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旨在探究草莓和宝石鲈共生过程中,植物净水情况、鱼类生长情况及应用推广价值。通过集合循环水养殖(RAS)的高效水处理技术和浮筏式水培架等,运用物质平衡原理确立关键参数,构建一套草莓和宝石鲈共生浮筏式系统。为期69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鱼类生长情况良好,最高养殖密度13.01±1.36 kg/m3,成活率100%;草莓生长情况良好,产量共计428.51±0.02 g,系统平均日耗电量12.49 kW·h。水质结果表明:水质参数平均值为氨氮0.56±0.01 mg/L、亚硝酸盐氮0.175±0.019 mg/L、硝酸盐氮31.13±1.75 mg/L、溶解氧7.38±0.61 mg/L、pH 7.11±0.58。系统运行稳定,产出2种经济产物,为鱼菜共生系统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浮床栽培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和磷的控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摘要:总氮和总磷一直被认为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而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养殖过程中引起鱼类疾病的关键环境因子。本试验利用PVC管构建浮床,研.究了浮床栽培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和磷的控制效果。数据表明,在试验后期,池塘水体中总氮水平降至淡水养殖池塘废水排放二级标准,而总磷水平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氨氮的水平控制在1mg/L以下,而亚硝酸盐氮水平则控制在0.1mg/L以下。从各处理组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来看,空心菜种植时间与种植面积均与氮、磷的去除效果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种植时间越长(>60d),种植面积与去除效果的正相关性越明显。结果表明,在集约化养殖池塘中采用浮床栽培空心菜能够对氮和磷实现有效的控制,并且空心菜浮床覆盖率为20%时比10%和15%处理组更具有经济效益。该试验为淡水池塘罗非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培养,研究了底泥氮营养的释放及上覆水体中氮营养的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扰动下,底泥向上覆水体明显地释放氮营养,而消亡的水华更可以激发底泥中有机氮的释放,底泥中有机氮的矿化释放与沉积到底泥表层的水华量密切相关。释放进入上覆水体中氮首先以铵氮存在,并快速向亚硝氮转化,此后才向硝氮转化。水中铵氮浓度高,存在时间长,是比较主要的氮形态。  相似文献   

4.
几种碱性试剂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pH值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pH值会因为鱼类所排放的CO2和硝化反应所产的酸而降低,过低的pH值会对鱼类生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碱调节pH值对于维持循环水养殖的稳定运行时非常重要的。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具体实验研究较少见。采用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对采集于淡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样进行滴定实验,得到相应的滴定曲线,与同等条件下滴定的去离子水曲线比较后发现,淡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体具有缓冲性。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与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滴定曲线相比,在突越点前和在突越点后,pH值的变化都相对剧烈,为了避免加碱后会对水体pH值产生较大波动,宜选择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弱碱性物质。同时,在pH值降至突越点之前,补充碱性试剂是一个较合适的时机。  相似文献   

5.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其生态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栋  张成龙  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7):145-152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易造成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鱼类生长。为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通过利用动力流水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采取建立人工湿地等措施净化水体,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模式。本研究综述了该系统的3种主要模式的构建及其水质净化效果,分析该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模式下对TN、TP、NH4+-N、CODMn、NO2--N等水质指标平均去除率基本维持在60%。同时,分析了系统中养殖池塘与净化单元面积配比关系的计算、净化单元中基质与植物以及PH、温度等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总结与讨论分析,将为深入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水质参数变化对水体和养殖对象肌肉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57.9±0.87)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试验对象,在模拟实际工况的小型循环水系统中养殖60天,通过控制不同水质因子包括碱度、溶解氧和固体总悬浮颗粒物(TSS)水平的高低,观察其最后对水体和鱼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碱度对水中Cu、Zn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Zn含量有显著影响,溶解氧对水中Cu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Cu、Zn含量有显著影响,而TSS水平高低对水体和鱼肌肉重金属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试验期间,试验鱼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了详细计算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使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更加合理。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以养殖草鱼为例,通过该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总氮的去除为例,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基本面积比为15:1;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亩养殖池塘;按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27.8亩养殖池塘。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通过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物联网技术作为工业4.0的核心,成为全球的热点词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我们需要引用新型的技术,在有限的资源构造出消耗少、避污染、成本低、可量产的生产模式。本文介绍了物联网IOT技术结合西门子S7-1500控制器、Node-RED等物联网工具,连接传感器与PC站组成一套PLC控制的鱼菜共生系统。以TIA Portal作为编程组态软件,对传感器和被控对象进行组态、测试,对系统进行电气设计,组装外部控制系统电气柜,实现对鱼菜共生系统的自动控制。该设计改变了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是新型仿自然的种养一体复合农业模式,具有低能耗、高产出、高利润、产品好、无污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传统的集约化池塘养殖废水排放势必会加剧周围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解决这个难题,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原位的和异位的池塘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鱼-菜”共生和循环水养殖模式。前者虽然增加了额外的经济、生态收入,但难以实现池塘产排污系数的绝对为零,而后者虽然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考虑到经济、土地成本,很难有大面积的净化配置。养殖池塘水体上层种菜,养殖废水排入人工湿地,将原位与异位修复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是中国池塘养殖所面临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渔民合作社是水产科技集中体现的平台,将中国已发展成熟的养鱼合作社,从“经济合作”、“信息合作”推向“生态合作”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罗非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高密度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情况及生长数据等,以吉富罗非鱼为养殖对象,构建一套集成有竖流沉淀器、转鼓式微滤机、生物移动床、多腔喷淋式纯氧混合器、滴流式脱气滤塔及消毒杀菌装置等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装备的高密度系统,并使用该系统进行为期3个月的吉富罗非鱼养殖试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摄食和生长情况正常,养殖密度从投入时的3.5 kg/m3快速增长至32 kg/m3,饵料系数1.72;循环系统水处理环节水质调控能力显著,处理后的养殖水体水质参数稳定:日换水量维持在5%左右的情况下,温度保持在23~28.0℃,氨氮浓度维持在0.272 mg/L,亚硝酸盐维持在0.067~0.21 mg/L,COD平均为7.15 mg/L,溶解氧浓度平均值为7.40 mg/L。总之,将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在罗非鱼养殖中,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应用现状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池塘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归纳了中国淡水鱼养殖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中国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的示范应用情况,分析了IPA系统的组成及其优势,指出了该模式在不同养殖品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工艺缺陷,提出了优化方案和建议。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规模化经营,可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在推广应用时应根据养殖品种特性对IPA系统组件和养殖工艺进行调整和再创新,以便于适应不同名特优品种的需求。由于IPA模式具有节水、生态、高效、环保等优势,符合中国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要求,因此,在中国淡水养殖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循环水养殖系统为当前水产养殖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其具养殖水环境高度可控、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节水、节地等特点,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的战略需求。循环水养殖水净化装备是循环水养殖系统核心组成。其为循环水养殖生产中的水产养殖对象提供良好水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养殖品产量及质量,提升资源利用率。本文以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净化典型工艺为主线,对其主要环节包括悬浮物去除、溶解性有机物降解、杀菌消毒、增氧、调温等所涉及的装备技术进行探讨及总结,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精准、高效、节能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推进其进一步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水产养殖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水产养殖自动化管理和控制,采用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Visual C++,动态连接库、神经网络模型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水产养殖专家系统。该系统包括水质环境监控、养殖生产管理、专家知识查询、经济分析、系统设置和在线帮助等模块。系统能自动进行养殖环境水质数据采集和数据记录,并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环境、方式和状况实时进行专业化智能数据分析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及时输出作报警人工处理或全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膳食品质,鲈鱼、乌鳢、鳜鱼等几种肉食性鱼类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这几种经济鱼类正处在从传统池塘养殖向池塘工程化养殖和从饲喂冰鲜饵料向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已有研究总结了这几种主要淡水水产品的养殖现状及具体评价营养价值的指标,并对其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的营养价值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综述。讨论总结后发现,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鲈鱼、鳜鱼等经济鱼类营养价值特别是蛋白质品质低于投喂冰鲜饵料的。而池塘循环水养殖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对这几种肉食性鱼类营养价值的影响尚不明确。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害物质积累。所以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对这几种经济鱼类食用品质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主要淡水水产品在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营养价值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为推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鸭绿江流经吉林、辽宁两省,由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适宜,鱼类资源丰富,既有冷水性鱼类和温水性鱼类,还有河口性鱼类,蕴藏有许多名特经济鱼类。近年来,为满足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在鸭绿江鱼类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推动辽宁淡水渔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鸭绿江鱼类资源特点、亚洲公鱼、香鱼、斑鳜、唇䱻及鸭绿沙塘鳢等主要经济鱼类的开发利用研究及养殖现状,并围绕鸭绿江鱼类资源调查、网箱养殖管理、良种选育及饲料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以渔治碱”模式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的成效及其作用机制,以甘肃省景泰县盐碱地为试验区,采用水产养殖治碱技术比较了砂型土壤和壤性土壤的治碱效果。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养鱼前后不同类型土壤和水体中水质参数的变化,研究水产养殖对该地区盐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产养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良盐碱区的土壤环境,沙型土壤的盐碱治理效果优于壤性土壤,养殖期间产生的氨氮也并未呈现出一直升高的趋势,未对当地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结果为“以渔治碱”模式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对于水体质量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残饵及生物排泄物的增多会大量消耗水体溶解氧,进而打破水体动态平衡,导致NH3-N、NO2-N等毒害成分升高,引起南美白对虾病害甚至导致死亡,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并且阻碍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研究并开发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养殖池塘水质,并能根据南美白对虾生长习性智能控制增氧机、水泵等养殖设备的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水质智能控制系统。系统具有控制智能、运行可靠、集成度高等特点,在养殖生产试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保证了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的安全,有效降低了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江汉平原荆州市分别在植物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模拟高密度养殖水体,利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采用完全开放式对养殖水体溶氧、水温等要素的变化进行自动连续观测,结合养殖水域中溶解氧动态平衡方程分别计算出水-气界面溶氧速率、水呼吸耗氧速率、草鱼呼吸耗氧率及光合作用产氧量;并对低溶氧条件下草鱼生存时间等进行实验监测。结果显示:鱼塘水呼吸耗氧率1.22~1.83 mg/(L·h);在水体溶氧在1.5 mg/L以上时,草鱼的代谢呼吸耗氧率为78.6~210.0 mg/(L·h);在高密度养殖塘内水呼吸是鱼呼吸耗氧4倍以上。阴到多云天气下光合作用产氧量为3.47~4.33 mg/(L·h),大于鱼呼吸与水呼吸量之和,但阴雨天光合作用产氧量不能维持鱼塘良好的溶氧环境。草鱼在0.1~0.4 mg/L低溶氧环境中有浮头出现,但能存活长达到5天时间。分析还表明:缺氧引起浮头,也造成底层H2S、CH4有毒物质增加,雨水进入鱼池形成水上下层对流,水体上部有毒物质浓度升高是泛塘死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