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耕地资源日益紧缺,人地矛盾突出,全面揭示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开展耕地生态补偿量化,有利于正确认识耕地利用中造成的环境问题,协调各区县经济与生态发展。本研究以长沙市为例,采用瑞典碳税法、工业制氧成本法、替代成本法等方法,充分考虑耕地资源生态服务惠益价值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构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并量化生态补偿额。结果表明,2011-2017年长沙市耕地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惠益价值由1.079 5×10~(10)元增长到2017年的1.116 6×10~(10)元,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由6.226×10~9元减少到5.881×10~9元,耕地资源的生态服务惠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环境污染治理成本;2011-2017年长沙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均值为4.396×10~9元。各区县的生态补偿额存在较大的差异,宁乡市、浏阳市及长沙县为整个长沙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服务,是生态补偿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以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实施地延安市为对象,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差异性和生产总值指数为参照校正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延安市1989-2016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前的1989-1999年,延安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缓慢,仅增加8.76×109元,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均不显著;退耕后的1999-2016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显著,增加了56.79×109元,其中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多,增加了75.19×109元,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最多,减少了15.77×109元;生态服务功能中粮食生产功能下降,但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迅速增加。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和林地、牧草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的改变显著相关;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最大的为林地,影响最小的为耕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耕地向林地的流转,使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迅速增加。生态-经济价值关系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但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依然存在,需要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国家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创建国家层面的耕地保护补偿框架,测算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本研究基于生态补偿理论和发展权理论,通过构建耕地保护补偿分析框架,采用国家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补偿测算方法和发展权测算方法,从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补偿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看,耕地面积存在盈余,盈余面积为1 267.89万hm~2;耕地赤字省份和盈余省份各13个,其他为耕地平衡省份;2)耕地生态补偿总支付额为474.52亿元,总受偿金额为355.1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的受偿省份和支付省份均为13个;3)全国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为84.85万元/hm~2,高于全国平均的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的省份有8个,低于全国平均的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的省份有23个;4)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是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未来占用耕地数量与单位面积耕地发展权价值的乘积之和,最终确定耕地保护补偿每年的给付标准。  相似文献   

4.
利用RUSLE模型计算分析了陕北榆林市退耕还林前后土壤侵蚀状况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前(2000年)榆林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和年侵蚀总量分别为3 002.75 t·km-2·a-1和1.41×108t,退耕还林后(2010年)虽然林草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向轻度和微度转变,水土流失状况显著改善,但由于2010年降雨侵蚀力比2000年增长了157.66%,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依然存在,导致退耕还林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和年侵蚀总量分别增加了127.24%和128.37%。2)生态服务价值总量(13.23×109元)较之前(56.31×109元)增长了326%,其中,保持土壤和废物处理的价值增长幅度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显著提高,且林草地的贡献占比>50%。3)土壤侵蚀强度的低值区并非生态服务价值的高值区,不同坡度的生态服务价值组成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4)退耕还林后,榆林市整体呈现出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生态服务价值升高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研究结果可为陕北榆林市及类似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统计数据阐述了陕西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及产量状况,在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夏秋粮播种面积及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DPS软件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和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粮食产量趋势,比较了2个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农作物、粮食、夏粮和秋粮播种面积均有所下降,分别减少了55.78×104和105.24×104和105.24×104、70.33×104、70.33×104和34.7×104和34.7×104hm4hm2,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90×102,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90×104、1.73×104、1.73×104、1.13×104、1.13×104和0.56×104和0.56×104hm4hm2,且夏粮比例下降,秋粮比例上升。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了833.9×102,且夏粮比例下降,秋粮比例上升。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了833.9×107kg,年均增长13.67×107kg,年均增长13.67×107kg,其中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产量比例最高,各地市的粮食产量以渭南市最高,其次是西安市,铜川市最低。夏粮、秋粮、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277.3×107kg,其中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产量比例最高,各地市的粮食产量以渭南市最高,其次是西安市,铜川市最低。夏粮、秋粮、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277.3×107、556.6×107、556.6×107、270.3×107、270.3×107和476.2×107和476.2×107kg。机耕面积、水浇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复种指数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多项式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符合陕西省实际,全省2015和2020年粮食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生态风险评价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安全研究的基础。当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低效土地利用导致植被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区域生态风险加剧,生命共同体保护和建设面临新挑战。以吕梁山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Fragstats及R的支持下构建自然-经济-景观多源评价体系,基于5 km×5 km格网核算19年以来区域植被退化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相关性,评价全域生态风险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吕梁山植被覆盖整体增加,植被变化具有显著性,显著区面积占比达84.94%。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07.803×108元增至507.874×108元,增幅较小,2010—2018年降至499.761×108元,共减少1.597%,林地、草地、耕地为主要贡献类型。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风险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成负相关,聚集趋势有所增强。研究旨在为吕梁山更好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提高该地区风险预警和管控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结合生态服务价值,量化2011—2018年东北黑土区部分城市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和迫切程度。结果发现:在粮食安全视角下,研究区均为耕地生态盈余区,约有54.1%的耕地生态承载的粮食产量供给到了耕地生态赤字区。受耕地生态盈余面积、单位耕地生态服务非市场价值和支付能力影响,研究区内各市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总量在研究期初有所提高,但随后均出现明显降低趋势,2018年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哈尔滨市19.50亿元、绥化市23.60亿元、大庆市10.95亿元、长春市13.05亿元、四平市25.95亿元、铁岭市9.19亿元。考虑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率先向四平市、绥化市支付耕地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8.
将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承载力供需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结合,为广西耕地生态补偿提供测算依据。结果表明,2014年广西单位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22847.50元,耕地生态补偿价值为23.04亿元。通过对广西三大经济区耕地补偿优先级的计算,比较得出应优先提供补偿的区域为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得到补偿的区域为桂西资源富集区。  相似文献   

9.
将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承载力供需模型与生态服务价值结合,为广西耕地生态补偿提供测算依据。结果表明,2014年广西单位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22847.50元,耕地生态补偿价值为23.04亿元。通过对广西三大经济区耕地补偿优先级的计算,比较得出应优先提供补偿的区域为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得到补偿的区域为桂西资源富集区。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视角下省际耕地生态补偿的标准量化与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全国耕地利用布局优化,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服务的持续供给,立足粮食安全视角,在厘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的理论逻辑和补偿标准的测算思路基础上,运用机会成本损失与生态外溢价值法对2019年受偿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17个省份处于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生态赤字区(支付区),14个省份为盈余区(受偿区),后者在满足自身粮食需求后,平均约有超过30%的耕地承载的粮食产量和生态服务供给了各生态赤字区;2)受偿区的受偿标准总额约为24 673.4亿元,其中最高的3个省份是河南、山东、安徽,最低的3个省份是宁夏、甘肃、新疆。为此,提出要构建包括补偿主体—目标责任—补偿方式—资金来源构成的补偿机制和配套体系,进一步保障生态补偿的长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结合可持续发展框架分析土地利用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有助于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北京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Markov-CLUE-S耦合模型模拟出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15(SDG 15)指标讨论土地利用变化对ESV总量的影响。【结果】(1)2010-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缩减,林地和建筑用地扩张的格局。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NIS)下各地类变化趋势较2010-2020年幅度有所减缓;生态保护情景(EPS)下林地和水域面积较2020年涨幅分别为4.96%和14.26%;耕地保护情景(CPS)下耕地缩减和城市扩张情况得到有效遏制;(2)2010年、2020年和2030年(NIS、EPS、CPS)的ESV总量分别为418.4×108、409.9×108、403.6×108、432.4×10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变对干旱区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新疆喀什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1978、1988、1998、2008和2018年5期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估算新疆喀什地区1978~2018年41a间各土地类型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影响。【结果】 (1)41a间,耕地、林地、湿地、建设用地和沙地面积扩大,而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和盐碱地面积缩小;(2)41a间喀什地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呈现减少趋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78年的593.23×108元减少到1988年的585.06×108元,在1998年增加到592.89×108元,而到2018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又减少到552.70×108元;(3)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功能的价值贡献最大,而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的价值贡献最小,新疆喀什地区生态服务功能属于调节性功能;(4)41a间,新疆喀什地区各土地类型各年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新疆喀什地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结论】 近41a来喀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相吻合,引用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运用于喀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研究,有助于定量的分析喀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以汪清县为例,基于PSR模型建立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化后基于改进的熵值法测算指标因子权重,综合定量评价了汪清县20052015年耕地生态安全。结果表明:20052015年耕地生态安全。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汪清县耕地生态安全总指数由0.2045增加到0.7072,评价等级由危险级过渡到敏感级,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已得到改善,可维持基本生态功能。但目前耕地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还很严峻。改进的熵值法测算权重解决了熵值法确权时偏离标准值太大的指标权重值太大的问题;提出了耕地生态保护的措施,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在确保耕地生态功能持续供应、内化耕地保护外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逻辑,通过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充分考虑耕地景观空间配置差异,建立流域多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结合耕地生态可承载能力,制定流域差异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及财政转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吉林省辽河流域耕地生态价值逐渐凸显,且空间异质性显著,整体北部高于南部,中下游区域是耕地生态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2)截止2020年,流域内耕地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盈余量为48.45万hm^(2)。各区县耕地供需呈现出“县(市)盈余、区赤字”的特点。3)流域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和方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尺度依赖效应。其中流域耕地保护受偿总额度为13.50亿元,各区县耕地保护补偿额度为-0.03亿~6.57亿元。因此,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承载能力、区域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等相关因素,提高补偿的精度与有效性。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介平台等方式实现耕地生态补偿的横、纵向财政转移。  相似文献   

15.
以XX市为例,首先从理论上界定耕地的综合价值并与征用结合起来明确补偿对象,运用综合因素法将XX市的耕地划分为4个级别,在此基础上测算了耕地的生产力价值;然后,运用多种计量方法重点测算耕地的3大保障价值及社会稳定和生态服务价值;最后,对征地案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一级区片内征用0.0667 hm2耕地的综合价值为145191.93元,其中的82197.54元占耕地总价值56.61%,应该补偿给失地农民或集体,其余62994.39元,应该补偿给国家或政府。  相似文献   

16.
景观格局的不断变化会影响其内部生态功能的发挥,而生态功能的变化又会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两者密不可分。为优化配置盘锦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生态功能,选取盘锦湿地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1989-2020年间盘锦湿地面积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MCR模型,优化盘锦湿地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989-2020年,盘锦湿地的景观结构和面积发生明显变化。自然湿地比例由35.960%下降到25.644%,人工湿地面积由46.271%增加到55.056%,湿地内部人类活动越发频繁;2020年盘锦湿地的生态功能总价值为185.44×108元。其中,物质生产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的生态功能值价值较大,分别为102.31×108元和49.35×108元,物质生产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是盘锦湿地生态功能中的主导功能;研究区中西北部的芦苇、水田与旱地交界处和西南部的滩涂与养殖塘交界处是景观优化的关键区域,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最大;建设性地将盘锦湿地景观优化分区为维护区、恢复区、强化区和保护区,为其他滨...  相似文献   

17.
安徽大别山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确定安徽大别山区为生态补偿对象,位于下游的合肥市为生态补偿区域。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法测算得出大别山区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量为284.28亿元。考虑到生态补偿区的经济能力,以284.28亿元作为生态补偿上限。通过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测定安徽大别山区应获得生态补偿金额为5.67亿元,合肥市需要支付的生态补偿金额为3.24亿元,以生态补偿量5.67亿元作为安徽大别山区的生态补偿下限。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区域耕地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构建了抚州市耕地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在利用物价指数修正法对相关价格进行修正的基础上,运用替代工程、市场价格和系数修正等方法对2009—2017年抚州市的耕地生态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估与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7年抚州市耕地生态总价值总体呈现缓慢上升但中间略有波动趋势,其中2009年最低为370.05×10~7元,2017年最高为413.21×10~7元,2017年较2009年净增43.16×10~7元;2009—2017年抚州市各个区县的耕地生态总价值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中间略有波动,耕地生态总价值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2009—2017年抚州市各区县耕地负向价值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农业发达的区县带来的耕地负向价值相对较高。研究结果为抚州市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耕地补偿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耕地的综合价值角度出发,将耕地的综合功能价值分解为经济功能价值、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和生态功能价值。采用现有的年产值倍数法对经济功能价值进行测算;将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进一步划分为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养老保障功能、医疗保障功能和就业保障功能,并运用分解求和法对其进行测算;对于耕地生态功能价值的测算采用支付意愿法。结果表明,望城区耕地总价值为194.23元/m2,其中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为157.5元/m2,高于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动态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等方法,测度200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下的粮食产量变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而探清制约粮食增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并形成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整体呈现“北增南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减大于增”的数量变化特征。2000—2018年间,耕地净转出205.98万hm2,建设用地是耕地转出的主要地类。根据耕地利用变化的产出效应,划分4种类型——生态增值-粮食增产型(Ⅰ型)、生态减值-粮食减产型(Ⅱ型)、生态增值-粮食减产型(Ⅲ型)和生态减值-粮食增产型(Ⅳ型),在省级层面上,我国粮食主产区Ⅰ~Ⅳ型面积的占比依次为18.30%、13.36%、33.19%和35.05%,共计造成4.171×1010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和9.253×106 t的粮食减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未利用地补充耕地分别是最有损、最有益粮食与生态安全的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议要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