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璧县为安徽省粮食生产大县,为保证当地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介绍当地耕地资源的面积、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分析其耕地质量存在的土壤板结、病虫残留量大和养分不足等问题,提出正确秸秆还田、机械化深松土壤、合理轮作和施肥等耕地改良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不合理的使用耕地、施用化肥,近年来我国的土地板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结果显示:土壤板结主要是由农用机械的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施肥结构等造成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的主要方法有离子替换法、优化施肥结构、实施轮作与秸秆还田、使用土壤改良剂等,其中增施有机肥是解决土壤退化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大力提倡,国家应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3.
正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一项重要的环保农业技术,被国家进行重点推广。本文主要介绍了秸秆还田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对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和探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量较少,而且,从耕地整体质量来看,总体偏低。为解决耕地板结逐步加重的情况,大力推广和应用秸秆还田这门技术已经是必然之举。1采用秸秆还田这项技术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研究表明,维持土壤当中的有机质达到一定的标准,必须要以补充有机物质的方式来实现。而秸秆还田会在这方面发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由于掠夺式的过度耕作经营,以及单一大量使用化肥,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下降、土层板结。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与地力提升势在必行,保护耕地与提升地力主要措施之一是秸秆还田。秸秆通过还田,使土壤有机质稳步提高,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增加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以达到保护耕地与提升地力的目的。1秸秆还田的作用1.1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作物秸秆中含  相似文献   

5.
吴亭  杜学云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9):109-110
根据多年田间实际调查,对社旗县耕地pH值下降、耕层土壤变浅、土质板结、土壤中毒、部分田块成为"癌症田"等现象作了阐述,对修复改良土壤的试验示范实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土壤修复改良综合技术,主要包括:优化完善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机械深耕和深松,加深土壤耕层,破除板结,提高土壤抗旱耐涝性能;大力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技术,遏止土壤酸化;重视和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逐步改良和修复土壤;推广绿色植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残问题;推广绿色除草,减少化学除草,减少土壤污染;重视推广小麦、花生、玉米等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提倡一年一熟或隔年轮休种植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是当前世界上非常普遍的保护耕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良好应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界头镇十分注意耕地保护和土壤培肥,对秸秆还田进行了有效利用,文章将具体分析,为云南省内其他地区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根据澜沧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耕地土壤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利用农作物秸秆还田等综合措施,改良培肥土壤,提高中低产田(地)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限氧环境下通过热化学转化得到的产物。农作物秸秆数量多、来源广,是制备生物炭的主要原料。秸秆生物炭在改善土壤通气性、改良土壤酸性、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受原料种类、制备工艺、土壤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长期还田效应仍不明确。综述秸秆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污染修复和粮食产量提升等方面的影响,并就秸秆生物炭原料管理、制备过程、施用过程及长期效应等方面讨论秸秆生物炭还田的环境风险,最后对秸秆生物炭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秸秆生物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鄂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类型,阐述了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措施和适宜条件,以期为鄂西南地区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铜川市耀州区是全市的农业大区,年粮食总产占全市近50%,提升耕地土壤质量至关重要。近年,通过对部分镇村不同作物、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地力水平状况调查分析,耕地土壤存在着耕层浅犁底层上移、有机质低易板结等问题。本文旨在针对耀州区耕地土壤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积极推进农村耕地深耕备耕、配方施肥、旱作技术、秸秆还田等4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我省海西地区作物秸秆腐熟还田效果,制定适于青海省海西地区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措施,探索适宜青海高原高寒低温低湿条件下秸秆腐熟技术,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我省自2010年开始在海西地区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技术,通过小麦、马铃薯等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的实施。减轻了项目区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层结构的破坏,加快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理化性状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是保护耕地、改良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保护性耕地秸秆还田可有效地控制秸秆焚烧,减少空气污染,减少病虫害发生,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延长适耕期、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沿海咸酸田耕地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防城港市沿海咸酸田耕地质量监测点地力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农作物秸秆还田量少、有机肥施用少、农民施肥比例不合理等,提出了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冬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地力改良措施,以期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倪绍忠  师庆东  王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34-2435,2441
为了分析在煤田灭火区秸秆和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秸秆还田法和有机肥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秸秆还田技术在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物理指标方面优于有机肥法;而在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等土壤化学指标的提高方面,采用有机肥法比秸秆还田法有相对优势;在植被生物量增加方面,有机肥法相对于秸秆还田法要好。该研究可为类似环境下进行土壤基质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方式对春播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黑龙江旱作耕地土壤和眷播期气候条件下,对秸秆深施还田和覆盖还田耕地以及对照地的土壤温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深施还田耕地土壤日平均温度(9.1℃)高于覆盖还田耕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8.3和7.9℃).秸秆深施还田与秸秆覆盖还田和对照地的土壤温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随着秸秆深施还田量的增加,对...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秸秆还田对提升耕地地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秸秆还田对德州市耕地地力的影响。利用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连续4年在小麦、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示范研究,每年采集耕层(0~20cm)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提出适当比例秸秆+化肥为德州市秸秆还田最佳模式,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等因素、提升耕地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改良培肥中低产田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辽源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显示,全地区有待改良土壤200.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7.36%。其中,低产田110.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05%,占待改良土壤55%;中产田90.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31%,占待改良土壤45%。近些年,辽源地区通过增施农肥、秸秆还田、黑土上山、平整土地、打井种稻及挖沟排水等一些综合改良培肥措施,使一部分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得到了初步缓解,并取得了明显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龙江县多年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加之耕地掠夺式经营现象严重,耕地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进行耕地保护,培肥改良,尤显重要。该文对当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要打破梨底层,从减肥、减药、秸秆还田、过腹还田、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加强轮作休耕、减少农膜污染、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多方面着手,培育耕地,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对耕地土壤的培肥改良,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做到养分的投入和消耗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是农田提升有机质的主要途径之一。晋北地区由于降雨量少,气温低,无霜期短极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效果,由于缺乏科学的秸秆还田模式,来年春播时秸秆尚未完全腐烂,严重影响了播种质量。借鉴国内秸秆还田的成功经验,探索适于晋北地区秸秆还田模式,是解决冷凉地区秸秆还田应用技术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持农田生态平衡和土壤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积极进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研究,对秸秆还田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了适合于晋北地区推广的主要模式,为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找出了一条确实可行的途径,使土壤有机质逐步增加,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