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出肉率及化学变化(pH、TVB-N、TBARS、Ca2 -ATPase活性)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探讨了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8、-18和-28 ℃)的品质变化及货架期。实验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感官评分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2和0.981),-8 ℃条件下20 d后南极磷虾感官不可接受,-18和-28 ℃条件下南极磷虾分别在75和120 d时感官不可接受;出肉率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53),在-8、-18和-28 ℃条件下南极磷虾出肉率在货架期终点分别达到31.62%、31.21%、34.52%;pH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相关性不明显,不适宜用作反映南极磷虾冻藏条件下的品质指标,但随时间的延长pH仍呈增长趋势,在货架期终点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pH分别达到7.94、7.99、7.84;TVB-N和TBARS分别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944和0.935),但TVB-N只与-8 ℃条件下的温度有显著相关性,TBARS只与-18和-28 ℃冻藏温度有显著相关性,在货架期终点时(感官不能接受)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TVB-N和TBARS分别为21.43、20.49、19.74 mg/100 g和0.88、0.78、0.66 mg MA/kg,均低于腐败水平阈值;Ca2 -ATPase活性下降显著,与冻藏时间呈显著相关性(r=-0.929)。南极磷虾感官指标、出肉率、TVB-N、TBARS、Ca2 -ATPase活性均在冻藏期间有明显变化,且与冻藏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考虑用作反映冻藏条件下南极磷虾品质变化指标。因此,综合各项指标并结合感官评价,可以判断实验过程中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货架期终点分别为20、75、120 d。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保持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原料品质,实现其高质化利用,本研究选取冷冻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非蛋白氮(NPN)含量、三氯乙酸(TCA)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证实了南极磷虾NPN含量的变化可以表征蛋白自溶进程,且可以实现海上处理样品、运至陆地实验室后进行分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选取完整的及挤压破损的新鲜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以0~8 h南极磷虾样品的NPN为指标,研究了南极磷虾起捕后蛋白自溶进程以及挤压破损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起捕死亡后的1 h内,NPN无显著变化(P>0.05),1 h后NPN迅速增加,挤压破损加速了南极磷虾的自溶进程,因此,目前的拖网作业方式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保持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原料品质,实现其高质化利用,本研究选取冷冻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非蛋白氮(NPN)含量、三氯乙酸(TCA)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态氮含量为指标,证实了南极磷虾NPN含量的变化可以表征蛋白自溶进程,且可以实现海上处理样品、运至陆地实验室后进行分析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选取完整的及挤压破损的新鲜南极磷虾作为研究对象,以0~8h南极磷虾样品的NPN为指标,研究了南极磷虾起捕后蛋白自溶进程以及挤压破损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起捕死亡后的1h内,NPN无显著变化(P0.05),1 h后NPN迅速增加,挤压破损加速了南极磷虾的自溶进程,因此,目前的拖网作业方式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相似文献   

5.
海鲈鱼采用浓度为10%和25%的食盐水溶液处理(24 h),放置于-1℃内冷藏,通过感官评价、菌落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H 值等指标来综合评价海鲈鱼贮藏品质.研究发现,不同浓度食盐水溶液处理具有减菌作用,冷藏过程中可以明显抑制细菌的生长,同时延缓微生物产生TVB-N 的能力.通过Pearson ...  相似文献   

6.
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研究了养殖鲤鱼在0℃(冰藏)、5℃、10℃和15℃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并对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挥发性盐基氮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0℃、5℃、10℃、15℃的贮藏过程中,鲤鱼的高品质期分别为426 h、189 h、95 h和58 h,货架期分别为713 h、382 h、146 h和87 h。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分别为6.63±0.45 lg cfu/g、7.18±0.29 lg cfu/g,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69±0.75 lg cfu/g、6.50±0.33 lg cfu/g,挥发性盐基氮均值分别为9.90±0.52 mg/100 g、20.52±0.34 mg/100 g。各温度下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挥发性盐基氮作为鲤鱼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鲜度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淡腌黄鱼在不同温度下贮藏的微生物及品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淡腌黄鱼在5、10、15、25℃下贮藏的微生物及品质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检测贮藏期间微生物生长情况、过氧化值(POV)及挥发性盐基氮(VBN)的变化,并结合感官质量的变化,确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贮藏产品的货架期,对产品货架期腐败终点的指标值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结果表明在初期腐败时,微生物生长最大值约为8~9log10CFU·g-1,VBN约为30~40mg·100g-1,POV值在保藏期间均出现峰值,其变化情况与细菌总数、感官评分及VBN的变化保持一致。而5、10、15、25℃的货架期分别是20、14、8、4.5d。真空包装的淡腌黄鱼在4种温度条件下贮藏,产品的货架期较短,且产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腐败,化学腐败不是其主要腐败原因,但与挥发性盐基氮一样与腐败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品质特性与货架期的关系,将大菱鲆贮藏在-3℃、0℃、4℃、10℃和15℃温度下,测定其感官品质、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电导率的变化,并且观测肌肉的微观结构;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分析鱼肉中水分迁移状况,并且建立了TVB-N及菌落总数与贮藏时间和温度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5种不同贮藏温度下鱼肉中不易流动水均减少,货架期终点各贮藏温度下的样品相对于新鲜鱼肉,其肌纤维结构均由紧密变得疏松;TVB-N和菌落总数变化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79.50、75.07 kJ/mol和1.3×10^14、7.62×10^12。选用10℃进行验证性试验,结果显示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在10%以内。因此,可根据TVB-N值及菌落总数对大菱鲆贮藏在-3℃~15℃的货架期进行实时预测。  相似文献   

9.
真空包装青石斑鱼片在0 ℃贮藏时的品质变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伟  励建荣  李学鹏  朱军莉 《水产学报》2010,34(8):1285-1293
以感官特性、细菌总数、理化参数(基本营养组成、质构、色差、pH、TBA、TMA-N、TVB-N、K值、Ca2+-ATPase活性、SDS-PAGE)为指标,考察了真空包装的青石斑鱼片在0 ℃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片是一类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气味和口感与贮藏时间均有显著正相关性(r=0.94和0.98),且口感评分比气味评分增加得快,但未达到阈值3分;细菌总数随贮藏时间呈显著递增(r=0.97),在第12天仍没有超过4 Log CFU/g,保持着一级鲜度,在第15天达到4.34 Log CFU/g,处于二级鲜度;硬度(r=-0.89)、胶黏性(r=-0.73)、咀嚼性(r=-0.87)与时间显著负相关;随着肌肉的老化,L*值和Cab值随贮藏时间显著下降(r=-0.91和-0.95),而b*值与贮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r=0.99),肌肉逐渐呈灰色调、变暗、彩度明显下降;pH、TBA值在贮藏期变化不大,与贮藏时间弱相关,因此,不适合用于作为反映青石斑鱼片品质变化的指标;在贮藏期末,TVB-N与TMA-N与贮藏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0.86和0.99),其含量分别达到12.94 mg N/100 g和0.75 mg N/100 g,均低于腐败水平阈值;SDS-PAGE显示肌动蛋白球重链和肌动蛋白呈连续性的水解;Ca2+-ATPase活性下降速度较快,且与贮藏时间显著相关(r=-0.96);K值随贮藏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r=0.98),贮藏末期达到54.91%,呈中等新鲜水平。因此,0 ℃真空包装下,其细菌总数增长缓慢,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及延缓TVB-N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及和蛋白质的水解。感官指标、细菌总数、质构(硬度、粘附性和咀嚼性)、色度(L*b*Cab值)、TVB-N、TMA-N、Ca2+-ATPase活性和K值在贮藏期内变化显著,且与贮藏时间显著相关,可考虑作为反映青石斑鱼片腐败的合适指标,但货架期的评定,需综合上述参数而定。  相似文献   

10.
冷冻南极磷虾是南极磷虾船载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能够较好的保存热敏性活性物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研究表明,冷冻南极磷虾的冻结、贮运、解冻及贮运期间温度波动等都会影响冷冻南极磷虾的品质和深加工利用。综述了冷冻南极磷虾加工技术、贮藏技术、品质评价、品质变化、解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影响其加工利用和品质的因素,分析了目前冷冻南极磷虾加工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冷冻南极磷虾的加工贮运、品质控制、后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长丰鲢( Changfeng silver carp )鱼片在冷藏(4℃)和微冻(-3℃)条件下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 TAC)、汁液流失率、 pH、电导率( EC)、挥发性盐基氮( TVB-N)以及K值等指标的变化,评价两种贮藏条件对长丰鲢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丰鲢鱼片分别在4℃贮藏至第8天和-3℃贮藏至第25天时失去感官食用价值。4℃贮藏第6天菌落总数为6.75 lg cfu/g,-3℃贮藏第20天为5.89 lg cfu/g。 TVB-N值在4℃贮藏至第8天为29.1 mg/100 g,-3℃贮藏至第25天为21.1 mg/100 g。与冷藏相比,微冻贮藏下长丰鲢有较高的汁液流失率。综合各项指标变化,冷藏和微冻贮藏条件下长丰鲢鱼片的货架期分别为6 d和20 d,微冻贮藏较冷藏长丰鲢鱼片贮藏期延长了2.3倍。  相似文献   

12.
冷藏养殖大黄鱼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分析对0~10℃冷藏养殖大黄鱼鲜度和货架期进行研究,构建和验证了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0~10℃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嗜冷菌数和产H2S细菌数分别为6.64~7.60、6.24~6.96、6.16~6.90、6.14~6.62 lg cfu/g,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分别为27.15~30.12 mg/100g和8.44~10.83 mg/100g。0、5、8和10℃冷藏大黄鱼的货架期分别为17.8±2.5、9.3±1.1、7.0和5.4±1.3 d,并用于构建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用0、3、7℃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验证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相对误差为?6.1%~4.6%,显示该模型可以快速有效预测0~10℃冷藏养殖大黄鱼的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鲟鱼(Acipenser sinensis)肉在4℃冷藏与?3℃微冻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提供一种提高鲟鱼新鲜品质的贮藏方式,通过感官评分、菌落总数(TVC)、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质构、挥发性风味物质、水分分布状态与肌纤维微观结构等指标的测定,评价了2种温度贮藏对鲟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种低温保鲜方式下鲟鱼肉的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TVB-N、TBA和菌落总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质构指标硬度和弹性及感官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观察其微观结构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肌纤维之间出现黏连,肌节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3℃贮藏后期表现尤为明显。综合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4℃冷藏和?3℃微冻条件下,鲟鱼肉的货架期分别为6 d和18 d。与冷藏相比,微冻可较好地保持鲟鱼肉品质,微生物对鲟鱼肉的腐败进程影响较小,而质构指标则是影响贮藏末期感官评分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热处理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热处理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南极磷虾热处理过程中不同中心温度下虾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常压水煮加热方式,设置热处理温度固定为100℃对南极磷虾进行热处理,以热处理损失率、固形物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虾青素为品质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当中心温度在30℃~80℃区间范围、温度梯度5℃时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达到不同中心温度对南极磷虾的品质有较大影响(P0.05)。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磷虾的热处理损失率和固形物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脂肪含量不断增加;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含量大致呈随着中心温度的上升而减少,仅在55℃~65℃略微升高后继续缓慢下降;虾青素含量在温度30℃~55℃时随温度升高缓慢下降,55℃之后下降速率加快;虾粉得率随温度升高呈不断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认为南极磷虾常压水煮加热时中心温度应尽量控制在55℃~60℃。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中共附生微生物的功能性,并探讨南极大磷虾与其相关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南极大磷虾中共附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同时采用细菌纯培养技术获得可培养菌株,对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耐氟化钠特性分析。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在南极大磷虾眼柄、尾部和肠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群落相对丰度最高,分别占各组织细菌总量的41.4%、35.8%、59.5%;在南极大磷虾胃部,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最高,占细菌总量的32.2%。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南极大磷虾眼柄和尾部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高于胃部和肠道组织,肠道和胃部的微生物组成差异较大。采用细菌纯培养技术共获得60株细菌,其中有一株细菌对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菌LFM2813(Listeria monocytogenes LFM2813)、金黄色葡萄球菌LFM3263(Staphylococcus aureus LFM3263)、蜡样芽孢杆菌LFM2805(Bacillus cereus LFM2805)]有抑菌活性,并鉴定为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 NJ2),该细菌的抑菌产物具有耐高温和蛋白酶处理后失活的细菌素基本特征;同时,可培养细菌的最大氟化钠耐受浓度为1%,且耐受菌株占比为10%。研究初步揭示了南极大磷虾不同组织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并探讨了微生物对宿主的防御功能,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南极大磷虾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曾庆祝 《水产学报》2005,29(1):87-96
采用感官评估、物理、化学、微生物分析方法,对贮藏在不同冷藏条件下的北极虾的质量变化与质量指标进行了研究。保藏方法分别为传统冰块冷却法、液态冰冷却法、盐水-冰混合冷却剂法,贮藏环境温度为-1.5℃或1.5℃。研究结果表明,液态冰冷藏法对延缓虾腐败变质的效果比传统冰块冷藏法、盐水-冰混合冷却剂冷藏法好。经过1d的贮藏后发现,无论在-1.5℃还是1.5℃的环境温度下,保藏在液态冰中虾的挥发性总氮(TVB-N)都有所下降,并且在-1.5℃的环境温度下,其TVB-N值在3d后才回升到刚开始贮藏时的水平,而在其它保藏方法中,虾的TVB-N值始终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除保藏在液态冰-1.5℃环境中虾的三甲胺(TMA)在贮藏的第1天有所降低以外,其它各试验组虾的TMA值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检测结果还表明,保藏在传统冰块及盐水-冰混合冷却剂中虾的细菌总数(TVC)增加最快,其次是保藏在液态冰中1.5℃的环境下。而保藏在液态冰中-1.5℃的环境下,虾的细菌繁殖最慢,并且在贮藏初期,产生了明显的细菌总数降低及细菌繁殖被抑制的现象。采用主要因子分析(PCA)和方差分析(ANOVA)发现,质量指标如TVB-N、TMA、TVC、pH、NH3(电子鼻测量值)和感官评估结果等相互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冷藏过程细菌种群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0~10℃贮藏过程中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种群消长研究表明,初始样品挥发性盐基氮为(8.08±0.29)mg/(100g),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4.79±0.60;细菌种群复杂,种类繁多,分离到570株菌,其中80.5%为革兰氏阴性菌,13.6%为革兰氏阳性菌,优势菌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36.5%)、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14.2%)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15.3%),同时检出了一定比例的不动杆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肠杆菌科细菌、气单胞菌等生长受到抑制,细菌菌相组成逐渐变得单一,适应低温环境下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不断增加,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阴性菌的比例分别达到86.4%、88.9%、100.0%;假单胞菌增殖显著,比例分别达到80.7%、68.1%、60.0%,可确认其为0~10℃贮藏罗非鱼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的种类变化趋势显示,优势顺序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P.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假单胞菌中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52.1%、53.1%、59.3%,可确认其为最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8.
探究南极磷虾管束干燥过程的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为高品质虾粉加工提供工艺参数.设置110℃、120℃、130℃、140℃和150℃5组干燥温度,以南极磷虾料温、水分含量、干燥速率为干燥特性指标,检测干燥过程中南极磷虾粗蛋白、粗脂肪、虾青素和色泽变化.结果 显示:管束干燥温度越高,达到干燥终点所用时间越短,每升高10℃,时...  相似文献   

19.
气调包装结合臭氧预处理保鲜鲟鱼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气调包装(MAP,50%CO2+10%O2+40%N2)结合臭氧处理用于鲟鱼片保鲜的效果。通过以未经过臭氧预处理的MAP做对照组,试验分别研究了臭氧预处理10min、20min和30min对鲟鱼片MAP保鲜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能有效减少鲟鱼片原始的带菌数,减缓贮藏期间细菌总数和TVB-N值的增加速度,以及减缓感官品质的下降。综合分析臭氧预处理时间对鲟鱼片贮藏期间感官品质、细菌总数、TVB-N值和肌肉持水力的影响,确定以臭氧预处理20min效果最好,与对照组比较,贮藏货架期延长3~5d。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在不同冷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感官评估、生化分析及蛋白质指纹图谱比较研究了4 ℃和0 ℃冷藏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品质变化,并对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0 ℃冷藏能延缓虾的腐败,比4 ℃更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保藏.虾肌肉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0 ℃条件下无法准确反映虾的品质变化.K值也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与感官评价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反映凡纳滨对虾在冷藏初期的品质变化.而肌浆蛋白和肌纤蛋白的指纹图谱则能标记冷藏后期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发生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