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禽呼肠孤病毒(ARV)的致病机理,从其基因组中克隆病毒非结构蛋白p10基因,并将其与原核表达载体连接,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使其表达携带His标签的p10融合蛋白,经镍柱纯化得到高纯度重组p10蛋白,以该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经过3次亚克隆后获得2株能够稳定分泌针对p10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B12与4H10。通过间接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测定其腹水效价均为1:1.01×10~7,亲合力解离常数(kD)分别为3.91×10~(-10)、5.75×10~(-10),2株单抗的IgG亚型均为IgG2b。经Western Blot鉴定,该2株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ARV感染DF-1细胞中的p10蛋白。这些单抗的制备为深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的非结构蛋白VP5在病毒感染细胞的不同阶段发挥着抑制或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作用。为制备抗血清I型IBDV VP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取经His-VP5蛋白免疫4次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3次亚克隆后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VP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5EC7和2BE5。经间接ELISA测定,以上2株单抗的亲和力解离常数分别为1.14×10~(-10)和4.87×10~(-10),亚类分别为Ig G2a和Ig G1。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2株单抗均能识别IBDV感染DF-1细胞后产生的VP5蛋白。Western Blot试验表明,2株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为VP5 N-端的1~10 aa。该单抗为研究血清I型IBDV VP5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病毒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鸡白介素10(chIL-10)单克隆抗体,以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禽细胞系MDCC-MSB1克隆chIL-10基因,将去信号肽chIL-10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后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经4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将原核表达的GST-chIL-10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利用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阳性细胞株经3次亚克隆后,获得3株稳定分泌chIL-10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分别命名为4B2、4F3以及1E3。经间接ELISA测定,以上3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效价为1∶3.2×10~6,亲和力解离常数(Kd)分别为1.05×10~(-9)、5.01×10~(-10)以及7.59×10~(-10)。抗体重链类型分别为Ig G2a、Ig G2a以及Ig G1。经Western Blot试验证明,3株单抗均能特异地识别原核或真核表达的chIL-10蛋白,4B2、4F3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区域为chIL-10 N端的1 aa~52 aa,1E3识别的是N端的52 aa~102 aa。这些单抗为鸡IL-10的检测及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禽源IL-2的单克隆抗体,首先构建chIL-2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用HIS-IL-2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取小鼠脾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应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最终获得3株稳定分泌chIL-2抗体的杂交瘤,分别命名为1C2,2F2和4B5。并对所获得单抗的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株单抗亚型均为IgG1,抗体亲和力解离常数(K_d)分别为4.81×10~(-10)、1.36×10~(-10)、4.15×10~(-9),均为高亲和力抗体,经过Western Blot确定3株单抗分别识别chIL-2的不同区域,且均能特异性识别chIL-2。该单抗的制备为chIL-2的功能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纯化灭活的猪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研制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EMCV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D1、2A2、2B6和4E2。经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抗体效价分别为1∶1 600,1∶6 400,1∶6 400和1∶3 200,小鼠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1.63×106,1∶3.28×106,1∶1.13×106和1∶5.63×105。1D1和2A2单抗亚类为IgG1,2B6和4E2单抗亚类为IgG2b,轻链均为κ型。Western blot结果表明,1D1、2A2和4E2能特异性识别病毒的VP1蛋白,2B6能特异性识别病毒的VP2蛋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4株单抗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均能识别EMCV。本研究获得的4株特异性单抗,将为EMCV诊断方法的建立和病毒蛋白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纯化的PPV重组VP2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技术,间接ELISA筛选和3次以上细胞克隆,获得了5株稳定分泌抗PPV VP2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D5、1F11、2B4、3C8、1 H3。其染色体平均数均为87~102条,分泌抗体亚类4株为Ig M类,1株为IgG类,Western blot检测表明,5株单抗均识别猪细小病毒VP2蛋白;间接免疫荧光鉴定表明,5株单抗均与PPV全病毒发生反应;间接ELISA鉴定与其他相关病毒的交叉反应性表明,制备的5株单抗不与TEGV、PRV和PEDV反应,表明所制备的抗体与猪细小病毒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针对猪源EMCV结构蛋白VP2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本试验以EMCV结构蛋白VP2为对象,将EMCVBJC3株VP2基因定向插入穿梭质粒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V—VP2,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Pepscan技术对单抗识别的抗原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间接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筛选获得了2个阳性细胞克隆株,命名为C11和G8。经检测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抗体效价为1:1600,腹水效价分别为1:2.56×106和1:1.28×106,中和试验鉴定均无中和活性。Western—blot鉴定表明获得的2株单抗均能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VP2蛋白。亚类鉴定结果显示2株单抗均为IgG2b亚类,轻链均为κ型。Pepscan分析结果显示,这2株单抗可分别识别EMCVVP2蛋白上的2个B细胞线性表位。本研究获得的蛋白十分接近于其天然构象,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病毒表面抗原位点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用纯化的O型口蹄疫泛亚毒株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 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3次克隆和间接EL ISA筛选,获得了ⅢA 11、ⅢC 3和ⅢF 10 3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间接EL ISA测定,单抗效价为:细胞培养上清1∶160~1∶640,腹水为1∶5×104~1∶4×105;经EL ISA法测定,3株单克隆抗体均与泛亚株VP 1蛋白反应,而不与A型口蹄疫病毒VP 1蛋白反应;单抗的亚类鉴定结果表明,ⅢA 11和ⅢF 10分泌的抗体为IgG 1亚类,ⅢC 3分泌的抗体为IgG 2b亚类。单克隆抗体抗原识别位点分析结果表明,ⅢA 11与另外2种单克隆抗体的识别位点不同,而ⅢC 3和ⅢF 10的识别位点相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PCV2 Cap蛋白的检测方法,试验应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猪病分子诊断组已构建的基因工程重组菌NLS-Cap M15,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原核表达Ⅱ型猪圆环病毒Cap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3株分泌Ca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2C3、2F3、1E10。结果表明:2C3、2F3均属于IgG1型,1E10属于IgG2a亚型,轻链都是κ链;经Western-blot检测,获得的3株单抗均可以特异性的识别Cap蛋白;ELISA检测其腹水效价均为1.0×105;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单抗2C3、2F3、1E10反应均为阳性,表明这3株单抗能够识别PCV2病毒。  相似文献   

10.
猪伪狂犬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猪伪狂犬病毒(PRV)gE蛋白单克隆抗体,选择原核表达的重组gE蛋白免疫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将其脾细胞与SP2/0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结果获得了2株能稳定分泌抗PRV gE蛋白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E3B8和E5C11。间接ELISA检测2株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抗体效价为1∶6.4×10~3,腹水的抗体效价分别达到1∶3.28×10~6和1∶6.55×10~6。2株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为105和108。E3B8亚类鉴定重链为IgG1,轻链为κ链;E5C11亚类鉴定重链为IgG2b,轻链为κ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腹水均能与PRV重组gE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PRV分离毒株感染的BHK-21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交叉反应性检测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与常见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表明制备的2株gE蛋白单克隆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为gE蛋白结构与功能分析以及PRV免疫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