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香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籼型及粳型标记基因系为工具材料,分别与武进香籼、武进香粳杂交,研究香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碱浸法测定双亲和F_1,F_2及部分F_3组合的叶香,结果表明,香味基因与分属水稻11个染色体的39个标记基因表现独立遗传,而与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v一8表现连锁,估算2基因之间的重组值约为38.03%±3.84%,推定水稻香味基因位于第8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
水稻米香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标记基因系、IR36三体以及粳稻易位系为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我国香稻品种所携米香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咀嚼法测定双亲、F1、F2及F2植株上F3种子的米香。结果表明,米香基因与分属水稻11个染色体的36个标记基因表现独立遗传,而与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v-8表现连锁,估算2基因之间的重组值约为(37.55±2.86)%,推定控制水稻米香的基因位于第8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3.
以标记基因系、IR36三体以及粳稻易位系为材料,通过杂交研究了我国香稻品种所携米香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咀嚼法测定双亲、F1、F2及F2植株上F3种子的米香。结果表明,米香基因与分属水稻11个染色体的36个标记基因表现独立遗传,而与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v-8表现连锁,估算2基因之间的重组值约为(37.55±2.86)%,推定控制水稻米香的基因位于第8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4.
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位置的确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3个带有第5染色体上标记基因的标记基因系,采用BC1F2株系分析,对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在第5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与第5染色体上的gh-1基因以20.3cM的遗传图距连锁遗传,与nl-1,v-10基因的遗传图距较远,在分离群体中不能发现其连锁遗传关系。将农垦58s的1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定位于水稻第5染色体上端。  相似文献   

5.
以优良香稻品种京香2号为香味供体亲本,宁夏当地品种宁粳38号为受体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后代植株香味的表现,对京香2号水稻品种香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水稻香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水稻京香2号的香味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将香味基因 Jx2(t)初步定位于水稻第8染色体,位于SSR标记RM339和RM6948之间,与2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6 cM和9.4 cM。该结果将有助于香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6.
水稻完全显性早熟性的发现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发现早釉核不育系6442S-7具有完全显性早熟特性,它与13个不同类型的中、迟熟品种杂交,F1抽稳期与6442S-7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对F2和 B1F1遗传分析表明该早熟性主要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F2群体和4种分子标记技术,将6442S-7携带的1个显性早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靠近端部一侧,该基因与RAPD标记OP111.557、SSR标记 RM22、RM231、RFLP标记C515和 AFLP标记PT67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3.0、6.7、10.9和12.4cM。该基因系首次发现并定位,暂命名为Ef-cd(t)6442S-7作为完全显性早熟性种质资源,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GR38是自育的偏梗型广亲和性广谱强恢复系种质,为了解其对籼、粳两种类型不育系的恢复特性,发掘该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基因,利用GR38分别与籼型不育系G46A和粳型不育系光A杂交的F2群体,应用集团分离分析方法和SSR标记对GR38的育性恢复基因进行鉴定和定位.结果在G46A/GR38的F2群体中检测到两个独立的育性恢复基因,分别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SSR标记RM1331与RM3740之间以及第1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5310与RM486之间;在光A/GR38的F2群体中只检测到一个育性恢复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SSR标记RM3740与RM490之间.GR38对籼粳两种类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既有共同亦有差别,对籼型不育系G46A的恢复性由两个基因控制,而对粳型不育系光A的恢复性只由一个基因控制,恢复基因均来自第一染色体,其中,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恢复基因在籼粳背景下均起恢复作用,根据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推测与Rf3等位.  相似文献   

8.
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S-e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74个多态性SSR标记,对E47-1/广陆矮4号的F2分离群体进行偏态分离分析. 结果表明,9个SSR标记的分离显著或极显著地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比例(1∶2∶1).其中,7个SSR标记基因型偏向于籼型,2个标记偏向杂合型,没有发现偏向粳型的标记. 通过对第6和第12染色体上4个SSR标记基因型与F2植株花粉育性的初步分析,表明位于第12染色体上SSR标记RM19~RM453区域附近存在1个F1花粉不育基因,定名为S-e.这一结果为分子定位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麦T型恢复系2114易位染色体在配子中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伞山羊草携T型恢复基因的6U染色体片段经自然易位到小麦6AS上,育成了单基因T型恢复系“2114”。携有外缘染色体片段的易位杂合体产生的两种类型配子间存在竞争作用,从而引铁位当构体在配子中传递频率异常。“矮苏3A”/2114的F1自交结实率为91.6%±2.6%。F2群体中株高和育性的分离情况表明,Rht3基因在F2中单基因分离模式正常分离,而携恢复基因的易位染色体没有按单基因的模式进行分离,以  相似文献   

10.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ISSR和SSLP标记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野败型细胞雄性不育系珍油97A与其强恢复系IR24配组,构建由210株组成的F2代极端不育群体作为恢复基因定位群体。用ISSR引物UBC835对两个亲本进行扩增,发现PCR指纹在两个亲本间具多态性,再用此引物对基因定位群体进行连锁分析表明,UBC835与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紧密连涣,交换率为3.57%,转换成图距为3.58cM。经过150多对微卫星引物进行扫描,在第1、第7染色体和第  相似文献   

11.
水稻香味的遗传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试验分析了ScentedLemont等香稻品种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无香味为显性性状,并表现胚乳直感现象。ScentedLenmontT香稻I的香味均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水稻叶片的香味受孢子体(2n)基因型决定,稻米的香味受制于胚乳(3n)基因型。如双亲之一为香稻,则F_1代叶片无香味,杂交稻米(F_2种子碾米)香味特性为自然参合型;如双亲均为香稻,且香味基因是等位的,则F_1代叶片有香昧,杂交稻米为全香型。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轮回422的广亲和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两组〔巴利拉(粳稻测验种)//轮回422籼稻标记基因系〕F1的育性及其与紫稃尖,糯性和褐果皮性之间连锁关系。结果表明,轮回422的广亲和性主要受单个基因控制,其遗传特点符合单位点等位基因互作不育模型,能有效地克服粳型雌配子的败育。该位点位于水稻第I连锁群(6号染色体)上色素源基因和糯性基因之间,与C和wx分别相距4.8±3.29和23.7±5.56个遗传单位;与业已发现的广亲和基因S^s5等  相似文献   

13.
用5对与香味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对广西种植的香稻、非香地方籼型栽培稻、非香地方粳型栽培稻以及南亚香稻UPRB系列、UPRH系列、B系列共6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在第8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南亚香稻B系列居群的最大;聚类表明,南亚香稻居群与广西水稻居群(包括香稻与非香稻居群)各自聚为一类,说明南亚香稻与广西水稻种质在第8染色体上存在遗传差异,证明了南亚香稻类群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玉米C型胞质不育恢复主基因SSR标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恢复系凤可 1、A619与 Cms-C237、Cms-CMo17组配的 F2和 BC1分离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凤可 1有两对重叠恢复基因 Rf4和Rf5。用微卫星标记(SSR)将凤可1中的恢复主基因Rf5定位在第 5染色体长臂上,与引物 bnlg1711、bnlg1346和 phi058紧密连锁,距 3个引物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7.51cM、1.68cM、9.87cM;恢复主基因 Rf4与第8染色体短臂上的引物bnlg2307连锁。  相似文献   

15.
水稻标记不育系标-1A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带有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pgl基因,位于第10条染色体上)的光-温敏型核不育水稻M2S为供体(父本),以优质早灿保持系中红B为母本杂交,再用其F1为母本同珍汕97B杂交获得三交种,F2选择带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的高结实率、综合性状好的材料作为保持系选材加代到F4,F4株系分单株与珍汕97A测交选择能保持完全不育的保持系,进一步回交,从而得到株叶型整齐一致、不育性稳定、性状优良的带有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的不育系-标-1A。标-1A与中413、明恢63配组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标-1A无论是在不育系敏种、杂交稻制种还是在大田生产上,在苗期就能很容易分辨出真伪种,从而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RFLP揭示的籼粳基因组多态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28个RFLP籼粳特异性探针和6个SSR籼粳特异性标记对水稻不同品种进行了籼粳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标记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能对水稻品种进行籼粳稻分子分类。由于水稻基因组序列图的完成和释放,使得这些籼粳特异性标记揭示的基因组多态性可以在基因组序列水平上进行分析和验证。本研究以RZ906探针和RM405为例分析了籼粳特异性其及序列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遗传作图群体对水稻抽穗期和株高进行QTL定位,以明确控制性状的基因,揭示性状的遗传机制。将粳型品种月之光与籼型品种明恢63杂交(月之光×明恢63),获得一个含189个家系的F2遗传作图群体;利用该群体建立含127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覆盖12条染色体,连锁群总长度2 123cM,标记间平均距离16.7cM。F2群体抽穗期和株高均表现为连续的数量变异,呈正态分布,且出现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抽穗期和株高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以QTL作图软件Cartgrapher 2.5对F2群体抽穗期和株高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4个与抽穗期相关的QTLs,分别分布于第1、6、8、12号染色体上,第8号染色体上的qHD8 LOD值为10.70,贡献率达48.0%,是主效基因,与已克隆的DTH8在相近位置,可能是DTH8。定位到4个与株高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1、3、8、12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6.3%~21.1%,第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PH1能解析21.1%的表型变异,是主效基因,位于矮秆基因sd1附近,可能是sd1。定位到的这些QTLs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相应性状的候选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8.
Aus373是典型的秋稻广亲和品种。以Aus373/轮回422F2群体为基础,应用分群分析法(BSA)建立可育池和半不育池。通过对两池的RFLP分析,发现与育性共分离的两个染色体区段。进一步通过对分离群体RFLP分析,证实了轮回422广亲和基因为S5^n,与分子标记RG213、G200连锁,并发现Aus373广亲和基因位于第七染色体上,与分子标记RZ488、RG511连锁,该基因暂被命名为Sa(t  相似文献   

19.
采用F-BSG制片法对寸三莲染色体组型及GiemsaC-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2n=16=2st+4sm+8m+2m(SAT),第6对梁色体有随体,染色体长度比为3.3,N.F.值为30,属2B核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6=4L+2M2+4M1+6S,Giemsa C-带带型主要为着丝点带。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1年夏初(5月30日至6月3日)的低温天气,对粳稻Nipponbare、籼稻Kasalath及其杂交后回交衍生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苗期自然低温处理.通过分析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与苗期抗冷能力的关系,共检测到控制苗期抗冷的2个主效QTL和1个微效QTL,主效QTL分别是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CTS1和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qCTS3;微效QTL是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qCTS8.其中,两个主效QTL的抗冷等位基因来自于粳型亲本日本晴,而微效QTL的抗冷等位基因来自于籼型亲本Kasalath.三者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30.8%、22.7%和10.3%.这些QTL将为水稻抗冷设计育种提供“元件”,同时为阐明水稻抗冷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