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技术对免的犁鼻器进行了研究。成年兔的犁鼻器长约2.5—3.0cm,前端距鼻前孔约1cm,经小孔与鼻腔直接相通。后端达鼻后孔的前缘。犁鼻软骨的横切面呈“J”形。内侧上皮此外侧上皮厚得多。感受细胞的胞核圆而清亮,排列成7~8层。犁鼻腺仅分布在管腔的背侧,腺导管开口于内、外侧壁的交界处。犁鼻内侧上皮的 ACP,ALP,NSE 和 SDH 的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交配期间和注射了 LH 的公兔,各酶的活性更为强烈。本文的结果表明,家兔的犁鼻器比其它家畜的犁鼻器发达,犁鼻器的功能与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Kluver-Barrera 染色法研究了60日龄仔猪脑的嗅球区和球后区。发现猪的嗅球和副嗅球是典型的哺乳动物构造。副嗅球位于嗅球的背内侧,呈长椭圆形,长约2mm。嗅脚内的前嗅核各部细胞群的位置和形状与通过嗅球界沟的平面和嗅脚向前伸向背外侧方的位置有关。嗅脚的背外侧较长,其内的前嗅核细胞群较长;嗅脚的腹内侧较短,其内的细胞群也较短。前嗅核的细胞由分化程度较少的中、小型细胞组成。前嗅核外侧部、背侧部和内侧部与相邻的皮质连续,其细胞排列也类似于皮质的分层结构。前嗅核内侧部的浅层有前海马皮质延伸来的锥体细胞,前海马皮质在嗅脚基部的内侧形成小隆起突出于脑表面。前嗅核外部的细胞群是“C”形带状,贴于与嗅球界沟邻接的纤维束,细胞较小。  相似文献   

3.
猪的犁鼻器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包括光镜、电镜和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猪的犁鼻器。成年猪的犁鼻器呈梭形,长约3.5cm,中段直径约0.6cm,后端达犬齿的横切面。犁鼻管的外侧壁衬有非感觉上皮,内侧壁衬有感觉上皮。感受细胞的远侧突含有丰富的细胞器,游离面覆盖着许多长短不等的微绒毛。固有层除了大量的血管、神经和腺体外,常见到孤立淋巴小结。感觉上皮的浅带显示ACP、SDH和NSE活性,但ALP活性仅见于感觉上皮的最表层。  相似文献   

4.
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见受体细胞树突的表面有大量的微绒毛和静纤毛,但无嗅泡和纤毛,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树突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溶酶体和滑面内质网,树突顶部有2~10个中心粒和许多小泡。支持细胞的特征是表面有一些胞质突。基细胞很少,有时见到有丝分裂相,说明受体细胞和支持细胞由基细胞分化来。受体细胞的GERL系统和各种溶酶体呈CMP酶阳性,而自噬小体呈CMP酶阴性。结合透射电镜和电镜酶细胞化学定位,证明受体细胞有活跃的自体吞噬活动。静纤毛的顶端和犁鼻管腔的分泌物呈AKP酶阳性,说明受体细胞有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地确定日光温室的合理结构,对鞍山、北京、天津等地建造使用的两类日光温室进行了墙体、前屋面覆盖物温度观测,结果表明:塑料膜日光温室夜间的主要放热面仍是前屋面,尽管前屋面薄膜上覆盖有纸被、草苫等,室内气温与覆盖物内侧温差仍十分显著地大于室内气温与墙体内侧温差。墙体系土墙者,全天为“吸热体”;系有空心夹层砖墙者,则在温室升温阶段为“吸热体”,在降温阶段为“放热体”。测量还发现,这两种墙体内均存在一个温度变化比较恒定的中间层,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经测定分析认为,日光温室较理想的墙体结构是:内侧由吸热、蓄热较好材料组成蓄热层,外侧由导热,放热较差材料组成保温层,中间设隔热层。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地确定日光温室的合理结构,对鞍山、北京、天津等地建造使用的两类日光温室进行了墙体、前屋面覆盖物温度观测,结果表明:塑料膜日光温室夜间的主要放热面仍是前屋面,尽管前屋面薄膜上覆盖有纸被、草苫等,室内气温与覆盖物内侧温差仍十分显著地大于室内气温与墙体内侧温差。墙体系土墙者,全天为“吸热体”;系有空心夹层砖墙者,则在温室升温阶段为“吸热体”,在降温阶段为“放热体”。测量还发现,这两种墙体内均存在一个温度变化比较恒定的中间层,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经测定分析认为,日光温室较理想的墙体结构是:内侧由吸热、蓄热较好材料组成蓄热层,外侧由导热,放热较差材料组成保温层,中间设隔热层。  相似文献   

7.
王烁  杨其长 《中国农业气象》2010,31(3):407-410,415
日光温室昼夜温差大,北墙作为主要蓄热体对温室夜间温度调节具有重要影响。冬季凌晨时段日光温室内空气温度较低,对作物生长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在日光温室北墙内侧使用"热阻帘"以延迟墙体热量释放的时间、从而提高凌晨低温时段室内空气温度的方法。通过在北京地区冬季的试验证明,夜间热阻帘覆盖墙体内表面时(晴天16∶00-4∶00,阴天16∶00-3∶00)试验温室墙体内表面热通量比对照温室分别减小38.5%、38.9%,热阻帘卷起后的时段内(晴天4∶00-8∶30,阴天3∶00-8∶30)墙体内表面热通量比对照温室分别增大7.2%、13.5%,在此低温时段内试验温室跨中空气温度比对照温室高0.28~0.32℃。  相似文献   

8.
轮胎-土壤相互作用是地面力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水稻插秧机车轮和水田土壤交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研究插秧机转弯过程中流变土壤非线性运动过程,是揭示其复杂力学机理的重要研究方向。搭建多体动力学ADAMS与离散元EDEM双向耦合平台,基于双向耦合方法,模拟研究插秧机转弯过程中车轮与水田土壤相互作用运动机理;对比分析试验软泥层深度、承载力和黏附力,进行耦合模拟结果的可行性分析;模拟分析土壤颗粒力和位移时程变化,进而分析双向耦合微观机理。随着转弯角度的不断加大,车身外侧车轮较内侧车轮运动过程中水稻田土壤产生明显的运动;运动过程中水稻田泥土向两侧明显分离,且在车轮的表面有一定的黏附,并随着车轮的滚动逐渐脱落,但仍有少部分黏附在车轮侧壁。插秧机转向过程中车轮与土壤破碎颗粒均发生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运动,车辙的产生与水稻田颗粒内部受力状态及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技术材料成本高、制备过程复杂、蒸发速率较低等问题,该研究基于农林樟子松自然进化的多孔结构,采用操作简单的一步热水法制备了亲水性强、蒸发速率接近理论极限的多孔光热材料。基于光热材料的碳化程度与供水高度调节,结合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试验,考查了不同碳化温度、碳化时间和光热材料高度对界面光热水蒸发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微观结构、元素分布、毛细水输运与传热规律分析,重点阐述了碳化木强化界面水蒸发的潜在机理。结果表明,温和的碳化过程保留了原木的原始孔隙结构,但木纤维被大量碳微球覆盖,形成了更加粗糙的表面,增强原木对入射光的吸收能力,使蒸发表面的温度提升了2.3 ℃。碳化反应去除了原木的部分疏水性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增加了亲水基团-OH的比例,因此芯吸时间为120 s时,水在碳化木中的爬升高度由4.2 mm增加至22.3 mm。碳化木的稳态蒸发速率相比水和原木分别提高了130%和28%。碳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00 ℃和8 h的碳化木获得了最大蒸发速率1.24 kg/(m2·h)。光热材料侧壁高度的增加降低了顶部蒸发面的供水速率和平均温度,因蒸发器热阻和热损失的减少而提升了蒸发速率。当侧壁高度为15 mm时,蒸发效率为66.2%,其等效蒸发速率为1.48 kg/(m2·h),与理论极限接近。该研究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过程热湿平衡调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崩岗侵蚀研究中,为了高效精准的对高陡崩壁土体侵蚀沉积运移进行准确监测,运用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对崩岗研究区进行数字影像采集,通过运动恢复结构-多视点匹配(Structure From Motion-Multi View Stereo,SFM-MVS)技术,生成点云数据及研究区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利用ArcMap进行叠加分析监测周期内研究区侵蚀沉积变化。从定位精度、测量精度、重现性分析3个方面对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进行误差及可行性分析。最终验证结果贴近摄影测量技术总平均重投影误差为0.19 mm,侵蚀沉积量总平均绝对误差为0.006 m~3,较传统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误差降低了了45.45%。高程精度较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总体提升了162.5%。重复点云数据高程误差的平均值仅为0.36 mm,识别图像及控制点误差均达到毫米级,因此利用无人机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精度满足崩岗高陡崩壁监测需求,该技术可提取崩岗研究区侵蚀地貌特征信息,是较为高效精准的研究侵蚀沉积过程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悬停下洗气流对雾滴运动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农药喷洒和授粉作业等相关领域已开展广泛应用,但存在风场分布不明晰导致的分布不均问题。针对六旋翼植保无人飞机,结合雷诺平均N-S方程及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下洗气流三维数学模型,风场测试及非定常计算表明特征点z向速度的测量和模拟值相对误差在9%以内,验证了风场数值计算的可靠性;在机翼旋转诱导及外界气压的挤压下,下洗气流纵向主截面呈现出"收缩-扩张-再收缩"现象;"旋翼间干扰"使得下洗风场湍流效应明显,横截面的旋翼间区域出现了气流"引入"及"导出"区。引入雾滴离散相,并对连续相进行动量、能量方程修正,建立喷头含雾滴离散相的两相流模型,结合喷头喷幅试验来验证了该两相流模型计算雾滴运动轨迹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粒径越小,雾滴水平方向分速度衰减越快,喷幅越小;雾滴粒径越大,竖直方向的最终分速度越大。建立了六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悬停条件下含雾滴离散相的三维两相流模型,计算分析表明,雾滴主要分布在"旋翼间干扰"明显的3个"引入区"、3个"导出区",下洗区内侧雾滴群交织,外侧大雾滴周向水平行程更大进而分布在外围;当雾滴粒径小于200?m时,雾滴运动范围无法覆盖全部的"引入区",雾滴多分布在下洗区中心;当雾滴粒径大于250?m时,雾滴运动区域逐渐覆盖所有"引入区"、"导出区"。该研究可为飞行施药过程中迎风气流、下洗气流、瞬时横风耦合风场扰动下雾滴的漂移、沉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