。结果发现:在分层现象明显的阔叶红松林中,主林层的红松为优势种,分布最广,占据最大的生存空间,而阔叶树种则在次林层争夺生存空间。在红松林的不同发育阶段,其林分密度不同,但自然稀疏现象的存在使林分结构趋于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 ,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 ,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 ,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 ,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 ,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上人工栽植红松壮苗 ,保留天然阔叶树 ,并适时适法进行抚育 ,为红松生长创造上方适光和侧方庇荫的环境条件 ,就能尽快恢复接近自然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1.
红松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建群、材用及经济树种,红松果林是本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从林分选择、密度控制、打顶、修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工促进红松林结实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东北蛟河林场32h m 2 阔叶红松林每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分析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的最大径级及其在不同径级中的株数分布不同,阔叶树种的最大径级大都低于针叶树种.根据不同树种按径级的株数分布特征,可将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分为四类.根据不同树种各径级的累计株数百分率曲线所拟合的方程,亦可将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划分为四种类型.以林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为基础,文章阐述了树木径级结构的平衡性,分析了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及其与自然干扰状况和不同时空尺度的关系,探讨了样地大小对阔叶红松林种群结构研究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人工栽植红松壮苗,保留天然叶树,并适时  相似文献   

14.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是全国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森林开发利用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锐减,如何加速森林恢复的进程,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文根据多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了红松早期生长特点和各类型采伐迹地更新的过程,并根据森林演替发展趋向,探讨阔叶红松林恢复的措施。全文强调既积极进行人工更新,又要充分利用红松天然更新的潜在力量,并与森林抚育和合理采伐相结合,以期全面加快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的标记二阶特征,探讨不同标记二阶特征函数提供的结构信息和结构形成的生态过程,为阔叶红松林保护、恢复和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蛟河4种不同类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变量双相关函数、标记双相关函数、标记变异函数、标记大小分化度和标记混交度等二阶特征函数,分析树种和林木大小...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阔叶混交次生林及白桦萌生低质林进行不同带宽皆伐,将每条皆伐带分为3段,分别种植西伯利亚红松、落叶松和樟子松,2011年8月测定林分的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方式改造后土壤密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而土壤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均不同程度地升高;与对照样地相比,阔叶混交次生林不同诱导改造后土壤全氮含量均升高(落叶松林升高98.26%,西伯利亚红松林升高72.70%,樟子松林升高44.91%),除落叶松林土壤全磷含量3.35g·kg-1保持不变外,西伯利亚红松林和樟子松林全磷含量均降低;与对照样地相比,白桦萌生低质林不同诱导改造后土壤全磷、全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全磷含量降低程度表现为西伯利亚红松林降低38.90%、落叶松林降低33.15%、樟子松林降低11.78%,全氮含量降低程度表现为西伯利亚红松林降低36.02%、落叶松林降低36.75%、樟子松林降低37.68%;综合分析所有改造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钾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带宽西伯利亚红松林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全钾含量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带宽对西伯利亚红松诱导林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结合阔叶红松林的价值和现状,本文提出切实可行的阔叶红松林保护和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红松是我国珍贵的用材树种,而阔叶红松林,又是我省当前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对阔叶红松林的采伐与更新大家十分关注.林业研究部门,从不同角度,对阔叶红松林进行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意见,虽说是看法不一,争论很大,但对促进阔叶红松林采伐与更新的开展,仍然是有益的. 我所于一九五七年以来就开展了阔叶红松林的主伐与更新的研究.经历了十几年的观测与资料累积.为此,本文在已往调查的基础上,学习生产实践中的经验,着重从阔叶红松林的天然更新效果、林分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恢复阔叶红松林是目前辽东山区科学经营次生林面临的首要任务。本项技术是经过30多年来对低产、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人工更新红松的定位试验与调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措施。包括次生林改造方法;幼林抚育、透光抚育及上层抚育的时间和方法;适宜针阔比例;抚育间伐间隔期、间伐强度、间伐木选择方法等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通过对10年生的人工阔叶红松林和红松纯林的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况的观测研究,试图了解不同林型对土壤条件的影响,以便为选择最佳的营林措施,保持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科学数据。一、观测地点和研究方法1.观测地点研究的林分位于桓仁县八里甸子乡大南沟村(北纬41°13',东经124°51')尹家大坡的10年生红松林内。该林地地势平坦,坡度5-10度,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土壤深为20-40厘米。原为以杨桦为主的低产阔叶次生林,1973年冬进行改造作业,翌春造林,作业面积230亩。作业方式有两种,一是择伐改造,每亩保留胸径8厘米左右的有前途的中小径木20株左右,在其林冠下造红松,诱导成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