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12年11月(秋季)和2013年4月(春季)对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的调查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个类群,共68种,以近岸种类为主,桡足类为主要类群;此次调查的优势种各有8种,秋季最大优势种为丹氏纺锤水蚤(Acartia danae Giesbrecht),春季最大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 Giesbrecht);此次调查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差异较大,秋季平均生物量为125.3 mg/m3,春季为127.1 mg/m3,季节差异不显著;秋季平均栖息密度为327.9 ind/m3,春季为224.3 ind/m3,秋季显著大于春季。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受到盐度的影响,但季节变化受盐度的影响不大。秋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61,均匀度为0.81,春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54,均匀度为0.89。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整体未受到污染,但近岸可能面临陆源污染物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湛江港夏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分别对湛江湾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并对该海域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优势种组成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共采集到9个生物类群共51种,两季均出现的优势种仅两种,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藤壶幼虫(Balanua larva),夏季优势种的种类数较秋季多。夏季浮游动物的丰度(7807.3 ind/m3)远大于秋季的(190.15 ind/m3),夏季浮游动物丰度基本呈现湾内高于湾外的特征。夏秋季各类群中桡足类和浮游幼虫类数量相对较大,是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主导本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主要类群。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91,均匀度均值为0.50;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8,均匀度均值为0.77;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均小于秋季。  相似文献   

3.
椒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鱼山渔场-椒江口近海海域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浮游植物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是3个季节最高,丰度的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的南部,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占绝对优势;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次之,丰度的高值区在大陈岛西南海域,以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海龙箭虫(Sagitta nagae)占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最低,丰度分布较为均匀,以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占优势。浮游动物丰度调查结果与同时期浮游植物丰度的调查结果相比,3个季节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丰度的高值区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盐和光照,而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是受水团和海流的影响。上述生态特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椒江口海域的季节性水团变化密切相关,春季以低温低盐性质的沿岸流为主,夏季受高温高盐性质的台湾暖流水影响,水团的转换使调查水域的营养盐、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等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东山湾浮游动物数量特征与养殖活动及水团的关系,于2012年11月(秋季)、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东山湾浮游动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东山湾浮游动物在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漳江河口、八尺门附近海域、湾口站位和湾外的几个固定站位,这种分布特点与东山湾的水团水系以及养殖环境有较大关系,春季漳江径流最大,导致河口海域呈现浮游动物高值区,夏季外海水团对外海水域影响势力最强,导致夏季湾外站位浮游动物丰富,秋季和冬季水团势力减弱,浮游动物往往在养殖活动盛行的区域较为丰富;水团和养殖活动对东山湾浮游动物的影响也导致了优势种的季节变化,2012年11月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2013年2月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2013年5月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2013年8月优势种为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优势种在各个季节的平面分布也有所不同,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是调查海域秋季、冬季和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主要分布在湾内海域,8月份肥胖箭虫和亚强次真哲水蚤主要分布在湾外海域,而异体住囊虫适温性较高,在夏季代替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成为湾内最重要的优势种类。研究表明,东山湾养殖活动和水团的变化对浮游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季和冬季最少,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平均1 952.74ind/m3,夏季平均352.51 ind/m3,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分别为87.38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平均值1.190,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山东省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生物特征。[方法]2015年春季在山东省近岸海域开展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探讨其群落结构与水质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种,种类组成以近岸低盐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为主,兼有少量低温广盐类群,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双毛纺锤水蚤、强壮箭虫为优势种。[结论]群落结构各类指数站位间变幅较大,结合同步调查的水质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而叶绿素a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粒径谱也被称作生物量谱。生物量谱不仅可以表示反映个体的分布,同时也能反映生物群落中能量分布的情况。通过调查和实验,对浙江中部近海的浮游动物物种组成及粒级特点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浮游动物总丰度在站点上的分布体现出近岸丰度较小,靠近外部海域丰度较大的现象。大部分优势种的丰度分布也有该趋势。(2)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从近岸到远离近岸海域逐渐增大的情况,沿岸海域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小,表明物种数较少。(3)秋季总浮游动物的Sheldon型生物量谱是连续的。这次调查的海域浮游动物的粒级范围是0.9~13.8。在该图上可以明显得看到有2个波峰。在粒级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生物量谱的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离岸距离不同的站点,浮游动物的该图谱体现出的形状是有一定的不同的。(4)从总浮游动物秋季标准生物量谱上来看,该图线总体上能拟合成一条斜率是-0.7386,截距是16.0.9~13.8978,R2是0.9036的直线。离岸距离不同的站点,浮游动物的标准生物量谱中的斜率、截距和回归系数R2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北岸表层水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杭州湾北岸表层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2014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5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杭州湾北岸水域(121°45'~122°09'E,30°45'~30°51'N)设置10个站点,每月大潮期间,以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0 cm,网目0.5 mm)进行表层拖网。结果表明,4航次采集到浮游动物12类42种,其中优势种共10种,秋季优势种最多(7种),夏季最少(4种)。四季共有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3种。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在夏季达到最大(120.17 mg/m3,1 290.53 ind./m3),冬季最小(14.21 mg/m3,67.03 ind./m3)。该水域浮游动物可分为4种生态类群:淡水类群、河口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和广盐类群。与环境因子的SPSS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温度、盐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有明显关系,其中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渤海中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5月和9月对渤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隶属8类。5月鉴定浮游动物22种,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9月鉴定29种,第一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调查海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1,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1,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05。5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均值(2371.8ind/m3)高于9月(231.2 ind/m3)。空间分布上,从5月到9月,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呈现从中部向南部移动的特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盐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凯  李清雪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97-1699
对渤海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2 651.5个/m3,最大为7 047.2个/m3,最小为328.9个/m3.其中桡足类在各航次中占据大多数,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且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此外,夏秋两季各有一个小高峰.小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长腹剑水蚤和中华哲水蚤是春季的优势种;强壮箭虫和真刺唇角水蚤是夏季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和长腹剑水蚤是秋季的优势种.结合多样性指数的分析方法对渤海湾水质进行评价,结果为:由于陆源排放和养殖业的发展水体受到相当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荣成近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2月、5月、8月和10月对荣成近岸水域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2016年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28种,分属6类,其中桡足类最多,共鉴定15种;其次为浮游幼虫,共鉴定7类;端足类鉴定出3种;被囊类、糠虾类和毛鄂动物分别鉴定出1种。主要优势种为钩虾、强壮箭虫、长尾类幼虫和中华哲水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季最高,秋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对浮游动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溶解氧、p H值、化学需氧量、硅酸盐、盐度、磷酸盐和水温。  相似文献   

12.
浮游动物是生态系重要组成成分,也包括许多特色海洋药用生物幼体,研究东寨港红树林海区浮游动物多样性具有理论和经济价值。笔者利用2010年6月和12月份对东寨港水域浮游动物进行全海域共计25个站点的取样调查,并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动物82种,隶属于6门14属,节肢动物门为主要类群(45种),12月份的浮游动物种类明显多于6月份的。2个季度共同优势种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和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s。6月份的平均生物量、平均丰度分别为97.2 mg·m~(-3)和131 ind·L~(-1),12月份的分别为131.4 mg·m~(-3)和99 ind·L~(-1),其总生物量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2季都形成2个高值区,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季节性差异显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皆为冬季(3.129和0.523)大于夏季(2.496和0.449),2个季节在分布格局、分布密度上明显不同。温度、盐度和红树林生境是影响东寨港浮游动物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Primer数据统计软件对2012年11月、2013年2月、2013年5月和2013年8月东山湾海域浮游动物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明显分为了湾外群落、漳江群落、河口群落和湾内群落,不同浮游动物群落在种类丰度组成、种类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季节变化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漳江群落受冲淡水影响最大,在种类组成上主要为异体住囊虫、红住囊虫、小拟哲水蚤和右突歪水蚤;河口群落处于半咸水区域,以太平洋纺锤水蚤为主;湾内群落以太平洋纺锤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和中华哲水蚤为主;湾外群落的肥胖箭虫、亚强次真哲水蚤和针刺拟哲水蚤是构成丰度结构最重要的种类。纵观4个季节浮游动物不同群落优势种的变化,发现在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4个群落的优势种差异并不明显,但在2013年5月和2013年8月4个群落优势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0年6月-2011年5月三沙湾海域5个航次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三沙湾浮游动物种群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不同纬度海湾生态类群结构进行比较.探讨三沙湾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受水团季节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月和5月三沙湾海域主要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生物多样性H''指数分别为2.03和2.02;种类数分别仅为17种和19种,明显低于6月、8月和10月;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优势种种类数少,单一优势种优势性明显,4月中华哲水蚤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5.03%;群落结构特征与同期我国长江口浮游动物区系特征相似.6月三沙湾海域受到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共同影响,同时因闽北雨季导致大量大陆径流汇入,使得该月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全年最高,为3.12和45种,与5月相比,种类更替明显,物种更替率为69.39%;亚热带近海种丰度百分比最高(73.03%),亚热带外海种种类数百分比次之(48.89%),是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由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向以亚热带外海种为主的过渡时期.8月和10月浙闽沿岸流消失,三沙湾海域受台湾暖流控制,海水温度和盐度升高,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均略低于6月;生态类群结构以亚热带外海种为主;优势种特征表现为种类数多而各个优势种丰度较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南海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组成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6.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8年2月(冬季)、5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4个航次的海上生物调查,对东极岛海域浮游动物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个类群,78种和23类浮游幼体(包括鱼卵),其中桡足类最多36种,其次为浮游幼体共23类。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春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春季的种类数是冬季种类数的2.35倍。冬季-春季物种更替率为100%,春季-夏季更替率为60%,夏季-秋季物种更替率为78%。各季节间物种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冬季优势种为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黄海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鱼卵,。春季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共7种,。夏季优势种当中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共7种。秋季优势种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共4种多样性指数H'夏季(2.99)春季(2.88)冬季(2.29)秋季(1.57);均匀度指数夏季(0.69)冬季(0.64)春季(0.58)秋季(0.36);丰富度指数春季(3.16)秋季(2.84)夏季(2.38)冬季(1.39)。根据多样性指数和水质等级的标准判断,除夏季为中度污染外,秋冬季均为轻或无污染,但春季有向中度污染水体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舟山近岸海域虾类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虾类数据,用渔获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种群变动趋势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1种,隶属于8科15属;数量分布春秋季变化明显,总体而言秋季多于春季,调查海域北部多于南部。(2)不同季节优势种与常见种差异较大。与以往调查相比,小型虾类取代大型虾类成为优势种。(3)底层温度和盐度对舟山近岸海域虾类渔获量分布无明显影响,但按深度分类分析,虾类渔获量随水深变化呈现差异。(4)ABC曲线显示,渔获量曲线和丰度曲线交错,表明调查海域虾类群落受人类影响强烈,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生态敏感度高。因此,舟山近岸海域虾类生物资源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演替,主要渔获呈现小型化、低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笔者调查研究了海南岛南部黎安湾贝类养殖区及其附近非养殖海域的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在旱季的短期变化特征,发现湾内浮游动物群落呈现丰度高、种类丰富、优势种突出以及均匀度低等特点。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种,浮游幼体14类,隶属6门76个属。浮游动物的总丰度范围为114~735 ind·L-1,其中原生动物占58%~77%,桡足类18%~30%,被囊动物1%~13%。优势种主要为驼背隆哲水蚤、短脚长腹剑水蚤、异体住囊虫、爱氏网纹虫、尖底拟急游虫、弯叶拟铃虫、五叶抱球虫和长形旋口虫,优势种种类及优势度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养殖区与非养殖区附近的浮游动物结构相似性较高,但调查结果显示非养殖区浮游动物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分析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发现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与浮游动物群落的相关性较高。结果表明,黎安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丰度在1个月内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在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和监测中需注意,单次采样时间的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或代表中长期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