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研究表明,聚土垄厢,垄沟栽地膜玉米、垄厢免耕植小麦,秸秆覆盖的栽培模式,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旱能力、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聚土覆盖小麦产量达5190kg/hm^2,比对照小麦增产18.2%,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土、保肥、能蓄能排的旱地节水农业夺取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我国旱地小麦生产现状,围绕我国旱地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以旱地小麦高产稳产高效渗灌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的有关研究结果为主要根据,对旱地小麦生产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考察对象的旱地小麦生产系统,可分为8个组成部分或称系统要素。这一系统分析结果在学术上为旱地小麦栽培研究从总体上指出了研究方向,在生产及其管理上对我国旱地小麦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追踪小麦抗倒伏研究领域内的发展动态,基于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对1990—2020年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可视化呈现了该领域的研究态势。结果显示,近30年小麦抗倒伏研究逐渐成为作物学科研究的热点,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英国和中国。抗倒伏研究的代表性刊物为Field Crops Research、《麦类作物学报》等。研究方向主要为小麦倒伏遗传效应及基因定位、茎秆表型及组成物质与抗倒伏性能的关系、倒伏发生的评价与监测、倒伏防控的农艺措施等。随着学科间交叉融合,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及智能调控,将成为小麦抗倒伏研究的重点。该分析结果有利于相关研究者深入了解小麦抗倒伏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小麦抗倒伏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对免耕栽培技术又有新的认识,土壤学界认为免耕栽培是一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途径;农学界认为免耕栽培是一条省本、节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出路之一。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北方的部分地区,已将免耕技术广泛应用于旱地作物。并获一定成效,但在我国南方以麦稻稻为主的三熟制地区,冬季作物实行免耕栽培其应用效果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干旱区村域种植业生产效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旱地区生态脆弱的奇台县西北湾乡三屯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入户问卷调研与访谈获取研究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种植业成本构成及关键成本、成本与土地种植面积对种植业收益的影响、作物种植类型对种植业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打井成本和作物种植成本是影响农户种植业生产总成本的重要因素;种植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地租、作物种植成本和打井费用是影响种植业收益的主要因素;种植业属于粗放的土地资源依赖型,承包土地面积扩张是影响农民种植业收益的主要方式;小麦种植是农户的种植业的主要收益来源。  相似文献   

6.
稻草覆盖对砂姜黑土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稻麦轮作地区免少耕麦田稻草覆盖对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具有在冬季增加土壤温度,减轻和消除小麦冻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开裂,保持较多土壤有效水,减轻和消除小麦旱害;增加小麦出苗率,促进小麦根系早生快发,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等作用,因而不同耕作处理稻草覆盖田块小麦的增产呈现免耕套播>免耕条播>耕翻撒播之趋势,覆盖较不覆盖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可达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旱地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冬小麦土壤含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不同耕作措施可明显提高播前与越冬期0~100 cm、100~200 cm土层含水量,有利于旱地冬小麦出苗与越冬;同时,休闲期不同耕作措施可明显提高后续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提高穗数、穗粒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各处理下数据显示休闲期深耕处理效果优于深松与免耕处理。总之,休闲期不同耕作措施均有利于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是实现旱地小麦增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旋耕、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系统吸收累积重金属Cd的影响,探讨Cd污染耕地最优的耕作方式,在轻度污染农田开展了2年定位试验,研究翻耕秸秆还田、翻耕无秸秆、旋耕秸秆还田、旋耕无秸秆、免耕秸秆还田和免耕无秸秆处理对作物产量以及收获物、秸秆和土壤中重金属Cd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旋耕和免耕相比,翻耕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小麦籽粒和水稻稻谷中的重金属Cd含量。相同耕作方式下,是否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和水稻稻谷中的Cd含量影响不显著。在翻耕条件下,表层土壤有效Cd和总Cd含量、小麦和水稻秸秆中Cd含量均显著低于旋耕和免耕处理。因此,从保证作物产量和降低农产品Cd含量的角度出发,翻耕可作为成都平原轻中度Cd污染耕地水稻-小麦安全生产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谢文 《耕作与栽培》2000,(6):24-24,42
通过毕节地区6个县(市)试验点的初步研究表明:旱地稻麦连作,覆盖不同的覆盖物,小麦,水稻,玉米都能获取一定产量,小麦平均产量130.5kg/667m^2,玉米平均产量281.1kg/667m^2,水稻平均产量94.6kg/67m^2,复合产量506.2kg/667m^2,初步提出旱地免耕种植水稻的主要技术要点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稻麦轮作地区免少耕麦田稻草覆盖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具有在冬季增加土壤温度,减轻和消除小麦冻害;减少土不分蒸发,防止土壤开裂,保持较多土壤有效水,减轻和消除小麦旱害;增加小麦出苗率,促进小麦根系早生快发,为小麦奶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等作用,因而不同耕作处理稻草覆盖田块小麦的增产呈现免耕套播〉免耕条播〉耕翻撒播之趋势。覆盖较不覆盖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可达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作物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玉米季深松大幅度提高0~40 cm土壤的周年总孔隙度,小麦季深松或翻耕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小麦季耕作和玉米季耕作的交互效应是各层次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而玉米季耕作的独立效应是土壤各层次非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小麦季深松和翻耕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深松较翻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升高。玉米季深松比免耕提高了玉米在灌浆阶段对水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同时对后茬小麦有积极作用。从全年产量与品质看,6种耕作模式组合中,全年两季深松效果最佳,其次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这两种轮耕模式均适合在华北平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三年多点试验的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的比传统耕作增产13.5%—190.9%,平均增产30.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免耕覆盖主要配套技术是:整秸秆半覆盖,每亩覆盖干秸秆500—1000公斤,化学除草,采用免耕覆盖播种机,免耕3—4年。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4个百分点,提高水分利用率0.13—0.5kg/mm·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钾含量;可改善土壤结构;可减少水土流失60%左右;由于土壤温度下降,玉米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生育期推迟,但后期地下、地上生长量均超过传统耕作。伏、秋干旱时叶片萎蔫和枯黄期推迟,每亩增产和节能省工可增加经济效益65—76元。此项技术适于在年平均气温8℃以上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玉米和高粱两种作物秸秆有余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小麦、玉米两茬连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地耕作,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并配套实施病、虫、草害防治和机械深松技术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具有减少土地风浊、水浊,提高土地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功效,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展小麦作物健康与增产提质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应用全程优化用药模式,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进行标准化作业。结果显示,较常规对照区,处理区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产量增加35.30%,纯收益增加33.68%。由此可知,小麦作物健康与增产提质技术方案对小麦苗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对纹枯病、赤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新疆旱地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在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烘干称重测得新疆旱地农田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三相比值及小麦产量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三相比R值和产量表现出一定差异。相比于免耕,传统耕作和深松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改善了土壤三相比例,尤其深松处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显著改善。小麦产量以深松处理最高,分别比传统耕作、免耕增加20.71%、24.28%。因此,深松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油菜等作物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油菜复种的免耕直播栽培的技术。指出作物免耕直播与翻耕移栽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作物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论述了山西旱地小麦在山西小麦生产中的地位、现状及其与降雨的相关性;回顾了山西旱地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山西旱地小麦再上新台阶的五大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探讨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于2003—2004年度,在藁城廉州镇,就免耕、深松耕、旋耕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状况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苗情和成熟期产量性状调查结合定期的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明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体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小麦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种机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的逐步推进,急需对现有小麦免耕播种机械进行优化创新。在总结国内外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旋耕装置、防堵装置、排种装置和复式作业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更优的解决方案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