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梅奇酵母属Metschnikowia chrysoperlae JA30与其同属已知菌种的属内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提取M.chrysoperlae JA30的基因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采用BLAST方法将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运用邻接距离距阵法,建立梅奇酵母属共33种的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探讨了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梅奇酵母属的M.chrysoperlae、M.pulcherrima、M.fructicola在ITS基因序列上的差异表现为种内变异水平,这与传统分类的结论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分子标记,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序列,阐明黄檀属内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通过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TAB)提取降香黄檀总DNA,利用引物对rDNA-ITS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基于rDNA-ITS序列测定、位点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可利用ITS序列进行黄檀属树种准确的分子鉴定,为其种类鉴定和种间分类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真菌ITS区序列结构及其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了真核生物以及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结构.核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含被5.8S 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两个片段.列举了根据真菌ITS区序列设计的扩增通用引物与特异引物.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真菌ITS序列结构在种间亲缘关系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未知病原真菌的鉴定、近似种或疑难种的确定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垂柳×爆竹柳的变异及无性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树种间杂交,特别是地理间相距较远的种间杂交,是创造柳树新品种的重要途径.选育速生乔木柳无性系应十分重视垂柳、旱柳、白柳及爆竹柳的种间杂交,在阿根廷从白柳×垂柳,垂柳×白柳及垂柳×杭包特氏柳杂种中,选育出许多栽培品种.在新西兰从旱柳×白柳中选出了一些速生无性系.在苏联从白柳×爆竹柳中选育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品种.我们曾从垂柳×旱柳,(垂柳×白柳)×旱柳中选育优良的无性系——J4/75、J1/75、J333、J172.垂柳×爆竹柳是十分有价值的杂种,国外栽培的S.xblanda Anders便是垂柳×爆竹柳的杂种.我们在柳树育种中,曾多次进  相似文献   

5.
提取刚竹属中毛金竹、毛竹、龟甲竹、人面竹、紫竹、白哺鸡竹、黄槽竹、芽竹、蓉城竹、红壳雷竹、假毛竹、金竹、黄纹竹等13个竹种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以及maturase K(mat K)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构建了与其亲缘关系接近的刚竹属6个种、牡竹属3个种共22个竹种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刚竹属7个种、牡竹属3个种共23个竹种基于mat K的系统发育树,并探讨了其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实验所用的大部分竹种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类似,但黄纹竹、毛竹与其他刚竹属竹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却与牡竹属的竹种聚类,与传统分类相左。通过测序分析认为其为杂种的可能性较高,并由此推测杂种的存在是造成竹子分子分类困难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6.
旋花科植物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提取白色圆叶牵牛基因组的DNA及紫色重瓣圆叶牵牛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采用BLAST方法,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采用邻接距离矩阵法构建了与其亲缘关系接近的旋花科14个种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它们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原牵牛属和番薯属的亲缘关系较近,打碗花属、旋花属与番薯属为旋花科两大亲缘关系较远的类群;疑似新种的紫色重瓣圆叶牵牛并非一个新种,而是属于圆叶牵牛种下分类水平的变种或变型.  相似文献   

7.
在温室大棚中,以垂柳(Salix babylonica)、旱柳(Salix matsudana)、金丝垂柳(Salix alba‘Tristis’)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2,4-二硝基苯酚(2,4-DNP)浓度分别为0、10、20 mg·L-1处理下3种柳属植物的光合参数、生物量、耐受性指数(TI)和毒害系数(TF)等,综合评价3种柳属植物对2,4-DNP胁迫的耐受性及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柳属植物对2,4-DNP胁迫的光合适应能力与耐受性均表现为:旱柳>金丝垂柳>垂柳;3种柳属植物对2,4-DNP的耐受性指数(TI)与毒害系数(TF)整体表现均为旱柳的TI最大,TF最小;3种柳属植物均可较好净化2,4-DNP污染。研究证实,3种柳属植物均可用于2,4-DNP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且旱柳的应用潜力更大,研究结果可为2,4-DNP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克隆和测定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基因序列,研究红榉不同种源间的亲缘关系。测定结果表明:红榉5个种源的ITS序列、ITS1和ITS2长度变异范围分别为561~623 bp、157~210 bp和215~222 bp。软件DNAMAN、遗传距离和UPGMA法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南京种源与赣州种源的亲缘关系较近,湖州种源与怀化种源的亲缘关系较近;滁州种源单独聚为一类,与湖州、怀化种源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基于ITS和cpDNA序列的梭梭和白梭梭物种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nrDNA和cpDNA 2种基因,探讨中国同域分布的梭梭和白梭梭的物种分化,分析2种基因的单片段及其片段组合对2种植物的物种鉴别力,并分析生态位分化的程度及其对物种进化的影响,为梭梭和白梭梭的系统发育和谱系地理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2个nrDNA序列(ITS2、ITS1-ITS4)和3个cpDNA非编码区序列(trnS-trnG、rps4和trnV),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同域分布的梭梭和白梭梭共30个个体进行序列分析;利用距离法(基于Kimura 2-parameter)研究2种植物的遗传分化;基于贝叶斯方法分析个体间的分子系统关系;并利用距离法、系统发育树法、BLAST比对法和诊断特征法评价ITS和cpDNA的单序列及其组合对2种植物的物种鉴别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位分析软件ENMTools V1.4定量分析梭梭与白梭梭生态位分化的程度。【结果】1)对于梭梭和白梭梭,2个ITS序列拼接比对的总长均为1 117 bp,G+C含量平均分别为34.74%和34.82%,总的信息位点数分别占片段总长的2.33%和1.43%; 3个cpDNA序列拼接比对的总长均为2 344 bp,G+C含量平均分别为59.62%和59.39%,信息位点数分别占片段总长的0.68%和0.43%。2)基于ITS和cpDNA序列组合构建的贝叶斯系统发育树都表明梭梭和白梭梭各聚为一支。3)基于ITS和cpDNA序列组合计算的2种植物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的最大遗传距离,并且种间种内都存在1个明显的距离间隙,表明本研究所用的ITS和cpDNA的序列组合可以作为鉴定梭梭和白梭梭的DNA条形码序列。4)基于4种方法评价的ITS和cpDNA序列对梭梭和白梭梭的物种鉴别力表明:2个ITS的单序列及其序列组合的鉴别率均为100%; cpDNA序列中,rps4的单序列及其与trnS-trnG,trnV的两两序列组合的鉴别率均为0,而trnS-trnG,trnV的单序列及其序列组合,以及trnS-trnG+trnV+rps4组合的鉴别率均为100%。5)生态位参数D值和I值的观察值和一致性检验的模拟值都集中在0.65和0.90左右,表明梭梭和白梭梭的生态位分化不明显。【结论】基于ITS和cpDNA序列组合,梭梭和白梭梭物种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分子系统关系清楚; ITS和cpDNA序列组合都可以作为鉴定梭梭和白梭梭的DNA条形码序列;梭梭和白梭梭的生态位分化不明显,说明生态因素很可能对2种植物的分化与进化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2种植物很可能也具有相近的进化历史。本研究的结论可以为梭梭和白梭梭的系统发育、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柳树种间杂种叶变异大,对垂柳×紫柳,旱柳×紫柳、朝鲜×(旱柳×紫柳)、卷边柳×紫柳、垂柳×绵花、旱柳×(旱柳×紫柳)、簸箕柳×川滇柳的F12年实生苗叶面大小,叶形、叶柄长、托叶、叶缘、叶基等遗传与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叶宽、叶长/叶宽比,多数杂种表现近似于亲本平均值,杂种间变异大于杂种内变异,叶缘,叶基及叶尖形状分别相似于母本或父本。  相似文献   

11.
PCR扩增福木假尾孢菌的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并测序,获得的基因序列长度为581bp,相似性分析发现其与假尾孢属不同种之间的ITS序列相似度极高。进一步对相似度高的不同种、属菌的ITS序列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发现,试验菌株仅与同源性为100%的未知种名的假尾孢菌聚为一类。比较不同种的ITS碱基序列,结果表明,试验菌株与其它种之间的差异碱基分布于ITS1和ITS2区域,说明ITS能够体现假尾孢属的种间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一种鼠李白粉病菌的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鼠李上的白粉病进行显微观察,采用试剂盒法提取病原菌总基因组DNA,用PCR扩增其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保守序列,并通过Clustal等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的比对和亲缘关系分析,在分子水平鉴定该菌种并比较与其它白粉菌菌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本试验地发生的鼠李白粉病病原菌为费氏白粉菌,其与Gene Bank中Erysiphe friesii var.dahurica(登录号为AB000939)的序列相似度达99%。  相似文献   

13.
柳属(Salix Linn.)是植物分类和系统学上最为困难的类群之一,柳属的自然杂交现象普遍,使得种间的形态界限不明显。蜜腺的数量是柳属种间区分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通过观察新泰太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垂柳、旱柳、馒头柳及绦柳,发现雌花蜜腺的数量与中国植物志的记载之间存在分歧。本文旨在为中国柳属的修订做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从垂柳×白柳(S.babylonica×S.alba);垂柳×爆竹柳(S.babykibuca×S.fragilis);垂柳×旱柳(S.babylonica×S.matsudara);旱柳×白柳(S. matsudara×S.alba);旱柳×爆竹柳(S.matsudara×S.fragilis)、旱柳(东善)×旱柳(哈尔滨)等杂种一代,以及垂柳自然授粉实生苗中选出45个单株,分别扦插获得无性系。利用其插条进行无性系苗期测定,测定是以亲本和外引优良杂种无性系为对照,根据对苗高、底径、分枝特性等性状的测定分析,被测定的无性系其杂种优势非常明显,绝大多数属超亲优势。按生长优势和优良的分枝性状,评选出ba1、bf36、mf4、ma2、ma4、bm1、bm4、b1、b4、及m2等十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5.
4种柳树叶片表面易去除与难去除颗粒物滞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柳树叶片表面滞纳易去除和难去除颗粒物的质量及粒径分布差异,评价不同种柳树对颗粒物的滞纳特征,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树木叶片滞纳大气颗粒物的定量评估精度及合理利用柳树进行城市绿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苗圃中3年生旱柳、龙爪柳、垂柳和蒿柳为研究对象,于雨后第7天(降雨量为36 mm)采集树叶样品,经泡洗得到易去除颗粒物,再对叶片进行刷洗和超声波清洗获得难去除颗粒物,称洗脱颗粒物干质量,测定粒径分布,计算易去除(ERP)、难去除(DRP)和总颗粒物(TRP)中各径级颗粒物质量和滞尘效率。【结果】不同柳树叶面的TRP和ERP滞纳量差异显著,其中ERP滞纳量占TRP滞纳量的比例为30%~50%;不同树种间,龙爪柳的ERP滞纳量最高,蒿柳的TRP和DRP滞纳量最高;在ERP和DRP不同粒径质量百分比方面,旱柳中粒径小于10μm颗粒物的比例均最高,蒿柳中10~100μm粒径颗粒物的比例最高;ERP的平均粒径大小排序为蒿柳(34.98μm)龙爪柳(33.89μm)垂柳(31.52μm)旱柳(27.81μm),DRP的平均粒径大小排序为龙爪柳(40.18μm)蒿柳(35.34μm)垂柳(29.27μm)旱柳(28.25μm);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绝对滞纳量,龙爪柳叶片对各径级ERP滞纳量均最高,蒿柳叶片对粒径大于10μm的DRP滞纳量最高,旱柳叶片对粒径小于10μm的DRP滞纳量均最高;蒿柳叶片对粒径大于10μm的TRP和DRP滞尘效率最高,旱柳叶片对粒径小于10μm的TRP和DRP滞尘效率最高,龙爪柳叶片对ERP的滞尘效率最高。【结论】4种柳树叶面难去除颗粒物滞纳量占50%以上。龙爪柳叶面滞纳的颗粒物更新最快,旱柳和垂柳叶面能持久固定小粒径颗粒物,蒿柳叶面对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滞纳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青岛柳鸟蠹蛾(Hclcocerus vicarius tsingtauica Eang—Haas)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均普遍发生,是沈阳地区严重为害旱柳、垂柳、美国花曲柳、山荆子、银杏、丁香等多种园林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自1974年以来,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几种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r ITS和叶绿体基因间隔区trnL-trnF的序列,初步研究分布于广东省的野牡丹属的6个物种,即展毛野牡丹(Melastoma normale)、野牡丹(M.candidum)、多花野牡丹(M.affine)、细叶野牡丹(M.in-termedium)、地稔(M.dodecandrum)、毛稔(M.sanguineum)和1个原产印度的印度野牡丹(M.malabathri-cum)及其白花变种(M.malabathricum var.alba)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展毛野牡丹、野牡丹、多花野牡丹、细叶野牡丹和毛稔这5个物种具有完全一样的nr ITS和叶绿体基因间隔区trnL-trnF序列,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印度野牡丹在nr ITS序列上与前5个物种序列相同,但在叶绿体trnL-trnF序列上具有1个碱基的差异,表明它与这些物种之间存在非常近缘的关系。地稔与其他几个物种无论在nr ITS序列还是在叶绿体trnL-trnF序列上都差异甚大。  相似文献   

18.
采集巨桉林下马勃子实体,培养其菌丝体,提取子实体及菌丝体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首次构建马勃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获得马勃子实体l0种,其中成功培养6种,测序结果表明马勃rDNA-ITS区长度在607~766 bp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与豆包菌(Pisolithus)亲缘关系较近,秃马勃属(Calvatia)、马勃属(Lycoperdon)及横膜马勃属(Vascellum)之间亲缘关系较近,ITSl-5.8S rDNA-ITS2区可建立马勃类真菌属间系统发育树,ITS2区可用于建立马勃类真菌属内系统发育树,3个待定种硬皮马勃Scleroderma sp.11-1,Scleroderma sp.2-2和Scleroderma sp.5-2为金黄硬皮马勃(S.aurantium)的可能性较大.此研究可为探讨巨桉人工林下外生菌根种类与作用机制、马勃分类系统学及菌丝体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采自蒙山的蒙山鹅耳枥和鹅耳枥各5株为试材,进行核糖体DNA(n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检测,并将ITS序列导入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蒙山鹅耳枥和鹅耳枥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蒙山鹅耳枥和鹅耳枥ITS序列高度相似,601个碱基序列中只有1个碱基差别。2)蒙山鹅耳枥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Carpinus sp.Wen 9187(编号EJ011711729.1)序列相似度为100%,与同属近缘种鹅耳枥序列相似度为99%。结论:1)蒙山鹅耳枥是独立物种。2)蒙山鹅耳枥不再属于山东特有物种,分布区除蒙山外韩国也可见其分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泰国清迈蘑菇属真菌进行rDNA ITS区段序列测定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基于ITS序列进行核酸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最终构建系统发育树,旨在为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蘑菇属真菌的系统发育、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