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总结安徽省家蚕品种选育的研究,结合当前蚕茧生产水平和生产环境的实际,提出在新的生产条件下,现行品种的种性维持措施及家蚕育种的方向和目标,并对安徽省新蚕品种的推广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家蚕育种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VisualBasic 6 0forWindows开发设计了家蚕育种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制定育种计划 ,查询、管理、分析和比较育种数据 ,生成各种报表 ,同时可将 2台电子天平与计算机相连接 ,在实现对蚕茧个体、蛾区称量数据自动采集计算的同时 ,还能够根据个体称量结果自动对蚕茧做雌雄判别和个体选择 ,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3.
凉山州蚕种场家蚕品种种性维持的实践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凉山州蚕种场家蚕品种种性维持的现状,分析了种性维持中存在的问题及种性变异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情况,在充分掌握品种遗传特性的基础上,在繁育过程中采取精细操作、防混防杂、严格原原母种谱系管理、定期进行品系鉴定与品种复壮、增加饲育蛾区数防止近亲交配等措施,使种性维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历年推广应用的家蚕品种、推广品种的演变及品种经济性状变化情况,总结了广西家蚕品种推广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效。针对广西家蚕品种推广应用存在基层推广体系技术力量薄弱、良种良法不配套,蚕茧收购未体现"优质优价"、影响蚕农选用新品种的积极性,良种繁育工作未能跟进、影响新品种推广应用,当家品种应用多年、品种性状需进一步改良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品种布局、育种方向要适应蚕桑产业发展需求、完善蚕茧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新品种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新品种推广应用的方式方法等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当前蚕区劳动力结构、蚕茧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发生根本性变化和气候环境日趋恶劣的实际情况,提出家蚕育种方向和目标必须面向生产进行变革,家蚕新品种的审定标准和评价体系要作相应调整的设想;以使通过审定的新蚕品种满足蚕茧优质、高产、省力化生产和蚕茧资源多元化利用的要求,提高新蚕品种的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6.
罗朝斌  姜虹  易勇 《蚕桑通报》2004,35(3):13-16
通过对现行几对家蚕品种的原原种选育及品种组配育种应用中主要经济性状的调查,比较各年份之间各品种经济性状的变异,以及提高家蚕品种质量,维护品种种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制定合理的选育作业计划,针对各品种主要性状特征进行不同目的的选择,可以达到了保证品种种质、维护种性稳定的目的.为更好选育新品种,繁育优良蚕种提供稳定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家蚕母种继代蛾区选择方法对种性维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保持生产实用家蚕品种的优良性状,在家蚕母种继代繁育中采用5种选择方法选择继代蛾区,探讨种性维持效果。分析8年12代及F1代的成绩表明:所有性状以保持种性为主,采用选留平均数上下1个标准差范围内蛾区的稳定化选择和以茧丝质指标在平均数-0.5~1.0标准差范围内选择,并结合健康性指标选留高值的综合选择,有利于家蚕母种的种性维持。  相似文献   

8.
夏秋用家蚕新品种“钱塘×新潮”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强健、稳产作为育种目标,采用杂交育种方法,经特定高温多湿环境的定向培育及严格的后代选择,育成了夏秋用家蚕新品种钱塘×新潮。经浙江省家蚕品种实验室鉴定,新品种具有稳产、好养、茧丝质优良的特点:4龄虫蛹率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高2.84个百分点,万蚕茧层量、茧丝长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3.14%、4.18%,万蚕产茧量略高于对照品种。新品种在农村生产多点鉴定的综合经济性状成绩优于当地饲养品种,在气温较高的中秋蚕期饲养能够稳产高产。2008年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于长江中下游蚕区夏、秋蚕期饲养。  相似文献   

9.
蚕种是蚕茧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蚕茧产量、质量和蚕农增收,为了选择适应泾县气候特点,且好养、优质、高产、稳产、受蚕农欢迎的家蚕新品种,替代现行的当家品种菁松×皓月,2013年泾县引进了安徽省蚕桑研究所选育的家蚕新品种681×682在县内的蚕茧生产大镇桃花潭镇进行春季饲养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0.
蚕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丝质量。通过分析优质蚕茧生产与蚕品种、家蚕饲养技术、上蔟环境条件、蔟具和现行评茧标准的关系,认为当前蚕业生产主要是在选用蚕品种、家蚕饲养技术、上蔟环境条件、蔟具和收茧上存在不足;提出要实现优质蚕茧生产必须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家蚕品种、改进养蚕技术,普及方格蔟具,适时售茧,采用"优质高价、劣质低价"评茧标准收购鲜茧等配套技术与管理政策来提高蚕茧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雄蚕品种的选育与繁育推广,研制成功了雌雄蚕卵激光自动分选仪。该仪器可依据雄蚕品种雌雄蚕卵具有不同卵色的特点,通过图像采集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识别,指令激光器精确地射杀雌卵,从而只保留雄卵,为雄蚕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推广提供了快速精确的分卵设备与方法,解决了人工分选雌雄蚕卵效率低的难题。重点阐述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蚕卵图像的计算机处理软件等部分的设计思路,介绍了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配置及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分选平附种和散制种蚕卵的方法与主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CGRIS)软件建成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软件由FOXPRO 6 0与C语言混合编程 ,系统可在DOS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 ,具有检索、查询、统计和维护功能。利用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 ,可对家蚕的 81个性状进行检索 ,并可选择列表模式和分页模式对检索结果进行浏览、打印或保存供用户再次使用 ,检索结果中同时提供该品种的幼虫、卵、茧、蛹、蛾等图片。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可为家蚕品种资源保存及家蚕育种工作提供高效、快速的信息检索服务。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蚕品种审定15年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1981-1995年浙江省家蚕新品种鉴定十五年期间有关情况的回顾及所通过新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阐明了在以后品种选育过程中春用品种要注重生命力的提高,而夏秋品种要注重丝质的提高,且要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家蚕品种选育中来;同时也阐明了家蚕品种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肉牛品种选择、杂交改良、科学饲养及管理等方面论述了高档肉牛生产繁育基地的建立,旨在给行业生产提供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5.
鉴别家蚕品种真实性及检验蚕种杂交率是蚕桑生产的重要工作,但生产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笔者建立了一种根据家蚕品种小蚕期个体形体特征鉴别家蚕品种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摄影设备获得每一个家蚕品种小蚕期个体的照片,再借助于“家蚕品种识别专家系统软件V1.0”建立相应的形体特征图文数据库,然后将待鉴别家蚕品种的形体特征与数据库中已知品种的形体特征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分析,达到鉴别品种的目的。本文介绍了该软件设计的架构和用户界面,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形体特征图文数据库的内容以及该数据库在家蚕品种鉴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春用家蚕新品种华瑞、春明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 ,育成了高产、优质春用家蚕新品种“华瑞”、“春明”。经多次实验室鉴定、农村试养、蚕种场试繁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 ,结果表明 :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 ;体质强健好养 ,蚕体粗壮 ,茧型大且匀整 ,产量高 ;茧丝质优良 ,茧层率 2 6 81% ,鲜毛茧出丝率 19 5 5 % ,茧丝长 14 19m ,解舒率 70 2 3% ,纤度 3 2 72dtex ;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和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 11 4 5 %、19 6 9%和 2 1 5 3%。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为培育耐农药污染家蚕品种和研究家蚕对农药的耐受性机制提供基础材料的目的,对包括家蚕四元杂交品种野三元中2个含野桑蚕血统的中系亲本野A、野B和2个日系亲本84Y2、784等在内的160份家蚕品种资源,以0.01 mg/L杀灭菊酯添食后进行耐药性筛选,供试家蚕品种中的野B、辐射诱变品种辐7对微量杀灭菊酯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进一步以0.1~0.3 mg/L杀灭菊酯添食诱导后,自野A、野B中筛选建立了新的耐受性品系野AJ、野BJ,另以辐7为母本,分别以84Y2、784为父本杂交后培育获得新的耐受性品系辐84Y2、辐784。从以上4个新品系中均获得了添食微量杀灭菊酯后幼虫存活率100%的蛾区。4个对微量杀灭菊酯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新品系,进一步通过农药诱导选择及系统选择提高和固定其耐受性水平后,可作为耐农药污染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Recovering native uniqueness has major importance for breeds with historic introgress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stimate population genetic parameters for two local red cattle breeds from Northern Germany and to study possibilities to reverse introgression. Genealogical information consisted of 90,783 individuals for German Angler and 187,255 individuals for Red Dual-Purpose cattle breed,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sex, born, breed, status, and conventional breeding valu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tive genetic contribution could be included as an additional trait in the total merit index in order to recover a part of the native genetic background. Native contributions should be estimated in the long term from marker data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Mendelian sampling. The maintenance of a sufficient genetic diversity of native alleles can be achieved by an advanced OCS with appropriate constraint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强健性多丝量新蚕品种"野三元"原原种野A、野B、784、84Y2的试繁,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各品系的特征、发育特性、制种特点,对于进一步搞好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繁育,为蚕种场、蚕农提供优质蚕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家蚕品种选育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家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经历了以自主育成的优良杂交品种替换地方土种、国外引进品种,以优质高产的多丝量白茧品种替换有色茧品种,以二化性品种以及导入多化性血缘的强健性品种替换一化性品种,以及亚热带蚕区以多丝量二化性品种替换多化性品种的发展历程。华东蚕区、华南蚕区、西南蚕区饲养的家蚕品种已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家蚕新品种选育呈现多样化格局。今后家蚕新品种选育工作要充分应用家蚕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研究的成果,在常规技术育种的基础上,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选育出适应不同蚕区生态条件、特殊性状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功能与用途需要、产量与品质性状优异的蚕品种,为推动传统蚕丝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产业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