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6年夏季,采集了国内毛皮动物主产区837份毛皮兽母兽、仔兽、免疫仔兽的血样,分离血清,检测其犬瘟热及细小病毒性肠炎抗体。结果表明:断奶后母兽犬瘟热SN抗体均值为91.6,细小病毒性肠炎HI抗体均值(log2)为10.4,抗体水平高,对两种传染病有足够保护,提供了较高的母源抗体;未免疫仔兽犬瘟热反应抗体下降较快,35 d以上仔兽犬瘟热母源抗体不足以保护仔兽,细小病毒性肠炎HI抗体值较好,对仔兽有很好保护效果;健康动物疫苗免疫后抗体上升较快,免疫后15 d,抗体均值都远高于有效保护值,可以保护动物免于发病。  相似文献   

2.
<正> 貉、貂等毛皮动物细小病毒出血性肠炎是近几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貉、养貂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笔者研制的“泻痢宁”糖糊和“泻痢宁”胶囊及冲剂,经对马、牛、羊、猪、犬、鹿、鸡等7种动物细菌性和病毒性肠炎共17种腹泻病的1027个自然病例治疗试验和700例药物预防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今年以来,又对貉细小病毒出血性肠炎进行了治疗试验,取得了甚为满意的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犬病毒性肠炎的治疗试验田景秀(山东省郓城县动物防检站)大病毒性肠炎是由细小病毒、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在我县发病率最高的是细小病毒感染,有的则是多种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发病。近几年来,犬的病毒性肠炎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对犬危害之...  相似文献   

4.
猫细小病毒病又称猫细小病毒性肠炎,是由猫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据对近10年来的临床病例统计,累计收治124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治愈114例,治愈率91.94%,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本病近10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年平均递  相似文献   

5.
杨宝胜 《北方牧业》2021,(15):26-27
河北省是我国毛皮动物养殖大省,尤其是秦皇岛和唐山更是我国乌苏里貉的两大养殖密集地级市,不仅为国内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皮张,还是乌苏里貉繁育基地,为其他地区提供越来越优质的种貉.然而养殖和疾病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以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无特效抗病毒药治疗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毛皮动物的健康生长,但是很庆幸的是疫苗作为预防病毒性疾病暴发的最有利手段,通过近八年的检测发现,对于目前毛皮动物病毒性疾病中可用疫苗预防的犬瘟热、细小病毒性肠炎、狐狸传染性肝炎(狐狸脑炎)三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中小型养殖户仍然存在零星发病情况.细菌性疾病是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也足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近年随着养殖密度逐渐增大,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呈现种类增多、发病率增高的趋势.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技术人员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2020年河北省毛皮动物流行性疾病检测结果进行归纳,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传染病一直以来是危害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据罗国良(2008)等对2006—2007年我国水貂主要疾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死亡的水貂中,其中水貂犬瘟热、细小病毒性肠炎和阿留申病死亡数分别占总死亡数的9.5%、11.8%和10.0%。表明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是造成水貂死亡量最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毛皮动物主要传染病疫苗及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介绍了毛皮动物犬瘟热、细小病毒性肠炎、狐脑炎等疾病进行疫苗接种的情况,分析了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探讨了毛皮动物传染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夏季是水貂病毒性肠炎的高发期,该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肠炎,当年出生的幼貂发病率高达50%-60%,成年貂为30%左右,一旦发病传播很快,死亡率较高。对养貂业危害很大,养殖户必须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毛皮动物饲养量的增多,貂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尤以水貂病毒性肠炎为主,这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抵抗力极强,80℃加热2小时才能灭活,能耐受乙醚、氯仿、酸、0.5%石碳酸和胃蛋白酶,0.2%的甲醛溶液24小时才能灭活。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貂和带毒貂,尤其带毒母貂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貂即使  相似文献   

10.
犬细小病毒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犬健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发病极高,多数病犬发病后因诊治方法不当,最终不得不放弃治疗而死亡。本文对引起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综述,并结合自己诊治犬细小病毒性肠炎15例的经历,介绍了临床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大河乌猪原种为基础,并按大河乌猪原始血缘比例,引入部分杜洛克与大河猪杂交,利用开放核心群的育种方法组建大河乌猪Ⅱ系育种群,开展大河乌猪持续选育。通过5个世代选育,母猪窝均产仔数,初产10.28头,经产12.21头,分别提高0.81头(P>0.05)和1.81头(P<0.01);窝均产活仔数,初产9.97头、经产10.91头,分别提高1.30头(P<0.05)和1.21头(P<0.05);同胞肥育日增重683.32 g、提高53.90 g(P<0.01);料重比3.26,降低0.1(P<0.05);达100 kg体重校正日龄182.42 d,减少19.00 d(P<0.01);肥猪100 kg体重屠宰,眼肌面积32.46 cm^2、瘦肉率56.50%,分别提高4.55 cm^2(P<0.05)和3.76个百分点(P<0.05);胴体背膘厚3.46 cm,降低0.66 cm(P<0.05);主要肉质指标、肌肉氨基酸、脂肪酸构成,6世代与0世代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仍保持大河乌猪原始的优良肉质特性和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铜源对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粪便铜含量的影响。选取1056只1日龄樱桃谷肉鸭,分为硫酸铜组、蛋氨酸螯合铜组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32只。结果显示:在生长性能方面,饲粮中添加不同铜源对肉鸭各阶段日采食量、日增重和出栏体重影响不显著(P>0.05)。全期来看,添加蛋氨酸螯合铜组肉鸭1~38日龄料重比显著改善(P<0.05)。在屠宰性能方面,不同铜源对肉鸭各胴体指标均影响不显著(P>0.05)。蛋氨酸螯合铜组肉鸭粪便中铜含量比硫酸铜组高0.8mg/kg,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除料重比外,日粮添加不同铜源对肉鸭生长性能、粪铜含量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全棉籽比例对育肥荷斯坦公牛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甲烷排放及肝脏碳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44头体重相近、健康的育肥荷斯坦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1头,各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Ⅰ(对照)、Ⅱ、Ⅲ和Ⅳ组公牛分别饲喂含有0、5%、10%和15%全棉籽的饲粮。各组饲粮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基本相同。试验期为90d。结果表明:1)在瘤胃发酵参数中,与Ⅰ组相比,Ⅳ组的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以及乙酸和丙酸比例分别提高了31.34%、40.00%、2.26%和15.20%(P<0.05),丁酸比例降低了4.46%(P<0.05),乙酸/丙酸和pH无显著变化(P>0.05)。2)从瘤胃细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Ⅳ组中普雷沃氏菌属-1、密螺旋体属-2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1);Ⅳ组的琥珀酸弧菌科UCG-002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理研菌科RC9肠道群、普雷沃氏菌科UCG003、瘤胃杆菌属、疣微菌科NK4A214群、纤维杆菌属、未识别的叶绿体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从瘤胃产甲烷古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Ⅳ组甲烷短杆菌属、甲烷丝状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为4组中最低,并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Absconditabacteria_unidentified_SR1的相对丰度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甲烷球形菌属、甲烷微球菌属、甲烷螺菌属的相对丰度各组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全棉籽均降低了育肥荷斯坦公牛的甲烷排放量,其中Ⅳ组的甲烷排放量比Ⅰ组降低了22.68%(P<0.05)。5)相关分析发现,育肥荷斯坦公牛的平均日增重与甲烷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甲烷短杆菌、甲烷丝状菌和琥珀酸弧菌科菌群的相对丰度与甲烷排放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6)饲粮中添加15%的全棉籽后,育肥荷斯坦公牛肝脏中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MUT)、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的mRNA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其中MUT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PEPCK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15%的全棉籽可有效调控荷斯坦公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显著降低甲烷排放量以及上调肝脏中碳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197.07±11.11)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9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分3个体重阶段(200~300 kg、300~400 kg、400~500 kg)进行。在每个体重阶段,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中和高蛋白质水平饲粮。在同一体重阶段各组饲粮能量水平相同,精粗比均为90∶10。试验期193 d。结果显示:1)试验各组各体重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DDMI/ADG和DMI/ADG均差异不显著(P>0.05)。2)200~300 kg体重阶段,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比Ⅰ组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200~300kg体重阶段,Ⅲ组CP消化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300~400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NDF消化量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400~500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4)各体重阶段,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比Ⅰ组分别提高了8.63%和10.98%(P<0.05)。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6~12月龄不同体重阶段奶公牛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建议值(干物质基础)如下:200~300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300~400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400~500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4.00%。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通过观测二元、三元杂交组合生产性能,筛选"神丹6号"绿壳蛋鸡最佳配套组合。以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选育的C3、C4、M2、G2等品系为素材组成6个二元杂交组合,观测生产性能,从中筛选出生产性能较好的3个二元组合:C4×M2、C4×C3、C4×G2,以绿壳蛋鸡新品系(L3)为终端父本,组成3个三元杂交组合,观测52周龄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综合产蛋数、平均蛋重、耗料量等育种指标,最终确定L3×(C4×M2)为"神丹6号"绿壳蛋鸡最佳配套组合,继续开展下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亚油酸/α-亚麻酸(LA/ALA)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7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90头,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用亚麻籽油等重量替代不同水平的玉米油,使6个组饲粮LA/ALA分别为32∶1、22∶1、13∶1、9∶1、6∶1和3∶1。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LA/ALA降低,育肥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分别在13∶1和9∶1组有最大值,而料重比(F/G)在6∶1组最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LA/ALA为3∶1显著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随着LA/ALA降低而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HDL-C和L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饲粮LA/ALA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在13∶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32∶1、6∶1和3∶1组(P<0.05),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降低饲粮LA/ALA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是以广东小耳花猪、陆川猪两个类群为育种素材,以繁殖性能为主,结合肉质、生长发育及外貌选择,经6年4个世代选育而成的高繁殖力新品系。为分析该品系毛色选育效果及其特性与利用价值,以该品系毛色选育提纯效果及各世代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MC1R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基因,结合表型选择,可逐渐纯化新品系群体;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3世代初产母猪较0世代初产母猪分别提高1.05、0.72头(P>0.05),3世代经产母猪较0世代经产母猪分别提高0.75、0.76头(P<0.05);生长性状及胴体、肉质性状,3世代未发生较大变化。结论: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提纯效果突出,繁殖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提高,且未对生长及胴体、肉质性状产生不利影响。该品系的培育为地方猪品种内的品系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干基发酵豆粕和湿基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和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质量为3.6~4.2 g的凡纳滨对虾9990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550尾,分别饲喂添加6%去皮豆粕(DSM)、4%干发酵豆粕(DFSM)、7%湿发酵豆粕(WFSM)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73 d的养殖试验,然后对生长情况、存活率、转氨酶和免疫相关酶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两组之间终末均重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分别显著高于去皮豆粕组2.74、4.14 g(P <0.05);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 <0.05),其中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去皮豆粕组96.03%、0.38%/d;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组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高于去皮豆粕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干发酵豆粕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及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去皮豆粕组,低于湿发酵豆粕组,但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综上所述,在本次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能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及抗氧化活性,而且湿基发酵豆粕应用效果优于干发酵豆粕。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理解奶酪风味的形成,主要从蛋白酶解、脂肪脂解、乳糖酵解、柠檬酸发酵等角度综述奶酪风味化合物的形成和代谢过程。主要阐述了蛋白酶解过程中天然酶、凝乳酶、发酵剂、二级发酵剂和非发酵剂微生物将蛋白质不断降解成短肽和氨基酸的过程、脂肪酸酶解过程中内酯和丁酸代谢产物的形成过程以及乳糖酵解过程中乳糖主要在乳酸菌作用下转化成乳酸,中间体丙酮酸盐转化为二乙酸、3-羟基-丁酮、乙醛或乙酸。总之,奶酪风味物质主要包括脂肪酸、酯、醛、醇、酮、硫化物、酚、醚等。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不同扁杏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选择3种不同的扁杏加工副产物,分别测定其营养成分,应用CNCPS体系理论计算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并分析其营养价值。结果显示,在常规营养成分中,杏仁皮的粗蛋白质(CP)含量较扁杏渣高54.38%(P <0.05);其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较扁杏皮分别高1.84、1.47、1.27和1.93倍(P <0.05);扁杏皮的灰分(Ash)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杏仁皮(P <0.05)。在蛋白质组分中,扁杏皮的非蛋白氮(PA)含量较杏仁皮高3.63倍(P <0.05);扁杏渣的慢速降解真蛋白质(PB3)含量显著高于杏仁皮和扁杏皮(P <0.05);杏仁皮的快速降解真蛋白质PB1、中速降解真蛋白质PB2和不可利用蛋白质(PC)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扁杏皮(P <0.05)。在碳水化合物组分中,扁杏渣的碳水化合物(CHO)含量较杏仁皮提高13.36%(P <0.05);扁杏皮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较杏仁皮高87.43%(P <0.05);扁杏皮的糖(CA),淀粉和可溶性纤维(CB1)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杏仁皮(P <0.05);扁杏渣的可利用纤维(CB2)含量显著高于杏仁皮和扁杏皮(P <0.05);杏仁皮的不可利用纤维(CC)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扁杏皮(P <0.05)。结果表明,不同扁杏加工副产物在常规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应用扁杏加工副产物作动物饲料时,应对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进行实际测定或估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