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杆菌介导法将FPFJ基因导入油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将拟南芥早花基因FPF1(flowering promoting factor 1)插入双元高效表达载体pBI 121中,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Ubi-FPF1。以“双低”甘蓝型晚熟油菜品种2000 F4102,2000 F4153的下胚轴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抗卡那霉素的再生转基因植株,并探讨了影响油菜再生频率以及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因素。对部分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其中70%以上的卡那霉素抗性植株表现阳性,初步证明FPF1基因已整合到油菜细胞核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
将拟南芥早花基因FPFI(flowering promoting factor 1)插入双元高效表达栽体pBI 121中,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Ubi-FPFI.以"双低"甘蓝型晚熟油菜品种2000F4102,2000F4153的下胚轴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抗卡那霉素的再生转基因植株,并探讨了影响油菜再生频率以及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因素.对部分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其中70%以上的卡那霉素抗性植株表现阳性,初步证明FPFI基因已整合到油菜细胞核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甘蓝型油菜9506品系的下胚轴为受体,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进行了除草剂Glufosinate抗性基因(pat)的转化试验,得到了抗卡那霉素(Kan)选择剂的小植株,并对影响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Kan和羧苄青霉素(Cb)对芽再生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含2,4-D的培养基对下胚轴进行预培养和选择培养基中附加AgNO3均能促进转化细胞的生长和芽的再生。转化植株对Glufosinat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的几个甘蓝型油菜下胚轴转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四川目前推广的中双9号等8个甘蓝型双低常规油菜品种,以5~6 d无菌苗下胚轴为外植体,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设置了8组激素配比组合,探讨其对植株再生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不同油菜品种下胚轴的高效再生体系。选择其中再生频率较高的4个品种:中双9号、中双7号,中双6号,川油18号下胚轴作为农杆菌转化材料,对影响转化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4个品种下胚轴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运用该转化体系将pta与sb401融合基因导入,成功获取了一批经PCR检测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效率,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下胚轴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共培养基中α-NAA和6-BA浓度对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蓝型油菜过程中下胚轴GUS基因瞬间表达及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培养基对GUS基因的瞬间表达和稳定表达具有重要影响,但共GUS基因的瞬间表达率和转化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油菜的盐胁迫的耐受性,文章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下胚轴为转化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耐辐射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DR)的IrrE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84100-18(玻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经过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再生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抗性植株多次重复检测显示为阳性植株,初步证实了IrrE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并且IrrE基因已经在这些植株中进行mRNA水平的转录。  相似文献   

7.
近 2 0年 ,油菜的遗传转化体系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用于转化的目的基因也呈多样化。油菜已经建立了子叶、下胚轴、原生质体及小孢子培养的再生体系。目前用于油菜基因转化的方法主要有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基因枪法 ,PEG法等。笔者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农杆菌介导的苜蓿遗传转化效率,获得转K88ac-STⅡ-LTA2/LTB基因苜蓿植株,以苜蓿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影响遗传转化的预培养时间、农杆菌菌液浓度、筛选方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下胚轴预培养3 d,菌液浓度为OD6000.5,筛选剂Kan浓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别为30和50 mg/L ,延迟筛选7 d时转化效率最高.对转基因苜蓿进行PCR和PT-PCR检测,初步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转化率达28.4%.  相似文献   

9.
以甘蓝型油菜7B为试验材料,利用花粉介导法将携带RNA干扰的HKL1基因的pCaMHKL1-RNAi质粒转入7B中,获得转基因油菜植株,通过PCR分别对T_1,T_2植株进行了转基因鉴定,并对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_2的RNAi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出真叶时间较晚,株型较矮小;qRT-PCR结果表明,RNAi植株中HKL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野生型植株的24.6%~67.9%;不同的RNAi植株中HKL1基因的表达量各不相同;利用花粉介导法在甘蓝型油菜中进行RNAi质粒转化,外源基因可以在后代植株中稳定遗传。花粉介导法较之农杆菌侵染、基因枪法等基因转化方法操作更加简单、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甘蓝型黑籽油菜遗传转化中预培养环节进行优化。[方法]利用甘蓝型黑籽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对油菜下胚轴的预培养及其浸染后影响再生和分化情况进行研究,分别从苗龄、激素两方面讨论了下胚轴再生与分化频率的影响。[结果]苗龄、激素与遗传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预培养最佳体系是:4 d苗龄的外植体在农杆菌侵染前进行5 d预培养,预培养基是MS+2,4-D 1.0 mg/L+6-BA 4.0 mg/L。绿色抗性愈伤组织获得GUS瞬时表达,PCR鉴定再生植株为转基因植株。[结论]该研究获得了最佳的预培养条件,为建立一个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再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30个黄籽品系和50个黑籽品系为材料,对黄籽品系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以及黄籽油菜下胚轴和子叶的芽再生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籽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无明显差异。从总体上看,黄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都较低,品系间差异显著,部分品系如SH 21,SH 167,SH 34表现较好。甘蓝型黄籽油菜子叶的芽再生频率(平均89.49%)极显著地高于下胚轴(平均15.95%),但其差异随品系而异,特别是品系DH33,部分处理子叶芽再生频率为100%,而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却为0。  相似文献   

12.
转入OsLTP对甘蓝型油菜耐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OsLTP对油菜耐盐胁迫的影响。【方法】构建高效表达载体pCAM2300-35S-LTP-Ocs,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油菜下胚轴转化方法,将来自巴西旱稻的OsLTP导入到甘蓝型油菜扬油6号中。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转基因植株,并测定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转OsLTP植株的生物量和生理指标,鉴定其耐盐性。【结果】分子鉴定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成功地将外源OsLTP导入甘蓝型油菜中。在100 mmol•L-1 NaCl和200 mmol•L-1 NaCl处理下,转基因后代植株的生物量、叶绿素积累量、PSⅡ活性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比非转基因植株高,而叶片MDA含量低于对照。【结论】导入的OsLTP通过保持叶片中PSⅡ的活性,维持叶绿素的积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途径来提高转基因甘蓝型油菜的耐盐水平。  相似文献   

13.
Δ12-油酸去饱和酶(Delta-12 oleate desaturase FAD2)是植物产生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对fad2基因表达进行抑制,可提高油菜种子油酸的相对含量。依据hpRNA介导的RNAi技术的原理,构建了以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为靶标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fad2i。以甘蓝型油菜Y14-1的带柄子叶作为转化受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fad2RNA干扰体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中,获得了PPT抗性植株。同时还探讨了影响Y14-1品种转化频率的几个要素,为甘蓝型油菜的高效转化提供参考依据。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4.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材料。白菜型油菜苏州青,市售。 1.1.2菌株及质粒。采用根癌农杆菌LBA4404,该菌株含有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90,油菜油体基因与bFGF的融合基因已整合到该载体上,该融合基因由油菜油体基因启动子启动。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outhern检测试剂盒为DIG High Prime DNA Labeling and Detection Starter Kit I,购于Roche公司。  相似文献   

15.
MdSPDS1基因导入毛白杨的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高效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并大量获得转MdSPDS1基因的转基因毛白杨,对MdSPDS1基因导入毛白杨的遗传转化体系中关键转化因子进行了优化。获得的优化转化体系如下:叶片预培养3d后,用OD600为0.4的菌液侵染7min,再共培养3d。卡那霉素抗性芽的二次筛选中,卡那霉素的选择压分别为20和50mg/L。实验获得毛白杨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共43株,经PCR检测,其中9株呈阳性,占抗性植株总数的20.9%,优化转化系统的阳性植株转化率达到9.38%。本研究为下一步鉴定基因功能和转基因植株耐盐性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of rape using the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The gene hrf2 derived from Xa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encoding harpinxooc protein was constructed into transgenic vector pCAMBIA1301. The cotyledonal petiole segments from rapeseed variety Yangyou 4 were infec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pCAMBIA1301-hrf2. Hygromycin-resistant green shoots were obtained. Successful integration of the foreign gene into the genome of the rapeseed variety Yangyou 4 was confirmed by PCR, RT-PCR, and β-glucuronidase analyses. Disease bioassays of transgenic plants revealed an improved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to Rape sclerotiniose. In brief, the hrf2 gene can be transferred into rape using the method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which increased the resistance to Sclerotinia sclerotinorium in the transgenic plant.  相似文献   

17.
转harpinXooc蛋白编码基因hrf2对油菜抗菌核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尝试利用转基因方法提高油菜抗病性。【方法】将来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编码harpinXooc蛋白的hrf2基因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构建了植物重组表达质粒pCAMBIA1301-hrf2。由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将重组表达质粒pCAMBIA1301-hrf2转化甘蓝型油菜杨油4号子叶节。【结果】获得了抗潮霉素的再生转基因油菜植株,经PCR,RT-PCR和GUS染色检测证明hrf2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对油菜菌核病有较好的抗性,在转基因植株叶片上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可将hrf2基因导入油菜基因组中,并使转基因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