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观察、测量、解剖和拍照的方法,对狼鳗(Anarrhichthys ocellatus)的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进行研究,并描述了狼鳗的相关特征。结果显示,狼鳗体型为鳗形,整体呈黑色或灰黑色,头部、背部及背鳍鳍条上有若干似眼睛的黑色圆斑,体表无鳞。背鳍鳍条数为232~267,胸鳍鳍条数为15~22,臀鳍鳍条数为189~220,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因与尾鳍相连而无明显区分界限,侧线左右各2条,均不完整,雄性侧线点明显,而雌性侧线点不明显。上排侧线点数为18~25,下排侧线点数为76~85。上鳃耙数为49~70,下鳃耙数为55~73,脊椎骨数为232~271。全长/体长线性相关性最好,雌、雄差异很小,稳定性最好。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体长/肠长的变化范围较大,雌、雄间差异较大,线性相关性差,可以作为区分狼鳗雌、雄的重要特征;狼鳗体重与体长关系:W=0.0337S12.4798(R2=0.9992),雌性:W=0.0326Si2.4864(R2=0.9990),雄性:W=0.0359Si2.4672(R2=0.9995)。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口咽腔大,具颌齿,无腭齿、犁齿,咽喉齿发达;胃大,呈"Ⅰ"型,无幽门盲囊;肠短粗,比肠长为0.45;相关性状及特征显示狼鳗为肉食性鱼类。雌雄异体,卵巢(Ⅲ~Ⅳ)呈椭圆形,粉红色,左右对称,精巢(Ⅲ~Ⅳ)呈黄白色,"Y"形。  相似文献   

2.
1~2龄裸盖鱼形态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以30尾全长35~50 cm,体质量400~600 g的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为实验材料,对其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道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初步研究了裸盖鱼的种质特征。裸盖鱼呈梭型,背面为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全身覆鳞;第一背鳍16~18,第二背鳍12~14,腹鳍6~7,胸鳍14~16,臀鳍15~16,侧线鳞144~170,上鳃耙5~6,下鳃耙14~16,脊椎骨57~61,幽门盲囊4~6;全长/体长1.15±0.02,体长/体高5.27±0.08,体长/头长3.06±0.08,头长/吻长3.21±0.05,尾柄长/尾柄高3.19±0.17,体长/尾柄长5.46±0.20,头长/眼间距3.26±0.28,头长/眼径为6.73±0.31,肠长/体长为1.18±0.17,肠重/体重0.048±0.004,内脏重/体重0.103±0.014。1~2龄裸盖鱼种质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裸盖鱼的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星突江鲽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观察、测量、解剖、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120尾全长11-43cm,体质量0.02~2.49kg的养殖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外部形态包括口、鼻、眼、鳍条、侧线和鳞片的特征;可量可比性状包括全长/体长(T1/S1)、体长/体高(S1/Bd)、体长/头长(S1/M1)、头长/吻长(H1/P1)、尾柄长/尾柄高(C1/Cd)、体长/尾柄长(S1/C1)、头长/眼间距(H1/Ei)、头长/眼径(H1/Ed)比值及其相关方程;可数性状包括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腹鳍鳍条、胸鳍鳍条、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牙齿、幽门盲囊、上鳃耙、脊椎骨;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解剖位置。结果表明:(1)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在于: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多角星状鳞片,有刺状突起。(2)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雌雄差异最小,其线性相关性最好,全长与体长相关方程为S1=0.8771 T1-0.1589(R^2=0.9822);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不仅变动最大,而且其线性相关性最差,雌雄的差异也最大;星突江鲽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0.0168S1^3.199,R^2=0.9797:雄性:W=0.0274S1^2.9721,R^2=0.993;雌性:W=0.0134S1^4.3008,R^2=0.9822(W代表体质量,kg:S1代表体长,cm)。(3)星突江鲽腹鳍鳍条与幽门盲囊最稳定;侧线鳞和牙齿变动最大。(4)牙尖锐,圆锥形;胃大,呈“I”型,肠粗短;1-2枚幽门盲囊。通过比较发现:星突江鲽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内部结构特征均与石鲽相近:星突江鲽与6种比目鱼相比,可数性状指标的数目多较少。  相似文献   

4.
大泷六线鱼的外形特征与消化系统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并描述了大泷六线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详细测量了30个个体的大泷六线鱼外部形态参数,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并解剖观察了其消化系统结构特征。外部形态参数全长(LT)与体长(LB)相关关系为LB=0.8489LT+1.0309(R2=0.97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211LB2.9927,(R2=0.8337),其余形态参数相关性较低;可数性状背鳍、臀鳍、腹鳍、胸鳍、尾鳍鳍条数分别为38~43、18~22、5~7、17~18、13~15;侧线5条;第3侧线鳞数80~128;第1鳃弓鳃耙数16~19;消化系统结构特征:口咽腔较小,颌齿发达;食道短粗;胃发达,具有27~36个幽门盲囊;胃发达且分化明显,肠在腹腔内呈两个盘曲,肠长/体长为0.801±0.01,表明大泷六线鱼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5.
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捕的野生细鳞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细鳞鱼可量比例性状为:全长/体长1.13±0.02,体长/体高4.86±0.30,体长/头长4.41±0.19,体长/尾柄长6.94±0.72,体长/尾柄高12.53±0.59,尾柄长/尾柄高1.82±0.17,头长/吻长3.36±0.31,头长/眼径5.41±0.52,头长/眼间距2.89±0.26;可数性状为:背鳍鳍式:II,11~13,胸鳍鳍式:I,15~19,腹鳍鳍式:I,9~12,臀鳍鳍式:II,10~14,侧线鳞:108~163,侧线上鳞:24~37,侧线下鳞:23~36,第一鳃弓鳃耙数:15~29,脊椎骨:57~61,肋骨:28~31,幽门垂:70~121。绝对繁殖力2823.25±1237.01,相对繁殖力3.20±1.79。  相似文献   

6.
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形态性状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银鲑的形性状测量 ,初步进行了银鲑的种质研究。结果表明银鲑的形态性状如下 :全长 /体长为 1 1 2± 0 0 2 ,头长 /眼径为 4 46± 0 45 ,体长 /体高为 4 49± 0 32 ,尾柄长 /尾柄高为 2 2 9± 0 30 ,体长 /头长为 4 0 4± 0 2 1 ,体长 /叉长为 0 94± 0 0 3 ,头长/头高为 1 2 8± 0 0 8,体长 /尾柄长为 5 2 3± 0 30 ,头长 /吻长为 3 33± 0 2 7,头长 /眼间距为 2 68± 0 2 0 ,背鳍 1 0~ 1 3 ,腹鳍 1 0~ 1 1 ,胸鳍 1 3~ 1 6 ,臀鳍 1 2~ 1 7,侧线鳞 1 2 1~1 4 4 ,幽门盲囊 45~ 83 ,鳃耙 1 9~ 2 3,脊椎骨 58~ 66。  相似文献   

7.
于在黄海中南部海域采集的23尾体色花纹各异的狮子鱼标本,利用形态学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因(COⅠ)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中南部海域狮子鱼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2尾标本在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如背鳍、尾鳍、臀鳍、胸鳍、幽门盲囊、头长/体长、头长/吻长、眼间隔/眼径、体高/体长等,属于细纹狮子鱼的范畴。其中4尾标本体表覆盖明显黑褐色横斑。5尾体表覆盖不规则斑纹,眼部存在放射性白色条带,头部及尾部存在明显的纵纹。9尾在头部或体侧具有褐色或者黑褐色细点,臀鳍黑色,尾鳍基部有1白斑。4尾体表尾红褐色,具有纵行细纹,背鳍、尾鳍、臀鳍及胸鳍外缘灰黑色;另1尾根据可数性状判断,其属于网纹狮子鱼,头部和体背部具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小圆斑,尾长形、后端圆凸,背鳍基部两侧具有6–7个密集的斑点。COⅠ分析也具有相同的结果,其中22尾细纹狮子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03,与网纹狮子鱼的遗传距离为0.134,与其他种类如戴氏狮子鱼、细尾狮子鱼、光皮狮子鱼等的遗传距离较近,为0.057–0.067。  相似文献   

8.
山女鳟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山女鳟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力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山女鳟可量比例性状为体长 /体高 4 2 0± 0 2 7,体长 /头长 3 99± 0 35 ,体长 /尾柄长 1 0 60± 1 5 5 ,体长 /尾柄高 1 2 1 4± 0 79,头长 /吻长 2 5 3± 0 63,头长 /眼径 6 84± 1 1 6,头长 /眼间距 3 0 9±0 33;可数性状为背鳍鳍式 :D 1 0~ 1 6,胸鳍鳍式 :A 8~ 1 3,腹鳍鳍式 :8~ 1 1 ,臀鳍鳍式 :1 1~ 1 5 ,侧线鳞 :1 1 2~ 1 40 ,侧线上鳞 :2 6~ 2 9,侧线下鳞 :2 5~ 35 ,第一鳃弓鳃耙数 :1 3~ 1 5 ,脊椎骨 63~ 65 ,幽门垂 2 0~ 5 7。绝对繁殖力 61 7 83± 2 5 2 70 ,相对繁殖力 2 0 9± 0 67。  相似文献   

9.
夹江花(鱼骨)的形态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分析了夹江花(鱼骨)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框架特征,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参考.可数性状方面:背鳍Ⅲ-7,尾鳍19,臀鳍Ⅲ-6,腹鳍I-8,胸鳍I-16~19,第一鳃弓鳃耙数6~10,围尾柄鳞18~20,侧线鳞46(6.5-7.5)/(4.5-V)49,下咽齿3行、1.3.5-5.3.1,脊椎骨4 42~44;可量性状方面:全长为体长的1.20倍,体长为体高4.38倍、为头长4.18倍、为尾柄长5.52倍、为肠长0.84倍,头长为吻长2.79倍、为眼径4.21倍、为眼间距3.47倍,体高为体宽1.5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7倍.体重与体长相关式为W=0.0123L3.083,n=30,r=0.9983.肥满度系数为1.57.  相似文献   

10.
湘西盲高原鳅的形态特征描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湘西盲高原鳅(Triptophysa xiangxiensis)外观可量性状资料进行了补充,指出其胸鳍生长速度快于体长生长,可达尾鳍;最大个体超过以前的记录;头部分布类似侧线孔的感觉器官;脊椎骨为35枚,由第一、二椎骨形成左右骨质鰾囊;初步描述了形态特征,并与已发现的条鳅亚科高原鳅属的相近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鲂属鱼类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鲂属鱼类种内及种间形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广东鲂(M.hoffmanni)、鲂(M.skolkovii)和团头鲂(M.amblycephala)共382尾样本的23个可数性状和24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种鲂的可数性状(尾部脊椎数),可量比例性状(口宽/头长、眼径/头长、腹鳍棘长/头长、肠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第一鳔室长/体长、第二鳔室长/第一鳔室长、尾柄长/尾柄高)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作为4种鲂的判别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6.28%(26.01%)、19.92%(12.05%)和8.04%(10.18%),累计贡献率54.24%(48.24%)。主成分散点图显示,4种鲂聚为4簇,广东鲂、团头鲂区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人工养殖银鲳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人工培育的子代银鲳(Pampus argentus)为亲本,对银鲳的胚胎及胚后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量,以期为今后苗种培育和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银鲳成熟卵子为端黄卵,单个油球,卵径(1.417±0.063)mm,油球径(0.575±0.031)mm.在水温(20.0±0.5)℃、盐度24±1,pH8.0~8.5条件下,受精卵经36 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在水温19.0~24.0℃、盐度 23±1,pH8.0~8.5、光照2 000~3 000 lx条件下,经60 d培育成幼鱼.银鲳早期发育分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和幼鱼,前期仔鱼以卵黄囊吸收消化为主要形态特征;后期仔鱼分化出侧囊、食道、胃、幽门育囊和肝脏等消化器官,外形特征是鱼体腹两侧星状黑色素及金黄色斑点明显,背鳍和臀鳍鳍条原基出现,13日龄仔鱼全长(5.586±0.479)mm,体高((1.068±0.087)mm;稚鱼期消化器官进一步完善,脊索末端向上曲屈,随后尾下骨出现并且尾下骨末端与体轴倾斜,至35日龄尾下骨与体轴垂直,45日龄体高明显增高,全长(25.560±3.870)mm,体高(11.157±1.266)mm.幼鱼期胸鳍前端呈尖形,尾鳍上下两侧生长加快形成深叉状,鳞片完全长成,60 d时全长为(引.000±3.300)mm,体高达(19.750±1.620)mm,此时体形与成鱼已无差别.此外,本研究还对仔稚幼鱼的划分、鲳属鱼类中主要品种胚胎与仔稚鱼发育的异同点以及育苗中容易出现死亡的关键时期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瓯江产唇(鱼骨)的早期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受精卵授精后120 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体长5.6~6.8 mm,平均体长6.35 mm)鱼体透明,体表和卵黄囊均无黑色素分布,尾鳍透明光滑,具口凹和眼色素并形成胸鳍原基,至卵黄被完全吸收时胸鳍鳍条开始形成,至28日龄时仔鱼各鳍发育完全,肌节数38~42。根据卵黄囊存在的情况和脊索的弯曲程度将仔鱼划分为卵黄囊仔鱼、前弯曲期仔鱼、弯曲期仔鱼、后弯曲期仔鱼。仔鱼眼径与头长比呈递减趋势,进入后弯曲期,体长迅速增加(≥11.8 mm)。唇鱼骨仔鱼体背与体侧黑色素由背鳍下方向尾部扩散,继而由中部至头部扩散。胸鳍附近最早出现鳞片,然后向后侧覆盖,最后在腹部出现鳞片。  相似文献   

14.
肖瑾  曾燏  张富斌  彭艳  张臣  张倩  舒秋贵 《水产学报》2020,44(11):1832-1840
为探讨嘉陵江不同江段蛇鮈群体的形态表型特征及其差异性,本研究对采至嘉陵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共120尾样本进行了传统形态测量和地标点几何形态学测量分析。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不同江段蛇鮈群体间形态表型存在的显著差异。差异主要集中于头部、鳍和尾柄;其中上游群体的蛇鮈最为纤长(叉长、胸腹距、躯干距最大),眼间距、背鳍基长、头高和口角须长也最长;中游群体的胸鳍、腹鳍、尾鳍最长,尾柄也最为粗壮(尾柄宽,尾柄高最大),头长、体宽、胸鳍前距最大;下游群体的肛臀距和头宽最大。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无法有效将不同江段蛇鮈群体区分。性状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江段蛇鮈群体形态表型差异均属于种内差异。这些表型差异可能是蛇鮈对嘉陵江不同江段环境(如流速、水温、饵料类型)多样性的适应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翘嘴红鲌(Eryg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主要形态指标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2016年3月采集了67尾翘嘴红鲌,对其全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体长、眼间距/头长、头高/头长、头宽/头长、吻长/头长和丰满度10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并建立了雌雄判别方程式。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翘嘴红鲌主要形态指标可分为肥瘦程度特征、躯干部特征、尾部特征和头部特征4个方面。散布图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在尾部形态上存在差异,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通过逐步判别法从67尾翘嘴红鲌的10项标准化性状中筛选出体高/体长、体宽/体长、尾柄高/体长和丰满度4个比例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对群体识别正确率达91.0%。经T检验,除体高/体长外,其他3个比例性状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明雌性相较于雄性体型较宽、较丰满,但尾柄较矮。上述差异性状及雌雄判别方程式可为翘嘴红鲌性别的鉴定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斑点鳟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为材料,进行了发眼卵的人工孵化及仔鱼的人工培育研究。对斑点鳟仔稚鱼的形态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并测定生长参数。斑点鳟早期生活史的分期如下:初孵仔鱼全长14.25±0.45 mm,体重85±5 mg,肛门未开口,营内源性营养,脊柱末端向上弯曲;10 dph开始上浮,投喂卤虫;12 dph开口摄食,开始营内外源混合性营养;14 dph鳍膜消失,各鳍独立;16dph开始投喂配合饵料;24 dph卵黄囊吸收完毕,营完全外源性营养;34 dph,体侧形成8~9个幼鲑斑;44 dph各鳍的鳍条发育健全;60 dph幼鱼外形为纺锤形,与成鱼相同。研究表明,斑点鳟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全长、肛门前长、水平眼径和头高的生长情况基本相同,0~16 dph生长速度较快,16~44 dph生长速度较慢,44 dph后生长速度再次变快。  相似文献   

17.
对建鲤鱼(Cyprinus carpiovar.ian)形态特征参数及肠道指数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建鲤体重、体长、头长、尾鳍长、肠道重、肠道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体重与肠道重、体重与体长相关性较强;建鲤的比肠重、比肠长分别为0.020±0.005和1.633±0.349,表明建鲤是一种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8.
淮河水系沙塘鳢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德亮  洪磊 《淡水渔业》2007,37(2):20-23
研究分析了淮河水系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可数性状:背鳍Ⅶ,Ⅰ-9~10,尾鳍14~15,臀鳍Ⅰ-7~8,腹鳍Ⅰ-5,胸鳍14~15,纵列鳞36~41,横列鳞14~18,体侧感觉乳突线鳞28~30,第一鳃弓鳃耙数9~11,脊椎骨数28~29。可量性状:全长是体长(1.23±0.03)倍;体长是体高(3.82±0.45)倍,是头长(3.08±0.49)倍,是尾柄长(5.19±0.54)倍,是消化道长(1.86±0.52)倍,是肠长(6.99±2.86)倍;头长是吻长(2.94±0.42)倍,是眼径(6.09±0.87)倍,是眼间距(3.86±0.61)倍,是口裂宽(1.94±0.27)倍;体高是体厚(0.96±0.11)倍;尾柄长是尾柄高(1.66±0.1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