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家畜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包括Y染色体单核苷酸(Y-SNP)多态性、Y染色体微卫星(Y-STR)多态性及Y染色体基因拷贝数变异(CNV)。Y-SNP和Y-STR多态性分析是研究早期动物起源、驯化历史及迁徙路线的理想技术手段,同样对于研究现代动物的父系遗传多样性与起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CNVs作为一种最近发现的在哺乳动物Y染色体广泛存在的多态性也逐渐受到关注。论文综述了几种重要家畜在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双峰驼的起源与进化有助于了解双峰驼起源和品种形成过程,对于双峰驼群体遗传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方法、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在双峰驼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得到了新的进展。本文从双峰驼线粒体遗传标记、Y-染色体遗传标记、核基因组遗传标记和二代测序技术应用方面综述了骆驼起源与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是追溯动物起源、驯化历史和迁徙路线的重要工具,也可以用来反映动物的父系遗传多样性及用于研究群体间父系介导的杂交情况。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性可以分别通过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Y-SNP)和Y染色体微卫星多态性(Y-STR)或这二者结合起来构建精确的Y染色体单倍型。黄牛有3种父系起源(普通牛Y1、Y2和瘤牛Y3单倍型组),可以通过Y-SNP来区分,通过-STR标记可以区分Y1、Y2和Y3所具有的丰富的精细单倍型。本文汇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内外黄牛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对麝科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不仅可加深人们对麝科起源及物种形成的认识,而且对麝科动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麝科起源与进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对麝科动物的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揭示麝科动物的演化史,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先进技术,研究麝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麝香分泌相关机制或功能基因,并对未来麝科动物起源进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测序价格的平民化使得基因组测序及应用普及到各个物种。绵羊作为人类重要的经济动物,其基因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绵羊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及功能基因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该文重点综述绵羊的全基因组de nono测序进展及全基因组重测序在解析绵羊品种遗传多样性、揭示进化适应机制、功能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以期为绵羊的生物学研究提供方法参考,也为绵羊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及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汤绮明  苏瑛 《家畜生态》2011,(4):97-100
论文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对鸭的遗传资源在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起源、进化及构建遗传图谱等多个方面的评估进行综述,并对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鸭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上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通过现代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加快鸭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鸭遗传资源的分子评估与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对鸭的遗传资源在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起源、进化及构建遗传图谱等多个方面的评估进行综述,并对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鸭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上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通过现代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加快鸭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8.
掌握地方鸡种遗传资源起源与驯化、开展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解析各资源优势特色遗传性状,是进行地方鸡种有效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的关键。文章通过查阅NCBI、Highwire等数据库,搜集了2020年全球地方鸡种遗传资源研究相关文章100余篇,从鸡的起源与进化、遗传多样性研究、优势特色性状研究与分子标记筛选等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热点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绵羊是世界上主要的畜种资源之一,也是较早被驯化的家养动物。从遗传学角度看,Y染色体基因标记为家畜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对常染色体、X染色体及线粒体DNA的信息进行了重要的补充。由于Y染色体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造成它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极其困难,目前尚没有完整的绵羊Y染色体序列。根据灵长类Y染色体测序的启示,国内外相关研究在绵羊上鉴定了一些Y染色体DNA片段和分子标记,为我们更好的理解绵羊的父系起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绵羊Y染色体雄性特异区基因的鉴定、YSNPs等遗传标记的筛选以及它们与绵羊父系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为进一步对绵羊起源、家系判定等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形态学水平,染色体水平、蛋白质水平、DNA水平等。中国地方鸡种类繁多,研究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不仅能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对起源、进化、分类鉴定及遗传育种等都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遗传多样性检测提供了更直接、更精确的方法,即直接通过分析DNA水平的序列变化检测动物遗传多样性。DNA分析方法成为目前最有效的遗传分析方法,避免了根据表型性推断基因型时可能产生的误差。作者对目前中国各种鸡群的遗传多样性在DNA水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发掘地方鸡种的优良基因,为地方鸡种的分子育种、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国马鹿的父系起源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判断各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亲缘关系远近。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塔河马鹿、东北马鹿等11个群体共159头马鹿的SRY基因序列进行了检测和分析,计算碱基组成、核苷酸多样性(Pi)、单倍型多样性(Hd)以评估遗传多样性,构建单倍型网络图;以白唇鹿为外群,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马鹿的聚类及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所获序列长度为1 615 bp,在基因中共鉴定出18个SNPs多态性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1.11%,根据多态性位点鉴定出14个单倍型,优势单倍型为Hap-1,所占频率35.84%,为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阿拉善马鹿、塔河马鹿、东北马鹿、甘肃马鹿、北美马鹿和高产鹿王种群的共有单倍型。其中,阿拉善马鹿、塔河马鹿、甘肃马鹿、川藏马鹿、北美马鹿和高产鹿王均具有独有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0.857,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0272,各亚种间遗传距离最大的是塔河马鹿与西藏马鹿(0.002406),最小的是阿拉善马鹿与青海马鹿(0.000124)。基于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一致,显示11个野生马鹿种群间共存在3个分支,支系S1包含全部马鹿种群,塔河马鹿、甘肃马鹿、北美马鹿和高产鹿王构成支系S2,北美马鹿构成支系S3,单倍型最小网络图与系统进化树一致。表明各马鹿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塔河马鹿、高产鹿王和甘肃马鹿分别存在2个父系类型,北美马鹿存在3个父系类型,其他马鹿种群只存在1个父系类型,Hap-1在单倍型组S1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他单倍型分散分布于其周围,推测Hap-1为马鹿种群中较为原始的单倍型。  相似文献   

12.
全基因组测序在畜禽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目前全基因组测序已由第一代测序技术发展到第三代测序技术,全基因组测序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加全面、精准、高效等优势。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和费用的降低,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逐渐成为基因组研究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在畜禽起源进化、重要经济性状基因挖掘、分子育种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能够发现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变异,丰富现有的CNV和SNP数据库,为抗病、生长、食欲、代谢调节、表型、环境适应机制及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分析提供重要数据。作者针对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主要畜禽上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全基因组测序在畜禽的品种遗传多样性、群体演变机制、功能基因挖掘等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全基因组测序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侯帅君  王迎新 《草业学报》2020,29(10):206-210
祁连山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高原冰原水库”和“生命之源”之称,同时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江河源”、河西走廊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基地。祁连山北坡高寒灌丛作为这个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马鹿是祁连山草原重要的特色放牧家畜,目前关于马鹿放牧对高寒灌丛群落学过程的影响研究缺乏。本研究在祁连山中段北麓以甘肃马鹿-高寒灌丛放牧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夏季马鹿的放牧强度和地形对高寒灌丛β和γ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阴坡和谷地放牧强度之间β多样性差异显著,谷地β多样性嵌套现象显著;2) 中度放牧促进γ多样性,地形间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讲,马鹿适度放牧显著提高了高寒灌丛草地的γ多样性。研究结果以期为祁连山草原的可持续放牧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旨在从基因组层面揭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的起源进化,找到与进化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并与表型进行关联。本试验以成年雌性梅花鹿与成年雄性欧洲马鹿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梅花鹿和欧洲马鹿基因组进行染色体共线性分析,获得两个物种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关系和基因组发生的染色体倒位现象,并对被倒位截断和在倒位内部未被截断的两类基因分别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同时对两个物种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共线性分析,识别二者基因组间的直系同源区域,检测直系同源基因,估算两个物种的分化时间。结果显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基因组表现出同源性,有27条染色体的同源性在95%以上;通过基因组的比对确定了梅花鹿的23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而对染色体倒位的统计及基因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梅花鹿基因组共有37 847个倒位,片段长度为1~5 kb的倒位数目最多;而倒位涉及基因的GO功能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及分子功能有嗅觉中化学刺激的检测、嗅觉感觉、嗅觉感受器活动、信号传感器活动;KEGG富集的是嗅觉传导信号通路。而梅花鹿与欧洲马鹿基因共线性分析共检测出79个同源区段,12 629个直系同源基因,利用同源基因的同义突变率(Ks)估算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的分化时间是0.318 MYA (millions of years ago)。本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获得了梅花鹿与欧洲马鹿基因组间的同源关系以及两个物种染色体倒位现象,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染色体倒位与嗅觉表型有关,为鹿属动物染色体进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具有多种形式的变异结构,在品种多样性、生物进化和疾病相关性等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具有片段长度大、覆盖范围广等特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DNA测序技术的日渐成熟,人们对遗传变异的研究不断向DNA分子水平深入,多态性标记在畜禽育种中已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研究的趋势和主流。由于CNV对基因的调控和表达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CNV在重要畜禽中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已检测出大量有关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序列变异,并有许多研究均表明CNV与动物的重要经济特征及疾病的发生有关。笔者主要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简述了CNV的相关研究背景、概念、突变机制,归纳总结了CNV对牛、羊、猪、鸡的经济性状、繁殖性状和疾病调控的影响,以期通过对这些重要畜禽的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其适应性遗传机理和表型性状差异的遗传基础,开发相应的分子遗传标记,为畜禽的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驯养经济动物养殖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貉、银狐、北极狐、水貂、梅花鹿等野生动物养殖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已成为建设新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无论是野外资源的保护成效,还是人工驯养繁殖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秩序与社会需要和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与野外环境中的种群比较,圈养种群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最好的模型对象,对于研究野生种群近交与群体灭绝间的关系是非常合适的材料。目前国内外对于驯养经济动物与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DNA、核糖体DNA、微卫星分子标记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等几个方面。作者针对目前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有关驯养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及其与野生种群形态、遗传多样性差异几个重要研究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旨在通过利用我国养殖的野生小种群遗传学特性,为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及加快国内经济动物养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靳勇超  张明海 《野生动物》2012,33(3):152-157,169
中国马鹿分为东北亚种、天山亚种、塔里木亚种、甘肃亚种、川西亚种、阿拉善亚种、西藏亚种和阿尔泰亚种。根据文献资料系统性总结了以粪便为研究材料对中国马鹿各个亚种的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展望了中国马鹿分子生态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介绍了马鹿分子生态学中研究很少的亲权鉴定、近亲交配和家域利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趋势。为中国马鹿的种群恢复、保护管理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