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锋  冯奇飞  姜强 《水产科技情报》2022,49(6):359-362, 368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在上海市金山区开展了凡纳滨对虾淡水土池三级养殖模式试验。试验将虾苗至成虾的养殖周期分为虾苗暂养(一级养殖)、幼虾培育(二级养殖)、成虾养殖(三级养殖)3个阶段,每年进行2茬养殖。3个阶段养殖池塘数量的比例为1∶3∶3,面积比为1∶80∶300,养殖密度分别为1.1万尾/hm2、98万尾/hm2、44万尾/hm2,养殖时长分别为20~25 d、30~42 d、35~60 d,两茬养殖间隔为30~35 d。试验结果显示,在无尾水净化设施设备的情况下,所有试验塘水质均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幼虾驯养(一级养殖)成活率为73.2%,幼虾培育(二级养殖)成活率为(88.4±4.5)%,成虾养殖(三级养殖)成活率为(57.7±5.1)%;单茬养殖单位产量为(3 427±230)kg/hm2,两茬合计单位产量为(6 855±452)kg/hm2,高于当地传统养殖模式的平均水平。结果表明,三级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发病率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作为凡纳滨对虾的一种健康生态养殖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肝脏、背肌及卵中硒、铁、锰、铜、铬、镉和铅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褐牙鲆亲鱼肝脏中硒、铁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铜含量则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其他各元素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背肌中除硒和锰的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外(P<0.05),其他各元素含量均基本保持恒定(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卵中硒、铁和锰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其中硒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1.7倍,铁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2.0倍,而锰含量则为养殖亲鱼的2.8倍。养殖褐牙鲆亲鱼卵中镉含量与野生亲鱼相比高出78%(P<0.05)。两种亲鱼卵中铜、镉、铅3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种植与养殖》(半月刊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该刊 1983年创刊 ,全国发行 ,发行量大。主要读者对象面对九亿农民、种植与养殖专业户 ,种植与养殖企业以及相关企业人士等。《种植与养殖》(半月刊 )主要栏目 :政策信息 ;种植业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蔬菜、果树 (有品种介绍、栽培技术、病虫防治、市场行情 ) ;养殖业、含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特种养殖 (有品种介绍、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市场行情 ) ;致富信息 (介绍致富的经验和实例 ) ;供求信息和市场商情 (发布广告 ,提供信息 )。《种植与养殖》(半月刊 )四封为 12 8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中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营养成分与低温胁迫响应的差异,采用南北接力养殖鲍和北方底播养殖鲍作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9月取样测量了肌肉组织中的总糖、蛋白质、有机物总量和氨基酸含量等营养成分和低温胁迫下的耗氧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底播养殖个体的总糖含量为(3.20±0.00)%、有机物总量为(27.60±3.70)%、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19±0.09)%,均显著高于南北接力养殖的个体(P<0.05)。低温胁迫条件下,南北接力养殖和底播养殖个体的耗氧率分别为(0.017±0.006)和(0.018±0.009) mg/(g·h),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底播养殖个体的心率为(12.82±1.72) BPM,显著低于接力养殖个体[(18.11±2.79) BPM] (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模式显著影响皱纹盘鲍养殖个体的营养价值及其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过程,底播养殖个体有着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低温耐受能力。此外,心率可作为高敏感性的指标应用于研究鲍等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山泉流水和池塘养殖草鱼的品质区别,测定了体质量为1500~1750 g的两种方式养殖草鱼的基本营养、矿物元素、胶原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肌肉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水分、粗脂肪、K和N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粗蛋白、灰分、P、Ca、Mg、Cu、Zn、Fe、Mn和Se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肌肉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的总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分别为15.76%、5.60%,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池塘养殖草鱼;山泉流水养殖草鱼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综上可知,山泉流水养殖草鱼在蛋白与脂肪含量、肌肉抗氧化能力、氨基酸平衡性及脂肪酸质量等方面优于普通池塘养殖草鱼。  相似文献   

6.
野生与人工养殖牙鲆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 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2) 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3) 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 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20:5n-3(EP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但肌肉和卵中的C20:4n-6(ARA)含量明显高于养殖亲鱼(P<0.05); (4) 野生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n-3/n-6 PUFA及EPA/AR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中DHA/EP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但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的DHA/EP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说明, DHA、EPA和ARA等PUFA是与牙鲆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脂肪酸。在牙鲆亲鱼养殖过程中, 除了提供牙鲆亲鱼足够的脂肪酸营养外, 也应注意各种脂肪酸, 尤其是PUFA中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从而保证亲鱼的繁殖性能及卵和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健康养殖模式对成鳖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健康养殖模式,观察其对成鳖多种营养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市售同性别中华鳖成鳖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健康养殖鳖平均蛋白质、锌(Zn)、铜(Cu)、锗(G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鳖(p<0 05),脂肪、铁(Fe)和锰(Mn)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鳖(p<0 05),水分、灰分、能量以及其它微量元素在健康养殖鳖和对照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采用健康养殖模式养殖中华鳖对提高成鳖的营养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个青虾群体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水产科学》2005,24(3):19-20
以太湖野生青虾和长兴养殖青虾为亲体繁殖的虾苗(分别记作了野生群和养殖群)进行生长对比试验,经90d饲养,野生群体长为46 70cm,养殖群为37 60cm;体重日绝对增重率野生群为4 638%,养殖群为3 839%;成活率野生群为(98 6±2 4)%,养殖群为(94 9±1 6)%;抱卵率野生群为(41 3±2 3)%,养殖群为(62 8±2 8)%。野生青虾繁殖的虾苗在体长、体重、成活率和性成熟等生长性能均优于养殖青虾繁殖的虾苗。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ond-cultivated, PPOC)肥满度(1.00±0.01)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ond-cultivated, MPOC) (0.50±0.01) (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其中,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 anguillicaudatus paddy-cultivated, MPAC)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09±0.57)%。除内聚性外,台湾泥鳅的质构特性显著高于泥鳅(P<0.05);养殖模式对2种泥鳅的形体性状有显著影响,PPOC肥满度显著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 dabryanus ssp. paddy-cultivated, PPAC) (P<0.05),MPOC肥满度显著低于MPAC (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0.05),硬度(PPOC)>硬度(PPAC),弹性(MPOC)<弹性(MPAC) (P<0.05),稻田养殖模式的2种泥鳅的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高于池塘模式的相同品种(TAV>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基于肥满度、质构等指标,PPOC最适合作为泥鳅加工原料。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降低养殖风险,文章开展了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水槽养殖研究。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83尾·m~(-2)和274尾·m~(-2),规格为(36.6±2.8) g,养殖期为122 d;第二造吉富罗非鱼放养密度分别为154尾·m-2和215尾·m~(-2),放养规格为(185.2±15.8) g,养殖期为100 d;外池塘套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养殖结果和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造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为83.38%,饵料系数1.12,养殖产量24 107 kg;第二造吉富罗非鱼成活率为93.35%,饵料系数1.17,养殖产量25 730 kg;外池塘罗氏沼虾2 012 kg,鲢1 789 kg,鳙801 kg;每公顷投入452 566元,收入655 099元,利润202 533元,投资回报率44.75%。研究表明,利用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开展吉富罗非鱼一年两造养殖,降低了链球菌发病率,提高了养殖效益,实现了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水产养殖(尤其在苏北沿海滩涂大面积养殖异育银鲫)的过程中,养殖业者经常遇到自己所养殖鱼类生长速度缓慢或不生长的问题。通过对养殖现场水环境中各项水质指标(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的检测,均符合养殖用水的标准;对养殖鱼体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太阳能灯光诱饵技术在深水网箱养殖鱼类品质改善方面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在青岛金沙滩海域的深水网箱中设计并安装太阳能灯光诱饵设备,通过“灯光诱饵”吸引活体饵料聚集于网箱内,从而为实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真鲷(Pagrus major)提供天然饵料,全程无人工投饵,使其在自然状态下,拟半野生化养殖至上市。大黄鱼、鲈鱼和真鲷经过5个月的实验网箱及传统网箱养殖后,通过测定其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判断其品质。结果显示,在安装灯光诱饵设备的影响下,网箱养殖大黄鱼、鲈鱼和真鲷的感官性状显著好于传统网箱养殖鱼类,11月3种鱼体肥满度比6月均显著下降(P<0.05)。灯光诱饵网箱养殖大黄鱼和真鲷肌肉内粗脂肪含量分别比传统网箱养殖低75.24%和46.81%,差异极显著(P<0.01),鲈鱼差异不显著(P>0.05)。灯光诱饵网箱养殖大黄鱼、鲈鱼和真鲷肌肉内DHA含量高于传统网箱养殖鱼类,差异极显著(P<0.01);总脂肪酸含量、棕榈酸含量低于传统网箱养殖鱼类,差异极显著(P<0.01)。灯光诱饵网箱养殖的3种鱼的肌肉内的呈味氨基酸、呈鲜味氨基酸、呈甘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升高,其中大黄鱼变化最显著,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呈味氨基酸、呈鲜味氨基酸和呈甘味氨基酸含量分别高11.78%、9.17%和19.57%,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太阳能灯光诱饵深水网箱养鱼技术虽然降低了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但可以改善养殖鱼类品质,且养殖投入明显降低,养殖收入显著提高,该方法可显著提升产出效益,因此,可作为一种绿色健康养殖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热带地区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排泄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及其与养殖水体水质间的关系,对海南陵水和万宁地区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1.88±0.87)、(0.70±0.42)、(0.15±0.04)、(7.00±1.70)、(0.42±0.14)、(4.11±0.69)和(4.32±0.08)mg/L。养殖废水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2.22±1.03)、(1.05±0.35)、(0.20±0.15)、(10.15±0.49)、(0.50±0.09)、(2.24±0.34)和(4.52±0.01)mg/L。氮磷营养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高于养殖水体,差异不显著(P>0.05)。万宁地区亚硝酸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陵水地区磷酸盐和总氮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  相似文献   

14.
<正>鲫鱼养殖是近几年江苏水产养殖的热议话题,主要是因为鲫鱼出现了鲤疱疹病毒引起鳃出血病后养殖难度加大;又因前几年水产养殖状况不景气,养殖品种转换较难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随着国家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减少大水体及河道的围网、网箱的养殖,池塘养殖(尤其是鲫鱼)又有良好的势头。只要有养殖就会有病  相似文献   

15.
<正>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现状与前景1.我国海水鱼养殖的主要模式(1)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的种类和特点见表1。(2)网箱养殖近岸浮式网箱养殖(鱼排)。目前仍是主要模式之一,全国有100多万只,优点是资金投入较小,产品品质高于池塘养殖。缺点是网箱结构落后、抗风浪能力差;自身污染、病害严重。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优点是抗风浪、大容量、低污染,改善产品品质,不与粮食争地。缺点是安全性差、资金需求大、流通渠道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升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包括营养质量、卫生与安全质量、食用质量等。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受到养殖动物种类(不同种类所具有的营养质量有差异)、病害与药物的使用(药物残留)、水域环境(风味、安全质量)、饲料质量(风味、安全质量)等的直接影响。其中,养殖水产动物的病害防控成为重要节点。如果养殖水产动物健康、具有很好的抗病防病能力,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既可减少对水体、池塘、水产动物消毒、杀菌、杀虫等药物的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野生和养殖翘嘴鲌(Culter albunus)之间肉质指标的差异,对野生和人工养殖翘嘴鲌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质地特性、体色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翘嘴鲌肌肉蛋白质含量(19.84%)及灰分含量(0.27%)均显著高于养殖翘嘴鲌(13.29%和0.21%),但是脂肪含量(4.34%)和水分含量(71.84%)均显著低于养殖翘嘴鲌(5.51%和78.61%);野生翘嘴鲌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较养殖翘嘴鲌高出11.36%和11.16%;野生和养殖翘嘴鲌的氨基酸评价指数(EAAI)分别为100.51和98.13;养殖翘嘴鲌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及n-3/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显著高于野生翘嘴鲌,但是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翘嘴鲌。此外,野生翘嘴鲌背部和腹部红色值、黄色值及侧线部红色值均显著高于养殖翘嘴鲌;野生翘嘴鲌的肌肉硬度和内聚性显著高于养殖翘嘴鲌;养殖翘嘴鲌的肌肉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及pH值显著高于野生翘嘴鲌。结果表明,野生翘嘴鲌的营养价值更高、鲜味更好,而养殖翘嘴鲌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大鹏澳海湾养殖生态环境的化学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 2009年在深圳大鹏澳养殖海域周年4个季节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分类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大鹏澳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以海水温度、盐度、海水营养盐中的无机三氮、硫化物、叶绿素a(Chla)和颗粒有机物(POM)等为特征,表征了大鹏澳海洋生态环境主要受气候和水文因素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以海水磷酸盐(PO4-P)和沉积物硫化物为特征,与网箱养殖自身污染效应有关;第三主成分以海水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Mn)为特征,与养殖生物耗氧代谢活动有关;第四主成分以沉积物有机质为特征,与养殖贝类的生物沉降作用有关。该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养殖活动的空间布局及其季节周期性养殖生产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2~5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为27尾/m2,该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9尾/m2组、18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当养殖密度为17尾/m2时,3龄大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且与低密度5尾/m2组差异显著(P<0.05),确定3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7尾/m2;4龄大鲵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养殖密度为10尾/m2,显著高于16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4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0尾/m2;5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5尾/m2,特定生长率与高密度组9尾/m2差异显著(P<0.05),饵料系数最低。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与体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式为y=-0.016 4x+25.34(r2=0.839 9)。  相似文献   

20.
九孔鲍育苗脱板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 九孔鲍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意义 九孔鲍,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 china)、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鲍科(Haliotidae),鲍属 (Haliotis)。近年来,鲍的人工养殖在我国南北沿 海蓬勃发展,产量迅速提高,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全国鲍养殖产量达 6124.8t,南方四省(闽、粤、桂、琼,下同)养殖的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