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连解毒汤是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的方剂,为古代药学名著<外台秘要>中的经典药方,是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配伍金银花、连翘更能加强其清热解毒功效,临床应用比较广泛,该方在防治人类疾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整方用于畜禽的治疗中还鲜见报道,笔者通过将本方用于雏鸡传染性囊病(IBD)的治疗,以探讨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用"黄连解毒汤"方剂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做治疗试验和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致鸡胚死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对人工致病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愈率为83.3%,差异显著(P<0.05);临床治疗治愈率为90.2%.抑制IBDV致死鸡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雏鸡的治疗效果及黄连解毒汤抑制IBDV致死鸡胚的情况。结果表明:与攻毒对照组相比,黄连解毒汤治疗Ⅰ组(高剂量治疗组)外周血ANAE+T细胞数显著升高,雏鸡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升高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从而抑制了雏鸡免疫功能的降低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下降。黄连解毒汤防治病雏鸡的治愈率为88.9%,降低死亡率为38.9%,并且适量黄连解毒汤能明显控制鸡胚感染、抑制IBDV致死鸡胚。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防治大肠杆菌病的中草药,采用体外抑菌试验和雏鸡大肠杆菌人工感染试验,对黄连解毒汤、白虎汤、清瘟败毒饮、银翘散、清营汤、五味消毒饮、桑菊饮、白头翁汤、双黄连口服液9种经典清热解毒方剂的体外、体内抗大肠杆菌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以上9种方剂煎煮液(浓度为1g/m L)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85、0、18.44、17.30、18.64、0、17.74、0、18.12mm;9种药物试验组雏鸡平均存活率分别为29.6%、22.7%、17.8%、38.8%、36.0%、32.5%、34.2%、25.9%、31.1%,而攻毒对照组雏鸡平均存活率为14.6%。试验表明,黄连解毒汤、银翘散、清营汤、桑菊饮、双黄连口服液在体外、体内对大肠杆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破坏鸡中枢免疫器官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幼鸡呈间歇性水泻,法氏囊肿大、出血和坏死,胸、腿部肌肉出血。严重影响鸡免疫力的产生,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站门诊部通过几年的对比治疗试验,在中医药物应用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特将中药验方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同仁参考应用。 方剂:藿香、银花、莱服子、车前子、菊花、金钱草、黄芩(均等量)、黄连(用半量)。 方解: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痛;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莱服子导滞食,理气消胀;菊花疏散风热;金钱草、车前子…  相似文献   

6.
双黄连注射液系由唐代方"黄连解毒汤"经潜心研究并结合现代先进的提炼精制方法改进而成.其主要成分有黄连、黄芩等,为清热解毒的代表方剂.为了观察双黄连注射液的药效及体外抑菌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鸡白痢是禽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雏鸡常呈急性全身性感染,成年鸡则以局部和慢性感染,最为常见,经卵传染是本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因此常感染雏鸡,造成雏鸡死亡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组成的中药方剂为古代药学名著《伤寒论》中的经典验方被成为“白头翁汤”,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该方在人类疾病防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整方用于畜禽疾病治疗中还未见报道,笔者通过将本方用于体外抑菌试验和肉鸡白痢预防试验,以探讨其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从治疗鸡大肠杆茵病的常用的中药中,选出8味中草药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其对鸡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并依据抑菌圈大小及中药方剂配制理论,以3味中草药黄连、黄芩、大黄制成复方三黄汤,探讨其对雏鸡人工感染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工感染IBDV雏鸡血液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IBD人工发病雏鸡血液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雏鸡在发病过程中血清钠、钾、氯及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病鸡存在有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的病理过程,提示选用合理的水电解质溶液对患鸡实施维持治疗,将有助于控制鸡IBD的死亡率,减少由IBD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用自拟中草药方剂防治维鸡白痢霍全胜,李福勋(民和县种畜场,810800)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笔者曾用磺胺、痢特灵、青霉素等治疗疗效不显,故于1995年4月采用自拟中草药方剂和氯霉素对罗曼雏鸡白痢进行试验治疗,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11.
用中草药治疗鸡法氏囊病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IBD),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该病主要侵害2~15周龄的雏鸡,3~6周龄鸡受害最为严重.主要特征为腹泻、寒战和法氏囊肿大或出血.市郊应郎村养鸡专业户吴某,饲养雏鸡1200只,生长发育良好,养至40日龄时,鸡群突然发病,10天内共计死亡雏鸡231只,死亡率达19.25%.为控制病情,防止雏鸡继续死亡,我们应用了中草药进行救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兹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草药制剂对鸡人工感染IBD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160羽20日龄血清IBDV抗体为阴性健康的罗曼蛋鸡公雏,随机分成8组。在攻毒前或出现症状后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瘟毒杀-1和瘟毒杀-2,研究瘟毒杀对人工感染IBD的防治与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瘟毒杀-1、瘟毒杀-2对人工感染IBD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低、高剂量防治组保护率分别达到95%、100%和95%、95%,与IBDV卵黄抗体的治疗效果相仿或略强。瘟毒杀可延缓死亡高峰出现的时间。日粮中添加1.5%瘟毒杀-1对人工感染IBD防治保护率可达到100%、优于瘟毒杀-2;日粮中添加2%瘟毒杀-1对人工感染IBD治愈率达到95%,与IB-DV卵黄抗体一致。综合评价,由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药与板蓝根、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药组成的瘟毒杀-1防治人工感染IBD的效果。优于由板蓝根、黄连、蒲公英、双花等清热解毒的药物组成的瘟毒杀-2。瘟毒杀-1的防治剂量以1.5%、治疗剂量以2%拌料较佳。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雏鸡和青年鸡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危害严重。近年来,由于毒株变异等原因,常常造成免疫失败。使用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由于其质量差异较大,往往很难收到较理想的效果,给养鸡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地控制此病,探讨防治IBD的新途径,我们进行了抗病促长剂防治鸡IBD的试验研究,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动物 人工感染IBD防治试验用21~25日龄的非IBD免疫雏鸡;田间防治IBD试验为14~38日龄的雏鸡。1.2 强毒 从当…  相似文献   

14.
黄连解毒汤原载于唐《外台秘要》,由黄连(9g)、黄柏(6g)、黄芩(6g)、栀子(9g)4味药组成,为清热解毒代表方。可治疗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有较强的苦寒清热解毒功能,适用于各种急性热毒病或各种急性炎症,亦有治疗急性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除有原载的泻火解毒功效外,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1962年报道以来,世界上主要养禽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目前,IBD防控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疫苗接种,使易感雏鸡获得主动或被动免疫保护,因此疫苗的质量对临床上IBD的防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各国均有较好的商品化疫苗,但随着IBDV毒株的不断变异,商品化疫苗的抗原性与流行毒株不能完全匹配,临床上免疫失败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与临床流行毒株相匹配的新型疫苗用于IBD的防控。对近期IBD的基因缺失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活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此为IBD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病毒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从而导致免疫抑制或免疫不全,引起鸡只的大量死亡,给养鸡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临床用疫苗预防效果不确实,治疗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存在诸多弊端。为了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IBD的适合药物,特进行如下试验。由黄连、黄芩、黄柏、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目前对养鸡业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为了探索对该病的防治技术,自1989年开始,我们曾用 IBD 痊愈血清治疗轻重病雏8573羽,治愈8316羽,治愈率达97%,使 IBD 的死亡率由1989年6月份的31.97%逐批下降到4.26%3.17%和2.36%。但因痊愈血清难以随时大量提供,我们根据 IBD 免疫母鸡可将母源抗体被动转移给其雏鸡,且免疫母鸡的蛋能抑制 IBDV 生长等有  相似文献   

18.
几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简称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主要侵害雏鸡体液免疫的中枢器官———法氏囊,使雏鸡法氏囊的淋巴细胞生长受到破坏,不能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IBD,因此,只能靠免疫接种来预防。当前,...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危害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引起幼鸡发病和死亡,另外是雏鸡在早期感染本病,会引起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从而是导致疫苗接种无效或对其他疫病易感性增高,引起雏鸡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法氏囊病毒主要感染雏鸡.刚出壳的雏鸡有较高的母源抗体保护不容易感染.12周龄以后的鸡法氏囊逐渐退化也不容易感染或成为隐性感染,3~6周龄的鸡最易感,在特殊情况下.1~15周龄的鸡也可被感染。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卫生管理和接种免疫工作,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肌注抗体和抗生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