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河南病牛脑组织中分离到5株牛狂犬病病毒,用电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鉴定分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微量免疫酶试验,对疫区牛、马、猪、羊、犬、猫、鸡、鼠和蝙蝠9种动物的1 138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阳性率12.65%;其中,疫点内牛、猪、犬、猫和鼠的血清阳性率更高,为20%左右。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各种原因,瓦房店市西杨乡农户虽然不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家家养猫,但现在猫的拥有量也在200多只。虽然家猫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但有时对人也构成一定的伤害,甚至隐藏着更大的危险性,如狂犬病的危害等。据有关报道,由猫引起的狂犬病占狂犬病发病数的3%以上,同时家猫又没有进行狂犬病的预防性免疫注射,这就更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如何进行家猫狂犬病的防控显得十分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是由病毒引起奶牛、黄牛和水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牛患此病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扩散迅速,牛群大批发病,同时,奶牛的产奶量和  相似文献   

4.
1病原及流行特点猪伪狂犬病是目前危害养猪业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病猪的脑组织、脊髓组织、实质器官、血液、鼻液、唾液、乳汁及阴道分泌物中均含有病毒。病毒在污染的猪圈或干草上能存活一个多月,在污染的肉中能存活5周以上;但2%烧碱、3%的来苏儿能很快杀死该病毒。对伪狂犬病病毒易感的动物很多,如猪、牛、羊、犬、猫等等,但发病最多的是仔猪且病死率极高,可达100%。成年猪多为  相似文献   

5.
具有神经症状的牛病不能简单的误判为牛狂犬病,本文对牛狂犬病等6种具有神经症状的传染性牛病的鉴别诊断予以简述,期望能给广大基层兽医朋友有所帮助。1从特征性示病症状上进行鉴别疯牛病:以行为反常、运动失调、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为特征。牛狂犬病:本病表现以起卧不安,  相似文献   

6.
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哺乳动物急性传染病,临床的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和中枢神经症状。由于动物种类不同,其表现程度也不一样。据国外文献记载,在自然情况下,本病发生最多的是猪、牛、羊、犬和猫,但没有提到水牛发病情况。关于水牛伪狂犬病病例报在国内只看到福建地区(《畜牧兽医学报》1963)和江苏地区(《畜牧与兽医》1974)的报  相似文献   

7.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为了解猪伪狂犬病在汝南县的发生与感染情况,对汝南县内的49个主要规模猪场的猪伪狂犬病临床发病和野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平均个体发病率达36.55%,平均致死率达75.82%,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5.51%,平均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9.59%。这些规模猪场的猪伪狂犬病临床发病和野毒感染不容乐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陕西省陇县在处渭北旱塬西端,奶畜牧是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奶牛产后急性消化不良性腹泻发病率较高,约占奶牛产后疾病的30~40%,对于发病牛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9.
狂犬病是一种以连锁性传播途径为主的古老的疾病,是人类尚未能有效控制的疫病之一。人和动物的狂犬病发病病例中98%是由患病动物咬伤所引起。因此,人兽共患的狂犬病的防控主要是动物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就狂犬病的发病、流行概况,传染源及其控制,动物狂犬病疫苗与免疫,以及建立动物狂犬病免疫防控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予以概述,以期为动物狂犬病免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嗜神经性弹性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这种病的危害性很大,不仅可以引起狗、猫发病,而且人和猪、牛、羊等多种动物都能发病,病死率极高,达到100%。因此,控制狂犬病发生,对保障人畜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狂犬病发病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狂犬病是我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人畜共患法定传染病之一,一旦发病,死亡率可达100%(目前全世界仅有数例发病后存活的报告)。据此,从2007年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每年的9月28日定为"世界狂犬病日",以期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据卫生部通报:2010年全国发病2048例,死亡2014人;2011年全国发病1917例,死亡1879人;2012年1~5月,全国发病521例,死亡462人。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南阳牛成纤维细胞系,旨在为制备转基因克隆牛提供核供体细胞。以南阳牛耳缘组织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块法培养分离南阳牛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有15%FBS的DMEM/F12培养基较适合原代牛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分析了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的活率,分别为95.9%和90.2%,差异不显著;生长曲线表明细胞生长正常。南阳牛成纤维细胞传至第6代时,细胞核型正常。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G0-G1期的F4和F8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64.35%和64.53%,F11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81.90%。在S期,F4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30.69%,F11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6.37%。结果表明,所培养的南阳牛成纤维细胞可作为体细胞核移植的供体细胞进行转基因克隆牛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民间养牛曾有“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之说,就是说春季是牛一年内发病、死亡的高峰期。据对农户养牛发病、死亡情况调查,阳春3-5月牛的发病、死亡率几乎占全年的50%。为不误春耕生产,春季养牛,务必加强牛的饲养管理,掌握春季养牛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4.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牛、羊、犬、猫、鼠及猪.除成猪外,其他动物染上该病都有较高的死亡率,但一般不感染人.该病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常常由猪舍内的带毒鼠、猫传染给猪导致发病.  相似文献   

15.
应用CIDR加氯前列烯醇对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研究引进时间和不同的营养状况对受体牛同期发情影响的效果。结果显示,三个半月前引进的受体牛经过同期发情处理后,同期发情率93.75%,发情可用率90.69%;一个半月前引进的受体牛经过同期发情处理后,同期发情率77.21%,发情可用率77.05%。同期发情率和发情可用率介于两组受体牛之间差异为极显著(p<0.01);大部分受体牛在48h内表现发情,第一组发情牛所占比例为77.3%,第二组为77.2%;按饲养管理方法补充精料的受体牛平均发情率为80.37%,受体牛的平均发情可用率为79.23%,按当地饲养管理方法没有补充精料的受体牛的平均发情率为60.83%,平均可用率为60.30%,介于两个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受体牛群平均发情率和平均发情可用率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可用受体牛中左侧黄体平均占31.36%,右侧黄体平均占68.64%,左侧黄体所占比例同右侧所占比例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营养水平高的更能提高受体牛右侧黄体所占比例。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证实受体牛在引进3.5个月后和处理前1.5个月进行补饲是获得较好同期发情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精准的水稻纹枯病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技术,在实验室内完成接种鉴定相关技术因子的量化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后72 h发病基本完全,可以进行数据调查;以菌丝块为接种体,供试水稻发病速度适中,品种间抗感性差别明显;接种叶片长度为30 cm,各水稻品种病斑面积占比介于13.78%~22.56%,可以满足病斑扩展需求;叶片背面接种发病偏慢,仅为同期正面接种病斑面积的24.28%~32.09%;接种温度30℃最利于发病,病斑面积占比介于13.98%~22.55%;接种相对湿度85%最利于发病,病斑面积占比介于13.91%~23.07%;接种光照时间14 h最利于发病,病斑面积占比介于13.52%~22.97%。此外,本文还应用田间嵌入接种鉴定技术对供试水稻品种的抗性进行了复检,二者的试验结论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是迄今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全球有87个国家和地区有狂犬病发生,其中98%在亚洲,而我国发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自1997年起,我国部分省份狂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年来,部分地区疫情上升明显,发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从近年我国狂犬病的病例发现,患者中95%是由犬伤造成的,4%是猫伤致病,鼠伤后发病的不到1%。  相似文献   

18.
为控制狂犬病的流行,南宁市自2008年起连续5年强化犬的免疫。至2012年,犬平均免疫覆盖率为79.86%,犬群免疫抗体阳转率为86.53%,与2007年相比,人狂犬病病例下降了69.70%,发病县区下降了54.55%。结果显示,对犬持续实施大面积免疫,有效控制了人狂犬病。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发病情况发病仔猪多在3~10日龄,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委顿、皮毛松乱、眼睑肿大,伴有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发病3天内病死率高达80%,发病急,死亡快。由于采取措施不及时,病情进一步扩大,在原发病产房猪舍内陆续有仔猪出现病症,发病率达50%,且个别母猪出现发烧、食欲差等症状。发病仔猪曾用抗生素治疗,但无明显效果。二、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染病猪的年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旨在探究复合酵母培养物对郏县红牛犊牛生长性能、氮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并确定适宜添加比例,以期为郏县红牛发展提供动物营养参数。试验选取20头郏县红牛犊牛,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饲喂添加0.10%、 0.20%、 0.30%复合酵母培养物。结果表明,郏县红牛犊牛在0~10d,试验Ⅰ、Ⅱ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12.86%、 7.05%。累积生长指标在20d时,试验Ⅰ、Ⅱ组郏县红牛犊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3.91%、 1.71%。日粮添加0.1%和0.2%复合酵母培养物均显著促进了犊牛的胸围生长(P<0.05);但不同比例复合酵母培养物对郏县红牛犊牛的氮和磷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见,添加复合酵母培养物促进郏县红牛生长,但对氮磷消化率无显著影响,其中添加0.1%的复合酵母培养物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