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黄芪种子的活力来评定黄芪种子的质量.方法:将去皮的黄芪种子放入培养皿中,用5%红墨水染色10~20min后观察冲洗后的种子胚部着色情况.结果:红墨水染色率较低,仅为6.6%.结论:所测定的黄芪种子质量较好,生活力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9个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种子的质量,筛选优质黄芪种子,为黄芪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对9份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种子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净度分析、水分、发芽率的测定。结果:所收集的9份种子杂质较少,平均净度均可达到90%以上;以甘肃岷县的黄芪种子含水量最高,为10.54%,甘肃张掖的种子水分含量最低;包头市固阳县和渭源县会川镇两个产地的种子硬实程度较低,自然发芽率可达65.3%以上。结论:用98%浓硫酸处理可明显提高黄芪种子发芽率,种子质量的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纸上荧光法、红墨水法、溴麝香草酚蓝(BTB)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四4种方法对窄叶蓝盆花种子生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窄叶蓝盆花种子生活力最适方法为TTC法,在35℃下浸种90 min,用浓度为0.1%的TTC在35℃温箱中避光染色90 min,染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四唑液质量分数和染色前预处理对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以及不同预处理方法破除沙蓬种子休眠的效果。结果表明,染色前刺破种皮法可缩短沙蓬种子四唑染色时间,以1.0%四唑溶液染色14~18 h效果最佳。种皮刺破法亦可有效地破除沙蓬种子的休眠,种子吸胀7 d后刺破种皮,各种样第2天种子即迅速萌发,第7天发芽率平均达92%,较未刺破种皮平均发芽率提高47%。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到快速而有效地测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本文通过碘-碘化钾染色、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红墨水染色以及花粉离体培养萌发4种方法测定紫花苜蓿花粉的生活力。结果表明:前3种染色的方法不能准确快速的测定肇东苜蓿花粉生活力,离体培养萌发法中的琼脂法和悬滴法可以快速而准确的测定肇东苜蓿花粉的生活力。琼脂法和悬滴法培养花粉1.5h其萌发率最高,平均萌发率为55%,但悬滴法更加快捷方便,萌发率是54%,最适宜的浓度为蔗糖10%,硼酸0.015%。  相似文献   

6.
贮藏条件和超干燥对塔落岩黄芪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塔落岩黄芪种子含水量由原来的7.900%降至4.645%,3.460%,2.921%和1.829%,用铝箔袋密封后在-4℃、4℃、室温和45℃条件下贮存12个月后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种子含水量在2.921%~4.645%内可以提高塔落岩黄芪种子的耐贮性,增加塔落岩黄芪种子膜透性,增加SOD、POD、CAT活性分别至4.74 U/mg, 0.233 U/mg,2.91 U/(min·g),降低MDA含量至59.72 nmol/L,3.460%为塔落岩黄芪种子超干贮存的适宜含水量。室温适度超干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低温未超干的保存效果,因此认为适度超干可以作为塔落岩黄芪种质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38种1 153份豆科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在中期库储存4~7年后种子发芽率的变化状况,判断是否需要继续监测或直接扩繁。结果表明:5年后无需监测直接扩繁的种子有饭豆、柱花草、田菁、小豆和银合欢等5种(同一草种,发芽率降低超过20%的份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小于5%且发芽率升高的份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大于70%);无需监测无需扩繁的种子有白三叶、杂三叶、黄花苜蓿、黄芪、野大豆等9种(发芽率降低超过20%的份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大于60%);需要监测的种子有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岩黄芪、红豆草等24种(发芽率变化在以上2个范围之外,则需要继续监测)。  相似文献   

8.
四唑法是目前测定种子生活力最广泛采用方法,也是《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我国《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测定种子生活力统一采用的方法。本文用该方法测定四种牧草种子生活力的种子预处理,四唑浓度和染色时间进行了试验。确定了测定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cs pall.)、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羊草(Aneurolepidium chicnse(Trin)Kitag)种子生活力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不同处理对蒙古黄芪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5种不同的播前预处理方法,探究蒙古黄芪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较低的原因,并确定提高黄芪种子萌发率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砂磨、80%浓硫酸、沸水浸种与环割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黄芪种子萌发率,而98%硫酸处理却降低了黄芪种子的萌发率;用80%浓硫酸处理、温水浸泡和400 mg/L GA_3处理,黄芪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单纯的80%浓硫酸处理。该结果说明黄芪种子种皮过厚和内源性抑制物共同限制了其种子的萌发;用80%浓硫酸处理2 min后,在40-45℃温水中浸泡24 h,再用400 mg/L的GA_3处理24 h,为生产实践中提高黄芪种子萌发率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恒温法和低恒温法测定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8份蒙古黄芪种子的含水量,采用百粒法、五百粒法、千粒法2种方法测定其千粒重,以确定蒙古黄芪种子重量、种子含水量的最佳测定方法,为国家制定蒙古黄芪种子检验规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种子检验时水分测定采用高恒温法,种子重量测定采用百粒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种子生活力的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机理,探讨了染色温度、时间、种子处理方式对黄瑞香(Daphne giraldii Nitsche)种子胚染色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采种时间的黄瑞香种子生活力进行了测定与比较,以筛选鉴别种子生活力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黄瑞香种子生活力检测可用如下方法:黄瑞香去除种皮,加入磷酸缓冲液配制成0.5%的TTC溶液,在45℃恒温条件下保持反应6 h,观察胚部染色状态,呈红色者为具有活力的种子,反之为失活种子。采用以上方法对不同采种时间的黄瑞香种子生活力变化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确定了当年采收的种子生活力可达到94.5%,贮藏1年和2年后,生活力分别下降了54%和72%。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FGM株发酵黄芪后,产物粗多糖得率显著提高。为进一步提高FGM株发酵黄芪转化多糖的稳定性,本试验将连续传代的FGM株种子液接种黄芪进行液体发酵,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发酵前、后的细菌总数和发酵后黄芪多糖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菌种在多次连续传代后会产生菌种退化现象,发酵产物中多糖含量与种子液细菌总数呈极显著相关(P=0.007),其中第4代种子液发酵黄芪转化多糖的性能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一、红墨水速测法优点:桑籽发芽率的高低,是决定桑籽每亩播种量的主要依据.因此,贮藏过的桑籽,播种前一般都要测定发芽率.过去常用的有催芽测定法(给以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条件);也有用靛红作染剂,当天就能完成染色测定.前者虽有发芽率比较正确的优点,但时间较长(一般7~8天),且要给以一定的环境条件.而后者虽有快速测定之优点,但染剂来源不便,不能普遍采用.为此,我们采用普通写字用的红墨水(其成分为曙红)作染剂,将桑籽进行染色,其试验结果与温箱催芽法比较,具有快速、准确、方便之优点,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温硅胶干燥处理,山竹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种子含水量由8.01%分别降至4.45%,3.42%和2.65%。然后用铝箔袋密封不同含水量的种子,50℃恒温条件下老化处理10天。研究超干及人工加速老化处理种子活力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种子进行超干处理,含水量降低至3.42%,种子活力维持较高水平;当含水量下降至2.65%,种子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种子因超干处理受到损伤。高温老化后,随含水量降低,种子活力呈增加趋势,2.65%含水量种子的活力处于最高水平。超干处理增强了山竹岩黄芪种子抗老化能力。种子脱水下限与种子种类有关,最适含水量的确定尚需根据实际贮藏温度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5.
燕麦种子生活力与发芽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燕麦种子为材料,用四唑染色法、红墨水染色法和靛蓝染色法测定其生活力,用土壤发芽法测定发芽率,得出其生活力(X)与发芽率(Y)之间的关系式分别为: Y_(四唑)=0.069x~(1.58)(r=0.9934),Y_(红墨水)=0.193x~(1.35)(r=0.9905), Y_(靛兰)=0.088x~(1.52)(r=0.9922)。应用这些公式可在已知生活力的情况下,计算出相应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四唑(TTC)溶液浓度、不同染色温度对菊芋种子生活力测定的影响。根据四唑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原理,对菊芋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菊芋种子在25℃蒸馏水中浸种,待种子完全吸胀后,于35℃黑暗条件下、TTC浓度0.5%,染色7h,染色效果最好,可以很好地检测菊芋种子活力水平,估计种子潜在发芽能力,为菊芋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膜荚黄芪种子的最优且易于掌握的处理方法,试验采用沙培法进行了发芽试验,以膜荚黄芪种子为材料,设赤霉素浓度及浸种时间、研磨及研磨后浸种时间、清水浸种时间等处理方法,研究了黄芪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对照比较,研磨和浸种均明显促进了种子萌发。在小组试验中,赤霉素浓度在5×10~(-5)g/mL且浸种18 h、清水浸种24 h、研磨后水浸种18 h分别表现最佳;赤霉素浸种和清水浸种黄芪种子的发芽势均显著低于研磨后浸种处理(P0.05),但发芽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种子浸泡后再进行发芽试验,仍然可明显促进种子萌发。说明研磨和浸种均能明显促进黄芪种子萌发,但以研磨后清水浸种18 h的处理方法效果最佳;清水直接浸种24 h处理的发芽率不低,此方法最简单且最易于掌握;浸种后将种子晾干再行播种不影响其发芽率,同时干种子易于播种,可提高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型绦虫的最佳染色方法及膜壳属绦虫的形态结构,采用4%孔雀绿水溶液、欧氏苏木素溶液、德氏苏木素溶液、7%醋酸卡红溶液、明矾卡红、硼酸卡红、盐酸卡红、明矾品红、伊红、红墨水、蓝墨水、黑墨水稀释液共12种染色液制作鸡膜壳绦虫的染色标本,观察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采用蓝墨水和红墨水染色简便快捷、着色均匀、结构清晰、颜色鲜亮。膜壳属绦虫的未成熟体节可见着色深的雄性生殖器官,每个成熟体节可见一个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单侧,孕卵体节可见子宫;染色结果丰富了膜壳属绦虫的形态学资料。小型绦虫使用改进的染色法制片步骤简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和完善扶正防感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处方主药黄芪、防风进行薄层色谱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处方中黄芪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黄芪、防风的供试品薄层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黄芪甲苷在2.025~12.025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5%(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3%。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扶正防感口服液的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芪散剂与颗粒剂对仔猪生长性能及免疫力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黄芪散剂及自制颗粒剂中黄芪多糖(APS)的含量,以此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使相同重量的颗粒剂中APS含量与散剂相同。选用29日龄健康断奶长白仔猪100头,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头。在相同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黄芪散剂及0.8%,1%和1.2%黄芪颗粒剂饲喂受试仔猪,按常规免疫程序免疫一定时间后测定仔猪口蹄疫(FMD)血清抗体、平均净增重及料重比、腹泻率等。试验结果表明:黄芪散剂及颗粒剂对仔猪的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且均能提高经济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与抗病力方面黄芪散剂优于颗粒剂;在提高免疫仔猪FMD血清抗体水平方面黄芪颗粒剂优于散剂;在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方面二者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