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和美香占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水分对香稻香气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25(±5)kPa时显著增加了2个香稻品种糙米的香气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了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成熟期叶片、籽粒的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孕穗期土壤水势维持在0~-50(±5)kPa时减少了2个品种糙米的香气含量,同时降低了2个品种籽粒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适当的孕穗期节水灌溉模式能有效提高香稻香气含量;而较强的水分胁迫影响了水稻后期的生理活性,减少了香稻2-AP的合成与积累。两个水分处理均显著降低齐穗期倒二叶相对含水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香稻香气特征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形成的影响,以常规香稻品种农香1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不同浓度6-BA处理(S0:喷施清水,对照;S1:喷施15 mg/L的6-BA溶液;S2:喷施30 mg/L的6-BA溶液),研究了6-BA对香稻2-AP含量、脯氨酸和脯氨酸氧化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6-BA溶液对籽粒2-AP含量的影响各异,高浓度的6-BA溶液对籽粒2-AP的积累产生抑制作用。喷施15 mg/L的6-BA能够显著提高农香18的籽粒2-AP含量(48.16 ng/g),较S0显著提高了28.84%。喷施15 mg/L的6-BA溶液能够提高成熟期剑叶和籽粒的脯氨酸含量,分别比S0提高了19.94%和79.41%;喷施15 mg/L的6-BA能够显著提高成熟期剑叶脯氨酸氧化酶活性(33.36 nmol/min)比对照高出35.74%。喷施6-BA(15 mg/L)能提高成熟期香稻剑叶和籽粒的脯氨酸含量,成熟期剑叶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和全氮含量从而显著提高籽粒2-AP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香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香味物质成分的变化特性,重点揭示特征香味物质 2- 乙酰 -1- 吡咯啉(2AP)在不同时期籽粒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 - 质 谱技术(GC-MS),以美香占 2 号和象牙香占两个广东优质丝苗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拔节期叶片,孕穗期 颖花,孕穗期枝梗,花后 10、20、30 d 籽粒,花后 10、20、30 d 颖壳,糙米和精米等不同时期的 11 份样品进 行香味物质鉴定。【结果】两个香稻品种共鉴定出 7 类,63 种香味物质,多数样品中香味物质数量为 35~40 种, 其中 14 种化合物在所有样品中均被检出。两个品种在孕穗期香味物质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美香占 2 号孕穗 期枝梗中含 43 种香味物质,其中 19 个化合物含量达峰值;象牙香占孕穗期颖花中含 42 种香味物质,其中 16 种化合物含量达峰值。花后 10 d 颖壳中含香味物质种类最少,分别为 28、27 种。2AP 在除颖壳外的其他组织中 均被检出,在叶片中含量最高,达 100~120 ng/g;随着籽粒成熟 2AP 含量呈下降趋势,美香占 2 号各时期籽粒 中 2AP 含量均低于象牙香占。糙米和精米中约含 40 种香味物质,烃类、醛类和醇类含量较高,精米中多数香味 物质含量低于糙米。1,2,4- 三甲基苯、异佛尔酮只在美香占 2 号精米中被检出,而苯乙醛、1- 辛烯 -3- 醇和 γ- 壬内酯在象牙香占精米中被特异检出,这些香味物质可能对两种米饭特征风味的塑造起重要作用。【结论】两 个香稻品种在生长过程中香味物质变化特性相似,孕穗期是香味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随着籽粒成熟 2AP 含量 呈下降趋势,美香占 2 号各时期样品中 2AP 含量均低于象牙香占,但其精米中烃类、醛类、醇类、酮类和酯类 等多数化合物含量均高于象牙香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花后持续遮光15 d对香稻产量、品质和香气特征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的影响.【方法】以常规香稻品种玉香油占和农香18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花后持续遮光15 d处理和正常光照处理,测定了香稻产量、品质和2-乙酰-1-吡咯啉(2-AP)含量等指标.【结果和结论】与正常光照处理相比,花后持续遮光15 d显著提高了籽粒2-AP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但千粒质量、结实率和产量以及整精米率均显著降低.花后持续遮光15d可以提高香稻香气但会降低产量,对稻米其他品质性状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水稻灌浆后期光照对香稻产量、品质和香气特征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香稻品种玉香油占和农香18为材料,设置收获前15 d持续遮光处理(遮光后光照强度为11.5%正常光照)和常规光照处理(CK),测定产量、品质、籽粒2-乙酰-1-吡咯啉(2-AP)含量和脯氨酸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常规光照相比,收获前15 d持续遮光处理可提高香稻籽粒2-AP含量,其中玉香油占差异达显著水平;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香稻结实率;降低了香稻产量,其中玉香油占达显著水平。水稻收获前15 d持续遮光处理对香稻增香具有积极作用,但会引起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镧对香稻糙米香气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稻品种桂香占、品14和品15为材料,呆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基施氯化镧100mg·kg^-1土壤处理对水稻糙米香气含量、籽粒脯氨酸含量及其脯氨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镧处理显著提高3个香稻品种糙米的香气含量和籽粒脯氨酸氧化酶的活性,而降低3个香稻品种籽粒脯氨酸含量;氯化镧处理提高品14和品15的剑叶脯氩酸含量而降低桂香占剑叶的脯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7.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 kg群体糖氮代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锦峰    訾妍  成亚梅  潘婷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182-190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 000 kg•hm-2群体糖氮代谢特征及关键生育期糖氮营养诊断指标。【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4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稻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分析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提出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稻茬小麦关键生育期糖氮代谢诊断指标。【结果】随小麦生育进程推移,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糖氮比在越冬始期和孕穗至开花期出现峰值,返青期出现低谷,花后下降直至成熟;植株氮含量逐渐下降,其中越冬始期至拔节期迅速降低,拔节至孕穗期降幅减慢,孕穗期至成熟期缓慢下降。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群体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2010-2011年度差异达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糖氮比显著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其他生育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群体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乳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及氮含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及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4.56%-16.78%、14.52%-16.82%、10.59%-11.23%、1.62%-1.76%,氮含量分别为1.55%-1.64%、1.47%-1.57%、1.28%-1.30%、1.15%-1.20%,糖氮比分别为9.37-10.25、9.80-10.69、8.29-8.77、1.41-1.48。【结论】稻茬小麦实现籽粒产量9 000 kg•hm-2需要在越冬始期至拔节期具有较高的糖、氮营养和协调的糖氮比,关键在于孕穗期至开花期具有高可溶性糖及氮含量,开花后具有高碳素积累量及向籽粒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8.
氮肥施用对香稻香气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和美香占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香稻香气 含量及其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够增加香稻品种桂香占和美香占的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从而增加其糙 米香气物质2-AP 的含量,但美香占仅施基肥和分蘖肥处理的糙米香气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彩色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在单株间的变异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彩色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异情况以及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分布特点。【方法】对彩色稻新品系"云彩3号"的49个单株糙米、精米和米糠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并对同一单株糙米、精米和米糠蛋白质含量,以及有色单株和无色单株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单株籽粒蛋白质平均含量(%)为米糠糙米精米,米糠中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最高(14.37%),糙米其次(10.25%),精米最低(9.11%);蛋白质含量糙米显著高于精米,在糙米加工成精白米的过程中损失了11.12%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主要留在米糠中,而80%以上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胚乳中;有色和无色单株蛋白质平均含量(%)均依次为米糠糙米精米,有色和无色精米间蛋白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米糠和糙米间差异不大。【结论】由此可见,籽粒蛋白质含量有色单株高于无色单株,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胚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高氮肥利用率条件下群体花后衰老特征。【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四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不同氮肥利用率(NUR)群体,研究其产量、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及花后剑叶衰老特性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群体NUR变幅在31.18%-72.23%,NUR≥60%群体(氮高效群体)籽粒产量8 500 kg·hm-2以上,比NUR40%-60%群体(氮中效群体)和NUR≤40%群体(氮低效群体)籽粒产量分别高6.84%和21.36%,群体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NUR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不同群体间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随NUR增高,花后及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植株氮素含量和成熟期群体氮素积累量增加,NUR≥60%群体花后和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6 000和17 500 kg·hm-2以上,开花期植株氮素含量和成熟期群体氮素积累量分别达1.50%和215 kg·hm-2以上。此外,随NUR的提高,花后群体光合面积衰减逐渐减缓,净同化率逐渐增加;植株花后剑叶光合能力和抗衰老能力逐步增强,在籽粒灌浆后期表现更为明显,促进了花后光合物质生产。NUR≥60%群体花后叶面积衰减率、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分别在0.14 LAI·d-1、105×104 m2·d·hm-2和9.50 g·m-2·d-1左右。综合两年结果,在氮肥适当后移(3﹕1﹕3﹕3)条件下,穗肥适当早施(剑叶露尖、孕穗期),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较高;高施氮量(262.5 kg·hm-2)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且氮肥利用效率较低。在施氮量210.0 kg·hm-2、氮肥运筹3﹕1﹕3﹕3、剑叶露尖追氮处理下两年产量均高于9 000 kg·hm-2,氮肥利用率为各处理最高。【结论】稻茬小麦高氮肥利用率条件下群体在生育中后期具有较高植株氮素营养水平,氮素吸收与积累增加,有利于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运转;有利于延缓花后光合面积衰减及叶片衰老、增强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实现氮肥利用率与籽粒产量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精确定量栽培对高海拔寒冷生态区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高寒水稻产量构成和株型特征的关系,明确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水稻增产的机理。【方法】以当地品种传统粳稻品种大白谷和新品种丽粳10号为试验材料,对抽穗期不同株型特征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分析,研究高海拔地区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点,探讨高寒生态区水稻增产的主攻目标,以精确定量栽培和常规栽培相比较,分析精确定量栽培对高寒生态区水稻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产量群体之间株型方面以及有效穗、颖花量等产量构成因子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高产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上部三叶叶长较长;上部三叶叶角较小;抽穗期叶片的比叶重大,且与叶片、茎秆及穗部性状关系密切;茎秆各节间配置合理,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较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扩库(增加总颖花量)和强源(增加抽穗后LAI,提高比叶重)均可提高高寒生态区水稻产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氮肥运筹、水分管理方面与高产水稻器官建成同步,提高叶面积指数的同时,促进总颖花量的增长,可显著地提高该生态区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增香剂对香稻香气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自制增香剂对香稻糙米香气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齐穗期喷施增香剂2能显著提高桂香占糙米的香气含量;经过增香剂处理后,桂香占籽粒的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增香剂2使得齐穗后10 d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2种增香剂对籽粒脯氨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齐穗后20 d籽粒的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喷施增香剂2还能提高齐穗后10 d桂香占籽粒的SOD活性和齐穗后20 d的POD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连续旋耕下深耕对不同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寒地优质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2018—2019年以绥粳18、垦稻12和三江6为供试材料,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前茬连续2年旋耕基础上,设置深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研究耕作方式对优质粳稻生长动态及花后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 年份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耕作方式对寒地优质粳稻生长发育、花后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影响。与旋耕相比,深耕显著增加了每平方米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剑叶展开时间晚且持续时间长,抽穗晚但持续时间无变化;增加了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转运能力,其中齐穗期生物量和茎鞘干物质分别增加8.34%和5.36%;输出量、输出率及转化率增幅分别为13.19%、6.70%和9.17%,差异显著(P<0.05);提高了齐穗期与成熟期叶面指数,延长了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增加了群体生长速率;促进了主茎倒3、4节位的节间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增加了株高和穗长;每穗粒数和粒重分别增加7.05%和3.37%,收获指数增加1.90%,实现产量平均增幅12.78%。同一耕作方式条件下,在茎蘖数、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能力、产量及其构成上均以垦稻12表现最佳,绥粳18次之;而三江6花后叶面积指数、成熟期每穗粒数和粒重虽然较高,但并不能弥补其干物质转运能力、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低的不足。在互作效应上,深耕×垦稻12处理表现出较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及转运能力强,粒叶比和群体生长速率高,千粒重与收获指数高,增产9.15%—27.47%。【结论】 在连续旋耕稻田上搭配一次深耕的耕作方式是利于提高本区域优质粳稻产量的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与施氮技术对直播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表现。【方法】以直播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无论是SSNM还是FFP,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增加了产量,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与FFP相比,SSNM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改善了稻米的食味性。秸秆还田结合SSNM增大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缩短了活跃灌浆期,增加了粒重,并提高了氮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秸秆还田结合SSNM可增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冈优725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磷钾肥配施处理,分析对水稻氮、磷、钾吸收特点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生理特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水氮管理模式和磷钾肥配施对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W2N1管理模式与磷、钾肥施用量均为90 kg?hm-2的配施(P90K90处理)组合能促进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的累积,提高剑叶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延缓剑叶丙二醛(MDA)增幅,为本试验稳产、高效最佳的水肥运筹模式;而配施肥量过重(P90K180处理)时水肥调控优势减弱,增产不显著,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产投效益降低。旱种相对于淹灌下的水氮优化管理模式与P90K180配施组合,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降低,但能提高稻谷增产幅度,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相关分析表明,水肥调控下稻株抽穗及成熟期氮、磷、钾累积间及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44*—0.939**);且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累积量和产量与结实期各阶段剑叶Pn、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均存在正相关性(r=0.545—0.902**),与剑叶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12*—-0.879**),尤其以抽穗后1—7 d相关性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2N1-P90K90为最优的水肥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结实期稻株生理代谢活性,提高养分累积量及稻谷产量,W1N1模式与P90K90配施为宜,而W3N2模式下可适当提高钾肥配施量以P90K180配施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低土壤肥力的仁寿点,其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则显著高于雅安和郫县。不同栽植方式间,50 d秧龄移栽提高了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促进抽穗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单苗优化定抛加快了拔节前和抽穗后氮素积累,提高植株氮素总量。相关分析表明,仁寿水稻产量与播种-拔节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叶片氮素转运呈显著水平以上正相关;郫县产量与抽穗-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雅安有效穗数与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显著正相关,颖花数与茎鞘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结论】长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提高了仁寿和郫县水稻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产显著;长秧龄单苗手插则能协调雅安水稻氮素积累与分配,确保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7.
香稻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香稻品种选择,增香施肥措施,育秧和移栽,水分和病虫鼠草害防治管理,收获贮藏等方面介绍了香 稻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促进香稻栽培实现增香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再生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明影响再生力的主作关键植株性状,为杂交水稻及其再生稻的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植株性状与再生力关系及主作和再生总体高产组合的穗粒结构。【结果】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4个性状是代表品种再生力的关键因子,增加有效穗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穗粒数、叶颖花比、叶粒数比、叶粒重比、LAI衰减指数和SPAD值衰减指数分别与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仅有头季稻齐穗期至成熟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对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的偏相关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同一个组合同时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均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可能性小,两季总产同时满足理论产量达11.5 t?hm-2和产量潜力达14 t?hm-2的高产组合的主作群体主要特征最佳取值范围:穗粒数为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SPAD值衰减指数0.4029~0.5409、有效穗232.12万~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结论】再生稻进一步高产的主攻目标是增加有效穗,头季稻齐穗到成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新指标,中等偏大穗品种是中稻-再生稻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晰栽培条件互作对谷子叶片光合特性、茎秆生物力学性质指标的耦合影响,为运用谷子茎秆生物力学性质进行抗倒伏特性评价,为优化谷子种植栽培条件及抗倒伏优种筛选提供合理农艺措施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主区选取4个在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谷子品种,副区为基于不同的播种密度与施肥量、播种密度与水分、水分与施肥量互作处理栽培条件,系统研究了栽培措施对谷子生长发育以及茎秆抗倒伏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1)除水分对谷子茎秆节平均直径影响不显著外,谷子品种、施肥量、播种密度及水分4个因素对谷子的产量、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形态特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2)谷子的千粒重、产量均随施肥量和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谷子旗叶SPAD值及最大荧光值(Fm)开花期显著高于灌浆期,开花期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Fm可作为谷子育种的目标性状;(3)播种密度对谷子田间倒伏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分、品种,施肥量的影响最小;(4)谷子茎秆倒数第二节的抗拉倒力与株高、节平均长度及茎秆节含水率显著负相关,与节平均直径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农艺措施互作栽培条件下,单因子对谷子的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力学性能影响最大;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70万株/hm2)、适当水肥是提升谷子籽粒品质、增加产量、减少田间倒伏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