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体质量为(6.26±0.21)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试验分为8个温度驯化组,分别设16、19、22、25℃4个恒温组,以及(16±2)、(19±2)、(22±2)、(25±2)℃4个变温组,驯化6周后取样,分别测定各驯化组施氏鲟幼鱼肝脏组织线粒体的蛋白含量、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结果表明:施氏鲟肝脏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各驯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16℃和19℃驯化组中,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2℃和25℃驯化组中,变温驯化组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显著高于恒温驯化组(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在各温度驯化组中,线粒体的RCR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CCO活性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但酶活性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20~27℃的变温驯化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线粒体呼吸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2±2)℃条件下,利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4周,投喂添加不同剂量的板蓝根饲料,研究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取大小均匀、健康无病的施氏鲟幼鱼240尾(体质量为30.14 g±1.2 g),放入12个试验缸(容积为300 L)中,每缸放20尾。用板蓝根(浓缩物)含量分别为0%(IR0)、0.1%(IR1)、0.5%(IR2)、1.0%(IR3)、1.5%(IR4)、2.0%(IR5)的6组饲料投喂试验鱼,每组饲料投喂2缸试验鱼,4周后采集鱼血液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高剂量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体C3含量也呈上升趋势(P<0.05),但溶菌酶(LZM)和抗体IgM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P>0.05);攻毒后,各组幼鱼血清C3和IgM含量均较攻毒前显著增加,且随着板蓝根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量为0.5%~2.0%的组C3和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板蓝根对施氏鲟幼鱼抗氧化酶活性、补体C3和抗体IgM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温度(18、23、28℃)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4.25 g±0.19 g)消化率日变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摄食率随温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但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随温度上升显著提高(P<0.05),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先增大后减小,但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18℃组、23℃组和28℃组牙鲆幼鱼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Ddm)日变化分别为64.91%~80.84%、62.05%~82.78%和69.76%~81.69%,日变化表现为1~2 d的高消化率,之后有1~2 d的低消化率;(3)18℃组、23℃组和28℃组牙鲆幼鱼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Dp)日变化分别为89.38%~93.39%、87.86%~93.82%和88.25%~93.34%,日变化表现为1~3 d的高消化率,之后有1~3 d的低消化率;(4)随温度的升高,牙鲆幼鱼的平均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与平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5)随着温度的升高,牙鲆幼鱼体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  相似文献   

5.
健康滩羊羔羊24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试验组(T1、T2)饲料中分别添加富硒酵母和亚硒酸钠,试验期60 d.分别于试验期30和60 d测定全血中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MDA含量、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甲状腺激素T3、T4浓度;试验期60 d时测定组织硒含量.结果发现,在30和60 d时,T1和T2组羔羊组织硒含量、全血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T3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组(P<0.01或P<0.05);血浆MDA含量及T4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组(P<0.01或P<0.05).在3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在6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T1组羔羊血浆MDA含量显著低于T2组(P<0.05).结果表明,有机硒源提高羔羊机体硒状态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效果优于无机硒源,但在提高细胞因子水平和血浆T3浓度以及降低血浆T4浓度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硒源对羔羊抗氧化能力、细胞因子及T3、T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健康滩羊羔羊24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饲料中添加玉米淀粉,试验组(T1、T2)饲料中分别添加富硒酵母和亚硒酸钠,试验期60 d.分别于试验期30和60 d测定全血中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MDA含量、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甲状腺激素T3、T4浓度;试验期60 d时测定组织硒含量.结果发现,在30和60 d时,T1和T2组羔羊组织硒含量、全血GSH-Px活性、血浆SOD活性、血浆IL-1、IL-2、IL-6、TNF-α水平以及血浆T3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组(P<0.01或P<0.05);血浆MDA含量及T4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组(P<0.01或P<0.05).在3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在60 d时,T1组羔羊全血GSH-Px活性及组织硒含量均极显著高于T2组(P<0.01);T1组羔羊血浆MDA含量显著低于T2组(P<0.05).结果表明,有机硒源提高羔羊机体硒状态以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效果优于无机硒源,但在提高细胞因子水平和血浆T3浓度以及降低血浆T4浓度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探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周期对公子小丑鱼(Amphiprion ocellaris)幼鱼成活率、饵料转化率及生长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50 d后幼鱼肝脏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Ⅰ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1)、生长激素受体基因Ⅱ型(Growth hormone receptor 2)、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基因(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光照周期对公子小丑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影响显著。幼鱼的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在温度27℃时最大,22℃次之,17℃、32℃较低;光照周期方面,幼鱼的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在24L∶0D组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周期组。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幼鱼肝脏各生长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温度27℃时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光照周期方面,各基因在24L∶0D时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周期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公子小丑鱼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7℃,最适光照周期为24L∶0D。  相似文献   

8.
在(23.0±0.5)℃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体重62.33 g±9.13 g)进行了蛋白质限制后恢复投喂的代谢实验。实验用3种饲料P30、P40、P50,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7.95%、40.47%、50.00%(湿重),处理组T30和T40继分别投喂P30和P40饲料15 d后恢复投喂P50饲料5 d;对照组连续投喂P50饲料15 d。结果表明:蛋白质限制期间,T30和T40组牙鲆幼鱼的代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1 d各处理组的代谢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蛋白质限制期间各处理组牙鲆幼鱼的排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1 d各处理组的排氨率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5 d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茯苓Poria cocos等3种中草药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体质量为0.09~0.10 kg)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分别设置黄芪组、甘草组、茯苓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每日按照0.30、0.24、0.30 g/kg(体质量)的剂量给施氏鲟口灌中草药水煎剂1次,连续给药21 d,对照组口灌蒸馏水;停药24 h后先从每组取15尾施氏鲟放入恒温水族箱(30℃)中热刺激2 h,再与每组剩余的15尾施氏鲟(饲养水温为22℃)一同从尾静脉采血并取鱼鳃、肝、幽门盲囊、胃、肠组织,测定鱼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茯苓-常温组施氏鲟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黄芪-高温组、茯苓-高温组施氏鲟血清中白细胞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施氏鲟肠中溶菌酶活性较高,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对照-高温组,为(0.63±0.29)μg/mL,显著低于对照-常温组(P0.05),黄芪-高温组施氏鲟幽门盲囊中溶菌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3种中草药对施氏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能力和部分免疫器官中溶菌酶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和促进作用,其中黄芪可能对鱼体抗热应激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饲养水平对E4×E5 (XX ;mas- +/mas- +×XX ;mas- 1/mas - 1)鲤鱼 (CyprinuscarpioL )F1代的性别决定有显著影响 ,高饲养水平和低饲养水平处理组中雌性比率分别为 5 1 5 %和 4 1%。遗传特性对E4 5×E5 (XX ;mas- 1/mas - +×XX ;mas- 1/mas- 1)F1代的影响比饲养水平的影响显著 ,在 2个处理组中只发现 1~ 2尾雌性。 2个饲养水平对E4×E4 5 (XX ;mas- +/mas- +×XX ;mas- 1/mas - +)F1代的影响差异显著 ,高饲养水平 2个处理组中雌性比率分别为 86 2 %和 76 8% ,而低饲养水平 2个处理组中雌性比率分别为 76 8%和 5 7 9% ,高饲养水平处理组的雌性比率与低饲养水平处理 1组 (雌性比率 5 7 9% )相比差异显著。 2个饲养水平条件下E4×E5和E4×E4 5后代的XX ;mas - 1/mas - +鲤鱼性别转化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将健康日本沼虾[(1.40±0.12)g]随机分为3组,注射2针PBS的对照组,第1针注射PBS、第2针注射停乳链球菌活菌的感染组,第1针注射停乳链球菌死菌、第2针注射停乳链球菌活菌的免疫组,2针相隔24 h。第2针注射后6 h、12 h、24 h、5 d和10 d分别采集肝胰腺、肌肉和鳃组织,测定其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活菌注射6、12 h肌肉以及5 d肝胰腺中SOD活性相对于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活菌注射6 h后肝胰腺、肌肉和鳃中SOD活性显著高于感染组,而MDA含量显著低于感染组(P0.05);6、12、24 h肌肉、24 h肝胰腺、5 d鳃中SOD活性均为免疫组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12 h的肌肉和5 d的鳃中MDA含量,免疫组显著小于感染组(P0.05)。结果表明,灭活链球菌注射日本沼虾24 h后再注射活菌,6 h后可提高日本沼虾机体免疫活性,降低机体MDA含量。  相似文献   

12.
多胺与板栗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板栗花性别分化期内源多胺含量变化以及外源多胺对板栗花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板栗雄花分化期,抽生结果枝的芽内源腐胺和亚精胺含量高于抽生营养枝的芽;在板栗雌花分化期,抽生结果枝的芽和抽生营养枝的芽内源多胺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内源腐胺含量在萌芽前降至最低后到萌芽时升至较高水平,内源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在萌芽前均略有上升,到萌芽时迅速升至较高水平;在雄花分化期和雌花分化期,抽生结果枝的芽均以亚精胺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腐胺次之,精胺最小。板栗雌花分化期施用外源多胺,外源腐胺对花芽分化(尤其是雌花分化)有显著抑制作用,亚精胺对雌花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双酚A对鲫雌激素受体表达和雌二醇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定量PCR技术和免疫荧光法研究了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雌鲫的雌激素效应。以不同浓度的BPA[质量分数分别为1mg/kg,50mg/kg,100mg/kg(注射剂量/鱼体重)]对雌鲫进行腹腔注射,然后分别于24h和48h检测肝脏中的仅型雌激素受体(ERct)mRNA表达以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表明1mg/kg和5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在48h内均没有明显变化;10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在注射后24h显著上调(P〈0.05),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1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下降(P〈0.05),48h回升至正常水平;50mg/kg和100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增加(P〈0.01),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果表明,BPA具有雌激素样效应,高浓度的BPA能够诱导雌鲫肝脏ERαmRNA表达和血清E2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4.
海水和淡水中施氏鲟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在淡水和海水(盐度为28)条件下分别驯养14 d后(水温为20.0±0.2℃),禁食48 h,测定了该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海水和淡水中幼鱼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235.10±37.70)、(202.20±30.12)mg/(kg.h),淡水组显著低于海水组(P<0.05);幼鱼的窒息点分别为(0.94±0.02)、(0.84±0.01)mg/L,淡水组显著低于海水组(P<0.05);在两种试验条件下,幼鱼昼夜耗氧的变化规律均表现出两个耗氧高峰(8:00、22:00)和两个耗氧低谷(18:00、0:00)。由此可知,经过14 d海水养殖,幼鱼的代谢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耐低氧能力还较弱,而生理规律已经与淡水环境中趋于一致。此外,笔者还将本研究结果与其它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施氏鲟的代谢率高于部分淡水鱼类,但该鱼白天与夜间的平均耗氧率差异不大,其代谢水平变化属于昼夜差异不明显类型。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定量PCR技术和免疫荧光法研究了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雌鲫的雌激素效应。以不同浓度的BPA[质量分数分别为1mg/kg,50mg/kg,100mg/kg(注射剂量/鱼体重)]对雌鲫进行腹腔注射,然后分别于24h和48h检测肝脏中的仅型雌激素受体(ERct)mRNA表达以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表明1mg/kg和5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在48h内均没有明显变化;10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在注射后24h显著上调(P〈0.05),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1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下降(P〈0.05),48h回升至正常水平;50mg/kg和100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增加(P〈0.01),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果表明,BPA具有雌激素样效应,高浓度的BPA能够诱导雌鲫肝脏ERαmRNA表达和血清E2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温度对驼背鲈Cromilepts altivelis幼鱼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低温组(24℃±1 ℃)、常温组(28 ℃±1℃)和高温组(32℃±1℃),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21.38±1.27)g的驼背鲈幼鱼30尾,养殖试验共进行56 d,试验结束后分析其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驼背鲈幼鱼在水温为24~32 ℃时均能较好生长,水温28 ℃时其生长性能最佳,体质量增长率达(55.81±8.15)%,显著高于24、32℃组(P<0.05);驼背鲈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4、28、32℃时耗氧率分别为(0.20±0.01)、(0.23±0.02)、(0.28士0.02)mg/(g?h),窒息点分别为(1.55士0.04)、(1.81±0.06)、(2.18±0.12)mg/L;温度系数(Q10)分析发现,试验鱼对高温区间(28~32℃)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高于低温区间(24~28 ℃);驼背鲈幼鱼的临界耐受温度随养殖温度升高而升高,24~32℃下的临界高温(θC,h)和临界低温(θC,1)分别为37.12~41.05℃和12.70~17.76 ℃,正常生长水温下驼背鲈对升温的敏感性弱于降温;32 ℃组幼鱼肝脏和鳃组织HSP70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背鲈幼鱼耗氧率、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温32 ℃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适宜水温28℃时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外源雌二醇(E2)对香猪睾丸中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雌激素影响睾丸生殖功能的作用机制,将12头1日龄雄性贵州香猪随机平分为对照组(空白)、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试验Ⅰ~Ⅲ组从2日龄连续9d经腹腔每头每天分别注射E20.1mL、0.5mL和2.5mL,26日龄时手术取出左侧睾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F-1、3β-HSD及NOS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Ⅲ组睾丸中SF-1、3β-HSD和NOS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SF-1的表达量随E2用量增加显著升高(P0.05);3β-HSD的表达量在E2用量为0.5mL/(d·头)时最高,在2.5mL/(d·头)时表达量又下降(P0.05);NOS的表达量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E2能够促进新生香猪睾丸中SF-1、3β-HSD及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注射不同密度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于注射后6,12,18,48,72h测定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结果表明:5×107cell.mL-1,5×108cell.mL-1组血淋巴中CAT活性均有升高趋势,其中5×108cell.mL-1组在18h极显著增加(P≤0.01),24h显著增加(P≤0.05)。5×108cell.mL-1组SOD活性最初表现为抑制,在12h和18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后明显升高,5×107cell.mL-1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肝脏中ALP活性在18h与对照组相比,5×108cell.mL-1组极显著升高(P≤0.01),5×107cell.mL-1组显著升高(P≤0.05)。注射后ACP活性有明显升高的趋势,5×108cell.mL-1组在12h和18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注射后24h5×107cell.mL-1,5×108cell.mL-1组活性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垂体前叶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G组)、去卵巢组(OVX组)和去卵巢并用17-β雌二醇治疗组(OVX+E2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不同时程各组大鼠垂体前叶IFN-γ免疫阳性物质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去卵巢后不同时程,OVX组大鼠垂体前叶IFN-γ表达较CG组显著减少(P<0.05);OVX+E2组大鼠IFN-γ表达显著回升(P<0.05),且在第4周时回升至CG组水平。【结论】雌激素对大鼠垂体前叶IFN-γ免疫阳性物质的表达有明显影响,提示IFN-γ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雌激素对垂体前叶调节功能的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联合潘生丁内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定5mg,1次/d,每早8时口服,连服6周,同时口服潘生丁25mg,3次/d,连服6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5mg,1次/d,每早8时口服,连服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Ⅶa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浆FⅦa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为(8.79±1.35)ng·mL-1和(8.21±1.49)ng·mL-1(P>0.05),治疗后为(6.97±1.48)ng·mL-1和(7.11±1.53)ng·mL-1(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潘生丁内服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血浆FⅦa可能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