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β-氨基丁酸诱导水稻稻瘟病抗性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水稻品种超产2号为高感病品种。供试菌株为071402-2强致病菌系的生理小种,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供试药剂β-氨基丁酸(BABA)由上海维思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贵州省主要水稻病害 ,药剂防治难于达到根本的防治。实践证明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措施。在抗病育种过程中 ,水稻新品种 (系 )的抗瘟性鉴定又是选育抗病新品种的关键。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对贵州省内新近育成的水稻品种 (系 )进行了抗瘟性鉴定 ,旨在为全省的水稻抗病育种、品种合理布局及病害的测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材料和菌株供试材料为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提供的 72份新材料组合。试验菌株为贵州省采集分离的具代表性的 1 0个生理小种。1 2 培菌、育苗和接种经在大麦粒上分别培养产生孢…  相似文献   

3.
水稻中后期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进行水稻中后期不同灌溉方式的研究,探索水稻中后期最佳水浆管理模式.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条件试验点设在新桥镇和马桥镇.前茬均为小麦田.土壤肥力中等,灌排方便.供试品种为"R130".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采自湖北省44个县、市的6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与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融合群国际标准株AG-1IA、AG-1IB、AG-1IC、AG-4和AG-5进行了菌丝融合试验。结果证明,供试的62个菌株均能与AG-1IA株融合,其中有60株也能与AG-1IC株融合。比较而言,供试株与AG-1IA的融合率高于与AG-1IC的融合率。据此,供试菌株应归于R.Solani AG-1IA。  相似文献   

5.
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不同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不同抛秧密度在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上的应用效果,为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于2006年进行了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不同密度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品种为籼型三系杂交水稻金优527,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2002年通过四川省  相似文献   

6.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多年抗性鉴定和评价,供试的稻种资源中,表现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有57个,占供试品种的28.5%, 其中30份对测试的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抗和中抗,其余品种仅对部分菌株表现为抗病。在表现抗病的品种中,接种多个属不同致病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抗病品种如Yunhui290,Xa22,Xa23等多年抗性结果表现一致,表现为广谱高抗,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表现比较持久、稳定,是今后抗病育种供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贵州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贵州省不同稻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情况,可为水稻纹枯病的科学防治和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贵州不同水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菌标样,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保存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8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及其交互抗性。【结果】所有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介于(0.026 4~0.380 2)μg/m L之间,平均EC_(50)为(0.071 2±0.059 4)μg/m L;所有供试菌株对己唑醇的EC_(50)值介于(0.003 6~0.090 7)μg/m L之间,平均EC_(50)为(0.025 1±0.015 8)μg/m L。不同地区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不同,贵阳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最高,铜仁地区的最低;黔南州的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最高,黔东南州的最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同地区菌株间敏感性不同。两药剂未产生交互抗性,可以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稻品种(品系)对不同来源稻曲病菌株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接种技术,探讨了12份水稻材料对11个不同来源的稻曲病病菌抗性反应变化。结果表明:同一供试水稻品种对不同来源菌株的抗性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供试菌株对不同供试水稻品种的抗性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不同水稻品种与稻曲病菌株之间存在亲和性互作特性。同时,利用水稻头季稻和再生稻连续进行人工接种技术,建立了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体系,可大大缩短抗性鉴定周期。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水稻肥料合理运筹方法,于2000年进行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和栽培方式"秀水110",水直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水稻、玉米和小麦的致病力差异.【方法】本研究选用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纹枯病菌菌株各20株,通过人工接种对这些菌株在水稻、玉米和小麦3种作物上的交互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和结论】各供试纹枯病菌菌株都能单独侵染3种作物,但它们对不同作物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对原寄主的致病力较强,而对其他2种供试寄主的致病力较弱.本研究结果为预防作物轮作和间作过程中的交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菌粗毒素提取及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文  向准  龚亮  钟国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342-13345
[目的]研究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制及毒素的活性成分。[方法]将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在改良Richard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滤液经离心、灭菌、活性炭粒吸附层析、甲醇洗脱、蒸馏水洗脱、浓缩得培养液粗提物、甲醇粗提物以及水粗提物,并对3种粗提物进行活性测定。[结果]3种粗提物均为黄褐色膏状物;活性测定表明,3种粗提物对水稻胚根、胚芽都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对水稻4叶期幼苗都有致萎作用,对水稻离体叶片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能产生与病原茵侵染类似的云纹状褪绿斑。[结论]水稻纹枯病茵毒素的活性组分可能有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12.
罗霄凤  康晓慧  彭玉娇  张娜  张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99-1400,1402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方法]对从四川地区6个水稻主栽点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样进行分离,将分离所得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记录其培养性状,并对分离得到的23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不同菌株间的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菌株生长速率属于中等菌株(40 mm≤Φ≤60 mm),其余都为慢型菌株(Φ〈40 mm),无生长速率快的菌株(Φ〉60 mm)。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为强致病力菌株,其余为中等致病力菌株、无弱致病力菌株。[结论]该研究明确了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病菌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该地区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稻瘟病菌产生的粗毒素处理不同生育期的水稻,研究水稻品种间对稻瘟病菌毒素的抗性差异的结果表明:用粗毒素浸泡处理发芽后的稻种,不同品种(系)的根、芽生长受抑制程度无显著差异。而稻种根、芽受毒素抑制的程度与处理时间、毒素浓度成正比.不同品种(系)的稻苗心叶与稻穗部对稻瘟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与其对产毒菌株的抗性反应基本一致.抗产毒菌株的品种(系)受毒素的毒害较轻,感产毒菌株的品种(系)受毒素的毒害较重.分别用同一菌株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及其产生的粗毒素测定,以粗毒素作选择压力所得水稻突变体后代与其亲本的抗性存在差异,其苗叶或稻穗对粗毒素及产毒菌株的抗性明显比其亲本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2.5%氟环唑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喝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12.5%氟环唑悬浮剂450 ml/hm2、12.5%氟环唑悬浮剂300 ml/hm2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效果较好,病蔸率均低于其他处理。[结论]12.5%氟环唑悬浮剂可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筛选出可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给其田间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室内生长速率法对4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中噻呋·戊唑醇、精甲·咯·嘧菌和苯甲‘醚茵酯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761、0.0798和0.0353mg/L,中生菌素效果次之。【结论】在供试的几种药剂中,中噻呋·戊唑醇、精甲·咯·嘧茵和苯甲·醚茵酯具有较好的抑茵效果,建议用于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6.
李兵  倪炳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881-12881,12926
[目的]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120g/L氟唑菌酰胺·氟环唑乳油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600、750、900ml/hm^2120g/L氟唑菌酰胺·氟环唑乳油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明显,药后15d的防治效果达到65%以上。[结论]120g/L氟唑菌酰胺·氟环唑乳油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使用剂量为750ml/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植物病原真菌对链霉菌702的敏感性变化。[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为供试菌,在不同氮(N)、磷(P)、钾(K)水平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3种植物病原真菌对链霉菌702的敏感性变化。[结果]随着N水平的提高,纹枯病菌菌落直径生长速度减缓,气生菌丝增加,而赤霉病菌与赤星病菌的菌丝生长变化不明显。随N含量的增加,702对3种病菌的抑制率逐渐下降,随着P含量的增加,702对供试菌的抑制率显著增加,随着K含量的增加,702对供试菌的抑制率变化差异不大。当培养温度分别在30、25、25℃时,链霉菌702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链霉菌702有效合理地应用及更好的防治植物病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建立抗病变异系离体筛选方法。【方法】以蒜瓣茎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大蒜叶枯病菌培养滤液制取的粗毒素为筛选剂,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通过接种病菌粗毒素和病菌孢子鉴定变异株的抗病性,分析变异株的防御酶活性。【结果】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病菌粗毒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对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不同;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分别获得大蒜品种G039变异系苗12株,G073变异系苗2株,它们对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具有稳定的抗性。经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鉴定,变异系苗较其对照抗病性提高。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苗接种病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胺酶(PAL)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即达到峰值,且与抗病品种G064接近或更高,而感病品种G039的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前两者。【结论】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可以获得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适宜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分步筛选的上限粗毒素体积分数为30%;POD、PPO和PAL活性可作为大蒜抗叶枯病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王倩  李秀钰  徐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801-5802,5806
[目的]了解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方法]选用12种药剂,研究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综合考虑防效、劳动力成本和单位面积成本,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上可以考虑使用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30%噻呋·己唑醇悬浮剂和24%己唑·嘧菌酯悬浮剂。[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防菌株2LN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验证生防菌株2LN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大田生产试验研究生防菌剂2LN3、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井冈·腊芽菌、井冈霉素和清水对照5个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2次用药后第7和第15天的防效分别达60.85%和72.16%,2次调查防效均超过生防菌剂2LN3、井冈·腊芽菌和井冈霉素,而单用生防菌剂2LN3则表现为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在2次用药后的第15天防效比井冈霉素略高,但与井冈·腊芽菌相比防效则降低了6.5%;与井冈霉素相比,生防菌株2LN3具有促生作用,能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喷施生防菌剂2LN3和生防菌剂2LN3+井冈霉素都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与井冈霉素相比分别增产3.8%和12.1%,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将生防菌剂2LN3和井冈霉素复配可替代井冈霉素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来提高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