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曾圣  周洲  杜强  杨兴 《湖北农业科学》2014,(15):3473-3476,3481
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由其卵加工而成的鱼子酱更是被称为“黑色黄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鲟鱼鱼子酱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养殖雌性鲟鱼生产鱼子酱具有更加重大的经济前景,但是在养殖早期鲟鱼性别难以分辨,深入了解鲟鱼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将有助于早期鲟鱼性别鉴别技术的开发。综述了鲟鱼染色体倍性、性别决定系统以及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鲟鱼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2011年利用永安天宝岩高海拔低水温的自然环境首次在福建省内实现史氏鲟人工繁殖,2011~2012年在福州地区和宁德地区示范推广本土史氏鲟鱼苗100万尾,面积1hm2,增收节支370万元.该文总结了史氏鲟鱼在福建省内的人工繁殖技术,并对本土史氏鲟鱼苗示范推广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浑身是宝的史氏鲟黑龙江省抚远县前哨农场李光全世界共有二十五种鲟鱼,我国只有八种。而唯一最早活体取卵人工驯养,放流成功的是黑龙江珍贵特产鱼类──史氏鲟鱼。史氏鲟起源于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是目前地球上尚存的一种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被史学家称之为“活...  相似文献   

4.
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珍稀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史氏鲟的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是发展这一产业的关键所在。作者对池塘高密度流水健康养殖史氏鲟的科学原理、设施、养殖及防病技术、市场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杜欣  汪兰 《农家顾问》2011,(6):47-47
鲟鱼是一种珍贵的高档水产品.鱼肉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齐全,用鲟鱼软骨、皮、鳍、肉、肝、血、肠可以做成几十道风格各舁的名菜。鲟鱼品种较多.目前已人工试养成功,并有批量小体鲟、匙吻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鲟等苗种供应.其商品化养殖有静水、流水等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6.
鲟鱼(史氏鲟、杂交鲟)市场价格趋于平稳,苗种价格大幅度下降,集约化养殖规模已初步成型,育苗及养殖  相似文献   

7.
五种养殖鲟、鳇鱼DNA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德国Partec Pas Ⅲ型流式细胞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测定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Ceorgi)的体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五种鲟鱼类的DNA含量中,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DNA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12.24pg/N,11.60ps/N,11.59pg/N,三种鲟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小体鲟和达氏鳇的DNA含量是6.06pg/N和4.77pg/N,两种鱼相比较差异也不显著。但与上述三种鲟鱼相比较DNA含量几乎相差1倍。从测定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有关鲟鱼类资料可以确定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属于八倍体类型,而小体鲟和达氏鳇则属于四倍体类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德国Partec Pas Ⅲ型流式细胞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测定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Ceorgi)的体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五种鲟鱼类的DNA含量中,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DNA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12.24pg/N,11.60ps/N,11.59pg/N,三种鲟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小体鲟和达氏鳇的DNA含量是6.06pg/N和4.77pg/N,两种鱼相比较差异也不显著。但与上述三种鲟鱼相比较DNA含量几乎相差1倍。从测定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有关鲟鱼类资料可以确定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属于八倍体类型,而小体鲟和达氏鳇则属于四倍体类型。  相似文献   

9.
鲟鱼(史氏鲟、杂交鲟)市场价格趋于平稳,苗种价格大幅度下降,集约化养殖规模已初步成型,育苗及养殖  相似文献   

10.
贵州山区鲟鱼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史氏鲟等4种鲟鱼在贵州山区进行了两年的养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未转食的鲟鱼转食率63.6%,已转食的鲟鱼成活率89.5%,平均尾重705g,单产4.34kg/m^2,饵料系数1.27,总投入156769.0元,总收入289670.0元,毛利132908.0元,投入产出比1:1.85.成本54.1元/kg。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养殖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后对孵化后90日龄的施氏鲟性未分化的仔鱼进行培育,研究早期性腺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和血清性激素含量的变化,以了解温度和外源雌激素对施氏鲟幼鱼性分化和性别比率的影响,探讨施氏鲟的早期性别控制方法和机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注射外源雌激素-17β-estradiol(E2)30 d后,使施氏鲟幼鱼的卵巢分化提前,但未能改变施氏鲟雌雄1∶1的性别比率。注射24 h后各温度组血浆T含量下降到0 n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0.46 ng.mL-1的水平(P<0.05)。注射30 d后,血浆T含量有所回升,但以高温组21、24和27℃组的血浆T含量开始回升,27℃组回升幅度最大,与处理前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后24 h,各温度组血浆E2含量显著升高(P<0.05),7 d后开始缓慢降低,15 d后降到最低值后开始回升,30 d时血浆E2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注射后血清T含量一样,以温度高组回升快,最快组为21℃组。结果表明,注射17β-E2不能改变施氏鲟的性别比率,但对施氏鲟血浆T和E2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普通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热休克蛋白HSP70 cDNA的全序列,该序列全长为2 343 bp,其中5'非编码区为140 bp,3'非编码区为256 bp,可读编码框(ORF)为1 947bp,编码为648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中含有HSP70家族的3个特征序列——IDLGTTYS、IFDLGGGTFD-VSIL和IVLVGGSTRIPKIQK,细胞质特征性保守序列为EEVD,C端重复序列为GGMP。该cDNA序列与其它生物的HSP70 cDNA序列一样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发育树显示,西伯利亚鲟与非洲爪蛙蟾Xenopus laevis、密西西比短吻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的亲缘关系较近。实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水温为17.5℃时,西伯利亚鲟肝脏、鳃、脾脏、心脏、肌肉、中肠、性腺、脑8种组织中均有HSP70表达,其中HSP70在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鳃中的次之,肝脏中最低(P〈0.05)。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对健康的3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 ray、2龄施氏鲟A.schrenckiiB randt和3龄达氏鳇Huso dauricusGeorgi的血清蛋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鲟的血清电泳图谱具有各自的特有谱带,其电泳图谱的相似程度表明,中华鲟与施氏鲟的亲缘关系较达氏鳇与施氏鲟近。3种鲟血清蛋白的总浓度分别为18.70、21.25、24.60 mg/mL。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麻醉剂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稚鱼耗氧率与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稚鱼经2-30 mg/L的丁香酚麻醉2 h后,耗氧率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麻醉浓度为2、4 mg/L组稚鱼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 mg/L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8-30 mg/L的5个浓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西伯利亚鲟幼鱼经60-180 mg/L的丁香酚麻醉10 min后,各试验组间幼鱼血液中磷离子、总蛋白、总胆固醇、血糖、尿素、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幼鱼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9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镁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120-180 mg/L浓度组幼鱼血液中的谷草转氨酶浓度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间白蛋白与乳酸脱氢酶浓度波动较大。以上结果初步表明,8-30 mg/L丁香酚可应用于西伯利亚鲟稚鱼的短途运输中,60-90 mg/L丁香酚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生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中断给中华鲟种群保护和恢复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探究该异常现象对中华鲟生活史特征产生的可能影响,本研究根据2004-2020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前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种群特征及洄游习性变化。结果表明:(1)2014、2016、2018-2020年长江口水域未监测到中华鲟幼鱼,自中华鲟自然产卵行为异常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补充量出现中断的情况;(2)中华鲟幼鱼洄游习性发生显著变化,呈现首现时间提前(提前至4月中旬),终现时间延迟(延迟至10月下旬),出现时间延长(延长118天)的趋势;(3)中华鲟幼鱼生物学指标低于历史同期,最小体长和最小体重分别为7.0 cm和4.9 g。研究结果将为中华鲟繁殖行为、资源变动、产卵场变迁与修复重建等研究工作,以及中华鲟抢救性保护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渗透压的调控作用.随着海水盐度逐渐升高,史氏鲟催乳素含量随之下降.从淡水刚进入海水中时史氏鲟的皮质醇含量下降,在进入盐度为25的海水中皮质醇含量上升.驯养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变化较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含量在进入海水中后有所升高.这5种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强史氏鲟对海水的适应性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其中催乳素和皮质醇对渗透压调控起主要作用.史氏鲟经海水驯养后进行海水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盐度海水驯养中史氏鲟血清激素催乳素、皮质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渗透压的调控作用.随着海水盐度逐渐升高,史氏鲟催乳素含量随之下降.从淡水刚进入海水中时史氏鲟的皮质醇含量下降,在进入盐度为25的海水中皮质醇含量上升.驯养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变化较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含量在进入海水中后有所升高.这5种激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强史氏鲟对海水的适应性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其中催乳素和皮质醇对渗透压调控起主要作用.史氏鲟经海水驯养后进行海水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麻醉效果及模拟运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MS-222对杂交鲟的麻醉和运输效果,采用药浴麻醉的方法研究了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水温下的麻醉效果,同时还模拟进行密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在17℃、20℃、23℃和26℃水温下,MS-222对杂交鲟幼鱼的有效麻醉浓度分别为30.89 mg/L~42.13 mg/L、31.15 mg/L~45.12 mg/L、38.45 mg/L~54.52 mg/L和49.02 mg/L~60.53 mg/L。随着MS-222溶液浓度升高,杂交鲟幼鱼进入麻醉状态所需时间缩短,其复苏所需时间增加。杂交鲟幼鱼麻醉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缩短的趋势,复苏时间有随水温降低而延长的趋势。在22℃±0.5℃水温和40 mg/L浓度下,麻醉运输12 h以1∶8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24h以1∶15的鱼水比的运输效果最好;麻醉运输48 h以1∶25的鱼水比运输比较合适。试验表明:MS-222对杂交鲟幼鱼有较好的麻醉复苏效果,其适宜浓度为40 mg/L~50 mg/L,在保证较高运输存活率情况下,可降低密封袋的用水量,从而减少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茯苓Poria cocos等3种中草药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体质量为0.09~0.10 kg)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分别设置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每日按照0.30、0.24、0.30 g/kg(体质量)的剂量给施氏鲟口灌中草药水煎剂1次,连续给药21 d,对照组口灌蒸馏水;停药24 h后先从每组取15尾施氏鲟放入恒温水族箱(30℃)中热刺激2 h,再与每组剩余的15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一同从尾静脉采血并取鱼鳃、肝、幽门盲囊、胃、肠组织,测定鱼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茯苓-常温组施氏鲟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黄芪-高温组、茯苓-高温组施氏鲟血清中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施氏鲟肠中溶菌酶活性较高,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对照-高温组,为(0.63±0.29)μg/mL,显著低于对照-常温组(P0.05),黄芪-高温组施氏鲟幽门盲囊中溶菌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3种中草药对施氏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部分免疫器官中溶菌酶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和促进作用,其中黄芪可能对鱼体抗热应激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板蓝根和甘草组成的清热解毒复方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亲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剂量的复方中草药,在25~28℃养殖条件下饲养西伯利亚鲟24 d后测定分析其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的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的血清溶菌(LSZ)和碱性磷酸酶(AK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丙二醛(MD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的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1%复方板蓝根和甘草中草药添加剂在增强西伯利亚鲟免疫力的同时,也加重了肝脏负担。因此在使用中草药添加剂时,要注意药材选择及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