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应用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与牛肠道病毒(bovine enterovirus, BE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分别对2019-2020年采集于吉林省5个地区的738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并以PCR和免疫荧光试验对部分样品进行了确证。结果显示,吉林省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品种的牛群均存在BVDV与BEV混合感染,其中,BVDV感染率为10.26%~42.65%,BEV感染率为8.33%~20.83%,2种病毒的混合感染率为3.42%~14.71%。对不同品种牛群BVDV与BEV混合感染的检测结果显示,荷斯坦牛混合感染率为13.04%、西门塔尔牛为7.84%、延边牛为3.65%、利木赞及其他牛群为3.42%。检测不同年龄牛群混合感染的结果显示,各个年龄牛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BVDV与BEV混合感染,其中,成年牛群混合感染率高达57.63%,犊牛混合感染率为3.39%。PCR和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在BVDV与BEV混合感染的样品中均可同时扩增出或检测出BVDV与BEV的混合感染。本研究首次揭示出吉林省牛群的B...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辽宁铁岭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肠道病毒(BEV)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辽宁铁岭地区不同奶牛场进行BVDV、BEV的发病情况调查,采集648份病样进行抗原检测。[结果]辽宁铁岭地区不同奶牛场BVDV单一感染率为19.14%,BEV单一感染率为14.97%,BVDV/BEV混合感染率为8.64%,其中不同年龄牛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BVDV和BEV混合感染,犊牛混和感染率最低,为4.49%(4/89);育成牛混和感染率为6.35%(12/189);青年牛混和感染率最高,为13.01%(19/146);成母牛混和感染率为9.38%(21/224)。[结论]本研究揭示出辽宁铁岭牛群感染BVDV、BEV的流行病学本底,为进一步防控BVDV与BEV感染提供了可靠的流行病学理论依据。建议对于饲养密度高、规模较大的奶牛场应当定期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BVDV、BEV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3.
根椐GenBank中已发表中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中冠状病毒(BCoV)和中肠道病毒(BEV)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在建立单一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条件,建立上述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计算符合率。结果表明,引物浓度分别为BVDV 0.5μL(20μmol/L),BCoV 0.25μL(20μmol/L),BEV 0.25μL(20μmol/L),退火温度为52℃时,可同时扩增BVDV的289bp,BCoV的458bp和BEV的732bp的特异性片段,对牛流行热病毒(BEFV)、牛轮状病毒(BR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均无扩增。该方法最低能检出6.4pg的BVDV,1.28pg的BCoV和6.4pg的BEV的等量混合质粒模板。对24份临床腹泻病料进行检测,与单项RT-PCR检测的符合率为100.0%。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特异的特点,可用于临床混合感染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云南省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anarirus,BCoV)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牛群中的流行情况,2021—2022年采集大理、陆良、石林、寻甸等4个地区5家牛场不同年龄牛的粪便样品357份(腹泻样品61份、非腹泻样品296份)进行BCoV RT-PCR检测,并对BCoV阳性样品进行N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357份粪便样品中,检出BCoV阳性51份,总样品检出率为14.29%,5家牛场均有阳性检出,场阳性率为100%;1周龄、1周龄—1月龄、1~6月龄、1岁以上牛粪便样品的BCoV检出率分别为10.00%、19.23%、10.81%、17.31%;腹泻样品BCoV检出率为36.07%,非腹泻样品为9.78%。通过扩增得到4条完整的BCoV N基因序列;经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4条N基因序列高度保守,相互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0%~99.8%,与国内参考毒株处于同一小分支,亲缘关系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7.7%~99.9%,与美国4-17-03、7-16-23、4-17-25和日本GF2020等毒株处于同一个大分支且遗传距离较近;与美国原始毒株Mebus处于不同的大分支,亲缘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8.2%。结果表明:云南省牛群中可能广泛存在BCoV流行,1周龄—1月龄犊牛感染发病风险最高,调运或引种导致BCoV在国内传播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加强BCoV流行的监测与控制,严格进行检疫,加快疫苗研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2017—2018年山东省奶牛场犊牛腹泻相关病毒病原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东省奶牛养殖场中引起犊牛腹泻相关病毒的流行情况,2017—2018年,在全省13个地区51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采集624份犊牛腹泻病料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肠道病毒(BEV)、牛冠状病毒(BCoV)和牛轮状病毒(BRV)PCR检测,并对检测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显著性差异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显示:BVDV、BEV、BCoV、BRV个体检出率分别为34.58%、11.78%、8.84%、17.70%,群体检出率分别为47.83%、38.89%、35.71%、33.33%,BVDV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毒(P<0.01),且有流行加重趋势;鲁西北、鲁中、鲁西南、半岛地区4种病毒的检出率有差异,其中鲁中地区的BVDV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P<0.01)。结果表明,BVDV、BEV、BCoV、BRV 4种病原在山东省奶牛场中流行广泛,以BVDV流行最为严重,尤其是鲁中地区,且有流行加重趋势,成为导致奶牛场犊牛腹泻的主要病毒性因素,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与净化。本检测初步摸清了山东省不同地区引起奶牛犊牛腹泻相关病毒的感染情况,可为山东省制定奶牛腹泻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某奶牛养殖场10~30日龄犊牛发生腹泻,为查明病因,我们对送检的18份犊牛腹泻样本分别进行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安氏隐孢子虫(C. andersoni)的PCR检测。结果显示:18份犊牛腹泻样本中,BRV、BCoV、BVDV的检出率分别为83.3%(15/18)、88.9%(16/18)、61.1%(11/18),这3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率较高,其他病原均未检出,说明该奶牛场的犊牛腹泻主要由BRV、BCoV、BVDV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湟中县牦牛病毒性腹泻病原的流行现状,对湟中县内11个乡镇的138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肠道病毒(BEV)、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V)和牛星状病毒(BAstV) 5种病毒性腹泻致病原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BVDV、BEV、BRV、BCV和BAst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44. 93%、21. 74%、8. 70%、5. 07%和6. 52%,5种病原中BVDV和BEV在所有乡镇均有流行,BRV、BCV、BAstV在部分乡镇呈散发性流行; 5种病原在1~6月龄犊牦牛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6月龄以上成年牦牛。138份腹泻牦牛中存在BVDV、BEV、BRV、BCV、BAstV的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总单感率为53. 62%;共存在10种混感型,总混感率为15. 22%。表明湟中县牦牛存在BVDV、BEV、BRV、BCV和BAstV的感染,且混合感染情况复杂,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四川省主要养牛地区腹泻牛群中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感染情况,采集眉山、南充、达州、巴中、雅安、甘孜等6个市州53个场户的牛腹泻粪便样品共387份,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BCoV检测。结果显示:53个场点中,检出阳性场点11个,群体阳性检出率为20.8%;387份样品中,检出阳性样品65份,个体阳性检出率为16.8%。从群间分布看,规模场群体阳性检出率(72.7%)与个体阳性检出率(21.4%)均高于散养户(7.1%和3.1%),差异均极显著(P 0.01);牦牛个体阳性检出率为28.8%,高于黄牛(14.1%)和奶牛(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 0.01和P 0.05。结果表明,BCoV在四川省已形成一定的污染面,是造成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需要加强对其流行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9.
我国14省市呼吸道综合征患牛冠状病毒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是导致牛消化道和呼吸道疫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在国内养殖业的感染报道较少。本试验对牛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罹患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犊牛的临床症状相关性开展研究。在奶牛养殖量较大的14个省市随机选择29个规模化牧场,对未断奶的犊牛进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评估,选取单一症状典型的犊牛采集血清和鼻咽拭子。在176份样品中BCoV阳性共38份,阳性率为21.59%。统计发现,采自黑龙江的病料中冠状病毒检出率最高(70%),新疆次之,山西、上海、安徽未检出BCoV阳性样品;阳性病例与呼吸道疾病疾病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病畜的发热、鼻腔分泌物性状改变与感染牛冠状病毒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牛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犊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年来吉林省牛肠道病毒(bovine enteroviruses,BEV)感染流行情况及病毒株分子变异特征,本研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采集于吉林省不同地区的326份疑似BEV感染的牛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并对ELISA检测出的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同时对分离毒株5′UTR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牛群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肠道病毒感染;BEV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本实验室2012年分离的国内首株E种牛肠道病毒HY1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86.2%~96.9%。其中从公主岭地区分离的毒株GZL-6与HY12毒株差异性最大,其同源性只有86.2%;而与HY12同地区分离出的HY68毒株同源性只有86.3%。国内外现有BEV毒株序列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从吉林省新分离到11株BEV与HY12处在同一个分支。上述结果表明,新近分离的BEV毒株,无论源于HY12毒株的原地区还是其他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本研究为BEV感染的诊断、防治及肠道病毒进化变异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22年3月冬春换季期间,宁夏某肉牛场暴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为了解造成此次病情的病原,采集12份发病牛的鼻腔深部棉拭子样品,采用PCR和RT-PCR方法,分别对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腺病毒3型病毒(BAd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细小病毒(BPV)、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共10种BRDC相关病原进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4种病原,其中BAdV-3和Mh的检出率均为100%,BCoV和BVDV检出率均为66.67%,其他病原均未检出;在12份牛鼻拭子样品中,存在BAdV-3+Mh、BAdV-3+Mh+BVDV、BAdV-3+Mh+BCoV和BAdV-3+Mh+BCoV+BVDV共4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6.67%、16.67%、25.00%和41.67%。对Mh和BVDV进行分型鉴定发现,该场流行的Mh为荚膜血清型A1型,BVDV为基因1a亚型。结果表明,该牛场发生的BRDC是由BAdV-3、BCoV、BVDV 1a亚型和Mh A1型等病原以不同组合形式混合感染所致。因此,牛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管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6,(4):567-571
应用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的E种肠道病毒HY12 VP1和VP2重组蛋白制备的抗体,建立了检测牛肠道病毒病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对吉林省不同地区的牛群感染BEV进行了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应用方阵法确定的抗VP1鼠源Ig G作为捕获抗体的最佳包被量为0.75 g/100 L,酶标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3 600。对大量阴性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及其统计学处理,确定了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BEV的判定标准,样品D_(490)值≥0.143判定为阳性。特异性、敏感性等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检测BEV抗原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和快速等特点。与RT-PCR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易在基层推广应用。对吉林省不同地区牛群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发现不同地区牛群的BEV感染率为8.16%~58.7%。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检测BE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BEV感染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本病防治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旨在全面了解牛冠状病毒(BCoV)在吉林省肉牛群的流行情况,选择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的12个县市的规模化、养殖合作社、家庭型养殖户等牛场在不同季节采集血液、鼻拭子、粪拭子及临床病死牛组织脏器,采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检测技术,对BCoV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BCoV在该吉林省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共采集临床血清样品1 298份,粪便样品、肝、肺、脾、气管等组织样品462份,应用商品化BCoV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抗体和纳米PCR新型检测技术对临床样品进行PCR检测,并对核酸检测出的阳性结果测序分析。结果显示BCoV抗体血清阳性率为1.08%,粪便、肝等临床样品阳性率21.10%。经测序分析调查地区BCoV流行株与我国四川流行株相似性达99%以上。本研究对吉林省中部地区BCoV流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丰富了牛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为指导牛冠状病毒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牛肠道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快速、准确地检测牛肠道病毒(BEV)及对北京周边地区牛群中BE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本研究通过设计合成扩增BEV 5'UTR序列的引物及探针建立了检测BEV的通用型TaqMan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该方法对BEV的最小检测量为0.1 TCID50/0.1mL,敏感性比病毒分离法高10倍.而且该方法对其他牛相关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用3批试剂对3个稀释度的BEV培养物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其变异系数均小于1.1%,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采用该方法对北京周边地区牛群采集的85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病毒分离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BEVTaqMan RT-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优点,为国内BEV的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研究首次通过病毒核酸检测证明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牛群中存在BEV感染.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的目的是对青藏高原地区牦牛进行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分离牦牛源BCoV。采用RT-PCR方法检测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的犊牦牛腹泻粪便中BCoV,并扩增其S、HE及N基因片段;选取阳性样本进行BCoV分离。结果显示:从336份犊牦牛腹泻粪便中检出232份BCoV阳性,检出率为69.05%。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试验克隆的32个BCoV阳性样本中的S1亚基序列、HE基因片段和N基因片段均有独特的遗传进化趋势;首次成功分离到1株牦牛源BCoV,蚀斑纯化后病毒TCID50为10-7.17·0.1mL-1,鉴定结果显示该毒株S基因发生了重组事件。本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牦牛源BCoV感染率很高,且有独特的遗传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9,(12):96-100
为了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奶牛场发病及死亡奶牛进行确诊,试验对腹泻奶牛的粪样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冠状病毒(BCoV)PCR检测,同时对病死奶牛脏器样品进行BVDV、BCoV、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轮状病毒(BRV)及牛细小病毒(BPV)的PCR检测。试验结果显示,6份粪样BVDV阳性率为50%,BCoV阳性率为33.3%,同一份粪样中可同时检测出BVDV和BCoV两种病毒。小肠、肺脏和肝脏中均检出BVDV和BCoV,未检测出IBRV、BRV和BPV。结果表明,BVDV和BCoV为阳性,IBRV、BRV和BPV结果为阴性。最后确诊为BVDV和BCoV的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河南省2021-2022年犊牛腹泻病原流行情况,利用犊牛腹泻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分别对2021年河南省20余家牧场送检的170份犊牛腹泻样品,2022年送检的112份犊牛腹泻样品进行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及大肠杆菌K99+(E.coli K99+)荧光PCR检测,并对检测结果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显著性差异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022年BRV检出率为50.00%、BCoV检出率为41.00%,相比2021年均显著增高(P<0.01),E.coli K99+检出率与上一年相比基本持平,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2022年BRV、BCoV流行情况愈加严重。进一步分析发现,2022年腹泻病原单一感染检出率为26.79%,其中主要是BRV感染,与2021年单一感染检出率25.29%基本持平,差异不显著(P>0.05)。2022年腹泻病原混合感染检出率为35.71%,且主要以BRV、BCoV混合感染为主。相比2021年的12.94%明显上升,差异显著(P<0.01),说明202...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查近年来云南省牛流行热的自然感染情况,本文采集了临沧市沧源县、普洱市孟连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昆明市五华区及曲靖市马龙县5个州市共计356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牛流行热病毒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总体样本阳性率为8.4%。从样品采集地区检测结果比对来看,普洱市孟连县和西双版纳勐腊县采集的样品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5.52%(9/58)和15%(9/60);其次为临沧市沧源县样品,阳性率为11.11%(1/9);曲靖市马龙县样品阳性率最低,为4.93%(11/223);昆明市五华区的血清样品未检出牛流行热抗体。对不同品种牛群感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黄牛感染阳性率最高为21.69%(18/83);其次为婆罗门牛,阳性率为11.1%(1/9);西门塔尔杂交肉牛阳性率为4.93%(11/223);水牛和奶牛阳性率为0。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青海地区牦牛牛支原体分子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对2018-2019年采集青海地区的636份牦牛鼻拭子进行牛支原体核酸检测,并对不同地区、年份、年龄、性别、饲养模式的牦牛牛支原体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牛支原体的总检出率为21.86%(139/636),牛支原体在青海不同地区(海北州、海南州、西宁市、海西州)牦牛群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0%~44%);2018年11月检出率为18.02%,2019年6月检出率26.37%;雌性检出率(27.84%)高于雄性检出率(18.41%),差异性显著(P<0.05);0~2岁的检出率最高,为22.26%,其次为3~6岁,检出率为19.50%,6~12岁检出率最低,为18.03%,差异性显著(P<0.05);放牧养殖模式下检出率最高(34.00%),其次是集约化养殖模式(22.81%),放牧+圈养养殖模式下检出率最低(17.47%),差异显著(P<0.05)。青海不同地区牦牛牛支原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不同年龄、性别、饲养模式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为明确青海地区牦牛牛支原体流行情况,为制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云南南部热区草地的干物质产量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对BMY牛、云南黄牛及其杂交牛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进行按期空腹称重并校正为标准体重后,分析其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杂交优势率。结果显示:云南南部热区草地的干物质产量较高(平均为8614kg/hm2),但粗蛋白含量偏低(仅7.8%);BMY牛在曼中田片区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性能,其与本地黄牛的杂交后代也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和较高的繁殖性能。从BMY牛的生长、繁殖以及BMY牛及其杂交牛的杂交优势都表现较好,可进一步证明BMY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值得推广应用。在云南南部地区进行草牛配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添加糖蜜高蛋白营养舔砖的方式,确保牛群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