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杭州郊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杭州效区结球甘蓝和小白菜上萝卜蚜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时序动态做了定量分析。两类蔬菜上萝卜蚜种群终年呈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规律,一年中11月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扩散高峰。在一季作物上的聚集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因季节而异,春夏季为高-低-高,夏秋季一直较高秋冬季又为高-低-高,冬春季从低向高持续上升,最后对萝卜蚜种群空间图式及其时序动态特征的成因,尤其是气温和植株营养条件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聚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格局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黄瓜花叶病传毒介体——瓜蚜自然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春秋两季瓜蚜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秋季瓜蚜种群空间格局聚集性可划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春季瓜蚜分为前、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周玖璇  杨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31-7932,8005
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与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红梨园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 Matsumura)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内,红梨园梨二叉蚜均呈聚集分布,且种群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利用Iwao法确定了红梨园梨二叉蚜不同种群密度下的田间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5.
对重庆市郊区1998年至1999年春玉米上蚜虫种群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春玉米上取食危害的蚜虫主要有4种,以玉米蚜为优势种群.玉米蚜虫混合种群的数量消长呈现5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两个高峰;几种蚜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田中的动态分布始终呈聚集分布.采用负二项分布K和聚块型指标M*/X对聚集或扩散的趋势分析判断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蚜虫表现出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趋势,而且聚集强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春玉米田蚜虫种群的数量消长及空间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重庆市郊区1998年至1999年春玉米上蚜虫种群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春玉米上取食危害的蚜虫主要有4种,以玉米蚜为优势种群。玉米蚜虫混合种群的数量消长呈现5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两个高峰;几种蚜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田中的动态分布始终呈聚集分布。采用负二项分布K和聚块型指标M^*/X^-对聚焦集或扩散的趋势分析判断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蚜虫表现出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趋势,而且聚集强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时空综合观分析了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禾谷缢管蚜的数量发生动态分为 4 个状态,即凋落状态、初盛状态、盛发状态和衰减状态,认为应在初盛期进行化学防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种群具有周期性聚集和扩散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时空综合观分析了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禾谷缢管蚜的数量发生动态分为 4 个状态,即凋落状态、初盛状态、盛发状态和衰减状态,认为应在初盛期进行化学防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种群具有周期性聚集和扩散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宁夏中宁县麦蚜种群空间分布与蚜茧蜂的跟踪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和灰色关联度法,对不同景观结构下麦蚜及僵蚜田间分布型变化和时间动态进行分析与模拟。发现当地蚜茧蜂10种,蚜小蜂1种。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僵蚜在时空上呈负二项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麦长管蚜聚集程度受田块景观复杂程度的影响显著,麦二叉蚜则不显著。2种蚜虫空间格局表现为扩散-聚集周期性变化,但周期性变化不尽相同。僵蚜分布与蚜虫分布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麦长管蚜跟踪明显高于对麦二叉蚜的跟踪。用Blackith种群聚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蚜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当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平均密度分别大于5.57、8.26/株时,聚集程度取决于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麦蚜种群数量具有显著性跟踪关系的蚜茧蜂主要有燕麦蚜茧蜂、烟蚜茧蜂及四川蚜茧蜂。  相似文献   

10.
 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是在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学特征。因此,这种空间特征有助于理解种群的空间适应,从而掌握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可以提高种群调查的精度,改进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作者于1985年8月至1986年11月,在丽江县对苹果绵蚜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苹果绵蚜种群数量的波动必然会关系到苹果绵蚜种群在空间上的扩张与收缩。这种空间上的扩张与收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聚集度的季节变化。掌握苹果绵蚜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就能根据不同时期空间分布型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抽样调查方法,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1.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考查了2006年7—8月份烟粉虱成虫种群(Bemisia tabaci)在黄瓜上的分布型;分析这些聚集度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选择了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种群的时序动态。结果显示:在黄瓜的生长期间,该成虫种群聚集强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空间为高→低→高→低,百株虫量最多为23359头,最少为1908头;垂直空间为低→高→低→高,百株第8叶烟粉虱成虫数量最多,为9093头,其次是第9叶和第7叶,分别为8488头和8353头。从该种群在黄瓜上的整个发生期来看,种群空间格局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合适的抽样数。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浙江省临海市3个试验点2007—2012年感病松林内松墨天牛成虫的连续诱捕数据,在分别计算该成虫种群多项空间格局指标的基础上分析各项指标与成虫密度间的相关性,选择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K值来描述松墨天牛成虫空间格局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感病松林内松墨天牛成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季节而变化,年度内的聚集总趋势为聚集-扩散-聚集。  相似文献   

13.
在分别描述了杭州郊区秋末冬初季节小白菜(Brassicacampestrisssp.chinensis.)上菜蚜种群的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菜蚜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的整体动态。结果表明,桃蚜、萝卜蚜及其混合种群的数量动态均呈指数或Logistic曲线变化,它们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而且聚集强度始终从高到低呈持续下降。运用模糊聚类法,可将其种群的整体动态分成4个时期,依次为:苗期(或移栽后的返青期)的迁入期,成株初期的增殖扩散期,成株后生长盛期的繁殖高峰期,外围叶片明显枯黄时的数量饱和期。作者据此对各个时期的菜蚜种群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宁德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福建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以及福建闽清黄槠林自然保护区,对突脉青冈、小叶青冈和福建青冈群落进行空间格局研究。聚集度指标表明,突脉青冈、小叶青冈和福建青冈群落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为种群与环境共同作用引起。回归模型偏离度计算表明,兰星平的La-X指标对突脉青冈、小叶青冈和福建青冈群落的空间分布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Iwao的X*-X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对3种群落的空间分布型拟合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聚集度指标研究稻负泥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1、幼虫分布型是聚集分布;2、根据 m~*~m 的回归关系,可得线性回归方程 m~*=3.164+1.347m(r=0.890~**),属于聚集分布。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四种抽样方式,均适用于田间调查。文中分析并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估计了抽样精确度。结果表明,幼虫的种群密度愈高,理论抽样数就愈少;密度愈低,理论抽样数就愈多。  相似文献   

16.
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在茶树上空间分布均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值均大于2,说明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方差分析表明,黑刺粉虱在树冠的中、下层叶片上分布显著多于上层叶片,在蜀永307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福鼎大白茶、早白尖5号,南江1号上分布数最少,说明不同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在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麦蚜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各有1个聚集高峰。聚集与扩散趋势呈周期性变化。提出根据公式λ=1.7156[-ln(1-p)]1.0921,由有虫株率估计麦蚜种群密度,并给出了以有虫株率来确定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图。  相似文献   

18.
西藏砂生槐林地豆荚螟幼虫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的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法,测定和分析了豆荚螟幼虫在砂生槐林地和植株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豆荚螟幼虫在砂生槐林地和植株内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而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在砂生槐植株内的水平方向上,以南向的平均虫口密度最大,聚集度最高,北向的虫口密度最小,聚集度最低,各方向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砂生槐植株的垂直方向上,以上层的平均虫口密度最大,聚集度最高,各层次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