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者在106.67hm2大面积提水蟹池中进行了套养黄颡鱼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每667m2产大规格河蟹47.25kg,黄颡鱼22.77kg、青虾9.5kg,纯收入1695.43元。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以初均重为(30.08±0.35)g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金枪鱼鱼粉饲料(TFM组)、白鱼粉饲料(H0组,作为对照组)以及白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组胺的试验饲料(H1、H2、H3、H4和H5组),各组饲料组胺水平分别为53.20、4.30、18.00、56.20、84.60、103.50、158.90 mg/kg。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H1组黄颡鱼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H0、H2、H3和H4组(P<0.05)。黄颡鱼生长速度与饲料组胺水平显示出二次函数关系的变化趋势。TFM、H3、H4和H5组黄颡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H0、H1和H2组(P<0.05)。2)H0组黄颡鱼的总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黄颡鱼体侧皮肤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通过对黄颡鱼胃黏膜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肠道黏膜细胞间连接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饲料低水平组胺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紧密连接未造成显著损伤,饲料组胺水平达103.50 mg/kg及以上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由此可见,饲料组胺水平为18.0 mg/kg时对黄颡鱼生长和鱼体健康是有利的,而饲料组胺水平大于103.50 mg/kg时对黄颡鱼的生理健康、胃黏膜细胞表面结构和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有较为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组胺水平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以初均重为(30.08±0.35)g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金枪鱼鱼粉饲料(TFM组)、白鱼粉饲料(H0组,作为对照组)以及白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组胺的试验饲料(H1、H2、H3、H4和H5组),各组饲料组胺水平分别为53.20、4.30、18.00、56.20、84.60、103.50、158.90 mg/kg。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H1组黄颡鱼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H0、H2、H3和H4组(P0.05)。黄颡鱼生长速度与饲料组胺水平显示出二次函数关系的变化趋势。TFM、H3、H4和H5组黄颡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H0、H1和H2组(P0.05)。2)H0组黄颡鱼的总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黄颡鱼体侧皮肤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通过对黄颡鱼胃黏膜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肠道黏膜细胞间连接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饲料低水平组胺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紧密连接未造成显著损伤,饲料组胺水平达103.50 mg/kg及以上对黄颡鱼的胃黏膜、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由此可见,饲料组胺水平为18.0 mg/kg时对黄颡鱼生长和鱼体健康是有利的,而饲料组胺水平大于103.50 mg/kg时对黄颡鱼的生理健康、胃黏膜细胞表面结构和肠道黏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结构有较为明显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湖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面积140km^2。2010年5—12月,收集长湖黄颡鱼552尾,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湖黄颡鱼1龄鱼平均体重为雌鱼22.0g、雄鱼20.2g,2龄鱼平均体重为雌鱼37.9g、雄鱼49.4g;长湖黄颡鱼1-4龄鱼的平均生长常数雌鱼为0.249、雄鱼为0.518,雄鱼的生长常数超过雌鱼的1倍多;各年龄段的生长率相比,以2龄鱼的生长率最高,雌鱼为19.7%、雄鱼为32.8%,黄颡鱼人工养殖宜用2a生长周期;长湖黄颡鱼2龄性成熟,绝对繁殖力为1729—12412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79—91粒住,繁殖力系数F=2.324L^2.871.研究表明长湖黄颡鱼生长速度优于鄱阳湖及洞庭湖黄颡鱼,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征,可作为国家级湖北窑湾黄颡鱼良种场重要的种质资源来源。  相似文献   

5.
在淡水鱼品种里,总产值能达几百亿的品种不多,黄颡鱼是其中之一。近些年来,黄颡鱼的发展不是最火的,但却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品种,主养的品种从最早的普通黄颡鱼,到全雄黄颡鱼,再到现在杂交黄颡鱼迅猛发展,每一个新品种的出现,都让黄颡鱼在全国的养殖量不断增加。2019年4月4日,农业农村部第155号公告,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有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于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混养黄颡鱼具有:一是  相似文献   

7.
1黄颡鱼 黄颡鱼具有肉质细嫩,肉尾鲜美,少肌间刺的特点,常年市场价格每千克20—30元/千克。黄颡鱼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含有多种氨基酸,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普遍认为黄颡鱼有消炎、镇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0. 98±0.03) g的黄颡鱼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分别投喂添加0、250、500、1 000、2 000 mg/kg NCG的5种等氮等脂(42%粗蛋白质和7%脂肪)试验饲料。饲养56 d后,应用氯化铵进行72 h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在250 mg/kg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0 mg/kg组相比,NCG添加量达到2 000 mg/kg时黄颡鱼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2) 500、1 000和2 000 mg/kg组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 mg/kg组(P0.05)。黄颡鱼的肝体比、脏体比及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在2 000 mg/kg组达到最低,血清尿素含量在2 000 mg/kg组达到最高。饲料中添加NCG对黄颡鱼肥满度,全鱼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3)黄颡鱼氨氮应激24、48、72 h的累积死亡率随饲料NCG添加量增加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250 mg/kg组累积死亡率达到最低。综上所述,饲料添加250 mg/kg NCG能够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抗氨氮应激能力,添加2 000 mg/kg NCG降低黄颡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利用率和存活率。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计算出黄颡鱼幼鱼饲料中NCG的适宜添加量为217.98 mg/kg。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虾青素不同添加水平对黄颡鱼生长、体色及抗氧化的影响。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200 mg/kg的虾青素,制成5种饲料,分别饲喂黄颡鱼幼鱼8周后,探讨虾青素对黄颡鱼生长、背部和腹部皮肤色度值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kg组、150 mg/kg组及200 mg/kg组的黄颡鱼末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组及200 mg/kg组黄颡鱼背部及腹部皮肤的亮度、红度、黄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组及200 mg/kg组黄颡鱼背部及腹部皮肤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0 mg/kg组黄颡鱼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长、体色及抗氧化相关指标,当饲料中虾青素添加水平为150~200 mg/kg时可有效提高黄颡鱼...  相似文献   

10.
目前黄颡鱼的市场价格坚挺,日常售价为30~40元/kg,过年前后价格高涨。放养一年的黄颡鱼,尾重可达50~75g,亩产可达150~200kg。但是黄颡鱼由于受鱼体无鳞特点的限制,在高温、水质不良、投料不当和渔池中细菌、寄生虫等危害,会引起鱼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及体色的影响。选取360尾初始体质量为(21.00±0.28)g黄颡鱼,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黄颡鱼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3 690、13 670、23 720、33 705、43 683和53 650 IU/kg(实测值)的试验饲料,并依次记为A0~A5组。试验期为50 d。结果表明:A2~A5组黄颡鱼增重率显著高于A0和A1组(P0.05),A3~A5组黄颡鱼饲料系数显著低于A0~A2组(P0.05)。饲养试验结束时,A0和A1组黄颡鱼体色为淡黄色无黑色斑纹,A2组黄颡鱼体色为黄色无黑色斑纹,A3~A5组体色均正常。对黄颡鱼增重率与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并结合维生素A对黄颡鱼饲料系数和体色的影响,建议在试验条件下,黄颡鱼饲料中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3 705~40 316 IU/kg。  相似文献   

12.
池塘高密度养殖黄颡鱼的生长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隶属鲶形目、鲿科和黄颡鱼属.作为一种肉味鲜美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鱼类,近年在全国各地广泛养殖,也取得较为显著的养殖经济效益.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摄食配合饲料.不同地区黄颡鱼的池塘养殖主要在放养密度、商品鱼上市规格和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也导致养殖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黄颡鱼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中添加100、300、500、700 mg/kg谷胱甘肽的试验饲料。饲养56 d后,利用氯化铵进行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中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黄颡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添加量为3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且100~500 mg/kg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的饲料系数、肥满度和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300~700 mg/kg组全鱼粗蛋白质和100~700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3)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对黄颡鱼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尿素氮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氨氮应激后,试验组黄颡鱼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96 h时,各试验组黄颡鱼累积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100和300 mg/kg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可以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鱼体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及抗氨氮应激能力。利用二次回归方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谷胱甘肽添加量,得出谷胱甘肽在黄颡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57.69 mg/kg。  相似文献   

14.
不同营养水平对黄颡鱼春片鱼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配制9种试验饲料,以6g左右黄颡鱼900尾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9组进行68d饲养试验,对黄颡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总能、无机盐需要量及最适能量蛋白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9号饲料能量16.0083MJ/kg。蛋白质44.35%水平适宜于黄颡鱼的营养需要,黄颡鱼饲料的最适能量蛋白比(E/P=MJ/kg)为35.4~36.5。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是东亚特有的一种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黄颡鱼养殖业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病害频发给黄颡鱼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颡鱼营养免疫研究的进展,旨在为黄颡鱼养殖及饲料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eo(Richardson)]又名黄姑鱼、黄腊丁、嘎鱼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鳞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heobagrus),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李明锋等,2010)。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问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祁保霞,2009),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的养殖。黄颡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两种,池塘养殖又分为池塘精养与池塘混养。黄颡鱼品种较多,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本文以珠三角地区黄颡鱼养殖为例,简要介绍黄颡鱼池塘精养的几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的营养需求量与饲料的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兴礼 《饲料工业》2004,25(2):52-54
黄颡鱼肉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是一种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黄颡鱼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稳中有升,而且黄颡鱼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犤1犦,养殖黄颡鱼经济效益显著。饲料是黄颡鱼养殖的主要成本之一,为了节约饲料成本,一些养殖场和专业户实行自己配制饲料,但由于缺乏黄颡鱼营养和饲料方面的知识,效果不理想。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当地的养殖实践介绍黄颡鱼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制技术,仅供业内人士参考。1黄颡鱼的营养需求1.1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18.
选择3 600尾体质量约8.0 g的健康黄颡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0尾鱼。设第1组为对照组(基础饵料,不加添加剂);第2组和第3组为正对照组(在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黄霉素12和25 mg/kg);第4组、第5组和第6组为试验组(分别添加中草药提取物300、400和500 mg/kg),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中草药提取物能显著提高黄颡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显著降低饵料系数(P0.05),但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可显著提高黄颡鱼头肾、后肾和脾体指数,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及血清总抗体含量(P0.05);同时也可显著提高攻毒后黄颡鱼溶菌酶活力(P0.05),提高存活率。与正对照组第3组相比,添加400和500 mg/kg的中草药提取物组,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中草药提取物可促进黄颡鱼生长和提高免疫功能,在黄颡鱼饵料中添加400 mg/kg中草药提取物可达到黄霉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瓦氏黄颡鱼(PEL TEEBAGRUS VACHELLIRI CHARDSON),又称江黄颡鱼,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一种,二日龄瓦氏黄颡鱼体重可达300-600g,最大个体达1850g。瓦氏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汤呈乳白色,浓而不腥,鲜中带甜,无鱼腥味和肌间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我站经过6年在不同面积的池塘成鱼养殖,总结出一套成鱼无公害池塘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又称嘎牙子、黄嘎、黄姑子、黄腊丁、盎丝、昂刺鱼、昂弓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刺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黄颡鱼人工养殖在黑龙江省发展很快,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养殖高效鱼类品种。黄颡鱼在黑龙江省的池塘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第1年进行鱼苗培育,第2年进行鱼种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